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為何放棄輝煌府邸,退居"別業""草堂"?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蘇軾一首《次韻子由所居六詠》將美好的意象融入了內心的閒情雅緻中,這位詩人那豁達的心胸下雜糅了多少世間的沉浮,又用詩篇將這些不易言說的細膩情感直接抵達人心。

文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亦有不一樣的追求,我們在他們的創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心嚮往之的東西,唐宋時期,一篇篇描繪文人“別業”和“草堂”景象的詩歌影響了後世的審美視角,它究竟暗藏了多少唐宋文人心中的情感呢?

唐宋文人為何放棄輝煌府邸,退居

一、山水相映,田園式下的“別業”充滿怡然色彩

在隋末動盪的社會格局下,百姓們生活在戰事連連,徭役兵役不斷的時代苦不堪言。唐朝接替了隋朝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百姓不想再次經歷隋末那種動盪,國泰民安成為那個時代下人民的訴求。

唐朝以其朝政綱領將那個時代恢復了曾經的繁華,甚至超越了它曾經有過的輝煌,盛唐下呈現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文人自然得益於時代的饋贈,在自己的“別業”中融入這番家國天下的情懷。這種塑造是思想性的注入,它不單單只是一個居住之地,而是文人們進行創作的精神家園。

1.山川景緻的特色孕育著文人的創作

在精神家園之下的唐宋文人是如何展現自己的創作呢?“倦鳥得茂樹, 涸魚返清泉”"詩人白居易於”草堂“下感受的是萬物迴歸棲息之地的美好,對於自身的”棲息地“而言是他最好的思想置放之地。

山水園林建築是唐宋文人居住之地的一種特色,這種接近於大自然般的環境能夠時時喚醒文人心中對於自然美景的欣賞,這種特色能夠孕育著他們的創作。

舒適的居住環境帶給文人的是一種好的創作節奏,凝望山川,心中浮現的是時代的沉浮,興衰更替的世事,可山川依舊是山川,對於詩人而言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浪漫,藉助這種浪漫,能夠讓他們將很多心中所思所想通過這個始終不變的符號傾吐而出。

這些附有山川景緻的”草堂“下孕育著一首首獨特的詩篇,《草堂記中》的”天與我時, 地與我所“更體現了詩人的精神與自然交融的自得。

唐宋文人為何放棄輝煌府邸,退居

2.水天一色的宜居環境下舒展胸臆

水是一股獨特的力量,利萬物而不爭,它可以承載許多人的情感,或喜或悲,盡在娟娟細水中流動。唐宋文人的”別業“和”草堂“自然不會缺少水這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居住環境風光的點綴,也是詩人抒發情感的載體。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一道美好的夕陽被詩人王勃用這兩句千古絕句被世人銘記,獨特的山水環境對於文人的創造是互相成全的。在這水天一色的宜居環境下文人找到了舒展胸臆的意境,置身於“草堂”下,彷彿已遊覽了充滿山水之色的景地,這是一場精神的遊覽,但是帶給文人的感受卻是真實的。

跨越物理的限制,得以將自身的靈魂投射到充滿山水之情的居住環境下,一股怡然自得的詩意便浮現在我們眼前。

唐宋文人為何放棄輝煌府邸,退居

二、仕途種種不順下尋求“別業”“草堂”帶來的寬慰

這些富有詩意的文人有得意時的抒情忘我,也有失意時的無奈和憤懣。沒有在朝堂上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理想,內心總會充滿不平,什麼能夠暫且撫平他們這些因仕途不順帶來的苦痛呢?

或許在“草堂”中,可以在這個精神世界中尋求一絲寬慰。於是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了文人種種複雜的情緒在這片歸屬地中一點點流露,用一篇詩歌,或一壺酒,一場與友人的棋得以獲得慰藉。

1.官場的動盪與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懷

文人的仕途情懷為何總是牽動著他們的生活,或者說他們的仕途之路能夠對他們創作時的情緒產生多大的影響?其實這兩者之間是緊密相連,不難發現他們的情緒總是會被官場動盪的局勢所影響,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晚唐詩人杜甫就是被這股仕途的情懷牽動了其內心最脆弱的地方。幾經仕途之路的磨難,他只得在最後的一片幽居獨處之所安放難以平復的傷感。

