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士兵开枪为什么都不瞄准的呢?

说说那些历史


一般来说,开枪不瞄准的都是新兵。

在抗日战争中,很多官兵们反映,日本鬼子的火力太猛,压得人头都抬不起来。很多新兵从未见过如此的大仗,精神十分紧张,阵地前沿鬼子兵的影子还没看清楚,自家步枪里的子弹倒快放光了。

这就是一种考验,考验士兵的心理素质,究竟“怕不怕”。

如过士兵都是这样不瞄准就打光了子弹,小鬼子就能判断中国的军队没有胆量,他们就往前拼命进攻。

要是士兵都是闭着眼睛乱射,那就完了,鬼子就知道我方都是新兵,等你子弹全放完了,他们马上就会扑上来。

一路从死尸堆里滚过来的老兵,作战很有实际经验,往往就更有胆量,他们会放敌人靠近一点再瞄准射击,我们中国的步枪质量稍微差一些,必须要距离近才更有杀伤力。

在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很多军阀的士兵端着刺刀冲在最前面,大家都不会弯着腰或者匍匐前进,因为从来都没有碰到日本鬼子这样的强大火力和精准的射击技术。


钟文豪历史专栏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可能是受影视剧里的影响,大家的印象里打仗的时候,士兵是会瞄准后才开枪的。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一颗子弹,打死一个敌人。然后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厉害,是一个英雄。

但是,这终究是影视剧里的画面。

实施上现实的战斗中,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吗?

这当然是天方夜谭了,不要说是士兵了,就是狙击手,他们都不能保证一颗子弹可以射杀一个敌人。

因为你在射杀瞄准敌人的时候,敌人可能也会在瞄准你。

更何况在大部分时间里,敌人也都是走动的,或者是躲在障碍物的下面的。

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你还没有来得及把敌人给打死,敌人的子弹已经射穿了你的头颅了。

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有时间来瞄准呀。

在战场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家只要手里有枪,知道敌人的大致方向,就把子弹向那个方向发了出去。

能够打死敌人,那是最好的。

但是,打不死也没有关系。多打几枪,总有几颗子弹是可以把敌人给打死的。

要不说战争就是烧钱呀,就是把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子弹给打出去。实施这些打出去的子弹,也许只能射杀几个,甚至是几十个敌人。

这才是真实情况下的战争。

现实的战争中并不是说我要杀死多少人,而是把对手给打败,只要敌人投降了,你就胜利了。

胜利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敌人都给杀死。

所以说不仅仅是中国的士兵,全世界的士兵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是打仗,他们在开枪的时候,几乎都是没有时间瞄准的。

因为战场上时间太过于宝贵了,时间就是生命,不能把自己暴露在外面的时间太长,否则,是很容易牺牲掉的。


史学达人


1920年7月14日,爆发了史称的“直皖战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了抢夺北京政府的统治权,进而在京津地区开展的一场战争。
据未经证实的说法,可能来自民间的野史,似乎与历史上的说法对不上号,此战双方动用了20余万人马的庞大兵力,但最终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
原因就是刚背上来复枪不久的中国士兵,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时间不久,还是熟悉以前的红缨枪和大刀片子等冷兵器,对于乒乒乓乓射击时,声音震耳欲聋的热兵器,既不太适应,也不喜欢使用,毕竟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要适合的过程。
尽管当时的皖系、直系等军阀队伍中,已经不乏有洋教官,包括在西洋和东洋接受了严格军训的本国教官,中国士兵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甚至就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但偏偏对于瞄准射击却不堪了了。
士兵们的前装药枪,改成了现代的后膛枪,军服貌似跟德意志等西方军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师旅团营连排了,可不认真瞄准,拼命乱放枪的喜好,却依然如故,枪法的进步非常有限。
1917年6月14日,张勋复辟,率领手下5000名“辫子兵”进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对此,黎元洪非常紧张,段祺瑞马厂誓师,通电全国讨贼,说是要再造共和。
讨逆军,聚集了曹锟的第3师、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李长泰的第8师等,可谓北洋军的劲旅,数万人马对阵张勋的5000“辫子兵”,攻击的目标就是张勋的公馆,位于皇城内运河的旁边。
从清晨5时开始,开火持续到中午,然后逐渐减弱,断断续续闹到下午3时,大队士兵拥挤在胡同内,层层排列,用“赛电枪”、汉阳造向张勋公馆方向,乒乒乓乓地发射了不下百万发子弹。
其实,两地距离约100余米,中间隔着一道高将近10米、厚不足2米的皇宫城墙,最终,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受害者却是1000米开外无辜的过路人。
不过,随着军阀混战越来越频繁,中国士兵打着打着,都开始认真起来,终于,枪法有了明显的长进,毕竟不像清末民国初期那会儿,净是些大刀片儿+红缨枪的对手了。
双方对阵时,都用汉阳造步枪+克虏伯火炮对着放、对着轰,于是,成者王侯,败者为寇,当兵的都有了甜头和苦头,自然而然地就讲究起枪法,包括战略战术了。

