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弓箭有多厲害?射一箭真的就能殺死一個人嗎?

林丹智慧


什麼是古代中國戰爭史上最古老最常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戈是刀嗎?不是,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之前就有這種武器了,戈與刀與它相比,歲數還不夠,是車騎嗎?不是,車騎太珍貴了,這種武器非常常見,工藝流程並沒有那麼繁瑣,那麼,它是什麼武器呢?

它就是弓。弓最早被記載於典籍之中,當中描繪的場景之中,“斷竹,續筋,飛土,逐肉”,這便是最早意義上的弓的雛形,最先聰明的原始人拿起了石頭做近戰武器,打獵比以前方便多了。

後來有人嗅到了更加方便的武器,那就是“飛土”,最早的上古神話中的后羿射日,其實暗地裡是現實中一個以弓為圖騰的部落擊滅了數個以太陽為圖騰的部落的現實映射,弓自誕生那天起,就深得人心。

有人表示,弓,在原始時候大殺四方可能是因為原始人防護水平不夠,那麼進入到青銅時代呢,弓還是那麼威武雄壯嗎?青銅時代的代表,西周王朝,西周王朝末年,幽王在位,在西北地帶活躍的犬戎多次為患,憑藉著遊牧習性與弓馬嫻熟,甚至後來打破了西周首都。

有人可能會說那也是因為有人事先做內應,算不得數,可是犬戎長期技術發展緩慢,論起近戰格鬥,那絕不是西周首都的禁衛軍對手,更不用說那個做內應的軍隊也很強,而犬戎卻能將兩者全部擊敗,並且全身而退,不得不證明了在青銅時代,弓箭非常重要。

那麼在古代戰場,尤其是進入鐵犁牛耕時代之後的戰場上,離得遠遠的射出,就可以起到和拿著把近戰武器和別人搏殺一樣的結果嗎?答案依舊是肯定的,歷朝歷代,軍中都有大量弓箭手,在戰國前期,秦軍多銳士,卻被韓魏死死壓制,不得大出,韓魏憑什麼,憑的就是強弓利箭,河西大戰,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固然有魏武卒之功,但韓國強弓硬弩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秦皇掃六合之際,正如電影“英雄”所說,每攻城池,必例行放箭,如果無效,向來實用主義至上的古人怎麼可能樂此不疲。況且,後來歷史上憑藉著弓馬嫻熟橫行歐亞的蒙古鐵蹄,再度證明了弓箭之威,在明清大戰之時,弓馬嫻熟的清軍每多“顏射”明軍,明軍大多當場斃命,薩爾滸會戰,明軍大將、一路主帥被一箭穿腦,當場死亡。

明清時期流行話本小說,其中盛行這麼一種說法,兩軍對戰之前,總是要先相互試探一下,互相射住陣腳,一來為了測定雙方射程,二來亦壯神威,三來,也是試探對面的實力與主將的心態,而古代真正的戰爭,弓箭手向來只有射出三四次箭的機會,據可靠記載,戚繼光的南軍號稱天下強軍,軍中精銳,弓囊之中不過五支箭。“臨陣不過三發。”如果有人問射完幹嘛,敵人衝上來了啊,拔刀上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電視劇裡面弓箭手一個個瘦不拉幾的,射箭跟打機關槍一樣,似乎拉的不是弓弦而是橡皮筋,這很不靠譜,真正的弓箭手是非常強壯的,他們臂力一定要過人,射完三支箭或者四支箭,如果再繼續拉弓射箭,就會傷到肌肉,因為弓的威力極大,所以所需要的拉力也是極大的。

射出去的箭,有些時候穿雲裂石也是尋常,更何況,作戰之時往往是大面積覆蓋箭雨,中了箭的人,如沒有重甲在身,必死無疑,若有重甲,如中箭大腦,必死無疑,或者箭雨都抹了毒,被射傷之後感染而死也是大概率事件。


無筆


在描寫古代的電視劇裡面,但凡兩軍交戰之前,一定會放箭,兩邊箭如雨下,總是一下子就射倒下許多人,基本上都是一箭斃命,不少人就表示懷疑,只是弓箭而已,威力真的有這麼大嗎,居然被一箭就射死了?