在成都浣花溪裡杜甫營造著他的“草堂”,在成都郊區的碧雞坊外、萬里橋南、百花潭北、浣花水西漸次栽種,“無數蜻蜓齊上下, 一雙鸂鶒對沉浮”,這座”草堂更是代表了杜甫堅韌不屈的個性。“

“學而優則仕”,儒家治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每一個接受儒家思想的讀書人都渴望在朝堂之上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於是有了十年的寒窗苦讀,為的是金榜題名後將自己的一腔報國熱血灑向整個仕途之路。

可是生活並非能夠總由自己掌控,難免會在你設定好的人生軌跡上有所偏移,文人接受這種落差感是不易的,只能最後在”別業“裡通過時間來消磨這種落差感。

2.文人對居住環境的講究體現了其生活態度

在這充滿變數的生活面前,人總是需要強大的內心來面對眼前的一切,遠在千百年之前的文人們也不例外。動盪的政治格局帶給那些失意的文人不單單只是生活的考驗,同時對於他們生活態度的轉變有了深刻的影響。

這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既是無奈,也是他們發現官場沉浮下何為重要的東西之後表現的豁達。”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寫下千古名篇《陋室銘》正體現了他不尋求外在輝煌的生活態度,更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不願同流合汙的劉禹錫在這”草堂“中感到舒適且自得,”何陋之有“?

唐宋文人為何放棄輝煌府邸,退居

三、遠離塵囂,歸隱後內心的寧靜是唐宋文人“別業”“草堂”質樸的原因

人豐富的內心情感總能映射到他所處居住環境,從唐宋文人居住的環境可以看到其中蘊含著細膩的考究。

通過對景物的命名來反映了他們的情感,就像和劉禹錫一同被貶的唐代詩人柳宗元,在他的”草堂“下將冉溪改為“愚溪”,《愚溪詩序》記述:“愚溪之上, 買小丘, 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 得泉焉, 又買居之, 為愚泉。愚泉凡六穴, 皆出山下平地, 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 為愚溝。遂負土累石, 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 皆山水之奇者, 以餘故, 鹹以愚辱焉”。

以愚冠以周遭的一切,是自嘲,也是對居廟堂之高那些虛假的諷刺。

1.樸實自然的環境中豐富的心靈

可是慢慢地,這些初到貶職之地的文人們最後總會

卸下心裡那些不平,在這樸實自然的環境中得到釋懷。畢竟遠離了官場上那些喧囂的聲音,內心的稜角不會再如此尖銳。轉而面對這些雖然不會發聲的景物,可是所帶給文人的力量卻勝過千言萬語。

這種樸實自然的環境究竟為何如此有魅力呢?讓這些飽經滄桑之人得以再度填滿內心。這和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某種聯繫,人和大自然是可以以某種形式互相對話的,從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到後來一時盛行的玄學思想都在描述人和自然的關係。

文人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了這些思想的薰陶,潛意識地會帶給他們一種迴歸自然是人生最後歸宿般的印象。於是在那些功成身退,或者因仕途不順而尋求歸屬的文人中,大多會選擇隱居山林,或鄰近這些山水之景,因為他們相信這裡能帶給他們內心的寧靜,他們的心靈能夠再被這樸實之景給填滿。

2.與輝煌府邸不一樣的質樸清新

在唐宋時期,那些在官場上享有豐厚的俸祿,仕途之路平穩的文人對於他們的府邸也是有著不一樣的考究,畢竟他們同樣也有著文人的浪漫情懷,

接受到的文化薰陶也和那些仕途不順的文人大致相同。

所以他們的府邸一般也有著一股質樸清新的環境格局,這種將自然的生態注入到生活環境之中能夠增加他們創作的樂趣。過度輝煌的建築風格反而會破壞文人心中對於美的感受,所以營造一種自然風光般的質樸環境更能夠激發文人對於生活的感受。

唐宋文人為何放棄輝煌府邸,退居

四、結語

小詩下的文人居住風光,展現了那個時代獨特的浪漫,山水之情下的得意與傷感交織讓”草堂“別業‘別具一番魅力,孕育出唐宋文人一首首千古流傳的作品。無論是歸隱的失意文人,還是仍處於朝堂之上的文人,都在其居住環境中注入自然景色的色彩,感受那質樸環境帶給他們的詩意。

山水結合的自然之景陶冶了他們的心境,附著到詩中讓人有所共鳴,人們能從文字中感受到那種建築風格是充滿吸引力的,這也讓後世對於建築的審美有了啟發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