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洪武三年,朱元璋為確保皇室長治久安,加強皇室力量,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

於是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以及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分別令他們駐紮在戰略要地,以屏藩皇室。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時,各地藩王的權勢已經變得尤為強大,其中以皇四子與十四子最為勢大:燕王朱棣擁兵十萬,更有“節制沿邊士馬”之權;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些都能夠威脅到朱允炆的統治。

因此,建文帝即位之後,就召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齊泰認為,在諸藩王中,實力最強的就是燕王,應該先削燕王,若燕王看到其他藩王被削後,意生不臣之心,難免會產生變數。而黃子澄卻認為應該先從有問題的幾個親王入手,燕王功高且無過錯,強行削燕王會被天下人說三道四。兩位大臣各抒己見,建文帝最終選擇了黃子澄的意見,在仁義的建文帝眼中:“師出有名”才是最重要的。隨後連削五王。

而後果然引起燕王以“清君側”為由而謀反,史稱靖難之役。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靖難之役持續四年,戰爭初期燕王的底子比之朝廷畢竟太薄弱了,雖然在這四年之中燕王勝多輸少,但是僅有的幾次失敗對於燕王而言都是非常巨大的打擊,然而燕王能夠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其實還與朱允炆的性子有關。

在燕王還未反叛之前,朱允炆就有一次機會控制燕王。朱允炆剛剛開始削藩的時候,其實燕王去過一次朝廷。當時有很多大臣就上奏建文帝,稱燕王“智慮絕人”,要趁此機會將燕王徙封至南昌,以絕後患。然而建文帝則以“骨肉至親”,婉言拒絕。

後來在東昌之戰中,這場戰役以燕王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在戰爭過程中,燕王身先士卒于軍中搏殺,明朝大軍完全能夠將他殺死在戰場中,可就是不敢對燕王下死手,要將其活捉,最後被燕王跑掉。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建文帝心慈手軟,對軍中下了一道聖旨:“毋使朕負殺叔父名”。

《明通鑑》卷十二:是役也,燕王瀕於危者數矣,諸將徒以奉上詔,莫敢加刃。

《明鑑綱目》卷二:棣以十餘騎逼庸營野宿,及明起視,已在圍中。乃從容引馬鳴角,穿營而去。庸諸將皆以帝有詔“毋使朕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眙不敢發一矢。

可見,明軍有很多次機會將燕王殺死,可最終白白浪費,心慈手軟終將會壞了大事。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犯了非常多的錯誤,除了上面說到的仁慈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朝中無大將可用,以至於朱允炆用了李景隆這個草包,完全不會統兵打仗,在與朱棣作戰時屢戰屢敗,最終導致自己丟了皇位。

其實不管是仁慈還是無將可用,這並怪不得朱允炆。筆者認為,發生靖難之役這種事情,最應該負責的其實是朱元璋。朱元璋分封諸王,將皇族各大親王一個個都派遣了出去,這使得朱允炆從成為皇長孫到登基期間順風順水,絲毫沒有遇到過挫折。生活在陽光下的朱允炆又怎麼體會得到世態炎涼?

另外,朱元璋自建國以來設立錦衣衛與多種酷刑,殺害了大量開國功臣,其中大多數都是武將。因此這就導致了朱允炆即位後朝中無大將可用,在平定燕王的叛亂時縱然兵多卻無良將,始終沒能取得太大的勝利,因此這也是朱允炆失敗的重要因素。而朱元璋,絕對要對此事負責。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講到這裡,筆者突然想到戰場中的一個漏洞,朱元璋其實還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沐家軍,沐家軍號稱30萬,在朱元璋打天下途中立下赫赫戰功,可謂是一支鐵血部隊。若他們出兵強壓燕王,恐怕也沒有接下來的那麼多事兒了。可為何直到皇城陷落、朱允炆消失都未見到沐家軍出動呢?