這感覺很多人都會有,從而就很好奇古代弓箭的真實威力,是否真的如此恐怖,實際上,古代弓箭分很多種類,一般情況下人們都直接按照臂力分,這裡舉一個例子,清代,注重騎射功夫,所以 他的數據可信度比較高——清代初年,清朝八旗軍隊列裝的弓大都是七十磅以上的弓,若是精銳部隊或者勇士那麼也許會使用一百磅到一百五十磅的硬弓。

這是什麼概念呢,有人可能不夠理解這種磅數的弓箭的威力,簡單來講,若只是抖音裡面非常流行的一個能單手拎起一桶純淨水並舉起來的一個大漢,就能夠排除多少所謂的男子漢,更何況,一桶純淨水最多三十斤,而能夠射出一支六兩箭的滿洲弓的磅數一半在七十磅(一磅勉強等於一斤)。

按照明代歷史記載,滿洲兵最喜歡拿著弓衝鋒,衝到明軍面前的時候突然張弓搭箭朝著明軍一頓輸出——往往是照著臉蛋兒來那麼一箭,效果怎麼樣呢,那是“中者立斃”啊!鼎盛時期的滿洲兵,還有個曾經一箭穿過明朝總兵頭盔繼而射殺明朝總兵的經典戰例。這都能從側面解釋強弓近距離射擊,只要射到要害,力道又足夠大,中箭的人沒有道理不死的。

那麼如果是磅數稍微弱一點的弓箭,威力會不會就沒有這麼大呢?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電視劇裡的古代武士張弓搭箭總是遠距離射擊,那這樣是不是威力變弱了呢?

答案可能令很多人無法接受,那就是通過大規模遠距離拋射之後,弓箭的威力並不會被削弱,而是得到更加恐怖的殺傷。

眾所周知,弓箭的箭頭質量大,而箭身質量輕,這就使得弓箭一旦採取拋射姿勢,那麼勢必射的更遠,因為重力勢能,加之箭頭銳利,中箭的人若不披甲,必然中箭。

先想一想當數以萬計的箭支從空中拋射下,普通的士兵別說心驚膽戰了,恐怕尿褲子的都有,之後箭雨落下,又有幾個人能夠保證自己不中箭,只要中箭傷到要害,別說當時那種惡劣的醫療環境,就算是相對好一點的近代戰場,照樣容易感染死亡,更何況這樣的箭雨沒有不塗抹毒藥的。所謂“弓響人滅”“武藝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的俗話並不完全是瞎扯淡。

而且較為有趣的當弓箭手射出了箭雨之後,由於弓箭手往往都是能拉高磅數弓箭的人,他們和電視劇裡面那種瘦弱形象極為不同,恰恰相反,他們全是壯漢——至少是能夠大殺四方、單手舉三十斤純淨水的那種。

這些人放完箭之後,轉手就會掏出大刀,然後殺向對面,試想在紛亂嘈雜的戰場上,對面一群肌肉猛漢先是對你所在的隊伍裡面射了一波覆蓋率極大的箭雨,隨後掄起大刀就上過來了,換你你怕不怕?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缺乏訓練的軍隊一旦遇到強敵(受過訓練的軍隊),往往一輪箭雨可能就崩潰了的原因——安史之亂前期,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所以,古代弓箭是真的可以一箭射死人的,只要距離足夠,不要距離太遠,然後只要射中了,按照古代那種感人的披甲率和感人的醫療環境,幾乎必死無疑。


夏目歷史君


簡單明瞭的告訴大家,弓箭的威力很一般,射程取決於弓箭手的臂力。弓箭主要作用不是射殺,而是掩護隊伍進攻。弓箭也很難將人射殺,古代兵將並不傻,同樣懂得穿“防彈衣”(盔甲),且有盾牌兵。

