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继续跟大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十九章,本章反复强调丢弃聪明、利巧,守住虚无之心,顺其自然,元精就会发动。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第十九章 还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这一章要人做到上德不德,情欲尘心,一毫不染着。

绝圣指内心什么念头都没有,抛弃所有的聪明技巧,忘神入太虚。忘忘于空,什么也不知道了叫弃智。什么是民利百倍?民指的是后天之身。当进入虚无之静,人体的浊气都会自然被先天元气净化,听其自然。入静对身体的好处太大了,叫民利百倍。仁指的什么?冥中更冥为仁。义指的是除意归仁。入无为,个人的小元气和天地的大元气融合到一起,其乐融融,知而不知,任其生化不已,好像孩子回到母亲怀抱,被慈母疼爱,慈爱感召孝情一样,叫民复孝慈。什么是绝巧?不人为地添加枝叶,做那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蠢事。弃利指不生贪求,恐求盈反溢也。不求盈,无害生,叫盗贼无有。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此三者,指能做到刚才说的三条,虚灵元神就显现了。什么是以为文?不粉饰造作,自作聪明,而求盈。什么是不足,故令有所属?自然有所归。素是没有文采,朴是不加粉饰,少私指不贪不求,寡欲为不盈不溢。总归要到无为自化的地步,合于无极之始,反归于空。也就是在有为当中尽量做到无为。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由于意识的污垢,使我们在上不能交感到天德一炁,在下腹部没有天德电流的化入。唯有关掉后天分别心,浑浑沌沌,将一切聪明睿智收入无为国里,清净乡村中,不言是非,不言曲直,任天而动,率性以行,心性归于自然,后天之精气才会返还为先天之精气。

人之先天之气禀于父母交媾之初,一点真火包裹而成胎,此真火与天德一炁同气相吸。当人进入虚、空、冥、灵后,精满水盈,得己土擒治,水自生发,为先天真气。元精也叫真虎,感觉上像是性感电流,它会自然而至,最初感觉到它是在跨部上。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吕祖说:外肾之间,神火降时,直至此处。金乃水之气,得阳而升。

这股没有性意识、性活动,也没有任何意识的情况下来的电流,就是天德一炁与人体元精内外交感的结果。民指肉身,人天以一炁沟通,叫复归于性,叫餐德饮和。只有绝圣弃智(虚)、绝仁弃义(空)、绝巧弃利(无为),才能民复其性,民复孝慈。子为孝,人是天的孩子,天德是人之初的母炁,人身得到了天父地母的原始能量,叫民复孝慈,身体回归到了母体得到慈爱的能量乳汁。得此炁时,仿佛快感来袭,你不要津津乐道太美了,被性的感觉牵引出意识的纷扰。自然有神关注它,任其化生,让它自由自在地在体内遨游,这才是对天父地母的尽孝尽忠。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这个慈也是一种大慈大悲的磁场。当我说到大道、天道时,常常眼泪唰地就涌出。有次在浙江大学高级总裁班讲课,碰到这个字眼就忍不住了。后来有人问为什么,我回答,感受到了一种大慈悲的能量一下灌满全身。那也是心归于朴。朴是德一之炁未朴散,素食未渲染的布,心归于本元的朴素,就是含德之厚,就是赤子之心。见素则识定,抱朴则神全。也就是小的德一能量场——自己仿佛是一个接收器,大的天德能量一接收到,能量大得形成一种冲击力而不由自主地感动。

《道德经》第十九章:元精的感觉像快乐的电流——守虚无,其自动

圣智、仁义、巧利都是表面的雕琢、纹饰,要抱太朴不凿之真。不足是守中,少私是不贪求,寡欲是不让它满了外溢。当快感电流又自然而至时,你不要动任何念头,只是冥中更冥,越往空冥的深处沉下去。它的感觉是什么,你只顺其自然,不要嫌感觉不强,用人为的办法,希望火大起来,也不要想着地天泰,把地(肾部)下的能量沿着督脉往头顶送,所谓的还精补脑。炁的运动会自然找到它的轨迹,它怎么走,你的真头脑元神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得到。炁为主我为宾,不加丝毫干涉。上德不德就是念头一丝不染,此时天德的太和一炁才会完美地在你体内跳舞。稍一有杂念,天宝德一之炁就会被截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