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用户68852507


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惠英红版隆裕太后和李晟版隆裕太后

陈冲版隆裕太后,竟然还有范冰冰版隆裕太后

看到这里,大小姐只能苦笑:导演真敢请,演员真敢演!

难道他们都不看史书吗?为了票房和视觉效果,什么都不顾了!

这才是年轻时的隆裕皇后和年老时的隆裕太后

好了,我们还是说说这个苦命的女人吧!


说她命苦,很多人可能反对,生在达官贵人之家,姑姑是慈禧太后,自己是皇后,姑姑死后,自动升级为太后,垂帘听政,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最有权势的女人,一生锦衣玉食,前呼后拥,这样的日子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但她的一生从来就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像一个丑陋的玩偶一样被别人抛过来扔过去。

1889年正月二十七,21岁的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大名)从紫禁城的正门、经过午门抬入皇宫,然后穿过第二道大门太和门进入内宫,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大婚的前一天,这个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之夜,太和门竟然在一场大火中烧的一干二净,隆裕穿过的太和门是工匠们头一天连夜赶工搭的一个彩棚。

结婚当天就遇到这种事,真是够晦气的,19岁的光绪心里就很不爽,更让他不爽的是,这个比他大两岁的表姐长得让人没有任何想法,据《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作者I.T.赫德兰(妻子是一个内科医生,服务于宫廷和王府)这样描述隆裕: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光绪心中纵有一万个曹尼玛也无可奈何,因为隆裕是慈禧钦定的,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据说,新婚当晚,本来对新婚之夜充满期待的隆裕却遇到了这么一幕:光绪扑到隆裕怀中大哭起开“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听到这话的隆裕知道了,她和光绪之间只能是姐弟关系,再也不会有夫妻恩爱了。终其一生,隆裕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有人说是光绪不行,可珍妃就曾经怀孕过!

让隆裕更闹心的是,和她一起抬进宫的新娘子还有两个,户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瑾妃和珍妃。

从左至右依次是隆裕、姐姐瑾妃、妹妹珍妃,你会选哪个?

从小在港口城市广州长大的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识文断字,清秀俊美,聪明伶俐,毫无悬念,非常受光绪的宠爱,而隆裕在光绪眼里就是慈禧派到自己身边的一个眼线,早被划入“后党”,进入他心中的冷宫。

隆裕彻底成了一个妒妇,她经常在慈禧面前打珍妃的小报告,珍妃多次被慈禧责打,甚至当着太监的“褫衣廷杖”(扒掉裤子打屁股),固然是珍妃卖官,但也和隆裕不断挑唆分不开。

本以为打小报告就能获得慈禧的重视,最终,隆裕不仅得罪了光绪,在姑妈慈禧那里也不讨喜。

慈禧之所以选择隆裕,就是效仿孝庄皇太后,孝庄当年把哥哥家女儿指婚给顺治,皇后既是侄女又是儿媳妇,权力牢牢控制在手里,慈禧给了侄女隆裕一个体面的婚礼和尊贵的地位,却不能给她一个完美的爱情,感情这东西,就是老佛爷也是束手无策,天天听隆裕说珍妃坏话,就连慈禧都烦了,嫌她没有本事,不会讨好光绪,就知道呆坐在宫里嗑瓜子,“这个皇后,废掉也罢!”,慈禧曾经对底下人发过牢骚。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3岁的溥仪登基,皇后隆裕成了宣统皇帝的太后,像山一样压在她头顶的慈禧终于死了,隆裕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慈禧留给了她一个烂摊子,不接都不行,她被迫接过慈禧的接力棒,却远没有慈禧的政治头脑和霹雳手段,只能苦苦支撑这个大厦将倾的政府。

既没有亲信也没有根基,隆裕太后很快就被溥仪的父亲载沣打败,眼看着他专权一点主意都没有,只能一心一意抚养溥仪,凡事都依靠宠臣小德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了,国家最需要主心骨的时候,载沣拍拍屁股回家抱孩子去了。

眼看着革命军势如破竹,毫无主意的隆裕只好重新启用野心家袁世凯,再次回到权利中心的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这个位置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眼中盯着的是大清皇帝的宝座,对革命军边打边谈,对隆裕吓唬带欺骗,终于,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

诏书颁布的第二天,隆裕太后依然穿戴整齐,带着溥仪到养心殿,等着大臣们的觐见,一直等到十点多,一个人影也没有,隆裕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问“今天不上朝吗?”,太监们说“袁大人说了,以后都不上朝了!”,隆裕太后的眼泪刷的一下流下来了,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我把大清国断送了吗?”。

虽然再也不用接见大臣了,但是那些失去权力的皇亲国戚却不放过隆裕,背地里骂她昏庸无能,断送了二百多年的大清江山。

从此以后,隆裕太后就搬到了长春宫居住,“断送大清国”的罪名却一直压在她心头,寝食难安,抑郁成疾。

到了冬天,时常呕逆,虽然太监诊治,但也是时好时坏,1913年2月,隆裕太后46岁生日,与以往的济济一堂、热闹非凡不一样,宗室王公大臣们都不愿来,倒是袁世凯的特使梁士诒来了.