盔甲在考古發現中屢見不鮮,除卻金屬質地,另有竹片、頭層皮革質地,普通弓箭射出後,經過空氣密度的壓縮,在遠程距離上會減弱射擊的威力,等箭頭抵達人體,殺傷力已經大大減弱,皮革甲衣難以穿透。所以說,弓箭在一定距離上,只能起到掩護與驅趕的作用。

弩機相對對於弓箭殺傷力會強很多,因弩機已是機械裝置,箭稈短小,箭尾無需平衡羽,箭簇小而短,空氣密度中穿透迅速。如果射程不算太遠,普通皮革質地的鎧甲應該是難以抵禦。





陵西散人


弓箭是古代兵器中為數不多的常用遠程攻擊性武器。因而,弓箭出現的時間很古老,大約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弓箭的雛形出現了。弓箭根據其材質大致可以分為竹木箭簇,獸骨箭簇,青銅箭簇以及鐵製三角箭簇和鐵製狼牙箭簇等。



古代的弓箭其實算不上多厲害的武器,很多武將甚至徒手都能接住幾隻箭。但是,弓箭由於他的遠程攻擊性和製作量大,一般而言,古代作戰時,弓箭都是大量使用。當排山倒海的箭從空中襲來,除了強大的盾陣以外,一般的鎧甲是難以抵擋的,所以,造成的殺傷力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要說一箭是否真的能夠射死一個,這個其實是有點誇張了。對於一般的弓而言,其攻擊性能是有限的,除非是一百斤或者二百斤力道以上的硬弓,否則要想射穿士兵身上的鐵甲還是比較難的,更不用說一箭穿心這樣的情況了。



弓箭之所以要形成排山倒海之勢才能有所斬獲,這與弓箭的不穩定性也有關係。這裡面還有一個風向的問題,因為箭射出後就不是由弓箭手來控制了,而是風說了算。所以,一般的弓箭手很多情況之下都是處於盲射的狀態。

然而,弓箭的致死率確實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鐵製三角箭出現之後,這個致死率甚至比以往高了很多。這並不是說中箭後立即就死,很多情況下是後期傷口感染導致的死亡。因為三角箭簇的創面大,中箭之後即使箭頭被成功拔出,傷口也很難癒合,古代醫療條件差,如果處理不善就很容易造成感染。



宋太宗之所以早亡的一個原因就是高梁河之戰時留下的箭傷感染了。


傅斯鴻


在冷兵器時代,古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無論多勇猛的戰將只要中箭,疼痛就將伴隨其一生,直到箭傷復發而死。有時候一箭真能要了一個人的命。

一,弓箭的力道和所射的位置

一般來說箭的速度為50-90米/秒,如果力道到位,射到人的要害部位比如太陽穴、心臟等可一箭斃命。春秋時期楚國的養由基,安徽臨泉縣人,他苦練十幾年,可以拉開千斤弓,而且箭法超準。楚國令尹越椒率兵發動叛亂時,楚莊王命養由基平叛越椒,養由基一箭就要了越椒的命。他被人稱為“養一箭”,一箭就能要敵人的命。

李廣能將弓箭射進石頭裡,他的腰力、臂力、背力都大的驚人,一箭射死一個人根本不在話下。《史記》中記載飛將軍李廣夜獵時,見到草叢中的一塊虎形巨石,一時看花了眼,急忙射箭自保,這一箭用盡全力,箭支竟然深深地插進石頭裡面!李廣等天亮時再次射箭,卻再也射不進去了。“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就是說的他。




