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用哪四個字概括李商隱的詩歌特點?為什麼?

Sunset汐顏185583464


杜樊川"雄姿英發″,李樊南“深情綿邈"。

在詩文論天下的唐代,以李白杜甫開一代詩宗,以李商隱杜牧餘音嫋嫋。

魯迅先生說:"一切好詩在唐朝已被做完了。"

李商隱情詩甲天下。他的詩寫盡了情之綿綿,意之切切。大詩人白居易戲言:"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我死後,能投胎做你兒子,就滿足了)

人們耳熟能詳的《唐詩三百首》杜甫王維李白居前三把交椅。其中杜甫入選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第四把交椅誰來座?白居易?孟浩然?元稹?都不是。第四屬於李商隱。

人生喧囂到極至,必是無言。比如武則天,能寫百萬傳紀吧,可是墓碑沒有留下一字。如此自信,鬚眉汗顏。與武則天相似,李商隱的詩大多《無題》。

李商隱的詩,特別的濃,濃到讓人睡不著。

纏綿悱惻,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宛轉低迴,如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讀來感情澎湃,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讀來心結千千,如春心莫過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的詩,根本不是一個人對愛人的表白,而是他對整個世界的深情。


汾陽張文卓


謝謝悟空問答,唐朝李商隱他寫得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詞清麗、意蘊深微、但好用典,有些詩比較晦澀。在當時社會里,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谷藩鎮幕府當幕僚,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但與杜牧齊名,世稱"小李杜"。如李商隱寫得一首《春雨》:″悵臥新春自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畹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踏緘札何由達,飛裡雲羅一雁飛。".這首詩是詠歎春雨的,瀟瀟的春雨下得時小時大,白晝不停,自己合衣而臥。望著百花盛開,到處是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天,自己因為和相愛的戀人不能相聚,互訴衷腸,心煩意亂、抑鬱愁悶沒有辦法,只能冒著春雨來到心愛人住得紅樓遠處眺望,是否能在朦朦朧朧的春雨中看到佳人的倩影。,相思的痛苦在寒冷春雨中變得是那麼無情。冷得寒徹骨髓。無可奈何的詩人只有踏上回家的路,那夜晚的燈光,轔轔車聲獨自碾過夜晚的路面,給人增添淒涼的感覺。回到家裡,仰臥於床上又想家鄉的人和事,悲情與夢幻,都是悲歡離合情愁相加。這首詩.可以看出李商隱

是以曲折隱諱的筆調來抒發自己相思之情。可以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他的詩是:″委婉淒涼"。


布丁姥爺姥爺


我覺得可以用“情致深蘊”來概括李商隱的詩詞。

你詩詞無論是感慨世事、抒發情懷、弔唁古人或者言情吊物都是透漏著李商隱的真情實感,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李商隱的《無題二首》中的詩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寫 出了相思懷念之苦,恨自己沒有像鳳凰一樣的雙翅,可以飛到愛人身邊, 彼此的心意就像靈異的犀牛一樣,息息相通。“身無”的翅膀與“心有” 的靈犀,一外一內,一悲一喜,相思之苦與心靈相通的欣慰融合一起,將 與愛人深深相愛卻相隔異地不能相守之情景表達的惟妙惟肖。此句最適合 用“情致深蘊”來概括,情感真實,一唱三嘆,此兩句也稱為千古名句。

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中的詩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寫 出了對美好愛情的心願和春天的花朵競相綻放,只因為寸寸的相思都化成 了灰燼。以“春心”比如對愛情的憧憬,而且“花爭發”結合起來,賦予 給“春心”以美好的形象。“相思”本來是個一個抽象的概念,詩人用“ 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想象把本來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體的事物,用很強烈的對照顯示出了美好事物即將毀滅,讓這一首詩具備了一種讓人惻隱之悲 劇美。也是隱喻自己某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絕望的痛苦。同樣可以用“情致深蘊”來概括。

“情致深蘊”就是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雖然在晚唐辭藻華麗的風氣影 響下,他的詩詞也有富麗的一面。但他不侷限於華豔,更多得是真實情感的流露。






知相知命


我覺得可以用"深細婉曲"四字來概括李商隱的詩歌特點。

李商隱在晚唐與杜牧齊名。他身處動亂時代,個人遭遇極其坎坷,其詩歌很多表現了他關心政治、憂慮國事、渴望有所作所為的心情。在藝術上力求創新,並通過嚴肅認真的藝術實踐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各種詩體都有佳作,尤其是近體律詩,包蘊密緻,沉博絕麗。具有寄託遙深,構思細密,意境含蓄,情韻優美,語言清麗,韻律鏗鏘,工於比興,巧於用典等特點,構成他特有的深細婉曲、典麗精工的藝術風格。