过完生日7天后的2月15日,寡寡欲欢的隆裕太后驾崩于太极殿。

陪她一起玩“权力的游戏”的袁世凯下令全国降半旗,向隆裕致哀,并臂戴黑纱,亲往吊唁,在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

这是夸隆裕太后的贤能,还是在讽刺她把皇位让给别人呢?

致死,袁世凯都不忘记戏耍她一番。

一个可怜的女人!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据说,46岁的隆裕太后在过人生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因场面太冷清(民国专使前来祝贺只是做做样子,宗室王公为了避嫌多数干脆没来,有的甚至喊也不来),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生日过完没多久就因悲痛过度染病离世了。

从这一幕讲,隆裕太后算是死于亡国恨。

隆裕太后是个很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既来自于她的身世,也来自于她的性格,当然更来自于既给她富贵又给她无限伤痛的即将败亡的王朝。

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他爹桂祥是慈禧弟弟。据说,慈禧早早地就给桂祥留话了,喜子(隆裕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皇帝继承人,是为光绪皇帝。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十九岁的光绪和二十一岁的姑表姐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大名)举行大婚典礼,与静芬一起嫁给光绪的还有原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个女儿,其中十六岁的瑾嫔后来晋升为瑾妃,十四岁的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

因为正月二十五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烧毁了,隆裕是经工匠扎的假太和门入的后宫。

很不吉利!

虽然贵为皇后,但因为长的不好看,光绪从未宠爱过她,因此她始终是郁郁寡欢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这样描述过隆裕——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又因为性格太平和,太柔懦,慈禧对她似乎也不是那么满意。

既得不到光绪宠爱,又得不到慈禧欢心,加之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隆裕在宫中看上去始终是一个毫无分量的角色。关于皇后的存在感,《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是这样描述的——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的位置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

而要深入宫闱深处看,隆裕不仅没有存在感,而且还是始终被紧张、悲哀包裹着的。

光绪始终认为她是慈禧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探子,因此事事对她不满,而且很防备她。到了她和光绪一起去向慈禧请安的时候呢,两人又是每见战栗。曾担任过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说,自古君后之苦,未有如皇上皇后之甚者也。

因为这些,隆裕在应付完宫中事宜后,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慈禧将三岁的溥仪选定为新君后,跟着也死掉了。

慈禧临死前对隆裕是有交代的,为了防止摄政王载沣独宰朝廷,大事隆裕必须垂帘听政。

让一个温和、谦逊、弱懦的女人去担这样的担子,无异于千斤压顶。

如果天下太平还好说,可摊到这么个风雨飘摇、行将朽木的时候,这完全就是隆裕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孤儿寡母的,她能怎么办?

只能苦苦且吃力地维系。

维系不下去,只能一味地去乞求孤儿寡母的平安,如慈禧那般的坚毅、抗争,她是做不来,也做不到的。

所以清廷覆灭前后,隆裕留在历史中的只能是眼泪以及无可奈何的成全。

眼泪让她获得了同情,成全让她获得了尊重,所以她最终得到了“女中尧舜”的美誉。

但这份美誉是无法安慰她凄苦的内心的,因为大清终归是亡在她手里的。

更打击她的是权势不在人无情。

自溥仪退位,大清覆灭后,从前备受皇恩的王公权贵们对宫中的这对孤儿寡母基本上是避之远之,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何尝不是压垮这个可怜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黑句本


“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大清皇室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隆裕太后抱着年幼的皇帝溥仪,在痛哭声中,说出这般话。

外人看来,她是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所谓的太后,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摆设罢了。

隆裕太后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二十岁那年,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了大清帝国的皇后。本该母仪天下的隆裕皇后,在皇上身边似乎并不怎么得宠,以至于嫁给皇上二十余年,未曾留下一丝血脉。

细想下来,这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她能够嫁给光绪皇帝,原本就是一种政治投资。慈禧太后的目的非常明显:把自己的亲侄女安插在皇帝身边,就可以牢牢地对皇帝进行监视。然而光绪皇帝对这个新来的皇后明显不感冒,原因很简单:裕隆不是他的菜,他只喜欢珍妃。



光绪皇帝对这位皇后冷漠无视,便意味着她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皇帝;如此一来,慈禧太后交给她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完不成任务,慈禧太后能待见她吗?答案只能是“不能”。

可以说在慈禧活着的时候,隆裕皇后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一直都在皇上和太后的阴影压迫下渡过。

