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導讀


新疆在歷史上經歷了複雜的文化形成,多次人群遷徙以及不同人群的基因交流,導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錯綜複雜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係。新疆文化的起源,人類文明的形成,人群的構成都與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而在人類發展的初級階段,它的影響尤為重要。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由於這些山系的屏障作用和惡劣環境,使得新疆成為歷史上人類走出非洲以後最後征服佔領的地方之一。對新疆底層中的植物孢子的研究表明,距今 7000-4000 年間新疆地區的環境比較適合人類的生存,因此這一時期也可能是外來人群遷入新疆地區的頻繁時期,是能夠探尋到史前人類活動的最可能時期。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西方的探險家和考古家就將目光對準了新疆。自這一時期開始,他們先後在新疆的地區盜取了大量的考古文物。特別是自瑞典考古學家對新疆進行考察並寫下了一本《新疆考古記》,更是掀起了對新疆考古的熱潮。由於國情影響,我國對新疆的考古發掘相對西方較晚,直到二十世紀30年代初,才開始重視對新疆的考古。經過80來年的努力,對新疆地區的考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期整體上受到來自西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的文化影響,然而因為只針對於早期的一批材料——古墓溝墓地的人類學材料——進行了詳細的人骨研究,因此目前還不能肯定第一批進駐塔里木盆地的居民起源。幸運的是,2000年新疆考古隊在塔里木盆地發現了另外一處更大規模的青銅早期遺址—小河五號墓地,這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塔里木盆地早期居民起源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一.小河墓地背景


在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新疆羅布地區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青銅時期的墓葬。這個被稱為有壹千口棺材的沙丘型墓地被貝格曼命名為小河5號墓地,這裡簡稱小河墓地。繼貝格曼1939年發表了關於此墓的詳細調查報告之後,人們就再也沒有見到此墓,直到2000年中國考古隊才在衛星探測儀的幫助下重新發現了它。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小河墓地位於塔里木盆地最東部的孔雀河下游的羅布泊附近,這一地區曾經發掘了著名的古墓溝墓地和樓蘭古城,在新疆早期人類文明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2 年到 2005 年,新疆考古隊對此墓進行了全面的發掘。從墓地墓葬的佈列情況看,整個墓地分為上下疊壓的 5 層,大約跨越了幾百年,表明墓地是從低處開始逐漸向高處使用的發展過程,而不同層位的墓葬和主要隨葬文物之間的發展演變關係基本是一致的。整個墓地包括墓葬 167 座。

二.小河墓地人種探討


小河墓地從層位上自上而下分為 5 層,距今時間跨度為 4000-3600 年。上下層文化之間存在有許多共同點,但是也有一定的差異。最顯著的就是,下面兩層都有被祭祀的泥棺,泥棺中都是女性,顯示了女性地位的重要,並且還有牛頭祭祀,而上面三層則看不到女性社會地位的特殊性。

這意味著這一地區在這一時期曾經發生了文化的轉變。這種文化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呢?是與附近其他不同文化的人群發生了文化的交流?還是其他攜帶有不同文化人群的進駐改變了這種文化?不同人群間的遺傳結構一般是有所差異的,攜帶有不同文化的群體間這種差異可能更明顯。

因此,如果是有其他人群融入到了小河下層文化所代表的人群,那麼其後代人群在遺傳結構上一定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表現在小河上層人群與下層人群的遺傳結構上。因此,也許可以從遺傳的角度去追尋這種變化的原因。將小河人群根據不同層位進行分組,分析他們的遺傳特點,以期找到不同層位的個體之間的基因聯繫與差異。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小河墓地第五層

小河墓地第五層人群中,攜帶有東部歐亞譜系 C4 的個體佔有的比例非常大,並且個體間具有著較近的母系遺傳關係,而攜帶有西部歐亞譜系的個體則較少。東部歐亞譜系和西部歐亞譜系的共存表明小河人群的早期人群是一個東西方混合人群。

