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的,就是真的吗?

木子树下看历史


首先历史是人写的,人是一种感情生物,会受到自己或是外界的干扰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流传的载体,对于统治者维持统治有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历代史书大都是隔代修史,即当代历史不由当代人修。

其次,历史本身是以前发生的故事,所以一定会有遗漏,歪曲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考古探索,用那个时代遗留下的物件与文字来逐一反驳。

譬如说,《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的一句话一直使史学界认为,大泽乡起义是秦朝百姓苦于秦朝严刑峻法,迫不得已掀起的反抗战争。然而通过调查最近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的刻文却发现这是错误的。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曰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这句话的意思是:“政府征发民夫,不去的,就要罚两套盔甲钱;误了期限三到五天,要被责骂;六到十天,罚一盾钱;过了十天,罚一套盔甲的钱;如果由于大雨而误了期限,则不必惩罚。”

这就意味着,太史公错了,《史记》中对于大泽乡起义的真正原因记载错了,秦朝未必就是亡在苛政,这仍需我们继续去考察。

再次,前文说过历史是由史官编写的,史官是人所以一定有自己的好恶与操守。有的史官在写史书时会带入自己的情感,譬如还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在这些文章中都带入了大量的私人感情,在描绘李广时,着重渲染了李广有功不得封的悲惨景象,但在斩杀霸陵尉的故事中却自然而然地一笔带过(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远远不如《汉书·李广苏建列传》中记载的详细。同样的也出现在《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丑角的形象与项羽英雄的形象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但刘邦狡黠多变和项羽残暴弑杀的一面却暗自隐去,这也是太史公个人感情的一面。

当然,我们不能说,史书都是假的,因为史官这个职位同样不是寻常人等就可以胜任的。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抒弑杀齐国国君,逼迫齐国太史将这件事按下不提。但是齐国太史伯却坚决不干,在齐国史书上坚定地记下:“崔抒弑其君”。崔抒勃然大怒,下令诛杀太史,太史的弟弟仲(春秋战国史官一般是家族内部任职)依然对兄长的笔记一字不改,最终被杀。当崔抒看见太史的幼弟季依旧硬着头皮不改一字时,终于崩溃了,放过了修改史书的想法。

正因为有一代代史官的坚守,我们能在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背后看见玄武门之变的惨烈;我们能在九击匈奴的汉武帝背后看见巫蛊之祸的恐怖;我们能在清朝文字狱的白色恐怖下看见清朝的三大酷政。

所以,不要轻言史书的真假,而应该结合自己的思考,结合考古文献的发掘,我们才能辨别百年乃至千年前尘封历史的正确与否。


手打不易,麻烦看官点个赞撒,更多精彩,请关注头条“潇生谈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