二,箭頭的形狀

箭頭的形狀決定中箭後拔出箭頭死的更快,唐朝猛將李嗣業就是中箭後取出箭頭,傷口本將癒合,結果箭傷崩開流血而死。

1,鐵骨麗錐箭

這是宋朝的一種猛箭,箭頭細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箭頭呈三稜形,且每一稜都有倒鉤。箭頭射入身體,血流不止,箭頭無法拔出,硬要拔除的話只能受傷更重,死的更快,最後都會血盡而亡。宋朝神箭手何灌善就是用此箭抗擊西夏騎兵,他能連續射穿多名敵人。



2,五齒魚叉箭,

清朝奪命箭,箭頭呈魚叉狀,分為五齒,每齒都帶有倒鉤,齒尖非常鋒利。這種箭能射透鎖子甲,一箭五個傷口,中箭者必死,因為拔不出來,血流盡痛苦而死。


3,兩開肩箭:

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鋒利無比,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杆為木製,射程遠,入人體深,拔不出來,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射殺倭寇首領一箭斃命。

三,箭頭是否有劇毒

諸葛亮發明的“諸葛神弩”。一次能連發十支箭,且箭頭塗有劇毒,殺傷極力大,有一支箭射中必死無疑。

關羽攻打樊城時,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射擊,右臂中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如果不刮骨療傷就會死亡。古代箭頭有的用糞便和毒藥熬製在一起專殺將領,讓中箭者感染病毒加速斃命。


另外有一種帶毒的蘇丹箭。它是非洲一種箭,箭長61—66釐米,有鋒利的倒鉤,此箭只要射入人體,便無法拔出,一箭要命。
鐵箭,中國古代的箭頭,它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藥。箭頭下裝有細箭桿,箭桿和箭頭安裝不太緊實,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桿輕輕一拔即出,箭頭嵌入人體,最多能活2個小時。





四,被射擊者所穿的鎧甲

鎧甲從起初的獸皮鎧甲,發展為藤、木、皮革,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北魏以後,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類型,它的胸前和背後的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光亮如鏡子。


直到隋朝和唐朝時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鎧甲發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能有效防禦弓箭的射擊。穿上這些敵人就很難一箭斃命。


小姐姐講史


記得有節目做過實驗,分別用弓和手槍分別射擊十米外的沙桶,結果是箭矢穿過沙桶,手槍彈停留在沙桶之中

所以啊,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就威力而言,弓箭是高於普通手槍的,那麼一槍能打死人麼?顯而易見,看被擊中部位,要害中槍自然無救,如果射頭髮絲上,或者擦著汗毛而過,心臟承擔能力大的話,也不會有啥毛病

槍如此,弓箭亦如此

就弓箭威力而言,舉宋朝為例

大宋弓箭手為制式兵種,手中強弓標準為一石,和今天的120磅弓差不多。而今天的120磅弓,可以射出200米以上,箭速為90米/秒,有效殺傷力為百米以

這個殺傷力並不是說箭矢到了100米時,因為速度大幅度降低,叫什麼其勢不可穿魯縞,其實百米時箭矢速度並未減少多少,說其沒有效殺傷力,那是因為準頭不好控制了。我國曆史上最牛的弓箭手,叫養由基,他也不過是百步穿楊罷了,古代百步大約等於今天的120米,當時和養由基比箭的另一個弓箭高手,巔峰水準是五十步命中靶心

不玩拋射密集陣,古代弓箭手有效殺傷力,在五六十米這樣


靈石蘊珠寶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然而,弓箭的優勢並不是體現在殺傷力上,相對於刀槍劍戟這些近戰兵器,其殺傷力並沒有優勢!

因為弓箭也就那麼一根箭頭,對人體的創傷面積有限,而且弓箭不比子彈,無法在身體內部造成明顯“空腔效應”。原則上,只要是沒有射中心臟、氣管這些致命之處,弓箭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奪取人的性命的。

而且由於是遠距離武器,其還受到精準度和射程的限制,比起刀刀見血這樣的近戰,顯然要“乾淨”許多。

再者啊,在古代大部分時期,軍隊多配有盾牌、盔甲等一些列的防護性武器,以弓箭的穿透性,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殺傷。


那麼弓箭因何可以“稱王”呢?

