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既贤明又优秀可惜悲惨的五位太子是哪五位?

小龙女5505


太子,地位崇高,是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的法定继承人,但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使得并非每一名太子都能够登上皇位。他们常常是各种政治漩涡的中心,在政治斗争中倒台甚至死去,而且即使稳固了自己的位子,也可能会死于疾病。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贤明却又让人感到惋惜的五位太子。

一、扶苏

扶苏作为秦始皇最欣赏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被秦始皇当作帝国的接班人来培养。扶苏品德很好,史书记载“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他为了反对秦始皇坑杀百姓而被赶到上郡,当时的中原大地久经战乱,急需一位仁德之君来恢复生机,而扶苏就是最佳的人选,遗憾的是秦始皇在在东巡路上驾崩,赵高和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炮制假诏杀害了扶苏,将胡亥扶上了帝位。如果扶苏平稳的登基,那么秦朝未必会二世而亡。

二、刘据

刘据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孩子,也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从出生以来就一直备受武帝宠爱,七岁就被封为了太子。但是等刘据成年后的性格却非常温厚仁慈,汉武帝有些嫌他不像自己,刘据常常为了那些蒙受冤屈的百姓翻案,这也使得朝廷当中许多的执法大臣对他极其不满。当时汉武帝的宠臣江充与刘据素有矛盾,一次汉武帝在甘泉宫生病,江充见他年老体衰,担心太子继位后会杀了自己,于是就说武帝生病是因为有人下巫蛊,又将矛头引到太子宫中,刘据无奈起兵杀了江充和他的同谋,但是汉武帝听信谗言误认为太子刘据造反了,于是派兵镇压,刘据也此自杀而死。死的可谓是有点冤啊!

三、杨勇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长相俊美,十分好学,擅长诗词歌赋,而且在隋朝建立前就一直辅佐杨坚处理政事,颇有政治才能,杨坚在隋朝建立的第三天就立杨勇为太子。但杨勇颇为好色,也因此与他的妻子元妃关系一般,元妃久久不得宠得了心病去世了,这一件事就使得杨勇的母亲独孤皇后对他十分厌恶,杨勇的弟弟杨广借此机会,慢慢离间了隋文帝和杨勇的关系,不久杨勇就失去了太子之位。平心而论,杨勇作为太子还是颇为贤德的,如果没有失去太子之位,也就轮不到隋炀帝登基了。

四、真金

真金是忽必烈的嫡长子,从小就和汉人大儒姚枢学习,姚枢也一直以儒家的教育方式来教育真金,之后真金与王恂一同学习,王恂没事就和真金谈论儒家治国的道理,真金也深受其影响,因此汉文化影响很深。至元十年(1273)真金被立为太子,当时忽必烈对汉法热情下降,汉人重臣也相继离世,这使得朝中汉臣地位下降,于是便将希望寄托于太子真金身上。真金作为汉法派的领袖与当时重臣阿合马的理财派冲突激烈,两派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被处死,但真金也由于忧惧成疾,不久后就病死了。

五、朱标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朱标从小和宋濂学习儒家经典,因此性格温文尔雅,仁慈殷德,洪武元年(1368)朱标被册立为太子。但由于朱标的性格与朱元璋的性格极其不和,所以朱标常常会反对朱元璋的政策,这让朱元璋气得半死,但即使这样朱元璋也从来没有过废除太子的心思,甚至在朱标死后还立他的儿子朱允炆为大明王朝接班人,这是因为朱标是马皇后唯一的儿子,朱元璋爱屋及乌自然也疼爱朱标。遗憾的是朱标早逝,其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后被藩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推翻,如果朱标不死,那么其他藩王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以上就是笔者为大家介绍的五位贤明又死得可惜的太子。


邓海春


中国历史上最可惜的五位太子!

第一个应该是汉武帝之子,卫太子刘据!

此子乃是汉武帝长子,为汉武帝与皇后卫子夫所生!

汉武帝何许人也,继秦始皇之后的又一位千古一帝般的人物,其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乃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帝王。而其皇后卫子夫,虽是婢女出身,但识大体,通国事,乃是汉武帝的贤内助。

作为这两位的孩子,刘据的基因是极好的,汉武帝对其也是宠爱有加!

不仅将其母卫子夫立为皇后,还写赋文、修神祠,颂之拜之,为儿子找来当时最好的老师。刘据在7岁时,便被汉武帝立为皇太子!

