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接觸過古文的人可能會發現,在古文中很少會出現“我”這個自稱。大多用“餘”、“吾”來稱呼自己,如《論語·學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大約在先秦時期,也就是秦始皇未統一六國之前,“我”常被用於稱呼一種兵器,從商朝遺留下來的甲骨文看,“我”字長得就像是一把帶尖刺的大斧(長武器)。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我字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繁體隸書

而且,在商朝,類似斧鉞這樣的武器也比較常見。例如,商朝王后婦好就使用這種武器,婦好為王后時,常年外出征戰,為商朝開疆擴土,征服周邊20多個部落,作出了重大貢獻……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商高宗武丁王后婦好塑像

後來,雖然那個兵器已經不再被使用了,但文人們還是將我字的這種含義保留了下來。

就像東漢著名的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指出的,“我,古殺字。”既然是“殺字”那就不太吉利了,用它作書寫的文人自然也就少了。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我”這個字,我們會發現:“我”與“伐”、“戰”、“戟”、“戣”這些商朝殺氣騰騰的字長得十分相似。這就可以讓我們大膽的猜測到,“我”在古代與它們可能是近親關係,其含義與戰爭脫不了干係。

既然,“我”是指武器,那麼“我”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武器呢?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豬八戒使用的武器九齒釘耙

我們可以參照《西遊記》中豬八戒的武器——九齒釘耙(上寶沁金鈀)的外形,“我”與它長得極為相似,不過比它少了六個刺齒,“我”只有三個刺齒。

這種兵器在戰國時期,因為攻擊性極強,可以輕易穿破敵人的布甲胃,所以應用極廣。等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為加固了盔甲的強度,發明了更強力的武器,所以“我”這種兵器也就慢慢的不被使用了。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古代先秦兵器

到現在,中國已知的藏有“我”這種兵器的博物院,就只有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陝西的扶風博物院寥寥幾家了。

那麼,為什麼現在“我”又作為自稱使用了呢?

拆開“我”這個字,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左邊是“手”字,右邊是“戈”字,連在一起就是指“以手持戈”的意思。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我字拆開為手和戈兩個字

喜歡瞭解歷史的人會發現,在古代,那些不幹正緊事的王室貴族們每天只做兩件事情:一個是祭祀,另一個就是打仗了。就因為經常打仗,他們還給自己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手持戰戈的人,即“我”。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其次,

在“我”剛作為自稱後不久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單用作一個人的稱呼,而是“我們”的意思。如《赤壁之戰》中的“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後來因為古代實在是太經常打仗了,士兵們也都是“手持戰戈的人”,所以那些士兵念順口後,又把“我”字從戰場帶回了家鄉,慢慢傳播開,就演變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自稱了。

古文中為什麼很少用“我”來自稱,你把字拆成兩半來看就知道了

新文化運動以後,因為開始提倡使用白話文,反對封建迷信思想,以前那些五花八門的自稱都被摒棄了,反倒是帶有不吉利色彩的“我”字,被那些文學家、作家們選擇作為自稱使用,所以才有了現在“我”的廣泛書面使用。

其實“我”很少作為書面自稱出現,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古代文人們“窮講究”,畢竟,用“餘”、“吾”這些字,哪一個讀起來不是比“我”好聽,看起來更有文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