事實上,弓箭在戰場上的作用,本就是不是“殺敵”,不需要一擊斃命。其更多的是一個壓制、阻敵以及傷敵的作用。

比如在軍隊要衝鋒的時候,往往會來兩輪箭雨,有點“炮火掩護”的意思。還在有在敵人進攻的時候,在遠距離遲滯以及打亂其進攻的陣形。還有就是在攻防城戰鬥中,由於無法短兵相接,所以大部分時候會用弓箭。



而在這些過程中,也是可以對敵人造成殺傷的,不用一擊斃命,只求傷人。

因為受傷了,勢必會影響戰鬥,甚至於嚴重點兒的,直接就喪失作戰能力了,再運氣差點兒,被一箭甚至多箭致命也是有的。

總而言之,弓箭再達成戰術目的的基礎上,是可以最大限度造成敵人減員的最好武器。

更重要的是,被箭射傷以後,不是大家電視裡看到的包紮一下就行。
古代的醫學條件落後,沒有雙氧水、抗生素之類的抗感染和消炎的藥品,而且戰場環境惡劣,甚至於有時候連最基本的高溫烈酒消毒都做不到,那些被射傷的士兵,下去以後,大部分都會傷口感染化膿、發炎、然後病菌蔓延,發燒,最終死亡。

所以,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也有可能在現實中發生,因為一個腳後跟而喪命,並不稀奇。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不僅僅是在冷兵器時代,哪怕是在一戰時期,那些因為受傷感染而死去的士兵,大有人在。

直到後來一個叫做“盤尼西林”的玩意兒問世,因傷感染的致死率才降了下去。

所以,弓箭的殺傷力,更多的是在其傷人後的感染致死。這也是為何古代打仗的時候,許多弓箭頭會被拿到糞坑裡面涮一涮,畢竟荼毒成本比較高。沾上些髒東西,也可以增加感染幾率。


白話歷史君


古時候打仗最常見的一種兵器就是弓箭,如果敵方軍隊用弓箭射擊,那麼己方士兵就會損失慘重,而且我們常常能夠在電視劇中看到,凡是中箭的士兵都直接死去了。其實單純依靠弓箭是沒有這麼大的殺傷力的,想要殺死人靠的還得是它。如果沒有它的幫忙,箭頭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大殺傷力。

我們都知道子彈比箭頭要厲害,子彈能夠傷人性命,是因為它的運動速度非常快。當它擊中人體的時候,就會出現空腔效應,小小的子彈卻可以造成幾十倍以上的傷害。弓箭雖然依靠弓弦的彈力也能夠提升速度,但是比起子彈那可差遠了。當箭頭射中人體的時候,也不會留下太深的傷口。如果士兵穿著盔甲,那麼傷害就更低了,很有可能箭頭都無法射穿,也就是說造成死亡的幾率是非常低的。

就例如三國時候,關羽被龐德一箭射中了前額,不也沒有要了他性命。可見單純的依靠弓箭是無法造成巨大傷害的。這時候人們就需要藉助到另一種東西,它就是能夠致人死亡的毒藥,或者是到傷口感染的金汁。再說關羽,他中的箭就是帶有毒性的,為此華佗為了救他性命,還專門刮骨療毒,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幸運的遇到華佗,所以士兵們如果中毒的話,後果非常嚴重。

我們知道古代的人擅長用毒,有很多劇毒會讓人在短時間內死亡,像鶴頂紅等。因此為了增加戰爭的勝算,士兵們用的箭頭都會用毒藥淬過。但是戰爭中用箭的數量太多了,單純的依靠毒藥成本太高,因此人們就開始用金汁替代毒藥。所謂的金汁,其實就是人和動物的糞便。這是非常骯髒的東西,浸泡過箭頭之後,箭頭上就會帶有大量的細菌。這樣當箭頭射中到士兵之後,留下的傷口難以癒合,更嚴重的是容易出現破傷風,這也是中箭後士兵死亡的原因。