一个正常人,在长期的心灵压迫下,很容易触发一些情绪上的失控;隆裕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非但没有一丝皇后之尊严,甚至连一个女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没有。在应该她乐享天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自由;在她花容月貌的时候,没有人喜欢她;终于熬出头当上太后了,面对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皇室生活并不能给她带来一丝快乐,在她头顶,仿佛高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她无时不刻不提心吊胆。

这样的生活,搁一般人身上早就崩溃了,隆裕虽不至于崩溃,精神压力也不会让她好到哪儿去。

慈禧和光绪驾崩之后,隆裕取代慈禧成了皇太后,按理说她应该得到解脱了,实际情况又会怎样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溥仪继位之前,大清帝国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慈禧一个人扛着的,作为襁褓中的皇后,她对处理政务一窍不通。忽然间成了帝国的实际掌舵人,纷乱繁杂的事情,全都摆在她面前,一时间让她难以接受。


问题是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近五十年的苟延残喘中,慈禧太后几乎将帝国的气数耗尽。皇帝溥仪又不是她亲生的,尽管她被称作皇额娘,可她身边还有一个摄政王管事儿。娘家人又说不上话,她一个妇道人家,如何招呼得了满朝文武?

紫禁城之外,南方革命家的起义风暴愈演愈烈;大清帝国培养的袁世凯,也开始觊觎权力宝座。在隆裕太后当了三年的掌舵人之后,袁世凯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直接提出让皇帝退位。此时的清政府,已然指挥不动任何军队,只能任由全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壮大。

可怜的隆裕太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顶在她心头的苦闷,岂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原本还能帮她分担一部分忧愁的摄政王,竟然忽被袁世凯使手段给挤掉了王位!如此一来,不管大清帝国有着怎样的结局,都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了。

没结婚的时候,被教育以后会当皇后;当了皇后开始守活寡;终于将活寡熬成守寡了,却被通知要在大清帝国完蛋诏书上签字。你觉得隆裕太后会有怎样的心情?郁闷了半辈子的她,此时估计都快疯了吧?

可以说:如果郁闷也是一种病,她早就病入膏肓了。

溥仪逊位之后,所有的责难都落在了她的头上。前朝的那些遗老遗少们虽然嘴上不说,内心的埋怨,都是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的。偌大的紫禁城,没有人体谅这对儿孤儿寡母;皇帝年幼不懂事,唯有这当妈的无时不刻不在承受亡国之耻。

至此,本就有严重抑郁症的隆裕太后,更加郁郁寡欢、起居无常。

1913年刚过完春节,便是隆裕太后的万寿日。按理说,在正常情况下,隆裕太后会受到满朝文武、王公大臣的朝拜,甚至皇帝都要屈尊前来贺拜。

然而,这一年的万寿日,紫禁城却格外冷清:原本被邀请参加太后寿礼的,不是没来,就是来了也只是不理不睬,连装装样子都不愿意。

看来,这些王公大臣真的是在责怪皇后;对于当年袁世凯对皇族的压迫,倒是一丝也想不起来了。不过也没办法,毕竟甩锅可是王公大臣的专精技能。

隆裕太后看到这种情况,真的是要气炸了!当年请求签订退位诏书的是他们,现在享受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也是他们;如今翻脸不认人,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她身上,隆裕太后能高兴吗?一怒之下,隆裕太后急火攻心,差点儿背过气去。

“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隆裕太后过了一个凄惨的生日之后的一天凌晨,病体垂危,躺在卧榻之上,卯足了力气对打着哈欠的溥仪如是说道。

此时的溥仪,也才不过七岁,对于皇额娘的话,他又能理解几分?没过多久,隆裕太后便在痛苦中死去,结束了郁闷的一生。

就如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说的那样,倘若隆裕太后真的随先帝而去,或许对她而言,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记者李满


1868年,我出生了,父亲叶赫那拉.桂祥为我取名静芬,我想,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个贤淑静雅,才华郁馥的女子。

20岁那年,姑母慈禧太后与父亲协商后决定,将我嫁与皇上为后,女大当婚,父母之命,我只有服从的份。虽然后来我听闻,皇上在选后时,手上的玉如意在德馨家女儿名字上犹豫许久,迫于姑母的威严才无奈选了我。

1889年一月,正是数九寒冬,户外白雪肆意飞舞了多时,所有人都为我们的婚礼奔波着,不想16日的夜晚,紫禁城走水,大火烧了太和殿的大门。这正是我成婚时必须经过的大门,虽然姑母下令匠工日夜赶工,在成婚前搭建了以假乱真的太和门,终究让我心有不安,我想,这场大火也许暗示了我的后半生,大抵是不够美好了。



