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心啊,肝儿啊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这个特别好理解,那为什么脾这么个不起眼的脏腑,在中医里却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呢?

脾作为身体的器官,在膈下,与胃相邻。但是在中医里,脾的功能是一个运化体系,不仅仅是指脾脏这个器官本身的功能。因此,即使脾脏这个器官被切除,但脾的功能依然存在……

人体所需的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这对CP被称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可见脾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重要性。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有两个:主运化、主统血。

一、主运化

脾主运化,指脾气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脾主运化是整个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1.运化谷食

我们吃进来的食物,不是到肚子里就直接变成营养物质被身体吸收了,而是要通过胃的腐熟之后,再经过脾的运化,才能化生为身体所需的精、气、血、津液——内养脏腑,外养皮毛。

脾气的运化机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 ,说明化生精、气、血、津液的水平棒棒的,这样我们的身体就有了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源,脏腑、经络、骨骼、肌肉,哪儿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如果“脾失健运”,则代表牌的运化机能减退,这时候我们吃进来的各种好东西就不一定都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了,甚至有可能出现吃多少拉多少、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

2.运化水饮

脾能够把我们喝进来的水化为水精,也就是津液,然后吸收、散布到我们身体各处的生理机能。水的吸收,虽然要在胃、小肠、大肠里进行,但最后都得给脾,经过脾气的推动和激发,才能变成人体可以吸收的津液。

脾气转输津液的方式有四种 :一是上输给肺,通过肺气的宣降,给皮肤腠里,给五脏六腑;二是向四周布散, “以灌四旁"滋养濡润脏腑;三是将部分水液下输到膀胱,变为尿液;四是发挥自身优势,借着身体“小轮儿”的转动,让全身的津液随着脾胃之气上腾下达散布到各处。

简单的说就是水喝进来之后,不是自己就能变成津液,被身体吸收利用的喝了8杯水,皮肤就滋润了——能不能变成津液和你喝多少水没关系,主要看脾。脾气健运,运化水饮的功能强大,喝进来的水也能变成津液,然后被脾输送到皮肤脏腑。否则,就算你每天喝一缸水,不是变成尿了,就直接变成了病理产物水湿,停留在你的体内。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喝着喝着就胖了——因为脾生化津液的功能和布散津液的功能变差了。

不管是运化水谷,还是运化水湿,反正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后,不是吃了啥就能变成啥,都得依靠脾的生化才能成为人体可以使用的精、气血、津液。所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保护好脾胃才是养生的根本。

一个脾胃虚弱的人,就算整天吃山珍海味,灵芝鲍鱼,白浪费钱。

所以《脾胃论》说: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二、主统血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这就好像是什么呢?脾是血脉交通管制的警察。脾气是身体之气的一种。身体之气足了,脾气自然充足。

脾可以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气越充足,对血的固摄作用就越强。反之,脾失健运,气衰而固摄作用减弱,血液就有可能失去统摄而逸出脉外。

三、 脾主升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就是说脾气要靠自己的升动,将水谷精微上输给心、肺、头面部,然后心肺再将水谷精微生化为气血,用来濡养全身。如果脾气虚弱,不能升清,浊气就无法下降,就会导致上面头面部没有清气的滋养而头晕眼花,精神疲惫;浊气在中间不能下行,腹满腹胀;清气在下,精微下流,常见腹泻便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另外,脾气除了自己升清,还有升提内脏的重任。脾气上升,内脏的位置才会相对固定,不会下垂。如果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就会导致内脏下垂。乳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状。所以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脏下垂、脱肛等中气下陷之症。

四、脾喜燥恶湿

脾主水湿代谢,身体里的水液都要靠脾来运化,送给脏腑和四肢。如果脾气健运,水精四布,就没有水饮停留体内。但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内生“痰饮水湿,所谓脾生湿。然后湿气反过来又会遏制脾气的升发,损伤脾阳。所以脾最怕的就是湿气。

五、脾与形体官窍和自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要赖以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才能壮实丰满。如果脾失健运,肌肉必然失养,人会形体消瘦,或者虚胖,四肢无力。

四肢也叫“四末”,由于离身体中央部门脾胃距离很远,所以更加需要脾胃健运,才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边远的贫困地区——四末。如果脾胃功能不强,脾失健运,身体最先放弃的就是那里。所以一个脾胃不好的人,四肢一定是无力的。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靠嘴巴吃饭,所有的食物都是经过口入的。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头又主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以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运,则吃吗吗香,牙好胃口好。要是脾气虚弱,则会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腻口甜。

脾气的盛衰可以从嘴唇上看出来,脾气充盈,唇色就会鲜艳红润。反之,唇色黯淡无光泽。如果有瘀血,嘴唇就会发暗紫色,或者唇上有黑斑。

3、在志为思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恩出于心,但脾应之。”虽然思属于神志的范畴,神志又归心管。

但是心火生脾土,所以心思过重,会影响到脾气的运化机能。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胃脘胀痛、头晕目眩等情况。

为什么有句古语叫“废寝忘食”呢?就是用脑过度,思虑伤脾引起食欲不振,到点也不想吃饭。现在人,工作压力大,每天思虑多,不光要掉头发,也影响脾胃哦。

这句话中医很久之前就说过

4、对应长夏

为什么说脾与长夏相应?因为在这个时节,大自然气候依然炎热,但是雨水很多,湿气很重, “天气下迫,地气蒸腾” ,但是万物又在酝酿成熟,合于土生万物的道理。而脾在人体,负责水谷的运化,可将水谷精微生化为精、气、血、津液,滋养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因此脾与长夏,同气相应。

另外,长夏之气为湿,可是湿气太盛则会困牌,影响脾土的运化。而脾失健运反过来又会影响水湿的代谢,加重身体的温气,从而变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在长夏这段夏秋相交的季节,本身脾弱的人,特别容易患上湿热交结之症,比如浑身乏力、肢体困重、身热无汗、胃院不舒、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失眠、头晕、咳嗽或者阴囊瘙痒、湿疹、阴道炎症。此时的治疗方法,应该从除湿入手,除湿与清热并重,湿为热的载体,湿去则热孤。

六、与胃相表里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可以相互影响。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胃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被医家放在一起说的,假如胃是一个食堂的话,脾就像是一个分发员,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老话说“巧妇不成无米之炊”,胃的功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脾。

人体生命活动、各脏腑机能的正常运行,都依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

脾气健运,四脏得养,才能很好地发挥各项机能,保证人体“小轮”正常转动,正气充足,抵抗力强。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脏来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