另外古人為了能夠讓箭頭穿透盔甲的幾率大一些,就會把箭頭打磨得非常鋒利,並且做成特殊的形狀,這樣箭頭髮射出去之後,才會穿透士兵的盔甲。由於箭頭的形狀較為特殊,一旦中箭了,想要拔出箭頭,就會出現大出血的情況。古代人醫術非常落後,他們只知道止血,並不懂輸血,因此到士兵們失血過多後就容易死亡。


紫禁公子


古代之中,最為強大的裝備當屬弓箭。甚至可以這麼說,有弓箭之前的人類和沒弓箭的戰鬥力完全是不同的。在古代之中,分為文舉與武舉,而武舉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騎射,可見弓箭在古代的地位。

而古代大部分名將,也都是弓馬嫻熟的,諸如我們熟悉的猛將呂布,就是因為弓馬嫻熟被稱為飛將。除了武將需要嫻熟弓馬之外,在古代的軍隊當中,弓箭也是最為緊要的武器,例如橫行天下的蒙古騎兵,就是依靠於弓箭的威力。我覺得弓箭在古代戰爭當中,這麼重要,主要是因為弓箭有三個優勢。

弓箭無與倫比的射擊距離

人類的戰爭史,其實是一部分作戰距離不斷增長的歷史。從萬年前的空手作戰變成中古世紀的弓箭作戰,再到近代的火槍射擊,最後變成導彈發射,人類武器的射擊距離不斷的增長,每一次跨越性增長,都意味著軍事上的一次革命。

我們就拿蒙古鐵騎舉一下例子,蒙古鐵騎當時之所以能橫行天下,和他們弓箭的發達脫不了關係,蒙古鐵騎使用的弓箭射擊距離達到了160步之多,而當時的宋軍的弓箭射擊距離只達的到120步。依靠著射擊距離的優勢,蒙古鐵騎在與宋朝的野外作戰的時候,基本上是百戰百勝。

弓箭使用成本較為低

弓箭基本上是古代所有武器當中,制是作成本最為低的一種武器,在製作工藝上也是非常簡單,一個嫻熟的工匠甚至能夠獨立生產。但是,古代當中其他武器就沒有這麼方便了,例如士兵長用的朴刀,就需要經過鍊鐵,打模,填模,錘鍊等等繁多的工序,往往需要好幾個工匠一起通力合作。

弓箭的低成本,使得弓箭在古代軍隊當中非常的泛濫。弓箭也成為了士兵們最容易獲得的武器,所以大部分士兵也多多少少會一點射擊技術,所以古代軍隊中經常會有各種弓箭的比試。

弓箭的殺傷力,遠超其他武器

可以這麼說,古代戰爭當中,4分之3的傷亡基本上是由弓箭造成,這可是一點都不誇張。例如,鼎鼎有名的秦軍,使用的就是弓箭戰術,在對敵的時候秦軍往往是排開陣型,進行弓箭射擊。在戰場上,經常出現,秦軍一通射擊之後,就直接將敵軍射到潰敗。

一個經過長年訓練的弓箭手,射出來的弓箭,只要命中敵方。哪怕敵人不死,也是立馬會失去戰鬥力。而且,弓箭的威力也不是僅僅只有如此,弓箭的鐵頭在射中人之後,往往會帶來細菌感染,給士卒們帶來破傷風等等。而古代的醫學並不方達,對於這種病症也基本上沒有什麼應對方法。

結合這三點的優勢,弓箭成為了古代戰爭當中,最為盛行的一種武器。所謂一箭射死一個人的說法,也絕對不是開玩笑的,哪怕沒有當場射死,也非常容易被弓箭所帶來的細菌奪去性命。


四方史


要說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有多厲害,這顯然是有些誇張了。事實上,弓箭在古代打仗的時候有很多弱點:一是瞄不準,二射不死,三是易消耗。

