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大浪淘沙,虽经千百年变迁,还是有很多优秀的诗歌流传至今。按理说,知其人、诵其诗也就够了,可今人偏偏喜欢在旧纸堆里翻三拣四,结果竟然揪出了不少名诗背后的"意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妇孺皆知的名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之手。李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短李诗人”称号,但他其实是个生活奢侈、人品低劣之徒。

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常感民忧,诗坛皆出群之才

李绅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李敬玄,唐高宗朝官至宰相,其父李晤官终晋陵县令。他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卢氏教他识字和一些儒家经义。后因家庭贫困,便到惠山佛寺中去读书,这样可获得免费的食宿。李绅少年时读书很用心,爱好写诗,每有感悟,就偷拿寺中的佛经打草稿,结果被管事和尚发现,吃了不少皮肉之苦。

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李绅早年的贫困和四方游学经历,使他很早就接触到社会底层,体验了民生疾苦,并创作了《悯农诗》和20首新题乐府诗。有一年夏天,李绅回乡探亲,恰遇友人回朝奏事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友人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两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绅此时被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辣辣的阳光下锄地,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友人听了连说:“好,好!这诗做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仰天长叹,诗兴未减,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这些诗作不仅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本情怀,也使他在诗坛上获得了声誉。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在长安应进士举的李绅结识了吕温、韩愈,受到二人的推许。韩愈比李绅年长四岁,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在唐代文坛已颇有影响力。当年中书舍人权德舆主持贡举,祠部员外郎陆傪为通榜,韩愈便写了《与祠部陆员外书》,向陆傪极力推荐包括李绅在内的十位青年举子,称李绅等人“或文或行,皆出群之才”。后来李绅于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进士及第,年已35岁。

李绅考中进士以后,在返乡途中经过润州(江苏镇江),时任浙西观察使的李锜很赏识李绅的才干,辟为幕府掌书记。而李锜为人跋扈,渐露不臣之心,李绅多次规谏无效。次年冬,李锜果然反叛,命李绅为其起草文告,李绅佯装恐惧,下笔辄加涂改,书不成文。李锜怒骂道:“怎敢如此,你不怕死吗?”李绅回答道:“生来还没有见过战争,今天能死是我的幸运。”李锜命人用刀威逼之,李绅仍不为所屈,于是被囚入狱中,直到李锜事败被诛,才获释放。事后有人要将此事上报朝廷,李绅婉言辞谢道:“我是激于义愤才这样做的,并非是为了博取名声。”

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李绅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他五年前在长安应举时就与元稹、白居易以诗缔交,白居易还戏呼他为“短李”(仅次于李白)。这次入京任职,有了更多机会与元、白二位切磋诗文,其新题乐府受到了元、白的推许与效仿,因而他实际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和八年,李绅又改任国子助教,度过了六年清贫的苜蓿生涯。自唐穆宗李恒即位之后,李绅的仕途逐渐通达起来,先被任为右拾遗,接着又擢升翰林学士,不久再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这是负责给皇上草拟诏制的重要职务。旋又超拜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承旨学士在中唐可以参与机务,草拟密诏,人称“内相”。

腐败堕落,“短李”有短毋庸讳言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随着李绅官阶的不断晋升,思想情感逐渐起了变化,特别是官至宰相,更是腐化起来,前后判若两人——从“粒粒皆辛苦”到“食鸡舌三百”,从忧患“农夫犹饿死”到逼迫“渡江淮者众”,李绅逐渐走向了奢侈享乐、腐败堕落的不归路,甚至以高压手段欺凌官吏、百姓。

从和李绅同时代的刘禹锡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写《悯农》时判若两人的李绅。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刘禹锡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歌的大意是:佳肴美酒,歌姬美色,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据传,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全然没有“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

除生活奢侈外,发迹后的李绅还爱大耍权威,拉帮结派。“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他对百姓疾苦极为苛刻,狡吏奸豪都“潜行叠迹”,普通百姓更是“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当部下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却漫不经心说道:“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糠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在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

在镇守扬州期间,结党营的李绅还亲手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即江都尉吴湘案。《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九说:“李绅文宗开成中镇维扬,有颜氏女殊色,为游客吴湘所聘。绅屡求之,意欲遗李德裕,为湘所拒,乃诬以他罪害之。颜氏女寻亦自裁。”同书卷八百七十五又载,朝廷曾“差御史崔元藻案问,据湘虽有取受(受贿),罪不至死。李德裕党附李绅,乃贬元藻岭南,取淮南案,断湘处死。于是李德裕等并坐贬官,李绅已死,追夺三任官诰”。

名诗背后的“意外”:谁知盘中餐,《悯农》绝唱与李绅的脱变

此外,李绅忘恩薄情、处事刻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李绅死后,“牛李党争”被定性为酷吏,后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多行不义必自毙,《新唐书》对李绅有这样的评价:“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而屡为怨仇所拫却,卒能自伸其才,以名位终。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虽没而坐湘冤云。”

以史为鉴,后人需常思己责

时转物移,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仍层出不穷,即便今天,在我们身边找几个李绅式人物的影子,也不是一件难事。君不见,有的人刚走上领导岗位,做事公道,清正廉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但渐渐地拍马的人一多,手中的权力一大,就忘乎所以,私心膨胀起来,结党营私、贪污腐化。

可见,一个人开始优秀、进步,成年成名后更要自我约束,常察社情,常感民忧,常思己责,贡献再多,傲不可长,成绩再大,躁不可纵。《悯农》作者李绅的演变至今对我们还有着深切的警示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