果然,新婚之夜,觥筹停置,人群散去,寝殿内红烛跳动,光影明灭。我独坐在撒满花生红枣莲子桂圆的大红床上一动不动,皇上在对面的桌前发着呆,不愿多看我一眼,那时刻,我内心是自卑的,还有一点憎恨,我憎恨我的命运只能由他人摆布却不能有一点反抗,原本,对面这个人与我的关系最亲密只能算表弟,但现在他却成为我的丈夫,我两相对无言,各怀心事。

婚后,皇上极少来钟萃宫,大多是去珍妃处,那是个极明媚的女子,活泼爽朗,聪慧前卫,文墨极通,棋艺精湛,更妙在长了一副鲜妍妩媚的脸,莫说皇上留恋,我见犹怜。

因为皇上少来,我只是晨昏定省才去姑母处,所以大多时候我只是待在钟萃宫,宫里明间上一块匾早年被乾隆帝御题“淑慎温和”。在后宫的日子总是令人感到孤独的,有时候我甚至可以盯着屋顶上的黄琉璃瓦一闪一灭的光坐上半日,夏日时伴随着蝉鸣,冬日时偶有鸦声,更舔无限寂寥。有时我喜欢看着屋檐下的苏式彩画,画中锦簇花团,瑞兽仙禽,往往能令我会心一笑。



习惯了与孤独相处,即便皇上不来,我内心亦毫无波澜了,只是每次姑母问起,总少不得对我更加指责,我知道姑母的意思,原本让我嫁入皇宫,无非为了做她监视皇上的棋子罢了。

而皇上大抵也明白姑母的用意,所以更要提防我,甚至在珍妃卖官被抓到证据之时,皇上竟然疑心是我从中作梗,以达到铲除珍妃的目的,越发厌恶我。两处受气,无处诉怨,我的苦,唯有灯知道罢了。

宫里的奴才看到皇帝与姑母对我的态度,也不再多尊重我,捧高踩低是大多数人的劣性,我亦是理解,但我的心绪,总萦绕着阴霾。偌大的皇宫,总感觉锁不住我的忧愁。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众人西狩,姑母以不便带走赐死珍妃,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皇上痛极,亦无能为力,多讽刺啊,九五至尊,万人之上的皇上连一个心爱的女子都保护不了,深秋未到,但天怎么那么凉呢?连天空都变得乌沉沉的,像我满腹心事。



万幸,在瀛台的那段被软禁的日子,皇上终于对我稍有理解,不再仇视疑心于我。1908年,皇上驾崩于瀛台,斯人已逝,天不载愁,千愁万绪席卷而来,这个男子,原只是我的表弟,可我们一生受控于人,情感不由自己做主,他有他的最爱,我有我的不甘。

没来得及悲痛,我依姑母遗命立三岁孩童溥仪为皇帝,我顺势被尊皇太后,仿姑母垂帘听政,与摄政王载沣同掌风雨飘摇的大清。原无大志的我,却被迫执政家国大事,令我惶惶不可终日。

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日益高涨,我直到大清终究是要亡了,而且这亡终究是顺应天命,但想到是结束在自己手里,我的心像长满青苔的滑石,被人用刀一层层剥落,甚痛。我是大清的罪人了,我将被满清的遗老遗少唾弃,被诅咒。但我亦不想眼看战火点燃,生灵涂炭,所生不能力挽狂澜,报效家国,但此举拯救万千圣灵于水火,我心慰矣!!!!



大清,成为了历史。

而我的心,就这么被时光碾得支离破碎,长年累月的提心吊胆,郁郁成疾。

一年后,烛光昏沉,阴风习习,钟萃宫的黄帐微微摆动着,我知道,我将在这里与所有人告别,与我的耻辱,我的悲伤还有我的小欢喜告别了。


微影悼红


辛亥革命后,在革命党及袁世凯的双重压力下,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选择和平退位,实在是大功一件,以至赞誉她为“女中尧舜”。但进入民国后,隆裕太后带着小皇帝溥仪关起门来称孤道寡的的生活并不如意。

首先,民国政府每年拨给逊清皇室每年400万元优待款,钱是不少,可也不够宫中像往日那样花销,于是只能通过“裁员”来削减开支,赶走一批太监、宫女,惹得宫中人人怨恨。其次,原来反对退位的一批王公大臣,把隆裕太后看作是大清朝的罪人,逢年过节也不来道贺。隆裕太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当然很不痛苦,渐渐就抑郁成疾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临终之际,对内务府总管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处?”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近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不久,隆裕太后在太极殿去世,享年45岁。后来小朝廷谥其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隆裕太后的葬礼极为隆重,民国政府下令降半旗三日致哀,逊清小朝廷则按皇太后礼节举办葬礼。

和隆裕太后同族的那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中,引用他爷爷(隆裕太后的弟弟)的话说:“不要说大清朝了。堂堂天地之间,竟然容不下一个弱女子。堂堂的大国子民,竟然那么容易被谣言蒙蔽,那么容易随波逐流,可悲啊。珍妃虽然悲惨,但她得到了隆裕想得到却一生也得不到的东西。而这东西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全部……”


