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军史墨客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所以礼部尚书既要饱读诗书,又要品德高尚,还要能服众,否则怎么品评天下才子。礼仪和祭祀在古代都是大事,一定要办事严谨一丝不苟的人来执行,祭祀礼仪繁杂,一般人根本弄不清楚。而且主持祭祀的人,还要有威望,有德行。古人讲究天人感应,要是找一个平平的人去主持祭祀,老天会不高兴的,说不定还会降下灾难。宴餐在古代也是有讲究的,该上什么菜,怎么个上菜流程都是有规矩的,主持宴餐也需要找个明白人。所以礼部尚书的人选,必须要找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如果在礼部尚书的任上干了好多年,而且在这中间还能极少犯错误,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那就是说这个人符合做丞相的条件,可以把丞相这个位置交给他。再加上礼部是清水衙门,又和其他几部来往不多,所以礼部尚书成了丞相以后不会偏向哪个部门,做事会一碗水端平的。因此说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是储相的第一人选。


天晓之羽


礼部相较于其他五部来说,是最捞不着油水的。帝王最为重视的兵器以及兵权是流落在兵部,掌管生杀大权的是在刑部,官员升迁乃至考核是在吏部,而管理国家财政的是在户部。相比之下,只是做了礼仪以及祭祀的礼部,确实是没有什么分量。

但是作为宰相来源最热门的部门,礼部确实是当之无愧。

周朝开始规制礼仪与祭祀,而历来祭祀被列为各朝各代的头等大事。帝王登基、妃子册封以及皇家之人去世,都是由礼部一手操办,以及重大日子之时皇家祭祀,亦是礼部操持。所以这般来说,礼部的官员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

礼教本来就不是俗物,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与礼制谁也不敢轻易触碰,而一些刚刚入仕的年轻人更是不能放在重要位置上,所以这礼部的人必定是一些稳重并且处于不惑之年或者是天命之年的人,能够有威望、有声誉主持皇家的典礼。

而礼部之人是经过了皇家的考核和老百姓的考核,同时礼部之人主持祭祀那也是经过了上天的考核。古人是以上天为大,若是民间出现连年的灾难,那便是官员不作为或者是帝王昏庸。所以为了给天下一个安定,选定官员也要符合天时,礼部官员自然是不二之举。

同时宰相统领百官,那么便是要做出表率,礼部之人早已经明白什么样的场合做出什么样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含着几千年的规矩,以礼部之人为宰相,可以从言行上起到教导百官的作用。

同时宰相的权利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明朝废除宰相之前,宰相的权利甚至有时可以越过帝王,历代帝王最为忌惮也使上位之时首先要开头的便是这宰相。所以宰相的出身必须得干干净净,而其他部门必不能创造出这样的条件。

尤其是户部,户部掌管朝廷的命脉,钱银流通皆是要经过户部。宰相要是出自户部,根本不可能与昔日的官僚一刀两断,再加上宰相权利过大暗中完全可以操作钱银的运转,危害江山根基;若是出自兵部更加可怕,帝王总是要独揽大权的,这兵权就是其中一件,若是宰相统领兵部,有了调动军事和兵器战马的能力,就已经不是国家蛀虫的节奏了,这是要谋反!若是出自刑部,那更加了不得,刑部掌管天下案件,若是宰相暗中动手脚,将案子错判,百姓受冤,民不聊生,天下群情激奋,江山也得覆灭。

所以说,宰相必须要出自礼部,这样便可以做到权利的平衡与制约,不会担心官僚之间互相纠缠,陷害国家于不义。同时各种权利相互制约,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江山也会更加稳固。

皇家要想稳固,那布局必须得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事事谋划将权利集中在皇家手中,各种权利相互制衡,这才江山得益。


小镇月明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题主这事,咱的从这政府部门的六个衙门口说起,毕竟没个底,再怎么聊他没个依凭不是。

六部

六部的说法,吏、户、礼、兵、刑、工其实在周代的时候已经有了,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可不是盖的,这么早就已经给你分开了。

秦汉以前,您要是想做这六个部门的头,这身份可就是九卿了,这可是皇帝下边最有权势的九个人,地位不可谓不高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这老梁不识数咋的啦?六部这是六个人,您这九卿不会也是六个人吧?”