筆者認為原因極可能如下:

沐家軍坐鎮雲南,不能輕易調動。戰爭初期朱允炆支持手中兵力遠大於燕王,因此並未想過動用沐家軍。可誰能想到,李景隆敗得如此之快,等到朱允炆想要調遣他們的時候,沐家軍很可能已經不接受其調遣或者是以各種理由搪塞了。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雲南沐王府

因為朱允炆登基後,年號“建文”,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朱允炆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武將在朝中的地位將會持續降低,這自然不是沐家軍樂意看到的,因此,沐家軍很可能作壁上觀,兩不相幫,畢竟燕王雖然謀反,可以就是朱元璋的親兒子,對於沐家軍而言誰當皇帝都一樣。

朱允炆的弱點很多,但老朱這都是朱元璋犯下的過錯,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朱元璋深知一個臣子擁有巨大能量時對皇權的威脅,因此狠下心來殺死那麼多功臣,那麼又能不知道燕王對朱允炆的威脅?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朱元璋早就看透了這些,雲南沐家軍不出動是不是也有朱元璋死前的授意?雖然將皇位交給孫子,卻又給燕王一絲機會!因此,朱元璋死前給雲南沐王府送去一道密旨,這才是導致朱允炆失敗的最終原因。如此看來,朱元璋其實已經主導了一切。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歷史事件的發生背後都有非常多的因素,而朱允炆的失敗也是因為他閱歷不深心智不狠的原因。在這一點上朱允炆和朱元璋就相差甚遠了,朱元璋能夠在建國後狠心殺死眾多功臣,雖說他的這個做法頗為殘暴,但是從朱元璋皇位安穩的程度上講還是非常有利的。朱允炆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明明有機會殺死朱棣,卻因為心慈手軟,最終白白葬送了未來。

由此可見,閱歷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因此,還是多讀些歷史吧,因為歷史可以告訴你建國後開國皇帝為何屠殺功臣;而功臣又如何消除皇帝對自己的疑心,保全家族的性命。歷史還可以告訴你做人什麼時候該猖狂什麼時候該低調。總之,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當然,讀史也要讀對,我們想要增長的是權謀、是為人處世的方式,因此就要選擇將大量篇幅都用在刻畫事件前因後果且少描述戰爭等不必要情節的史書上。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因此,筆者建議大家讀讀《資治通鑑》,這本書就是一本權謀之書,司馬光將大量篇幅都用來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注重刻畫人物情節,對於宏大戰爭方面經常一筆帶過。因此,這本書也被稱為“帝王之書”,是專門讓人學習權謀策略的書。自成書以來,受到皇帝們的追捧,宋朝更是將其視為“帝王必讀書籍”之一,而元代吳三省也曾說: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身必至於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後。”

吳三省對於這本書進行了高度評價:做皇帝的若不讀此書則不能治世,做臣子不讀此書上不能侍奉君主,下不能管理百姓。為人子的不讀此書則對不起先人,做的事情也不能使後代效仿。可見讀《資治通鑑》對人生的益處多麼巨大。

不過,若沒有足夠高的文字、歷史功底,《資治通鑑》讀起來實在頗為困難,畢竟古人的語言與現在還是有差別的。因此,著名文化大師黃錦鋐先生召集27位著名歷史教授對《資治通鑑》進行翻譯解讀,歷時三年完成了《白話資治通鑑》。在解讀過程中,黃錦鋐團隊力求

貼近、還原《資治通鑑》,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揮,旨在讓讀者讀到“乾乾淨淨的《資治通鑑》,乾乾淨淨的司馬君實”。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朱允炆為何到死都沒讓他們出場

這本《白話資治通鑑》一經發售就受到讀者們的廣泛好評,讀完之後也能使人成熟穩重許多,說話三緘其口,做事三思而後行。因為《資治通鑑》惜字如金,裡面記載的事情也都是國家治亂,君臣爭鬥之事。

這樣一部簡簡單單的歷史鉅著,道理通俗易懂,書內還包含贈送的簡明皇帝譜系表和官制簡表,無論你是歷史愛好者,還是歷史研究者,這一套《資治通鑑》都太值得擁有。有讀者評論“排版舒適,紙質特好”;“一發不可收拾,想趕快讀下去”“讀完就比別人多走1300年的路!”。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愛好歷史,家裡一定要備這樣一套書,沒事的事情翻一翻,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發貨速度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