而刘据在成年后,其人仁慈宽厚、温和谨慎,颇得百姓拥戴,汉武帝对其也很是器重,每每出宫游历,国中诸事便交由刘据打理,刘据皆调拨有度,处理得当。

但是,刘据宽厚且正直的性格为朝中诸多大臣所不喜,特别是在卫青死后,许多奸小开始在汉武帝耳边说起太子的不好来。

最终巫蛊祸起,刘据遭逢奸臣江充等人的迫害,而其想面圣又不得,最终想调兵诛杀奸臣父子,却被汉武帝意为谋反,一场误会就此展开,父子二人兵戎相见,刘据兵败被杀,满门被屠,仅余襁褓之中的孙子,因年幼逃过一劫,而其母卫皇后也自缢于宫中。

是为“巫蛊之祸”!

刘据一脉,竟遭到自己亲生父亲的大屠杀!

等到汉武帝醒悟过来,为时以晚矣!

第二位晋惠帝的皇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但说起他的父亲司马衷,大家想必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那句“何不食肉糜”沦为千古笑柄!

人家百姓闹饥荒,都饿得吃野菜啃树皮了,他居然问人家为什么不吃肉羹?

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而正是因为西晋有这么一个痴傻皇帝,导致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而贾南风弄权,引发后来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因此而元气大伤,给了胡人以可乘之机。最终五胡乱华,中国历史有进入到了一个长久的分裂与混乱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当年儿子一大堆,其中有的还参加了八王之乱。那么为何会传位给傻儿子司马衷呢?

首先因为司马衷时嫡次子(嫡长子早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轮到他了。但这个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绝对,不像朱元璋定得那么死,其还是有选择得余地。司马炎最终下定决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司马衷得儿子司马遹。

司马遹乃是司马衷长子,幼年聪慧,晋武帝司马炎很喜欢这个孙子。曾当着群臣夸赞这个孙子,称“此儿当兴我家。”,还说其很像老祖宗司马懿。可见其在司马炎心中得分量。

而这个传位又不能直接绕过儿子传孙子,于是乎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的是以后司马遹能够继位!

司马衷继位之后,便立司马遹为皇太子!

可惜啊,后来太子因为得罪了权后贾南风(贾南风不是其生母),为其所忌,最终被其废掉。

而这还不算,因为司马遹颇有贤名,贾南风担心其日后东山再起,于是悄悄派人将其害死。

第三位隋文帝之子杨勇

众所周知,隋朝亡在了隋炀帝杨广的手中。而杨广的这个皇位是从自己哥哥杨勇手中抢来的。当年这太子之位本是杨勇的,从世子到太子,其当了二十多年的杨家继承人,可见其能力。

史载杨勇性宽仁和厚,有点他老爸的风格。但是这哥们儿是个直性子,平日里行事多是我行我素,不是太守规矩。以前当世子也就算了,后来当了太子,依然如此,特别是其宠爱妾室、冷落正室的做法,为独孤皇后所不喜。

这位独孤皇后是个女强人,倡导一夫一妻制,正妻权威不可挑衅。

而杨广在一旁卖力表演,又是节俭又是懂事儿,此消彼长下,杨广逐渐成了杨坚夫妇心中的太子人选。

最终杨勇被废,杨广取而代之!

第四位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

李建成大家还是比较熟悉得,死于玄武门之变,而背后凶手时自己得亲弟弟李世民。其是靠弑兄登上得皇位,这一点是历史公认的。

不过,李建成这个太子绝对不是演义小说里面的那般不堪,什么害死罗成,居功自傲。

他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储君,当年李渊开国,他也有一半的功劳。李世民打河北,他李建成也拿下了山东。其麾下的王珪、魏徵等人,后来也是贞观之治的名臣,由此可见李建成绝对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他只是没有李世民狠,死在了自己亲弟弟的手里!

第五位朱元璋之子朱标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朱元璋是个绝对的长子控!

为了朱标日后能够顺利掌权,他将诸皇子赶出了京城,无诏不得入京;同时还打杀开国功臣,为其剪除威胁,把坏人全当了。

当然,朱标能够得到朱元璋如此厚爱,不仅仅是因为其身份。他本身的能力也是很不错的。

首先它作为长子,对于弟弟们从来都是宽厚以待,在诸皇子里面威信很高。

而其在成年后,朱元璋更是让他担任监国之职,当起了实习皇帝,颇有政绩,在群臣中名声很不错。

只可惜,英年早逝,最终伤心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他儿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再后来就是朱棣起兵靖难,夺了侄子的皇位。

如果朱标不死,很可能不会有这一出!