六和九,俺能分的清,您听过三省六部吗?这不就是三加六等于九吗?

所以六部的上边还有三省不是,您这一加可不就是九卿吗?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这六个部门他划分的职能和后边所谓的三省六部,还是有点区别的。毕竟任何的制度在建立之初仅仅是个大体的框架,在实际使用中,还得进行修修补补对其进行完善,但总的来说变化不是很大。

在这里咱说明一句,历史上隋朝之前,对这三省六部的最高长官的名字都不一样,但职能都差不离,那么为了统一标准,说的明白,咱就用三省六部的说法说这事,大家伙别糊涂。

那么这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就这三大佬相当于宰相了。

那么六部又是咋分的呢?这六个人全部归拢到尚书省里边,全部归一个人管理。

瞅到这里估计大家伙会疑惑:“这家伙这六个人就已经了不得了,这一股脑归一个人管理,这尚书省是不是要牛掰到爆表呀!这就是宰相中的老大啊!真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啊!”

啊!如果按照一般的常识来说,确实是这么个理,但您要记住了,他们最上边还有个皇帝。

以上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他可拥有一票否决权,傻眼了吧!

尚书省这么大的体量,皇帝能没有危机感吗?其实门下省和中书省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分化尚书省的权利,说的再直白一点,其他俩家的存在就是为了挤压尚书省的生存空间的。

所以尚书省压根就不是这三个人里的老大,他是排老末的,皇帝最不愿意倚重的就是这位,历史上这位那是被其他两位压着打的,典型斗地主里边那扣着瓜皮帽的地主老财。

其他倆位,不仅联合,还能随时召唤强力外援——皇帝,进行必要的加油助阵。所以尚书省大领导是最可怜的一位好不啦!

咋说呢?权利这玩意,向来就是个危险物品,是个人就喜欢搁里边跳,他还越跳越起劲,这跳着跳着,那圈养起来的野心按都按不住。

这不后来发展到最后,用来制约尚书省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他们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

皇帝自己另起炉灶,另起锅,弄出一个类似于秘书部门的衙门口来处理政务。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内阁制,就这里边的官,有时候是一个,最多的时候是七个,人数不等,这就得看皇帝本人的喜好了。

你都不知道就这内阁里边的官,最开始的时候撑死了也就正五品,和那三省六部动不动就是三品,二品的没法比。他们这帮人见了这三省六部的官,这都得低头哈腰的行礼才成。

毕竟你这内阁是皇帝感觉你不错,进行了特别的提拔,挨着皇帝近了一点而已。

所以从这里看的话,其实三省开头有一定的权限,而且挺大的,这不后来受到了皇帝的猜忌,这压根就成了个摆设,那就是说从古到今,真真有实权的一直都是六部。

那么后来皇帝想把权利进行分散,这就有了内阁,清朝的时候是所谓的军机处,虽然名都不一样,但说道根子上其实都一样。

那么这内阁虽然没有顶着宰相的字号,其实已经拥有了宰相的权利,咱可以叫他实权宰相。至于那三省长官,虽然顶着宰相的字,但压根就没权利,他们的权利都搁到了六部尚书的手里边了。

所以他这制度是这么个形式。

题主的问题是礼部是清水衙门,他还是宰相的第一人选,为嘛会这样呢?

有了上面的底,咱再聊这事就简单了。

话说礼部您可真真的看走眼了,这就不是啥清水衙门。咱先看看他的职责。

他管理礼仪,祭祀,宴请这三个职能听起来确实不咋地。但是后面三个可就了不得了,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

这三个当中别的不说,单单说着科举这就了不得,从隋朝开始,整个朝堂上的官,一大半这都是从科举里走出来的学子。

您瞅电视剧里边那些个当官的为嘛见到礼部尚书,袖子这么一拢,一脸严肃自称学生呢?