国平军史


在我们印象里,一般打仗的时候,士兵都是需要瞄准的。毕竟这样才能够最高效率的运用现有的子弹,来消灭更多的敌人。

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往往也是这种情况。

但是,有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现实条件逼得你不能选择瞄准。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上,在两军交火的时候,很大情况下是看不到对方的人的。因为在战争的过程中,双方都是会挖战壕的。

在自己的前面都是有挡子弹的东西的。

这样的情况下,就看不到敌人的身影。士兵开枪打仗的时候,只能向开火力的地方猛烈的地方射击。

当然了这种情况下,能够打到敌人的概率也是不大的。

不过,当时战斗的双方,都是这样战斗的,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打仗打的就是钱,若是缺少子弹了,那也就意味着要被打败了。

还有一种情况,士兵开枪不瞄准,就是在敌人的火力十分强烈的情况下,这也是不允许你瞄准后再打的。

毕竟对手的火力十分的勇猛,还没等到你瞄准,可能就会被人家给射杀了。

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在最佳的时间,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把子弹给射出去。至于能不能把敌人射杀,这个就看造化了,就想现在中东和非洲的战争。

中东和非洲的战争,一般都是发几万甚至几十万颗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不要看美国如此先进,其实他们打仗也是如此,几万颗子弹能够射杀敌人,就算是高命中率了。

当然了一般不喜欢瞄准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新兵。

老兵的话,他们不用刻意的瞄准,根据自己的经验,听听枪声,他们就能判断出敌人的大致位置。然后,针对敌人的大致位置,在合适的时间打出关键的一枪,就有可能把敌人给击毙。

事实上打仗真正需要瞄准的是狙击手,只有他们发出的子弹,才能达到很高的射杀率,一般情况下,不管是那个国家的士兵,他们打仗的时候,都是不瞄准的。


不才讲史


现在在网上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清军开枪根本不会瞄准,不过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近代的中国士兵虽然有相当部分确实不会瞄准,但是并不都是这样。

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做出了一些变革,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一个重点就是购买、仿造西式枪炮装备清军,并按照西式操典进行训练。在获得了新式枪炮以后,清军的战斗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清军各部训练的水平不一,有相当部分清军仅仅是学了一个皮毛,会用西式枪炮就算学成,并没有好好训练士兵的战术动作。因此这些清军的射击水平非常差,有些不会瞄准,有些老远就开枪射击,往往战斗打了半天,却没打中目标。

比如在镇南关之战中,2137名法军进攻3万清军防守的阵地,在第一天的激战中仅有4人被击毙,25人受伤。在第二天的战斗里清军虽然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并迫使法军撤退,但是法军也只是70人死亡,180人受伤。而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历次战斗中总共只击毙了1132日军。很多战斗中日军更是只有个位数的死亡数。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清军的训练不到位,并不会好好运用手中的武器,因此没法发挥武器应有的威力。

但是这不是说清军都没有经过瞄准训练,无图无真相,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北洋水师训练水兵射击时的情景。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兵们明显有进行瞄准的动作,可见所谓清军都不会进行瞄准射击的说法肯定不正确。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下甲午战争中的船桥里战斗,此战淮军下属的毅军和盛军共计2200士兵面对3600敌军,激战一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几倍日军130人,打伤日军290人。如果毅军和盛军的士兵不会瞄准,显然不可能取得这个战果。

所以虽然有很多清军确实不会瞄准射击,但是这不代表所有清军,问题的描述并不准确。


不沉的经远


趣谈答案:题主想得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在真实的战役过程中是没有时间给你瞄准的。

瞄准的总时长问题

在之前的时候曾经见过一个科教类的文章,在那篇文章当中讲过,如果想要瞄准去击中一个目标的话,需要3秒到10秒左右。

而如果一个非常厉害的优秀狙击手能够狙击两百米外的东西,并且保证百发百中,他就必须考虑风速,考虑重力的,它的瞄准时间可能有30秒甚至更长时间。

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正常的近代战役过程中,准许大家用瞄准时间吗?人家能够给咱们这么长的瞄准时间吗?

美军曾经参与过的一些战役当中,总结出具体数据,可能耗费几十万发子弹才能够击中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

为什么美军他们不注重子弹的损耗率呢?为什么他们没有保证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呢?