李商隱現存詩約有六百首,代表作有《登樂遊原》、《錦瑟》、《夜雨寄北》、《無題》等詩篇。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大家好,我是賈詡的悲傷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潤、躍、新、真四個字可以完美概括李義山的詩詞風格。

(1)、巧在潤物無聲。商隱詩的使事用典有 許多非常隱蔽,用如未用。讀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而一旦知道典故出處,則有會心如悟之妙,對詩句的意蘊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如《園中牡丹為雨所敗》之二雲“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詩從題外起以榴花作襯。雖不知用事,亦覺自然可誦。但若聯繫孔紹安詠石榴事,則可悟商隱借史事,以古人詩自況,抒發其早歲雖為令狐楚激賞,但終遭際不幸的一種感情。可謂是“語如己出,無斧鑿痕”(《說詩粹語》)。

(2)、巧在騰挪跳躍,縱橫馳騁。李商隱善於把本來不相關的故實巧妙地織入一聯之中,跨越時空,通過對照顯示其間的因果聯繫,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如《馬嵬》(其二)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用筆非常靈活,運用對比,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跳躍。

(3)、巧在推陳出新。義山對典故的運用往往有別出新意的發揮,在藝術上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如“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南朝》)。“徐妃半面妝”的故事,本來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會意義,作者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繫起來,對腐朽昏聵的封建統治者以辛辣的諷刺,不僅使事靈變,而且思想深刻。義山用典還注意將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語”出之,所謂“熟事新用”(《說詩粹語》)。如《和人題真娘墓》“虎邱山下劍池邊,長遣遊人嘆逝川”。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熟事”出之,而僅取“逝川”二字,所謂“新語”也,省卻了許多文字,而能使語義塗上一層濃重的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體可感。如七律《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頷聯以虛擬推想的語氣說:如果不是由於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遊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而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實,卻又問而不答,餘味無窮。不僅突出了煬帝縱慾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這個亡國之君的揶揄嘲弄,諷刺對象和諷刺者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賈詡的悲傷


李商隱的詩歌能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於他心靈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開創了詩歌的新風格、新境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此外李商隱將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隱繼承了杜甫七律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豔色彩、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如《重過聖女祠》借愛情遇合,於寫景中融合比興象徵,寄寓困頓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將李賀古體詩的奇豔移入律詩,語言綺麗而對仗工整,音律圓美婉轉,意象極美。但他的詩中因愛用僻典,詩的整體意旨往往隱晦。其次,李商隱將人生慨嘆的抒寫向更深細隱晦方面發展,善於用豔麗精工的藝術形式表達惆悵落寞的情緒,詩中充滿了迷茫與悲涼的體驗,作品深婉精麗、韻味深厚,“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富有象徵暗示色彩,有一種朦朧美。如《錦瑟》,關於其詩意,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寄託說、戀情說、聽瑟曲說、編集自序說、自傷身世說等多種解釋,表達幽微深遠,具有朦朧美。再次,他的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心靈的象徵,是一種純屬主觀的生命體驗的表現。李商隱的七絕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夜雨寄北》、《夕陽樓》等,較多抒寫身世之感,感情細膩,意境婉約,詩中貫穿著身世和時世的悲感,具有沉痛悽切的抑鬱情調和憂傷美,在藝術上更是細美憂約、沉博絕麗,在精工富麗的辭藻中,朦朧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思,成為傷感唯美文學的典型。

  李商隱的詩歌有廣泛的師承。他悲愴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託手法源於屈原,他詩歌意旨的遙深、歸趣難求的風格與阮籍有相通之處。杜甫詩歌憂國憂民的精神、沉鬱頓挫的風格,齊梁詩歌的精工豔麗以及李賀詩歌的幽約奇麗的象徵手法和風格都影響了李商隱。李商隱的一些長篇古體,雄放奇崛又近於韓愈;他還有少數詩歌清新流麗、純用白描,脫胎於六朝民歌。李商隱善熔百家於一爐,故能自成一家。





朝花夕拾小文


(1)、巧在潤物無聲。商隱詩的使事用典有 許多非常隱蔽,用如未用。讀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而一旦知道典故出處,則有會心如悟之妙,對詩句的意蘊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如《園中牡丹為雨所敗》之二雲“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詩從題外起以榴花作襯。雖不知用事,亦覺自然可誦。但若聯繫孔紹安詠石榴事,則可悟商隱借史事,以古人詩自況,抒發其早歲雖為令狐楚激賞,但終遭際不幸的一種感情。可謂是“語如己出,無斧鑿痕”(《說詩粹語》)。