启风说史


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静芬在故宫的长春宫里走完了自己46岁的一生。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的存在感极弱。但实际上,她才是决定大清朝命运的那个人。

从咸丰不顾祖制约束,纳叶赫那拉.杏贞为兰贵人开始,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又开始继续几代的恩怨纠缠。而最后清朝的命运也应验了当年叶赫首领布扬古自焚前发的毒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不论是有意还是巧合,慈禧太后让清廷在自己的手中千疮百孔,日益衰败;隆裕太后,1912年2月12日,亲手在故宫养心殿签下“清帝逊位”的诏书,延续276年的大清朝就此落下帷幕。一年之后,正值壮年的她也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隆裕太后是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而炮制出的牺牲品,而她自己也甘心融入那个环境。


1889年,21岁的静芬被自己的姑母钦定为光绪皇帝的皇后,一个容貌并不出众的女子,性格柔懦,却被安排成操控、监视皇帝老公的探子。皇帝老公防备她、冷落她,一心一意地宠爱着貌美可人的珍妃。在慈禧面前,她提供不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不了作用,一样得不到慈禧的欢心。年轻的她的心里应该是嫉妒、凄苦,在慈禧面前会说珍妃的坏话,并且找机会打压珍妃。不仅如此,光绪与她因为小事争吵,被骂后她就跑到慈禧那里去哭诉。慈禧大怒,认为皇帝敢骂皇后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接连数日,光绪来请安时,慈禧一言不发。隆裕用自己的行动让太后和皇帝的嫌隙的明朗化。

“百日维新”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珍妃还为光绪求情,情急之下说慈禧不能随意废黜一国之君,因此也被慈禧囚禁。作为皇后的隆裕,早已是姿态鲜明地站队。在光绪被囚禁和逃亡西安的路上,也没有对处境艰难的光绪有过关照。

这样的隆裕被临终的慈禧推上历史的舞台:“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一个是二十六岁的深宅大院被呵护长大的王爷,一位是年近四十久居深宫的皇太后,两位意见还不完全一致,各有各的依仗势力,他们有什么资本和能力去和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宗亲、权臣抗衡。于是,袁世凯通过奕劻在隆裕面前挤掉摄政王;后来,袁世凯再以接济军用为名挤出了隆裕的内帑,逼着亲贵们输财赡军,是皇室的财力陷入枯竭之境。

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压倒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退位问题,二人相对哭泣的场面,给年幼的溥仪留下深刻的印象中。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让依仗的重臣、宗亲拿主意。”我何尝想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凯说的,咱没枪炮没军饷,打不了这个仗。”“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也落不着了吗?”王公大臣们主战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态,“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

不论隆裕是以小我出发还是顾全大局,最终实现的是政权平稳过渡,使黎民百姓免于战火。但对于对于她自己来讲,仍是难以释怀。从入宫伊始,她应该没有过几天舒心日子,当皇后时既得不到光绪的宠爱,也没有得到慈禧的特恩,整日在宫中提心调胆,惴惴不安;当上太后以后,每天扑面而来的都是军国大事,被不同的势力来回拉扯,更犹如在火上煎烤,抑郁心情无处发散。情绪会严重地影响人身体的抵抗力,一年之后,隆裕太后终致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全国各地纷纷召开追悼会,有5万人参加在大和门前广场召开的国民哀悼会,各国驻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盛赞她为“女中尧舜”。


文史今安在


其实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死并不是巧合,也不是因为什么“识时务”,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她不懂得时务。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是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本家之女,但是性格和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截然不同。曾经伺候过她的太监信修明后来回忆说:

因为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性格特别懦弱,胆子也小,完全没有姑母那种魄力,所以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去世之后,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掌管内廷,与掌管政务的醇亲王载沣进行权力争夺。她本身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共和”的,当时的大臣载润记载说:

隆裕闻革命军起,惟恐失去太后之地位与享受,初意亦在主战。后因张兰德受了袁世凯之贿,乃劝隆裕共和,谓共和仅是去掉摄政王之职权,太后之尊严与享受依然如故。隆裕信之,遂有逊位之举。载沣无可如何,只好辞职。……其实,隆裕对共和之意义并不了解,只不过认为是把载沣之政权,移交给袁世凯而已,而在逊位诏中仍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之语。其后发现民国优待条件与张兰德所言完全不符,遂终日抑郁,逾年而殁。

所以她是“如梦初醒”,才发现大清国已经被她断送,因此忧郁而亡的。


橘玄雅


1912年冬天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民国的第一个冬天。曾以太后身份宣布结束大清统治的隆裕,突然胸腹鼓胀,虽经太医多方诊治病情依旧缠绵不愈。