白话历史君


太子作为国之储君,他们是帝国未来的皇帝。然而,他们的命运并不都是那么的美好,中国历史上某些太子能力超群却是命运悲惨,最终没能成为帝国的掌舵人。我从中挑出五位最让人可惜的太子。

NO 1 秦始皇的太子——扶苏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虽然没有太子的名分却有太子的实际身份,秦始皇在去世前曾多次暗示要让扶苏最为帝国的继承人。扶苏为人宽厚、儒雅,是个安抚战乱创伤的合理继承者。但是因为批评秦始皇的苛政,被罚到上郡去监督修长城。(也有说秦始皇是想锻炼扶苏)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巡视途中病逝于沙丘。临死之际他交代太监赵高写下遗嘱,让扶苏回来继承帝位。赵高因与扶苏、蒙恬不和,便勾结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的圣旨,立胡亥为帝,同时伪造了一份圣旨,逼迫扶苏自尽。

NO 2 汉武帝戾太子刘据

刘据,汉武帝嫡长子,母亲是卫子夫,7岁被立为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和英明神武的汉武帝性格差异很大,因此他对父皇的很多酷政多有建议。

汉武帝在统治后期,大量起用酷吏,使用严刑峻法。公元前91年秋,酷吏江充等人诬陷太子刘据使用巫蛊诅咒武帝,武帝听信谗言,派兵搜查太子府。刘据不得已起兵诛杀江充,武帝闻讯急忙召见太子,使者恐惧,向武帝谎称太子谋反。

武帝震怒,命令丞相刘屈氂率军平叛。太子兵力不足,且太子谋反之说甚嚣尘上,无人敢支援刘据,孤儿兵败。刘据只好逃往湖县,因不想被捕上吊自尽。

一年后,汉武帝意识到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于是严惩构陷太子的一众大臣。江充夷三族,李广利和刘屈氂灭族。

NO 3 唐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渊称帝后被立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宽厚、仁爱,并非隋唐演义所描述的那样阴险卑鄙。秦王李世民因在帝国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不满大哥李建成占据太子之位,心生夺嫡之意,便诬告太子淫乱后宫,意图谋反。

李建成则建议李渊流放李世民手下的诸多将领,众人恐惧,便建议李世民杀掉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

公元626年,李世民率手下诸将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射死。齐王李元吉同时被杀,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NO 4 唐高宗薄命太子李弘

李弘的死无论是正史还是理性推断都跟武则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李弘的死却跟另外一场伦理惨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弘是武后和高宗的嫡长子,他天性仁厚。曾经因为母后虐待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而当面反对母后的残酷手段。少年时期的李弘因为老师讲授《春秋左传》时讲到了楚国太子商臣逼死楚成王时,李弘立马叫停。他说:圣人的书,怎么会有这种有悖人伦的事情。
李弘的仁爱其实是非常淳朴自然,在百官和百姓中也是口碑极好的。
可惜太子的身体不好,经常无缘无故发病,甚至于有时候会让御医都束手无策。高宗李治心疼儿子,亲自将其接到洛阳照看,却只能无奈的看着爱子死去。

此事按照民间传说是武后毒死了太子,原因很简单:太子仁厚与武则天事事相反。但是此时毒死太子却不符合武后的利益,因为太子生前已是病入膏肓,武则天已掌握了帝国的实际统治权,根基已经很深,并不是李弘能够撼动的。此时故技重施大可不必,多病的皇帝和太子对她而言不仅没有威胁而却很有好处,唯有如此她才能名正言顺的继续掌握帝国的权力。

NO 5 康熙废太子胤礽

胤礽,清圣祖康熙皇帝第二子,年仅1岁便被立为皇太子。历经两立两废,最终没能登上帝位。雍正皇帝继位之后,继续被囚禁。

1725年,胤礽被幽禁而死,年仅51岁。胤礽尽管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更多像是纨绔子弟,但是从诸多史料中我们更能看到的是他是死于皇权争夺的阴谋诡计之中。胤礽死后,他的儿子弘皙也被乾隆关押于禁宫之中,改名四十六,被幽禁而死。


完颜子良


我是千夜,我来回答。

历史上还真的有不少太子,没有熬到继承大位,就死于非命了。太子这个称谓,是从有了皇帝之后才有的。那么,我们就从秦朝开始算起,五位苦命太子是:秦太子公子扶苏、卫太子刘据、隐太子李建成、章怀太子李贤、元朝第一位太子真金。


一、公子扶苏

根据历史学家李开元的研究,秦始皇扶苏很有可能是楚夫人所生。也就是说,他身上流着楚系外戚的血统,跟秦始皇的养祖母华阳太后有密切联系。扶苏年幼时,华阳太后在世,她是宣太后芈月的侄女,执掌着秦国政权。扶苏母亲是楚国宗室之女 ,也就是秦始皇的皇后。身为元后嫡子的扶苏,宅心仁厚,他反对秦帝国对百姓的暴政,劝说秦始皇爱惜民力。


