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碑札記】由《西狹頌》來認識書法美學中的錯落之法(5)


【讀碑札記】由《西狹頌》來認識書法美學中的錯落之法(5)

文| 郭名高


在《書法美學中幾個共性問題研究》一文中,我曾對錯落下過一個定義,即交錯排列之謂也。具體到書法,包括結體、用筆、章法三個方面。精臨《西狹頌》,落腳點在筆法、結體上。

“粟”由“西”、“米”上下組合而成,這類字容易取縱勢,由《曹全碑》可見一斑。

【讀碑札記】由《西狹頌》來認識書法美學中的錯落之法(5)


我們常將隸書的特點概括為扁平、有蠶頭雁尾,如此簡單、粗暴,是有悖藝術美學規律的。可以肯定,能夠概括、定義的,永遠成不了藝術作品。

就筆法而言,《曹全碑》在用筆上還顯單一。其橫畫多作弧線,線形圓勁,並行幾筆多有雷同。以“粟”字為例,此處有5橫,只有“西”字最後一筆較為平直,與上下大異。餘者皆圓筆入、尖頭出,有一定弧度。在這個字上,“米”字如此處理還是比較常見的。且橫向比較,以此為參照,來分析一下《西狹頌》“粟”字的寫法吧。

【讀碑札記】由《西狹頌》來認識書法美學中的錯落之法(5)


在《西狹頌》中,“粟”字的上半部“西”明顯橫向取勢,還是四角外撐,其邊沿構成一個倒栽的等腰梯形。起筆橫畫以方筆入,內擫行筆少許,再調鋒以外拓出之。其下“口”部,左邊外圓,右側外方。接著,兩豎相背,前者由細到粗,後者由粗及細,乃筆法之錯落變化也。

再看“米”字,最後兩筆常見撇和捺,比如上面所示《曹全碑》例字。但《西狹頌》在此偏用了主筆長橫,如此以來,其它點畫就要收起來,不可與之爭。收的結果就是,最後兩筆化長為短,以兩點示人。這樣,“十”字上下就出現了四個點畫,若以此為座標,左上角點畫圓筆上仰,右上角點畫圓筆下偃,形狀有長短、肥瘦,空間有親疏,位置分高低,節奏有輕重,皆成錯落;其下兩點以方筆出,呈三角狀,位置也分高低、親疏,但筆勢、形狀又大不相同。

再說“十”字,長橫以圓筆入,初行外拓,繼而內擫至線條中段,又以外拓收筆,一波三折,極盡變化。就橫畫兩端而言,起筆圓勁,收筆稜嶒,凝重、飛動各揚其美,十分講究。

【讀碑札記】由《西狹頌》來認識書法美學中的錯落之法(5)


無論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西狹頌》最常見的依舊是方塊字。就“惟”字而論,這四根紅線所構成的幾何圖形很能說明問題。“惟”有三豎,首畫似直卻曲,繼之,與其相背作弧線,最後一豎才是挺直的。此之謂和而不同,錯落有致。還有右邊四橫,形態、收筆皆有變化:或仰或平,或曲或直,有方有圓,有銳有鈍。

“惟”字有三處虛筆:一在 “ 忄”旁最後一筆弧線極為輕柔,是從線形、線性角度來調整虛實關係;二、三處則在右上撇與橫折、橫折與其下橫畫之間所留空隙上,這是以留白經營虛筆。

“惟”字還用了穿插之法,古人以“樵夫爭道”喻之。作為左右結構,尤其是左邊單薄的“忄”旁,如何能與右邊密而不促、疏而不散,是需要一些手段的。而其關鍵在右上角那一撇畫,與“忄”旁第一個弧線構成揖讓關係;還有,第二個弧線收其形、弱其質,與第二個豎畫躬腰背體形成咬合,頗多匠心。

從某種思維來看,筆法、結體只所以追求豐富性,就是想否定欣賞者的審美預知,其手法有違常規,何嘗不是一種錯落變化呢?

2020年2月14日

郭名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特聘教授,西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鄠邑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心儀秦漢》《隨書法去遠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