小河墓地第四層

第四層的個體攜帶的單倍型譜系基因多樣性很高(0.9004),特別是西部歐亞譜系,比較複雜多樣。

小河墓地的上面三層

上面三層文化內涵一致,樣本保存情況相對較差,成功獲得 DNA信息的樣本有限,因此這裡將這三層作為一層討論,統稱上層。上層出土的人群基因多態性非常高(0.9890),遺傳結構組成複雜,沒有家族墓的特徵。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五層人群與第四層人群有著一定的差異,與上層人群的差異就更為顯著。首先,四五層相比,有著共同點,那就是都有著女性被祭祀者,而且與該個體有母系親源關係的人數也最多,代表著一個家族在這個層位的個體中佔有重要地位。

雖然在四五層中顯赫的家族在母系上攜帶的都是單倍型類群 C4,但是單倍型卻不同,表明至少是有兩個不同的東部歐亞譜系女性是這一人群的母系祖先。另外,第四層的基因多樣性明顯高於第五層,表明隨著時間的推進,有其他人群與小河人群發生了基因交流。這些人群來源較為複雜,主體人群攜帶西部歐亞譜系,也有攜帶印度譜系的個體存在。

其次,上層與第四層比較,最為明顯的就是沒有泥棺存在,同時東部歐亞譜系 C4 的數量明顯下降。小河人群文化的改變與人群結構的改變並不是同步的,而是隨著外來人群不斷的深入,比例不斷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才發生改變的。

總體上看,小河人群從下層到上層,基因多樣性越來越高,而譜系 C4 越來越少,表明從距今 4000 年到 3600 年間,小河人群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一直有外來人群的滲入,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滲入越來越強,甚至改變了小河人群原有的一些文化,小河人群古老的基因單倍型因外來人群基因的滲入頻率迅速降低。總之,遺傳學數據表明,小河上下層文化的差異是由於人群構成改變引起的,而不僅僅是由於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交流。

三.小河墓地古代人群的來源


小河墓地的人群在母系上既攜帶有東部歐亞譜系(B,C4,D 和 F)又有西部歐亞譜系(K,H,U7,U2e,U5a,T 等),還有部分印度特有的譜系(M3,M5 和 M25)

小河人群中存在有四種東部歐亞譜系,分別是單倍型類群 B,C4,D 和 F,這四大譜系主要分佈在東亞和北亞,其中,單倍型類群 C4 在北亞的頻率遠遠高於東亞,而單倍型類群 F 在東亞的存在頻率遠高於北亞。小河人群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東部歐亞譜系 C4 的存在,它在小河人群中佔有最高的比例,達到48%,幾乎達到小河人群的一半。東部歐亞譜系 C4 是現代亞洲人的主要譜系之一,它主要分佈於現代西伯利亞人群,包括伊溫克人,,雅庫特人,圖瓦人,布里亞特人,楚克其人等,其次是東亞人群和中亞人群,同時也是美洲四大建立者世系之一。表明小河東部歐 亞譜系 C 很可能起源於南西伯利亞。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小河早期人群中的東部歐亞譜系與北亞人群或是中國北方人群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母系祖先很可能是早期北亞持有畜牧業經濟的人群遷徙中的一支。而對於小河晚期人群,則不排除東亞人群,例如甘肅,青海等地的古代人群對其形成產生了影響。

小河人群中的西部歐亞譜系包括單倍型類群 H,K,U5a,U7,U2e,和 T。單倍型 H 是歐洲最為普遍的譜系,其頻率在大多數歐洲人群中達到 40-50%。在近東其頻率下降到 20%,中亞為 10%,東亞幾乎沒有。這表明小河人群中的譜系 H 的母系來源與歐洲人群的關係更為密切,暗示歐洲人群很可能對小河有著母系遺傳貢獻。

三.結論


小河人群的遺傳構成是非常複雜的,包括歐洲成分,北亞成分,東亞成分和南亞成分。其中,早期人群是一個東西方混合人群,並且其東部歐亞譜系具有高頻率低多態性的特點,很可能與北亞的青銅早期人群有關;在小河晚期人群中,以歐洲成分為主體,同時南亞成分和東亞成分也逐漸增多。

小河人群整體上表現為晚期成分較早期成分複雜,基因多態性增高,表明人群一直處於一個動態的遺傳漂變過程,不斷的與周邊人群發生基因交流。

小河上下層文化的差異是由於外來人群遷入造成的結果。

小河人群所攜帶的線粒體單倍型類群與現代新疆人群的有著相似之處,表現了一定的遺傳連續性。

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樓蘭人是什麼人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