这帮人就是从人家手底下出来的。

所以人家的隐形的影响力很大的。

再有你别看那礼仪,祭祀,宴请这些个事似乎不咋地。但您要记住了咱大华夏是一个礼仪之邦,这方方面面的礼仪都融入了生活当中了,你没感觉是正常的,但皇帝是有感觉的。

您要当宰相,首先这德就不能亏,还得让大家伙服你,你光凭嘴上说这不成啊。这礼那里能看的最为全面,当然是您在这礼仪上边表现表现,让大家伙集中起来瞅瞅。

条条框框你这都得给人家画出道道来才成,那么经过礼仪,祭祀,以及宴请这些个事情的熏陶,这道德水准那是更上一个台阶啊!别人也看的清楚明白。

说啥话办啥事,您这就有根有源啦。

如果你能在礼部尚书这位置上呆三五年,在这一过程中没出现啥毛病,这基本上就得到了大家伙的认可。

所以礼部尚书这段时间,这就相当公示期,当然他这公示期有点长,他还不让你闲着,让大家伙从各个方面去考察你。

毕竟最开始的时候,宰相的位子那还是有实权的,这么大的权利落到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手里边,皇帝不三思而行能成吗?

而且您也注意到了,这礼部尚书这位置和其他五个部门没有一点交差,唯一有那么一点打擦边球的就是吏部,毕竟大部分的官员都是从礼部的手上走过去的,但这任命官员的事又不归他管。

所以礼部尚书成为宰相的第一候选人,这就水到渠成了,当然明以后也没啥宰相不宰相的了。六部和内阁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对峙的局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六部之上为宰相,最为憋屈的礼部至始至终都是宰相的热门首选,其实也是有点道理的。

在清朝时期,民间喜欢用“富贵威武贫贱”六个字来指代六部。

而“富贵威武贫贱”对应的正是“户吏刑兵礼工”。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因此象征着富;吏部掌管着全国大大小小官吏的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所以遇到的贵人比较多;刑部堂审时候衙门的衙役例行大喊威武,的确挺威风八面的;兵部呢,负责战事刀枪粮秣,因得武字提名;礼部,掌管全国的礼仪教化,一清水衙门,贫乃家常便饭;工部掌管各种各样的工程、工匠、交通等事务,打交道的都是社会上的劳动人民,而且古代工匠做的都是贱业,工部也无奈和贱字挂上了钩。

可以看出,六部之中,礼部是最最贫瘠的,啥油水都和它没关系,也就没啥大权。

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要技术没技术,想要动粗也没有帮手,妥妥的一个清水衙门。

然而就是因为它“一无所有”,宰相之位却对它另眼相看,垂怜已久。

毕竟“礼”字当头,象征着治国御民之楷模,上到君臣礼仪、国祀祭典,小到教化黎民百姓。

具体来说呢,全国的学校事务归礼部管,科举考试归礼部管,各国的外交事宜、翻译书籍归礼部管……但凡和“礼仪”相关的,礼部责无旁贷。

话又说回来了,礼部虽然是最清贫的,但人家毕竟也是最博才多学的,最懂礼仪的,在官场上虽然不和其他各部时常走动,不去和谁站队也谁不会得罪,但是讲起道理来,礼部估计是最恨的,什么“之乎者也”能从白天说到通宵!

所以能坐上礼部尚书这个位置的,必定是德高望重的,学识渊博的人物。

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古代,君王行的都是儒家的仁政仁德,从汉朝到清朝,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礼作为儒家的规矩,也是帝王的规矩。

礼部虽然权力不大,但是一直走在国家礼教的前沿,君王从礼部首选宰相之位,一来是对儒家的重视,二来也是为了平衡各方的权力。

作为清水衙门的礼部,想来在大争之世的古代,只能从“最胜任宰相”之中找到一丝的满足吧!


三顾历史


这是为了权力的平衡


古代六部一般是指,工,刑,兵,吏,户,礼


工部是管理工匠和建设任务的

刑部是管理法律和治安的

兵部就是管军队建设和训练

吏部就是组织部,管官员升迁降免的

户部是财务部,管税收和物资

礼部其实是宣传和教育口



这样一看

工部管建设和工匠,这里油水有多大看看现在搞工程就知道

刑部是法律和治安,古时候要贪赃枉法基本上都要走刑部的路子

兵部也有油水,兵甲器械的采购,吃空饷,喝兵血听过吗?

吏部不说了,古往今来第一部!

户部就是管钱的,还怕没钱?