說瞄不準,是因為弓箭很難在很遠的距離處,真正的射中你想要射中的目標。古代神箭手的故事,為什麼廣為流傳?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射箭很難射準。要是都射得準的話,神箭手也不足為奇了。

(神箭手,圖取其意)

我們看現在的射箭比賽,能夠射中十環,而且箭箭都能夠射中這種環數的,那就是世界上最頂級的高手了。而古人射箭比現代人更難。因為古人射的是人,目標更小一點。而且人還是活動的,會躲避。所以古代射箭,很多時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準。常常就是碰運氣,射到什麼算什麼。

說射不死,首先是因為古代射過來的箭,在經過長途奔襲後,其實速度已經很小了,差不多都是一種強弩之末的姿態。“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古代的人都披堅執銳。因為有鎧甲,所以鎧甲擋住的地方很難射進去。同時因為手裡拿著武器盾牌,還很容易把射過來的箭擋住。真正暴露在外的區域是很小的,但這樣的區域,很難射到。

再次,箭畢竟是冷兵器,很難一箭射中要害的地方,所以一般都不怎麼殺得死人。

說易消耗。是指箭不同於手中的兵器,手中的兵器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但箭射出去就沒了。射光了,你就沒辦法打仗了。雖說箭造起來並不複雜,但也得有個造的過程。

《三國演義》裡面寫“草船借箭”。實際上,這麼容易搞到箭的方式,在古代戰場上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草船借箭)

不過,雖然弓箭的殺傷力非常有限,不容易殺死人,但為什麼古代的戰場上,常常把它作為打仗的第一選擇呢?有兩個原因。

一、弓箭的打擊面大。

弓箭和砲石一樣,在古代都屬於遠程武器。遠程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打擊面大。不需要走近了肉搏,就能完成打擊。

古代很多戰爭,都是隻有弓箭才能發揮作用的。

比如城市攻防戰,城上和城下,只能通過弓箭砲石這樣的東西來比拼。要是能夠爬上城牆的時候,就已經能把一座城市給攻下來了。

比如渡河阻擊戰,所謂“半渡而擊之”,就是敵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就趕緊射箭阻擊。宋襄公當年一定要等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才和他們打,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中沒有弓箭的緣故。

再比如山地埋伏戰,把敵人引進一個峽谷中,等敵人進入了包圍圈以後,兩邊的弓箭手立刻發動射擊。要是沒有箭的話,這仗還不知道該怎麼打?

事實上,古代的戰爭,大多是這樣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弓箭肯定是第一選擇。只有最笨的打法,才是士兵們擺在曠野上,捉對廝殺。

(宋襄公劇照)

二、弓箭的致死率高。

有人會問,你剛才不是說弓箭不容易致死嗎?為什麼又說弓箭的致死率高了?

不錯,弓箭因為瞄不準,射不死。但是弓箭又容易給人帶來創傷。畢竟人體不可能全部包裹起來,戰場上人員又密集。因此,雖然瞄不準,射不中這個,說不定就能射中那個。胳膊腿這些雖然不是致命的地方,但射中了也比較麻煩。被射中了,疼痛難忍,又流血過多,肯定不可能繼續打仗了。

還有,古代的醫藥水平很低。武俠小說裡面描寫的那種,在傷口上撒上立刻能癒合的藥粉,是很難找到的。古代又沒有消炎的藥物,而且古代還沒有護士。因此,士兵在戰場上一旦被射中了以後,傷口就很容易感染。而一旦傷口感染以後很容易就化膿,最後死掉。

所以也許當時射不死,但是接下來的致死率,其實是很高的。

還有,古人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常常會在箭頭上想些花招。比如在箭頭上搞出倒勾,把箭頭淬上毒液等等。這樣的話,當弓箭射到對方士兵的時候,就很容易引發併發症。致死率就更高了。

因此,不管怎麼說,弓箭還是古代戰場上的第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