转年正月十七,刚过完生辰只有7天的隆裕太后,却突然撒手人寰,享年只有46岁。

这位清廷的末代太后为何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了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爱情亲情双失,长期情志不舒留隐疾。

隆裕出生于1868年,其闺名是叶赫那拉.静芬,亲姑姑就是清廷实际掌控人慈禧太后。观照片静芬颜值算不得漂亮,但其性格温顺,不像其姐妹那样脾气暴戾,因而被慈禧看中选为光绪帝皇后。这亦注定了隆裕悲凉的一生。

光绪深知隆裕是慈禧安插在身边的眼线,从而恨屋及乌对其颇为厌烦。自大婚之日起,光绪对这位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就拒而远之。

当时光绪只有一后两妃,其中珍妃美丽娇俏,夜夜独得光绪专宠。隆裕性懦独守活寡也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还只是光绪为发泄不满施于隆裕的冷暴力。后来光绪因变法失败被关入瀛台后,他按着隆裕的头磕向地面泄愤时的家暴,彻底寒了隆裕之心。隆裕内心无爱的煎熬悲凉自知。

也许有人说,隆裕在宫中没有光绪恩宠,还有靠山姑姑啊。虽说隆裕是慈禧钦定的儿媳妇,可是其无能到既拢不住光绪之心,更让珍妃骑在头上,全无杀伐决断的狠劲。慈禧本来是让隆裕进宫当左膀右臂的,可如此撑不起场面没有利用价值的隆裕,即使是慈禧亲侄女,亦会被慈禧厌弃而频频挑刺责难,全无姑侄亲情。

其实隆裕爱情亲情双失,亦有自己性格呆板无主见的原因。她自大婚之日起,就战战兢兢夹在慈禧与光绪之间,不知该站在何方,只是极力想两边都讨好却惹两边都生厌。

隆裕每天如履薄冰,深怕行差言错惹来祸端,每天请安完毕就匆匆回宫闭门不出,一个人孤坐寒宫只靠嗑瓜子看看书聊解寂寞。

可想而知无爱的皇宫生活于隆裕只有冷与熬字,不知隆裕需要多少瓜子才能打发掉长夜漫漫?

也许有人会说,隆裕得不到丈夫与婆婆欢心,但她还有皇后头衔聊以自慰吧。可是自身无实力,什么名分都是虚的。

隆裕性软弱,她不但在嫔妃王公贵妇面前耍不出威风,就连宫女太监都瞧不上这位窝囊主子。

当日后宫嫔妃俸银有限,隆裕身为皇后打赏场面较多,有时不得不靠典当首饰撑面子,甚至有时连打赏仆妇的钱都拿不出,只得称病减少外出见客。隆裕堂堂大清皇后为囊中羞涩而装病,真的超出我们想象。其独在宫中又无母在侧,心中郁闷憋屈又与谁人说?

这就是隆裕真实的人生,既无丈夫宠爱亦无婆婆撑腰,亦不曾享受过一丝皇后的荣华富贵。曾有记载称,隆裕瘦骨嶙峋总是一副悲伤的样子,她总是默默躲在人群后面,少有存在感。这样窝囊的日子,隆裕一过就是二十年,长期悲、忧、恐、惊交加,只会情志不舒气郁伤肝,终给身体留下致病隐患。

二,掌国政家国忧思更甚,心力交瘁宣布清帝逊位。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溥仪继位隆裕一跃成为隆裕太后。因溥仪年幼由隆裕与摄政王载沣共掌朝政。

也许有人说隆裕成了权倾朝野第一人,终于可以一舒心中郁结之气了。可是隆裕执政的日子并不舒服,当时清廷早已内忧外患千疮百孔,隆裕根本没有运筹帷幄管理国家的睿智,猛然将其推到台前应对状态频发的朝政,其内心承受的压力忧思更甚以往。

同时,她还要时刻防范载沣篡权,心惊胆战的护着孤儿寡母的安危。天天如此精力超量消耗对于才智平庸隆裕来说,真的有些心力不足了。因而当载沣挤兑她少插手政事时,她选择退缩只负责养育溥仪。

可是当各省脱离清廷爆发辛亥革命时,载沣无法收拾乱局选择引咎辞职,再次把隆裕推向了风口浪尖。

隆裕从来不是大女人,她面对乱像只有六神无主,拼命抓住袁世凯这棵救命稻草,倚仗他对付革命党人,却不知其是绝对投机分子。

袁世凯为达自己利益最大化,早就与革命党联络讨价还价。

然后他又跑到隆裕面前号啕大哭演了一出逼宫好戏。他向隆裕哭诉自己为清廷已经竭尽全力,革命党答应只要溥仪退位,就保留皇室身份并每年提供四百万两白银生活费。他怕隆裕犹豫不决,又讲起法国国王与王后因拒绝革命被砍头之事吓唬于她。