(2)、巧在騰挪跳躍,縱橫馳騁。李商隱善於把本來不相關的故實巧妙地織入一聯之中,跨越時空,通過對照顯示其間的因果聯繫,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如《馬嵬》(其二)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用筆非常靈活,運用對比,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跳躍。

(3)、巧在推陳出新。義山對典故的運用往往有別出新意的發揮,在藝術上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如“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南朝》)。“徐妃半面妝”的故事,本來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會意義,作者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繫起來,對腐朽昏聵的封建統治者以辛辣的諷刺,不僅使事靈變,而且思想深刻。義山用典還注意將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語”出之,所謂“熟事新用”(《說詩粹語》)。如《和人題真娘墓》“虎邱山下劍池邊,長遣遊人嘆逝川”。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熟事”出之,而僅取“逝川”二字,所謂“新語”也,省卻了許多文字,而能使語義塗上一層濃重的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體可感。如七律《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頷聯以虛擬推想的語氣說:如果不是由於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遊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而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實,卻又問而不答,餘味無窮。不僅突出了煬帝縱慾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這個亡國之君的揶揄嘲弄,諷刺對象和諷刺者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無題為首,寄託比興

縱觀李商隱詩歌,我們會發現,他特別喜用“有”“無”二字進行詩中對比。如“楚雨含情皆有託,漳濱臥病競無渺”(《梓州罷吟寄同舍》)“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峰俱有情”(《二月二》),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輿高秋!”(《重有感》)。通過“有”“無”的對比,達到一種無中生有,似有卻無的境界,營造出一種“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禪趣。如《無題》雲“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它的妙處在於:一為情人相別設置背景,時在暮春三月,春風綿綿(東風無力);二在於移情於景,春花凋謝,木葉飄零(百花殘),從而使情人相別更加具象化,為兩情相別營造、瀉染一種悲愁傷感的氛圍;三在於暗示與象徵此情已如春亡消逝,不可復返,如百花凋殘,不可復開。

李商隱繼承並發展了古代詩歌比興寄託的藝術傳統。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詠史》中雲:“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詩人對金陵龍盤虎踞的雄奇之勢,用一個有力的反問句作了徹底的否定,“三百年來”均為“曉夢”一場,看來“龍盤”是無處可覓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權亦能倖免麼?詩人似在為古人哀嘆,實為今人憂慮。與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比較,可謂異曲同工吧。寄託之深,由此可見。李商隱詠史或假託前代帝王勳貴,以喻指現實中的同類人物。如《富平少侯》,“富平少侯”雖是個假託性的人物,但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據唐敬宗少年繼位,好奢喜獵,宴遊無度,和漢武帝每自稱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斷此詩系借諷敬宗,其說頗為人所信。或通過對歷史人事別出新意的議論以藉端寄慨。

誠如黃世中先生概括雲“商隱詩多託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興懷,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與人,古之與今,道之與俗,或同構對應,或隱喻暗示,或比興象徵,言此意彼,故多含隱之致”。詩人筆下,似無不可寄託之物。舉凡枯荷敗柳、危樓清池、飛蜂舞蝶、鳴蟬流鶯,信手拈來,均成可託之物;前人故事、神話傳說、歷史陳跡,也往往成為詩人傷時嘆事的契機。商隱寄託比興之詩,選材之廣、寄託之深、意旨之隱,每每令後人望塵莫及。黃世中先生論及

李商隱詩歌的隱秀特徵時曾說“比興是李商隱詩旨義含隱的重要手段”。正是李商隱工於比興手法的運用,在他的詩歌中創造了許多出色的意象。王澤龍先生把比興手法看作是詩歌意象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李商隱是善於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詩人之一。每每由感物而興會,再到感物而興思。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觸物抒懷,將家國之感、身世之痛,與時光流逝之嘆熔為一爐。情景與哲思化而為一,耐人尋思。

前人論及李商隱七絕,曾有“寄託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之說,這種藉藝術形象的整體來託寓較為概括、抽象的感情內容的寫法,是元旦詩的一個特點,也是李商隱對比興寄託這一傳統手法的一種發展。

含蓄溫婉,構思縝密

李商隱詩歌的抒情,情調幽美,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別緻力於婉曲見意,採取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表現得幽深朦朧。如《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這首詩憑藉作者敏銳的感受力,展開飄渺的遐想,營造了幽深精微的意境。這種意境極有層次感:秋空明淨,霜華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層意境;霜月之神在爭妍鬥美的美麗遐想,又是一層意境;詩人嚮往在幽冷環境中一試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層意境。這些霜月交輝、“水接天”等意象,美麗而又細薄迷濛,加上情緒的暗淡迷惘,意境的重疊交錯,詩境遂顯得幽約朦朧。