华阳太后去世后,楚系外戚势力土崩瓦解,楚夫人失势。好容易掌握大权的秦始皇嬴政,开始了乾坤独断,特别忌讳外戚掌权。因此,他疏远了元后及元后一系的势力,公子扶苏受波及。他被放逐北方,表面上看是忤逆了秦始皇,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可是公子扶苏是秦始皇在政治上最成熟的儿子,最适合立为太子。所以在他临时之前,他写了一封玺书,把自己的后世托付给扶苏。这就是传位于扶苏的意思了,这层意思赵高马上体会到了,才截胡这封重要的玺书,矫诏逼扶苏自杀。秦始皇是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暴毙的,他还没来得及安排后世,他之前一直在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之间摇摆,临时之前终于确定要立扶苏为太子。可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他真正的意图没有传达给扶苏。

扶苏收到的是要他自杀的旨意,他哭着自杀。证明他此前很清楚父皇对自己的忌讳,而他的确是仁厚君子。蒙恬劝他搞清楚状况再自杀,而扶苏慷慨就死,说明他认为以自己的出身,父皇容不下他活着。假如扶苏能正常继位,那么秦帝国很有可能不会二世而亡。公子扶苏的遭遇真是可怜可叹。


二、卫太子刘据

如果公子扶苏死于对父皇的误会,那么卫太子刘据就死于父子之间的猜忌。刘据是刘彻的第一个儿子,刘彻29岁才得了头生子,对于古人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卫子夫入宫之前,刘彻一个儿子都没有,所以刘据的出生,对汉武帝而言是天大的喜事,——他出生之后又带来了5个弟弟。

刘据从小得到了刘彻全心全意的栽培,特别是在他的舅舅卫青、表哥霍去病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时候,卫子夫封为皇后,卫青、霍去病双双加封大司马,卫氏家族的鲜花着锦,刘据的地位稳如泰山。卫青去世之后,刘据的太子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有人不断在他和父皇刘彻之间制造误会,有一次汉武帝在甘泉宫生病了,有人打刘据小报告,说他听到这个消息很开心。刘彻大怒,马上召见刘据,可是刘彻看得出刘据刚刚哭过,来见他时强颜欢笑。刘彻这才明白,儿子是孝顺他的,并非一心盼着自己死。

可是父子深情,抵不过小人诬陷。江充因为得罪了太子,为了把刘据做掉,搞出“巫蛊之祸”。刘据在长安,刘彻在甘泉宫,父子之间靠使者传话,越解释情况越糟糕。刘据被逼反了,在卫子夫支持之下,释放长安城的囚徒去跟江充的人打仗。正因为这个举动,被坐实谋反。兵败后自杀而亡,卫子夫也自杀。可是,事后想明白一切的刘彻,相当后悔。而人死不能复生,他造了思子宫、望归台,可怜刘据冤魂一缕入黄泉。


三、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比李世民足足大10岁。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晋阳起兵后的左膀右臂,李渊两年称帝五年统一天下,除了他自己的权谋厉害,还因为他生的儿子争气。老大李建成是长子,是有能力镇得住场面的储君;老二李世民军事能力突出,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是他带兵打下来的。

李渊作为一个心软的老父亲,把唯一的皇位给了李建成,又心疼二儿子劳苦功高,不仅封他为尚书,还封他为天策上将。李渊想一碗水端平,但是对李世民的特别对待,让他生出澎湃的野心。他一不做二不休,在玄武门武装政变,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可怜李建成死后,被写成一个好色昏庸的无能太子,有关于他的史料被改得面目全非。其实,李建成是相当有才干的储君,李世民正是因为用真当途径扳不倒他,才想出来这个弑兄夺位的这招。李建成被写成很好色,可是他只有王妃郑观音一个女人,而李世民霸占弟媳,宠妾颇多,这才是真好色。李建成失去了皇位,也因为弟弟李世民的心虚,得不到历史公正的评价。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为这个因为皇位被弟弟做掉的倒霉太子正名。

四、章怀太子李贤

那首著名的《黄台瓜辞》,就是李贤的绝笔: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因为长子李弘早逝,身为二儿子的李贤被立了太子。唐高宗李治很器重这个儿子,李贤文武双全,是个朝野瞩望的储君。他的学问特别好,“章怀注”公认是很有史学价值的。李贤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告谋反,被发配巴蜀。李治在时,尚且能保太子一命,李治去世后,李贤就造了毒手。

