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唐詩中有許多描寫音樂的佳篇,讀後令後人讚歎不已,拍案叫絕。本文題目之所以提醒大家讀詩前別忘戴手套,目的在於先給大家提個醒,就是怕大家讀到精彩處,會禁不住拍案叫絕,把手掌拍疼。當然了,此話不乏些玩笑成分。

白居易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他是繼杜甫之後,又一個現實主義詩歌大家。在白居易眾多的名詩中,《琵琶行》可謂是最優秀的詩篇之一。不僅僅是與自己比,就是與唐詩中所有描寫音樂的詩相比,《琵琶行》也是首屈一指的。

對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欣賞和解讀的文章很多,但多以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方面入手居多。至於他為什麼能寫出這一千古名篇,卻很少有人提及,然而,這卻是欣賞這首詩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本文就是從這個角度切入,做以分析。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猶抱琵琶半遮面

原詩欣賞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稜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是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楓葉獲花秋瑟瑟

這首詩很長,應屬排律,“凡六百一十六言”,白居易在詩前序中作了說明。全詩通俗曉暢,這裡,對詩意不做過多解釋。,只對詩的獨特之處加以欣賞。

對彈奏技巧有獨到的描寫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一句,便顯出《琵琶行》有別於其他描寫音樂詩的不同。這兩句寫的是琵琶女在未正式演奏之前所做的調絃動作。轉軸撥絃,是為了調音準。從這個簡單的動作中,白居易便知琵琶女是個大家,雖然只是調絃的三兩個聲音,便己經聽出曲子所蘊含的情感來。

類以這樣關於琵琶的演奏技巧,詩中還有多處描寫,因為只有技巧嫻熟,才會有藝術效果的呈現。“輕攏慢撚抹復挑”這一句,基本上把琵琶演奏中的幾個主要手法都點出來了,攏、撚、抹、挑,這幾個右手弾撥技巧,到今日仍是主要技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這種藝術效果的呈現,都是通過右手彈撥時力度上的變化來實現的。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低眉信手續續彈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種音樂效果,主要是通過大弦與小弦的相互轉換,再加以力度上的變化,音符的顆粒感便出來了,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確實是既形象又貼切,真是神來之筆。而“四弦一聲如裂帛”之句,更體現了作者觀察上的細膩,因為琵琶演奏中,四根弦有四個不同的音高,同時撥動四根弦,便是和絃,這才產生銀瓶乍破、絲帛撕裂所產生出的那種聲音效果。

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之所以能夠成為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就在於他不僅僅寫出了音樂效果,而且還寫出了產生這種效果的原因,也就是演奏技巧。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同樣被稱為名篇的另外兩人所寫的詩加以比較。一首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另一首是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為讓大家能有個詳細比較,兩首詩分別展示如下:

先請看韓愈的這首: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風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末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石破天驚逗秋雨

再看李賀的這一首: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嫗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側重在音樂效果的描寫上下足了功夫,其中不乏比喻、想象和通感修辭方法的運用,就是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和觸覺,變無形為有形,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如李賀把箜篌之聲比喻為“崑山玉碎鳳凰叫”,這種比喻十分精彩。而“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兎”之句,更是充滿新奇的想象。韓愈詩中的“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狀琴聲如百鳥和孤鳳的叫聲,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使比較抽象的音樂語言有了很強的質感,大大地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

但是,縱觀韓愈和李賀的詩,儘管把樂師的琴聲描摹得十分傳神,卻由於缺少對演奏者演奏技藝的描寫,缺乏依據,難免給讀者帶來欣賞上的障礙。而白居易的詩恰恰相反,因有演奏技巧的描摹,演奏效果的呈現才不顯得突兀,讓人更好理解。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唯見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是音樂行家裡手

白居易之所以能寫出《琵琶行》這首描寫音樂的千古名詩,一方面,得益於他的文筆和天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他通嘵音樂,更是音樂的的行家裡手。

白居易酷愛音樂,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音樂發燒友。他在自己的《好彈琴》一詩中,曾經這樣評價自己“本性好絲桐”、“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因琴有絲絃,且好琴多用桐木製成,故絲桐泛指樂器。我們所能見到的白居易的詩,有近百首是涉及到音樂的,直接寫音樂的詩也有70餘首。白居易認為音樂能怡情,耳聽音樂,就什麼事都不想了。可見他對音樂的感悟極深,並且達到痴迷的程度。

白居易不僅是喜歡聽音樂,而且自己還精通各種樂器的演奏技法,他特別善長的是琵琶、箏的演奏。正因為他本人熟悉各種樂器的演奏技法,所以,在《琵琶行》這首詩中,他才能夠從內行的角度,對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能給予客觀、準確、傳神的描寫。甚至連琵琶女一曲彈罷,把撥子插入弦中的細微動作都有描寫。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雖然說的是做事和做好準備工作的關係,但用在懂音樂和寫音樂的關係上同樣適用。白居易正是由於懂音樂,熟悉樂器的演奏技法,才會有如此傳神的描寫。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白居易畫像

獲得極高評價

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在唐代就獲得極高的讚譽。唐宣宗李忱剛剛即位不到半年時,白居易便去世了。宣宗很欣賞白居易的才幹,對他的去世深表遺憾,特意寫了《吊白居易》一詩。詩中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皇帝寫詩憑弔詩人,這在歷史上十分罕見,白居易獨享其榮,可見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唐代便己是驚人之作了。不僅在唐人中流傳,連胡人的小孩子都能吟誦,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清代的方扶南對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評價更為中肯,認為白居易的這首詩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這三首詩“皆描摹聲音之聖文,韓足以驚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這個移人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意思是說,絕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方扶南的評語,認為韓愈和李賀的詩都有驚人和泣鬼神的描寫,但獨說白居易的詩能改變人的情志。進一步講,韓愈的驚人,李賀的泣鬼,都是從詩的藝術效果,也就是語言描寫的功力角度來評價的,而對白居易一詩,卻是從詩的功能上給出評價。能夠改變人的情志,足見白居易《琵琶行》藝術魅力之大。

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讀詩前別忘戴手套,不然會拍痛手掌

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以獨特的表現角度和藝術手法,塑造出一個完美的琵琶女的藝術形象,散發出炫目的藝術光芒,成為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巔峰之作。為詩的藝術和音樂藝術的完美結合,闢出新路,樹起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