原来隆裕为遣寂寞也曾看过一些国家历史,她知道袁世凯所言非虚。

她心中突然慌乱担心起溥仪生死安危,而且清廷已无兵力与革命党抗衡,同时她亦从书中知道一些美国共和制简况。心乱如麻的她只是不想再出现血腥杀戮,最终决定接受革命党条件同意宣统帝溥仪退位。

1912年2月,隆裕太后正式结束了清朝276年的统治。隆裕风雨飘摇三年执政路,全无权势显赫的风光,只有心力交瘁的忧心忡忡。尤其是决定清帝和平退位那段时间,那种选择的难与彷徨,那种无论对错都要承担责任的煎熬,应该耗去了隆裕最后的心力。

三,让国仍存亡国恨,抑郁成疾终逝去。

隆裕宣布溥仪逊位,可她对真正的共和只知皮毛并无深刻了解,她还照常来到朝堂等待大臣上朝议政。等她望着空空如也的朝堂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一切都结束了。不由悲从中来,退位诏书上虽写的溥仪之名,可是隆裕代签字,她自感清廷完全毁于己手愧见列祖列宗。

让国仍存亡国恨,隆裕每天深陷自责痛苦郁闷之中,突发胸腹鼓胀病症。曾有人说隆裕是因长期大量嗑瓜子导致伤肝致病。

有书君却觉得,隆裕常年抑郁致使气郁伤肝早有隐患,又逢清廷退位这段煎熬时光,就如导火索引得隆裕潜伏隐疾大爆发。

其病症好像今日所说气鼓或是肝腹水一类,应与吃瓜子无太多关联。

1913年正月初十本是隆裕寿辰,她强撑病体到朝堂准备接受百官朝贺,可是只有袁世凯派人前来,还是行西方鞠躬之礼,大臣们怨恨隆裕主张退位无一人前来朝贺。

隆裕回想昔日生辰盛况眼见今日冷冷清清,那种心绪骤然失落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隆裕病情突然加重,七日后就带着亡国遗憾离开了这个只有悲伤的世界。

隆裕逝后,袁世凯下令全国降半旗哀悼三日,并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隆裕最终与光绪合葬崇陵。曾有人赞誉隆裕为女中尧舜,无论隆裕出于私心还是考虑国家大局,她终是为国家和平过度改制做出了贡献,值得世人铭记。

可这一切都掩盖不住隆裕抑郁成疾骤逝的悲凉,斯人已逝,愿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到开心快乐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隆裕太后,本名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是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同时她也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因为光绪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桂祥的姐姐,也就是隆裕太后的姑妈。

光绪十四年,隆裕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后来在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后,隆裕升格为太后,辅佐三岁的宣统小皇帝。宣统三年,隆裕太后宣布退位,当时被各界媒体评价为“女中尧舜”,乃深明大义之人。可是仅仅就在退位一年后,隆裕太后就死在了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享年四十六岁。



关于隆裕太后的死,我认为可以综合两个人对她的记载,得出她的死亡原因。

第一个人是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中的记载。他在自己的书里写道:

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根据美国人赫兰德的记载,隆裕太后是一个相貌平平,比较自卑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她在慈禧和光绪的面前,总是刻意在的保持自己与他们俩人的距离。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因为光绪不喜欢她,慈禧太后虽然把她嫁给了光绪,但是老太太貌似也不喜欢她,对她不看重。据说慈禧病逝的时候还警告隆裕,让她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学自己一样,搞大权独揽这一套把戏。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事,如果真的有,那么隆裕肯定是大受打击!

毕竟好不容易熬死了光绪,熬死了慈禧,本以为大权独揽的机会来了,结果又被老太太一通鄙视……



第二个人是宫里慈禧太后的侍女之一,何容儿的口述历史,她在《宫女谈往录》中有一段关于隆裕太后的怪异记载:

太后(慈禧)还喜欢看这些年轻的小宫女踢毽子,以及她喜欢花,鸟,猫等动植物,并善待小动物。而隆裕太后宫里的猫经常被虐待,死的莫名其妙。

根据何容儿的口述,隆裕太后的宫里经常会死一些小动物,而且还会被虐待。那么谁敢虐待皇后宫中的动物呢?恐怕也就只有隆裕太后自己了吧?!