有人认为,是武后派去的人逼死了李贤,但是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他是因为觉得人生绝望,自杀而死。武则天为了当皇帝,把自己的儿子当成对手。李贤死的时候只有28岁,他的能干和才华,是害死他的原因。后来,他被追封章怀太子,并被当了皇帝的弟弟迁葬长安。今天西安附近有懿德太子墓,可供游人参观,了解李贤短暂悲惨的一生。

五、元太子真金

元太子真金是忽必烈的儿子,也是大元开国第一位太子,他死得挺窝囊的——被吓死。

真金是忽必烈第二子。他出生时,恰好有个汉族高僧在身边,于是那高僧就为他取名“真金”。意为真正的金子,也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真金没有辜负高僧的一片苦心,他在汉族儒臣的熏陶和教化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标准的储君。

真金作为元廷汉臣一派的支持者,大力推行汉化,因为被忽必烈晚年宠信的阿合马水火不容。阿合马理财很有一手,朝堂斗争也很有一手。朝臣有人上疏请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位于皇太子,并请南必皇后勿再干政。

真金是聪明人,他得知此事后甚为恐惧,就派人偷偷地把这份奏章隐匿下来。然而此事已被阿合马党羽获悉,遂于忽必烈面前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名为大索天下埋没钱粮,实为揭露此奏章。帮真金匿下奏章的人深知关系重大,请准于右丞相、御史大夫,拒不付予。忽必烈知道此事大怒,命令大宗正索取这份奏章。

眼见是纸包不住火,支持真金的大臣将计就计,就把阿合马党羽的阴谋和盘托出。告诉忽必烈有人要谋害太子、动摇国本。忽必烈还算是明白人,可是他很恼火居然有人想他退位,厉声责问道:“你们没罪吗?

查明真相后, 阿合马余党被判奸赃罪而处死,真金逃过了一劫。但此事给他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忧惧成疾,于同年)十二月十日病死,享年四十三岁。

千夜看世界


贤明优秀,可惜悲惨,太子。贤明优秀,也就是有品德又能力的两有太子,可惜也就是最终没能继承大宝做皇帝,悲惨,也就是不仅没能做皇帝,下场还不好。我找了五位大家比较熟悉的:秦朝太子扶苏,汉武帝太子刘据,唐太子李承乾,明太子朱标,清,爱新觉罗·胤礽。

公子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为反对父亲焚书坑儒而上书劝谏,遭到秦始皇的疏远,被派去北方军中协助蒙恬。后来秦始皇死于沙丘,秦始皇遗诏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扶苏回京主持丧失,继承帝位。结果胡亥与赵高李斯密谋修改遗诏,命扶苏与蒙恬自杀。扶苏收到秦始皇假遗诏之后,随即自杀。

汉武帝太子刘据,武帝培养了四十年的接班人,他原来可以说是根基稳固的太子,有强大的外戚集团,有皇帝的信任,有政治上处理政事的锻炼,可是奈何父亲能能熬。武帝难道不信任他吗,很信任,巫蛊之祸发生时太子杀了江充,武帝依然理解他,但是奸臣挡路,太子见不到武帝,武帝派去的人不见太子,太子皇后最后自杀,很是悲催。

唐太子李承乾,原本也是一个好苗子,奈何后来长歪了。小时候,能力佳,受宠信,后来的教育出了问题,导致最后起兵造反,最后失败,郁郁而终。

明太子朱标,和太祖一起打拼,起于微末,有能力,受宠信,只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如果他活着就没有后来的永乐大帝什么事了。

爱新觉罗·胤礽,康熙大帝第二子,文武兼备,数次监国,政绩都不错,可惜康熙大帝也是个能熬的主,几次被立为太子,有被废除,最终也没能登基。


义阳天乐


1西汉皇太子刘据


刘据是汉武大帝刘彻与皇后卫子夫的嫡长子。刘据六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刘据成年以后经常代替汉武帝处理政务,刘据性格宽厚,经常平反冤假错案,深得人心。公元前91年,做了三十年皇太子的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酷吏江充等人诬陷,被迫起兵造反,斩杀江充等人,被汉武帝派兵镇压,37岁的刘据兵败自杀。

2东汉开国皇太子刘疆

刘疆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郭圣通的嫡长子。刘疆1岁就被刘秀立为皇太子。刘疆性格宽容大度,做了19年皇太子没有过失,因为母亲皇后郭圣通失宠被废,皇太子刘疆被迫辞让皇太子,改封东海王,公元58年,33岁的刘疆郁郁而终。