李商隱之所以能把詩歌表現得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在於他常用近離遠合、點情染景、翻轉透跌、宕出遠神等藝術手法。李商隱詩很少純為情語,也很少純為景語,從出句到對句,常先情語點之而後景語染之。李商隱詩少直抒胸臆之作,多深情婉曲之篇。詠史、懷古詩雖揭露嘲諷尖銳辛辣、不留餘地,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很含蓄蘊藉,委婉不露。他的一些詠物贈別之作,也常能因含蓄和重婉曲而顯得情味雋永,耐人咀嚼


偶然回眸


如果用四個字根據李商隱的詩歌特點,通常用“深情綿邈”這四個字。

他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有的則借詠史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史上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等。

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緻力於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餘味無窮。但刻意求曲也有副作用,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

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徵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深深情懷。《無題》詩就是李商隱的獨創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託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一些詩寄興難明。此外,有少數豔情篇什,輕薄浮豔。這些詩並非作於一時一地,亦無統一思想貫穿。多屬於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緒複雜無法明言的情況,因而統名為“無題”。由於它們比較隱晦曲折,千百年來被人們解說紛紜。

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於麗中時帶沉鬱,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後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最高,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豔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其詞旨隱晦的作風受阮籍影響;一些長篇古風如《韓碑》接近韓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寫景小詩淡語天成,綽約多姿,不失盛唐絕句風味。李商隱是晚唐駢文的代表作家。其駢文屬對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間,氣韻自然。

總體來說,“深情綿邈”四字,是能比較好地概括李商隱詩歌的特點的。


南一郎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點

  情致深蘊,是其根本特徵。無論感時、抒懷、弔古、詠物或言情諸作,莫不滲透著詩人的真情實感,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像歷來傳誦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廖廖14個字,把那種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悅,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貴和愈有默契愈覺得阻隔難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極其深刻動人。再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表面上寫絕望的悲哀,骨子裡卻又透露了絕望掩蓋下相思如春花萌發、不可抑止的熾熱情懷,顯得分外沉痛而富有感染力。劉熙載所謂"深情綿邈"(《藝概·詩概》),張採田所謂"哀感沉綿"(《李義山詩辨正》),都是指他詩歌的這個特點。 李商隱詩歌的抒情,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別緻力於婉曲見意。詩人喜歡把自己的藝術構思錘鍊得千迴百轉,一波三折。他常避免作正面抒情,而藉助於環境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思,如《日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他善於驅遣想象,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如《夜雨寄北》、《嫦娥》。他愛好繡織麗字,鑲嵌典故,細針密線,襞□重重,造成光怪陸離而又朦朧隱約的詩歌意象,如《錦瑟》、《碧城三首》。他又大量運用比興寄託的手法,或借古諷今,或託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往往寄興深微,寓意空靈,索解無端,而又餘味無窮。前人說他"總因不罰吐一平直之語,幽咽迷離,或彼或此,忽斷忽續,所謂善於埋沒意緒者"(馮浩《玉□生詩集箋註》),分析是很中肯的。當然,刻意求深求曲,也會帶來晦澀費解的弊病。詩人的一部分作品迷離恍惚,旨意難明,有的甚至成為千古揭不破的"詩謎",導致妄為比附、影射的索隱風氣,他是不能辭其咎的。 婉曲見意的表現形式,同"深情綿邈"的內涵相結合,做到"寄託深而措辭婉"(葉燮《原詩》),這就是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處在晚唐採縟藻繁的詩風影響下,李商隱的詩歌也自有富麗精工的一面。但他不侷限於華豔,而能夠在□麗之中時帶沉鬱,流美之中不失厚重,是跟他情深詞婉的作風分不開的。約略同時而辭采相近的作家中,如果說李賀的特點是瑰奇,杜牧是俊爽,溫庭筠是綺密,那麼李商隱恰恰就是深婉。


農村娃學峰


回答的不一定對,沒能總結出四個字的特點,只能淺說有四個特點。

1,構思新奇。不用平鋪直敘的語言,大量運用象徵性的手法,傳達真摯的深思與感受。

2,寫法朦朧隱晦。用典故含而不露的表達自己的意識反映。

3,傷感中的美。用深情的句式表達了內心的曲折,以深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的深情。

4,繼承了屈原、杜甫、韓愈等名家的構思與創作風格。

因此,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正是學眾家之長,為己所用,才自成一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