很困难的,哪怕大家见过,在公园里面三米的距离去击气球,然后保证把气球全都打掉的话,也需要一定的狙击时间。

可是在真实的战场上哪来的这么长时间,如果你站在那里去瞄准,可能还没有瞄准呢,就已经被打成了筛子。

近距离搂兔子

咱们的近现代战役更像是近距离搂兔子,因为根本没有时间,也绝对不可以给士兵这么长的时间去瞄准。

可是没有时间去瞄准,大家也知道咱们的子弹实在是不富裕不富裕的前提之下,如何保证精准率呢?

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叫做近距离作战,咱们可以把敌人放近一点,再放近一点,最好能到咱们的脚边,一下一个没问题。

这也能够看得出来啊,其实真实的战役战场上根本不具备这种瞄准的可行性,而咱们前一段时间见过的网上流传比较广的搞笑视频,某某国家的士兵连敌人在哪都不看,拿起手中的武器就四处扫射,我们说这是最为优秀的作战手法。

行军作战中保证自己生命的前提之下把子弹打出去,哪怕不能击中敌人,也能吓唬吓唬他们。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士兵瞄准或者不瞄准开枪,和是不是中国士兵没有关系。可以说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士兵,他们都存在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开枪的时候,是在没有瞄准的情况下,把子弹给打出去的。

只有少部分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然后,能够保证打出去的每一颗子弹,都是在瞄准的情况下打出去的。

这种人一般都是狙击手,是神一般的存在,没一个国家这样的人都是不多的。

之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不瞄准的情况下,把子弹给打出去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畏惧心理

大家都知道打仗就是在玩命,若是一不小心被子弹击毙了。那么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大部分人,都是害怕死的。他们在打枪射击的时候,不能做到瞄准,只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把子弹给打了出去。

然后慢慢积累敬仰,做到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把敌人给击毙。

当然了盲目的把子弹给打出去,事实上打出去的这个子弹,可能没有伤到人,但是,这颗子弹还是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的。

因此,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这种在不瞄准的情况下,迅速把子弹打出去,目的就是为了自保,震慑敌人。当然了若是能够把敌人给打死,就是更好的一件事了。

战场上的敌人隐藏的比较好

打仗的时候,都是有修建堡垒的。不论是自己一方,还是敌对势力。他们都是躲避在障碍物的后方来打仗的。

这个时候因为看不清敌人的所在地,所以,只能是盲目的开枪了。这个是士兵不瞄准就开枪最为主要的一个现实情况。

当然了一般有作战敬仰的老兵,他们根据自己的敬仰,也是可以清楚敌人的位置,把敌人给击毙的。

但是,这仅仅是拥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可以做到的。

新兵

打仗是一个伤亡很大的事情,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这些新兵他们在作战的时候,缺乏经验,再加上自己的畏惧。

因此,在打仗的时候,只管把枪给打出去,根本就没有考虑瞄准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的非洲或者中东打仗也是如此情况。他们也是打出几万,甚至几十万颗子弹,才能够把一个敌人给射杀掉的。

因此说来,打仗其实就是烧钱。

总之,这就是为何士兵不瞄准就把子弹给打出去的大致原因。


汉史趣闻


近代士兵打仗不是不瞄准,而是乱放枪,并且乱放枪是有历史传承的,明军当年也是乱开枪

在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过程中,武器装备的革新是最早开始的,毕竟“器不如人”则打架吃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就开启了自强图存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最关键的核心改革就是发展工业,改革武器。

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清军的武器装备在世界已经属于先进水平,不论是大型的战舰,还是火炮和步枪,清军均不落后于日军。虽然清军当时编制混乱,不同军队的武器差距还是很大的,但主力部队的配置绝对属于主流。

(自从火枪出现之后,瞄准就是基本功,打仗不可能不瞄准)

不过甲午战争的结局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清军在陆战是输的一败涂地,比海战惨多了。至于到底惨到什么程度?如今大家提及甲午战争时都不提陆战,太丢人了。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与清军的陆战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在朝鲜境内,第二是在辽东境内。

在朝鲜境内的主要战事就是平壤保卫战,此战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当,但清军有城墙作掩护,优势是远大于日军的。因为古代攻城战中,攻城一方的兵力哪怕是守城方的两倍以上都不占任何优势,更何况当时日军与清军兵力相当,其攻城难度是非常大的。

在战斗初期,日军的进攻遭到了清军弹雨般的打击,日军损失惨重,但是清军的射击理念有点太过超前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的清军奉行火力压制战术,冲着日军的方向就是无限制开火,直接给日军打懵了。