3隋朝开国皇太子杨勇

杨勇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的嫡长子。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以后,杨勇就被立为皇太子。杨勇相貌英俊,爱好诗词,性格宽厚率真,经常协助隋文帝处理政务,但杨勇比较好色奢侈,引起杨坚与独孤伽罗的不满,而聪明乖巧的次子杨广趁机陷害杨勇。公元600年,做了20年皇太子的杨勇被废,杨广被立为皇太子。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杀害了大哥杨勇。

4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性格忠厚大度,文武全才,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隋朝以后,李建成带兵率先攻占长安,为唐朝取代隋朝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以后,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李建成做了九年皇太子,协助李渊处理政务,发展经济,防御突厥平定稽胡,平定刘黑闼起义等政绩突出。公元626年,37岁的皇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兵变中被弟弟李世民杀害。

5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



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明朝建立以后,13岁的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朱标性格宽厚仁慈,勤奋好学,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实行仁政。公元1392年,37岁的皇太子朱标因为反对朱元璋杀人太多被朱元璋怒斥而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这些优秀的皇太子们命运都非常悲惨,即使被史书美化的刘秀与朱元璋,说他们对皇太子如何如何好也是不可信的,刘疆只活了33岁,做了近二十年皇太子都活得好好的,失去皇太子宝座以后不久就死了,作为父亲的刘秀难辞其咎。


厚德载物49847


这里是史界之说,感谢大家的观看,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

历史上,其实存在很多可以改变一个朝代命运的太子,贤明又优秀的太子,有的悲惨、又可惜。

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汉武帝和卫子夫所生的:刘据太子。

晋惠帝皇太子司马遹。

唐朝李治儿子:李弘。

明朝太子:朱标。

秦朝太子扶苏。

扶苏死于沙丘之变,被赵高篡改诏书害死,扶苏本性善良、宽厚仁道,如果他可以继位的话,属实是秦国之幸,百姓之福也,可是天不如意啊,沙丘之变,赵高联合李斯害死扶苏,发起政变。 扶苏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贤明之主,没有继位成帝实为可惜。

汉朝太子刘据。

汉武帝得子,大喜,继位就封卫子夫为太后,刘据为太子,刘据是一位贤明有才,有能力的太子,他当了三十年的太子,等来的确是一个杀身之祸,汉武帝命太硬,晚年的汉武帝有点糊涂,发生了巫蛊之变,就成为了太子落逃的结果,后太子刘据自尽。不过刘据的儿子,刘询后称帝了。

皇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278年—300年),小字沙门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晋惠帝司马衷长子,母才人谢玖,西晋太子。 司马遹自幼聪慧,有其高祖父司马懿之风。但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一个很有手腕的人。但是贾南风没有儿子,顾虑很多,怕自己地位不保。



皇后贾南风以其非己出,性情暴虐,恐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便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诬陷司马遹谋反,囚于金墉城,后徙许昌宫,派黄门孙虑将其杀害,时年二十三岁。后追谥为愍怀太子,葬于显平陵。

唐朝太子李弘。

李弘仕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得李治和武则天的喜爱,而且李弘能力出众,为人也非常宽厚,但是,他却被自己的兄弟下毒毒死。

明朝太子朱标。

朱标太子是朱元璋一手培养起来的继位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而且朱元璋政治能力很强,在朝威望也很高。后朱标太子突然暴毙,朱元璋非常痛心,就是因为对朱标太子的过于喜爱,朱元璋才把皇位过继给了其孙子朱允纹。

历史上最可惜五位太子:扶苏、刘据、司马遹、李弘、朱标。


史界之说


第一位:秦~嬴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史记》评价:”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评议始皇暴戾,始皇闻讯大怒,令拘捕咸阳术士,并亲自判处违法犯禁者460多人,皆坑杀之。扶苏为之上书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天下一统,岂容胡言乱语撼动国之舆论根本,这是统一之需要。始皇所谓后世多持否定,其实不然。始皇良苦用心,扶苏宽厚仁义,但始皇爱扶苏,虽居边,却将30万众。不想始皇巡视天下至平原津病且甚,乃为玺书诏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及发,在赵高处行符玺而始皇崩。丞相李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密不发丧。独胡亥、赵高及所幸五六人知,阴谋挟持李斯,共立胡亥,更书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扶苏岂能知始皇已死,阅诏书,蒙恬请复请,谓蒙恬,”父赐子死,尚安复请!”自尽。蒙恬受缚,慨叹蒙氏蒙秦恩岂能叛而自尽。后陈胜吴广起事,皆冒扶苏之名,以其贤之故。可恨李斯时足以倾天下,以为可免而保尊贵,終被腰斩,灭三族。一个字的赠语,该!唉!可叹秦始皇!可叹扶苏!

