重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似溫柔無比,實際上字字透著絕望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對比他那些難以理解的詩歌,這首古詩實在是太容易讀懂了。今天的初中語文課本上都會有這首古詩的痕跡。雖然對於這首詩究竟是寫給誰的,現代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卻並不妨礙這首古詩的流傳程度之廣。

重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似溫柔無比,實際上字字透著絕望

​有人說這首古詩是寫給他的朋友的,渴望他的朋友能夠在長安城活動活動,能夠把他從巴蜀之地遭遇召回,在仕途上還能夠有所進步。然後還拿第三句當中的“西窗”來加以研究,說“西窗”是讀書彈琴之地。言下之意,就是認為這首詩是寫給小時候和他一起讀書、後來官至丞相的令狐綯的。

還有很多人認為是李商隱寫給他妻子的。因為夫妻感情非常的好。雖然在一般的作品當中極少有人稱妻子為“君”,但李商隱對妻子相濡以沫的情感和對她的那份尊重,稱之為“君”並無不可。尤其是其中所滲透的那種熱切的情感,更適用於夫妻之間的纏綿表達。

重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似溫柔無比,實際上字字透著絕望

​也正是由於這份熱切的情感,更多的人還是傾向於認為把這封信是寫給妻子的。不過按照李商隱年譜的推斷,他寫這封信時,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了。

這樣一來似乎把這封信認定為是給他的朋友是最為貼切的。但是我們也不妨大膽思考一下,把這首唐詩認定為是作者在得知他的妻子已經去世的情況之下寫給他的妻子的,這首唐詩又會呈現出另外一種色彩。

所以第一句的“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就讓人顯得非常的淒涼。所以這裡的提問其實暗含了兩人的思念,“歸期”也就是問什麼時候兩人的團聚。生死之人的團聚之地,恐怕只能是兩人都死掉了。

重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似溫柔無比,實際上字字透著絕望

​所以這裡的一封信也不是現實當中的一封信,而是借用的一種託夢的形式(細思極恐)。

李商隱回答了什麼?“巴山夜雨漲秋池”。外面下著雨,我沒辦法去回去,沒辦法回到我們共同相守的地方。同時按照李商隱之前對仕途有那麼多的心思,而且也不甘心就此離開去到陰間。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李商隱的展望,但是由於對方已死,這裡也就變得更為淒涼。李商隱在這裡喃喃私語,想著妻子兩人一同擁有過的美好的瞬間。

等到什麼時候他們團聚的時候,無論是現實當中的團聚,還是在陰間的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他依然有滿腹的話語想要告訴對方,告訴對方此時此刻她有多麼地想念她。

重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似溫柔無比,實際上字字透著絕望

​對於李商隱來說,這一生的道路非常坎坷。巴山夜雨漲秋池阻擋住了他回去的路,其實也就是斷絕了他活著的路。他看著這絕望的畫面,想著曾經妻子的溫柔,而外面依然雨聲依舊,這種痛苦一直在他的心頭盪漾。

所以這樣的一種詩歌已經是超越了生死,在李商隱的生命當中畫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符號。巴山夜雨看似帶著一種溫柔,帶著一種詩意的浪漫,但實際上是詩人心中難以壓抑的悲傷。

這種悲傷不僅僅在於兩人沒有辦法團聚,更在於兩人的下一次相見,恐怕也只能觸摸到對方的靈魂,沒辦法帶來生命的溫暖。

重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似溫柔無比,實際上字字透著絕望

​以上是關於李商隱《夜雨寄北》這首古詩的一次大膽的推測,將其視為給亡妻的詩歌,主要是從其寫作時間上來判斷的。李商隱的詩歌向來都是晦澀難懂的,而唯獨這一首,卻如此的簡潔明快,富有浪漫氣息,確實讓我們感覺非同一般。從這個角度上來賞析,這首古詩,不失為對李商隱晦澀唐詩的另一種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