按赫德兰的说法,隆裕太后平时是一个十分和善,以礼相待,从不多说一句话的老实人;而根据何容儿的说法,隆裕太后有可能是一个喜欢暗中泄恨,虐待小动物的人。我觉得这两种说法一点都不矛盾,这说明隆裕太后确实是一个很能忍,也很谦卑,但是不服气,也很无奈的人。她在白天很能装,不摆架子。但是回到自己的寝殿后,会把自己受的气,全部发泄到小动物身上。因为小动物不会说话,小动物比较好欺负,也没有人会关心小动物的死活。



这样性格的人,要说她死于长期抑郁,积成肝郁,尝患呕逆,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毕竟一个人如果有坏情绪,而得不到释放的时候,这个人必然会郁闷、对事物缺乏兴趣;在思想方面还会出现灰色意志,感到无望与无助感、产生死亡或者自我惩罚的幻觉。,也就是所谓的抑郁症。

如果出现严重的抑郁症,必须要疏导,而不是一味的压制,那会适得其反。但是隆裕太后是什么身份?她身边哪有可疏导的人?父母都不在了,姑妈慈禧和丈夫光绪都不待见他。后来升格为太后之后,身边只有一个三岁的娃娃小皇帝,这就更没有人可以疏导了。

清朝灭亡后,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是她最后拍的板。等于她要负大清灭亡的责任,而且还是头号负责人。我觉得不管是抑郁,亦或是自责加抑郁,以隆裕太后那种性格,以及她的身份地位,她在民国二年突然郁郁而终,也属于很正常的人生结局了吧。



人人都想获得权力和地位,但是这两样东西只适合于强者,隆裕太后这种人,让她获得了权力和地位,只会害了她……


Mer86


辛亥革命后,满族人纷纷改姓汉姓,以避祸端,慈禧的叶赫那拉姓氏普遍改姓叶或那,名作家叶广芩、演艺圈的那英、那威,祖上都是叶赫那拉氏。说改姓拉的,那是中郭德纲的相声毒太深,北京也没有一条皮条胡同,虽然有处皮条营。

慈禧弟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静芬,民国二年,她就死在了紫禁城中,她倒是没有机会改名叶静芬或那静芬,度过一个普通满族老太太满足的一生了。

1888年,二十一虚岁的叶赫那拉·静芬奉慈禧之命,嫁给了光绪帝,次年成为隆裕皇后,裙带关系把一个懵懂的女孩推到了人生最巅峰。

叶赫那拉·静芬性格懦弱安静,这种性格当然不会得罪人,但也从来不讨喜,她不光讨不到光绪的欢心,打着叶赫那拉烙印的她一度更是光绪恨屋及乌的对象,光绪不敢明言反对慈禧太后,对这个懦弱的女子实施点家暴倒是一个不错的传统节目,纵观隆裕皇后的一生,光绪对她实施的冷暴力贯穿始终,你是母仪天下的皇后,真的很了不起啊,但我就是不碰你,你又能怎样?仅仅是丈夫也就罢了,在姑姑慈禧面前,隆裕皇后也从来得不到心理补偿与慰藉,在处理珍妃等大事上,她不负责提意见,只负责背锅,慈禧与光绪失和,倒是有心培养隆裕皇后做卧底,结果这卧底被风干晾晒,不光没成为两人的润滑剂,反倒在两头都没讨好,慈禧有气也只能泄在她这娘家后辈身上。

1908年,隆裕皇后四十一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慈禧去世前虽然封了载沣做摄政王,但也给隆裕皇后保留了一个太后位置,规定大事需请皇太后懿旨。

隆裕皇后没等高兴完,载沣这一座大山又压了过来,载沣虽然能力和心机余额都不足,但隆裕皇后却早成负数很多年。上天安排她来到世上,本来是做完一个平庸的人生,但她的命运从来不是在自己手里,慈禧非要强行改换掉她,以及载沣的命运。最后的这三年,大清摇摇欲坠的形势对隆裕皇后和载沣两个人来说,都不啻于放在煎锅上炙烤,对平庸的人来说,放居高位不是温暖天堂,而是地狱般的磨难。说穿了,载沣就适合做一个闲情逸致的王爷,隆裕皇后也就适合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家庭妇女,他俩没有谁有治国安邦的能力水准,更不用说形势瞬息万变的晚清棋局了。载沣在1911年底,决定不玩了,换袁世凯上来主持工作,独立面对袁世凯的隆裕皇后,基本上是与三岁孩童与成年人的差异。就这样,她接受了袁世凯的建议,选择让小皇帝逊位。

隆裕皇后因此获得了“女中尧舜”的美誉,这个美誉,是她终生不作为的最佳褒奖,不管怎样,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理应感谢她,她避免了封建王朝更迭时应有的生灵涂炭。

但她还是没有避免掉满清遗老对她的挖苦,他们把她形容成一个心理变态的小丑。

隆裕皇后还是没有经受得住这份打击,民国二年,肝病郁积,一病不起,走完了她的一生,不过四十六岁的一生。

这不是她自愿选择的一生,也是她无法承受的一生,假如再给她一次机会重新来过,哪怕假装疯癫,她也不会听从姑姑的安排,她宁愿做一个民间的叶静芬,过一个很容易满足的满族老太太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