第二位:汉~刘据(公元前128年~公元前91年),史称卫太子,戾太子。为汉武帝长子,卫子夫所生,一年后为皇后,7岁立为太子。幼年时,汉武帝为其精选太子太傅。成年后居太子宫,汉武帝为之筑博望苑,却许其依照兴趣喜好行事。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每每拨乱反正,汉武帝无有不允。每每劝谏汉武帝少些劳苦少些征伐,汉武帝笑谓:”这些辛苦的事我来说,安逸治国的事就留给你了。”真可谓父子相知,各施所长。只可惜,亲厚如此之父子,皆被江充等小人执吏所构陷,使太子被迫起兵斩杀江充,父子之间沟通却仍由小人阻隔而不得通,太子自杀。汉武帝查明之后痛心不已,恢复夷三族之刑,灭江充三族。父子之间相知相得不免小人离间,岂不命乎?唉,夷江充三族何以解恨!灭诸小何以复生?可叹汉武帝!可叹刘据!

亲不过父子,父子皆可相隔,后世岂不鉴乎?



人间正道70


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刘据是汉武帝长子,皇后卫子夫所生。汉武帝很喜欢刘据,七岁左右就被立为太子。


刘据长大后,性格变得仁慈宽厚。与汉武帝天马行空的性格完全不是一回事。公元前91年,汉武帝年老体弱多病,多疑。江充诬陷太子刘据利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汉武帝派江充彻查。

江充在太子宫假装挖出证据,陷害刘据,刘据无奈,起兵杀了江充。汉武帝派人去城里看个究竟,结果派去的人害怕生命有危险,就直接给汉武帝汇报说,太子起兵造反了。汉武帝派丞相领兵进剿。

太子刘据外逃后,自杀而亡。皇后卫子夫也自尽。大约一年后,汉武帝清醒的认识到太子是被诬陷的。于是大肆报复那些陷害太子的人,丞相刘屈髦,包括李广利均被灭族。太子刘据三十七岁去世,使汉武帝一时间没有了皇权的继承者。汉武帝无奈,临死前把位置给了几岁的小儿子刘弗陵。

第二个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李建成。李建成是李渊与妻子窦氏所生的长子。李渊登基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宅心仁厚,在当时已经形成气候,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


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战功赫赫,不满意哥哥李建成居太子位,将来当皇帝。于是在李渊面前说哥哥要陷害他,并说其谋反。李建成则建议李渊,削去李世民军权,将李世民的手下交弟弟李元吉带领出征,李渊同意了。

李世民与手下人感到危机四伏,有人建议杀了李建成,逼李渊让位。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带领手下,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件”,太子李建成被射杀,齐王李元吉为被杀。李渊无奈,封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就让皇位于李世民了。

据说,李世民登基后,害怕落下唾骂的名声,让人修改历史,将太子李建成说成是无恶不作之人,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

第三位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对扶苏可以说是寄予厚望,但是扶苏认为,当时秦朝刚刚同一国家,不适合秦始皇那样的暴政,与秦始皇政见有出入。秦始皇则认为扶苏过于仁慈,难以成气候。于是派扶苏与蒙恬到边关修长城与打仗,估计是想把扶苏历练成一位刚毅的君王。


扶苏在边关也立功无数,与边境人民相处融合。可是,一心想活几百年的秦始皇,却在游历中病死在沙丘。扶苏等到的是将他赐死的旨意。扶苏在悲愤中自杀而亡。秦朝有秦二世胡亥登基。

第四位是清朝皇帝康熙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个儿子。经历了两次被立被废,终究没有当上皇帝,被幽禁了多年后去世。

胤礽的悲剧来自于太冷酷,太急于求成,康熙曾骂他包括其他的几个儿子,在弟弟有病和去世时,都无动于衷,胤礽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去同情探望自己的小弟弟。再有就是,康熙在外出征时有病,胤礽已经开始在家做皇袍了。康熙对他失去信任和信心。

第五个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太子杨勇。杨勇是隋文帝与孤独皇后所生儿子里的老大。杨坚建立隋朝后立杨勇为太子。但是,杨勇生性好色,好奢华。这与一生节俭的隋文帝有点不太合拍,而且孤独皇后一生不让隋文帝召别的嫔妃,最是恨好色的人,所以对杨勇都有点反感。

杨广作为老二,战功显赫,一心想着太子之位,他知道父母对哥哥杨勇有看法,就自装好人不纳妾,吃住节俭,使父母恩宠他。并且陷害杨勇有不臣之心。隋文帝就废可太子杨勇,立杨广,杨勇被囚禁起来了。

