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戰俘心懷不軌,為何蘇聯同意當地女性與戰俘結婚?

用戶61402406


二戰的回憶是苦痛的,在這樣的記憶中,有很多這場事件的經歷者都不願提及到此事,因為這樣的記憶是依靠著鮮血,依靠著硝煙築成的。在“日”投降後,他們的戰俘被兩個國家進行處理,在亞洲戰場的戰俘是被“蘇”方所統治的,而太平洋上的戰俘則是被“美”方所統治的。

在“日”方戰敗後的軍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寧願投降給“美”方人,也不要投降給“蘇”方人。這可能是因為某種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可能是因為“蘇”方在對待戰俘的問題上過於殘忍,而“美”方在對待戰俘的待遇上,就“蘇”方來說簡直就是“天差地別”了。一來是因為“美”和“日”的矛盾出了“偷襲”和大洋的戰爭外,沒有更多的“交集”。

而且“美”方當時的戰略設想就“蘇”來說更為超前,他們想要藉助“日”方的戰敗,從而在亞洲建立一個自己可以操控的傀儡,所以在有了這個想法後,他們對於“日”戰俘的問題上,可以說是更為的“寬大”,畢竟在“日”對他們宣戰前,“美”因為獨特的地理優勢獨身於這場硝煙外,他們對於這場戰爭的消耗就政府來說,也都是客觀的。

“蘇”因戰事,男性銳減

因為德軍的猛烈攻擊,導致了“蘇”國內男性人口的大量消耗,從“德”開始對“蘇”發動進攻開始,到“蘇”對“德”一步步的反擊,再到攻陷柏林的這段時間中,“蘇”軍的消耗是空前的,這種消耗不僅是資源上的消耗,還有男丁上的消耗。而在戰爭結束後,為了能夠補充男性勞動力,“蘇”政府將一些日本戰俘送到了當時被稱為“活死人之地”的西伯利亞。在這塊貧瘠且寒冷的土地上,這些“日”方戰俘為了能夠活命,只能去認真的工作,只能去聽從統治著他們生命的女軍官的話。

之所以在這個地方駐紮的不是男軍官,而是女軍官,這也是因為“蘇”國內男性力量的銳減,所以其政府考慮人力資源的調配,才讓一些身材健碩,具有多年從軍經驗,並且經歷過戰火的女性去擔任這片疾苦之地的管事人。

而這些在這裡駐守的女軍官也大都是三十多或四十多歲,自己的丈夫也大都在二戰中喪生了,所以這些女軍官為了能夠得到些許慰藉,在看到戰俘中有長相不錯,且多才多藝的日本人時,她們便會將其帶回自己的暖和的木屋中。而這些被選中了的男人,也基本上會在後來逃出昇天,得到這些軍官們的“手續”,從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勞苦的工作。

除了女軍官的垂憐外,在西伯利亞中還有很多進行勞作的蘇聯女性,這些女性有的是含苞待放的青年,也有歷經滄桑的婦人,他們在和這些“日”方戰俘的交往中,會漸漸的展開出一定的感情,從而發酵。所以在那個時候,蘇聯女性和日本戰俘結婚的事情,也是有的。

為什麼政府會允許?

從厭惡角度來說,就“日”和“德”來說,“蘇”方更多厭惡的是德國人。因為如果不是這些日耳曼人,他們的國家也不會喪失掉很多的男性,也不會使得國力大大的虧損。再加上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與“蘇”直接對抗的便是“德”所以他們對於戰爭的仇恨就大大的加到了“德”人的身上。

雖然“日”方和“蘇”有歷史上的不愉快,但是這些不愉快已經被德國所給予的痛苦所掩埋,再加上“蘇”方政府也考慮到國內缺失男性的原因,這才慢慢沒有對這種行為有所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