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三個月,為什麼竟然沒有一個親信前來救駕?

路有阡陌


自從趙武靈王讓政於公子何之後,趙武靈王哪來的親信?趙武靈王的死完全是自已一手造成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曆史上偉大的君主和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春秋戰國幾百年時間,唯一以國君為主導改革的一國之君,讓趙國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滅亡中山國、收林胡、敗樓煩,迅速成為北方的軍事強國,而且趙武靈王還親自作為使者出使秦國,同時也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有滅亡秦國思想的一國之君。



但趙武靈王也有弱點,他的弱點就是政治,趙武靈王在壯年之際讓位於小兒子公子何,並讓朝中文武百官輔佐公子何成為趙王何,而他自已則專心研究滅亡秦國的方法。

趙武靈王的政治主張無非就是讓公子何主內處理政事,自已主外對外軍事戰爭,讓自已有生之年能夠輔佐自已的小兒子,讓自已的小兒子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君主。



當然,如果趙武靈王一直輔佐自已的兒子公子何,趙國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和權力之爭,但是偏偏趙武靈王反悔了,讓遠離權力中心後,趙武靈王反悔了,想利用公子章和自已一起奪回失去的權力,當趙武靈王這麼做的時候,就等於是把自已送進了悲劇的邊緣。

權力的中心永遠只能有一個。

當趙武靈王讓位於公子何時,並讓肥義等大臣開始輔佐,權力中心已經從趙武靈王身上轉到了趙王何身上,”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在趙王何逐漸掌握權力後,趙武靈王在事實上已經被邊緣化,遠離了權力中心。



權力一旦失去,想要再次奪回,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很有可能就是一場腥風血雨,你死我活的權力爭鬥。

當趙武靈王向曾經的親信肥義表示,想要封自已的長子公子章為代王時,這個曾經的親信猛然明白了趙武靈王的用心,當一個國家出現兩個王或者三個王的時候,這就對是國家的分裂,國無二主,肥義如果同意趙武靈王的建議,那就是分裂趙國的罪人,肥義選擇了維護一個君主,就是趙王何,而放棄了趙武靈王分裂趙國的建議。



很難想像一個國家的君主,會提出分裂這個國家的建議,而僅僅是在他失去權力之後,而沙丘政變則更向是趙武靈王想要奪權發動的政變,而為了奪回曾經的權力,他已經將自已曾經最喜歡的小兒子趙王何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果然是在權力面前,無親情。

而趙王何更像是被動接受這一切的無辜君王,雖然肥義早已提醒趙王何做好安排,雖然趙王何掌握著趙國的軍權和政權,而且還有滿朝文武大臣的支持,反觀趙武靈王,則是一個一意孤行想要奪回權力的失意者。



沙丘政變趙武靈王被困在行宮三個月,為什麼沒人救?

因為趙武靈王是一個失去權勢的失意者。如同一個失去寵愛的妃子一樣,又或者如同一個失去高位的權臣一樣,妃子也好,權臣也罷,當他們得勢時,親信遍地都是,當他們失勢時,親信早已全無。



權力掌握在趙王何手中,滿朝大臣也都站在趙王何這邊,又有誰會來救這個失勢的、被拋棄的、曾經的一國之君呢?而孤獨的趙武靈王,只能面對著曾經親手提拔起來,自已最喜歡的小兒子趙王何時,活活的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