后来,杨勇想见隋文帝解释,但都被杨广给阻挡了,隋文帝到死也没有见到他的大儿子。杨广登基后,直接赐死了哥哥杨勇。一代太子就这样在无声中消失了。


在封建社会,太子意味着继承大统,当上皇帝,这个位置是整个国家最敏感的,也是争夺最残酷的。有曹丕逼弟弟写“七步诗”,有贾南风毒死太子,有汉景帝废太子,有武则天杀太子等等。这些无一不是腥风血雨的宫廷争斗,充满了人性的丑陋与欲望的张扬。


路遥lgy


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他为皇太子。扶苏性格比较仁善,秦始皇下令坑杀儒生时,扶苏劝谏。秦始皇就把他打发到上郡,到蒙恬那里做监军。

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出行时生病,给扶苏传令,让他赶回咸阳为自己办丧事,其中隐含着交权的意味。这份命令被赵高扣留。

秦始皇死在途中,赵高、胡亥和李斯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出诏书,宣布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一封诏书给扶苏,批评他不能开疆立功,反而诽谤朝政,埋怨自己没有被立为太子,所以下令把他和蒙恬一起赐死。

老实的扶苏接到诏书,哭着就要自杀。大将蒙恬认为此事关系重大,劝他确认一下是否有诈。扶苏却说:“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坚持自杀。

由此看来,扶苏是个软弱之人,很难说是个贤明的人,虽然他的结局令人叹息。

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

汉武帝元朔元年,卫子夫为二十九岁的汉武帝生下皇子刘据,盼子多年的汉武帝大喜,把卫子夫立为皇后,六年之后的元狩元年,刘据被立为皇太子。

刘据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呆了三十多年,没有等到皇位,却等来了杀身之祸。

晚年的汉武帝身体多病而多疑,连皇太子都不信任。征和元年年底,汉武帝在甘泉宫遥控亲信江充,兴起了巫蛊之案,诛杀大臣,矛头直接皇太子刘据。刘据退无可退,不甘束手被害,杀掉江充,率领亲信起兵,结果败给丞相的军队。刘据带着两个儿子逃出长安,最后自缢而死。他的母亲卫皇后被逼自杀,亲人遭到大清除。

不过,刘据有一个孙子刘询侥幸逃过一劫,最后竟然坐上了皇帝宝座,就是汉宣帝。从这个角度来看,刘据还不算太惨。

晋惠帝的皇太子司马遹。

西晋的傻皇帝司马衷登基,就是晋惠帝,皇后是贾南风。贾皇后手腕高超,很快就铲除异己,实际掌握了大权。

但贾皇后没有生儿子,晋惠帝就册立谢氏生的大儿子司马遹为皇太子。司马遹非常聪明,是否贤明不太清楚,但肯定是比他的傻爹强得多。

贾皇后当然不能接受,元康九年,她把皇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押到许昌居住,并处死太子的生母谢氏。

永康元年三月,贾皇后命人制作了毒药,派亲信太监带到许昌,伺机毒杀废太子司马遹。但废太子的警惕性很高,太监找不到机会,只好逼迫废太子吃药,司马遹坚决不肯。最后在司马遹上厕所的时候,太监趁机用药杵猛击,司马遹被活活打死,时年二十三岁,结局比较惨。

唐高祖的皇太子李建成。

武德元年六月,唐高祖李渊册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参予了父亲起兵建国的过程,和弟弟、秦王李世民一样能力出众,做出不少贡献。他的贤明可能不如弟弟李世民,但应该不会相差多少。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一箭射死皇太子李建成,杀死弟弟、齐王李元吉。混乱当中,太子府的将士赶来救援,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的头颅,瓦解了太子府将士的斗志。

这一年,太子李建成三十八岁,他的五个儿子全被李世民下令处死。

李建成身为皇太子,却死在同胞弟弟之手,而且惨被灭门,相当悲惨。

明太祖的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的大儿子、皇太子朱标性格仁善,对待兄弟们也很好,很有大哥风范,被称为“慈东宫”,可惜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比较正统的说法认为他是病死的。

至此,虽然可惜,但这样的结局也算不上太惨。而且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帝,追尊朱标为皇帝。

问题是朱允炆的皇位很快被叔叔朱棣夺去。朱棣对大哥的家人毫不手软。

朱标的大儿子朱雄英早死,二儿子朱允炆死于大火,三儿子朱允熥、四儿子朱允熞被废为庶人,关押到凤阳。最小的儿子朱允熙陪伴太子妃吴氏住在朱标的陵园当中,结果死在永乐四年的一场大火。朱标的后代基本都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