但是子弹并不是无限续杯的,如此高响度的射击,子弹的消耗量是极大的,开战不到两天时间清军弹药就快告罄了,清军主帅叶志超则趁夜色逃跑,只有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留守抵抗,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在下平壤后,日军很快攻入辽东,而清军在辽东战场上的战绩更加不堪,简直就是各种先进武器的搬运工,大量火炮物资全都送给日本人了。

(在甲午战争中被清军放弃的炮台)

从平壤保卫战中可以看出,清军虽然配备了先进的武器,但训练和指挥仍旧是一支封建军队。清军士兵在射击时虽然也瞄准,可根本不等敌人靠近,恨不得超视距开火,将敌人消灭于千里之外。

清军在平壤城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根本毫无军纪可言,就是冲着一个方向乱放枪,这种训练水平尚不及三百年前的戚家军。

当年戚家军为啥可以战无不胜?并且还是毫无悬念的完胜?根本因素在于戚继光治军严谨!

世人皆知戚继光兵法超群,各种阵型威力无边,例如鸳鸯阵、两仪阵、三才阵等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戚继光的军法极为严厉,动不动就斩首。

在戚继光时代明军就装备了不少火器,但当时明军的火器粗糙,射程和精度都很低,必须要把敌人放近才能开枪。而按照戚继光的军令,提前开枪者则就地斩首。像是清军这种乱放枪的情况,换成戚继光当主帅早就给全军斩首了。

戚继光的治军理念很简单,他要求士兵必须精准的执行主帅的命令,不让你冲锋时你就是块石头。擅自妄动,提前冲锋者,斩!

而让你冲锋时你就必须玩命,畏敌不前者更是斩首!有如此军纪才使得戚继光在那个年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其实在清初时,八旗的军纪也是非常严明,令行禁止。而反观明军则是将官畏死,士兵训练素质极低。明清两军在关外战斗时,装备大量火枪的明军常常是万枪乱放,结果也没打死几个清兵。

(明清在关外大战时,明军也是胡乱放枪)

在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中,军队在王朝末期时的战斗力都是大为下降,军纪更是荡然无存,清末的清军简直就是当年明末时的明军。晚明军队和晚清军队都是一帮散兵游勇,镇压国内叛乱尚且能够对付,可一旦碰到外辱劲敌,结果只能是崩盘了。


千佛山车神


怎么开枪,能够衡量出一个国家人民的发展水平。


多数士兵开枪不瞄准,或者瞄了也不准,基本都是非洲黑蜀黍的水平。这种国家基本都处于农业化社会初中期阶段。



多数士兵开枪会瞄准,能够打到人,但缺乏组织性纪律性,至少可以达到文艺复兴时期水准。


开枪不仅瞄准,而且开枪讲究纪律,火力有组织,这就是近代化国家军队的级别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其实里面不仅包含了人员的教育水准,也包括了武器生产的质量水准,还有国家平均水准的训练能力。


明朝时期就已经大规模普及枪械了,但那个时候就普遍存在射击不瞄准的严重问题,其中一个很关键因素,是火绳枪容易炸膛或后喷火焰,导致灼伤眼睛。这个问题到清代也一直存在,鸟枪兵普遍习惯闭眼射击或开枪时将头歪到一旁。为了杜绝这个弊病,甚至下了严厉军令——“火铳兵射击闭眼或歪头,都要斩首”。



主要原因,自然首先是明清两代工业制造水准差,但士兵训练不严格,军人缺乏战意也是重要原因。即使到了后来,进口枪械占了主流,不存在质量问题了,但清朝军队射击纪律依然很差,这就是人员素质和军队体制双重问题了。(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中国士兵都开枪不瞄准,只能说部分开枪不瞄准。

在枪支刚发明不久,都是以方阵的形式进行射击,这个时候,对于瞄准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因为你瞄准了也不一定打得准,只有在枪支膛线发明以后。瞄准的需求增加,瞄准也才有大的作用。

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一支鸟铳,那么你不需要精准的瞄准,你只需要对着大概的方位开枪就可以。这个枪里面一堆的小钢珠,打出去的伤害范围是一大片。以前中国的武器很少,可能很多士兵拿着鸟铳,习惯养成了,不瞄准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枪的质量不过关,容易溅出火花,伤到眼睛或脸部,所以,士兵开枪的时候不愿意长久的瞄准。但是后期随着兵工厂,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瞄准。


现在的士兵不瞄准。

开枪不瞄准是美国士兵,而且是现在的美国士兵。对于现在的美国士兵来讲,他们开车是为了火力压制,只要对着某一个地域使劲开枪,压制对方火力,然后呼叫后方的支援空军或者说坦克部队。步兵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美国士兵对于支援的依赖非常强。

如果你扛着火箭弹,或者重机枪,你不需要太精准的瞄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