礼部就很寒酸了,宣传和教育很难有啥收入

也就考试的时候漏题啊内定啊啥的

但这里也容易出纰漏,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那为什么礼部尚书往往能先入阁(明代)或者进军机处(清代)呢?


主要是权力过渡和古人三观


权力过渡

其他几个部门权力都很大,作用的范围也很大,

但礼部可以说其实权相对其他部门来说可有可无

那么如果说某个大臣要进“政治局”了

不能让他在原有的强力部门留有太多的痕迹

带着这些部门的印记进入政治局

官场上最怕的是什么?老领导嘛

搞点什么事儿,早就升了七八级的老领导一个电话打过来

那到底谁说了算?

所以把他放在清水衙门过渡一年

原来部门领导换人了,可以和老领导顶牛啊


古人三观

古代中国那是很讲究面子的

你要进政治局当宰相了

那必须有三方人员的肯定

第一就是皇帝

第二是同僚

第三不是老百姓,是老天爷!

礼部干嘛的?祭天啊

你要当宰相,皇帝和同僚已经同意了

你先去礼部坐个年把,只要不地震,不洪水,不打雷劈皇帝房子

你就算是得了老天爷的同意

就可以来当宰相了

那是相当迷信

不过也和过去人们的三观有关系

你能做大官,那必须是气运加身的龙傲天

这就是对你气运的考验

要是你运气不好碰到了

你能力再强也是白搭

符合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命运观

碰到那“遁去的一”也是符合天道轮回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个人理解


萧老陀


礼部,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有名的清水衙门,不过这个清水衙门背后所代表的东西,绝不是清水两个字可以概括的,要不然礼部尚书也不会成为储相所在。

古代升官最讲究的就是名望两字,古人为官,将名比利看得更加重要,礼部则是获得名望最方便的地方。

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就十分讲究礼仪与祭祀,这两项似乎是历朝各代的头等大事,国可亡,家可灭,礼不能丧。

比如说帝王登基,册封皇后以及皇室中人驾崩,这些都由礼部官员一手操办,必然是德高望重之人。因此礼部为官,其实就是为自己攒威望,攒声誉,这也就让礼部成为宰相来源最热门的部门。

其次,宰相之位十分重要,必须出身干净。

这种干净不是指身上的污垢,而是指一个人的名望及其仕途升迁的过程。除了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刑部,兵部这几个部门似乎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干净。

尤其是户部和吏部,一个管钱粮,一个掌功名,这里面的油水有多少,值得深究。和珅曾经就既当过户部尚书,也当过吏部尚书。

因此虽然礼部号称是清水衙门,但这背后的东西可不仅仅是清水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是阿维啊


吏户礼兵邢工,六部制度占据了封建王朝的半壁江山,六部之中,礼部尚书看似无足轻重,但实际上,礼部尚书却也是宰相的热门人员。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古往今来,不同朝代,宰相的职能不尽相同,但实际上,不管在哪个朝代,只要是有宰相的朝代,亦或是虽名不为宰相,权却更胜宰相的朝代,宰相都是百官之首。皇权至高无上,而宰相也是对皇权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宰相贤良,则百姓安居乐业,宰相贪墨,则天下更易混乱不堪。

宰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宰相的人员,偏偏最可能是有着清水衙门之称的礼部?


看一下六部职能。

吏部,总的来讲就是专门负责安排各类官员贬谪与升迁的一个部门,可以说是各级官员命门所在,吏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户部,说白了就是负责征税的部门,政府开销,收税,均由户部负责,户部的职能如此。

礼部,负责主持各类祭奠,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宫内权贵去世,也有礼部负责主持祭祀。

兵部掌管军国大事,负责出谋划策,指挥前线作战,安排前线换防等事宜,当然,兵部的职能在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毕竟,这个职位太重要了。

刑部重刑,可以说,刑部正是负责审阅全国各地各种案件的部门,虽然不同朝代刑部的只能多少有些偏差,但刑却一直是负责处理各类案件的一个部门。

工部,相对来说,工部的地位就比较低下,工部的职业也主要是负责兴建各类宫殿,在古代,奇技淫巧受到文人雅士的排斥,认为这是低贱的行业,因此,工部地位一般也比较低。



六部之中,也只有礼部尚书,必须选取德高望重之人,礼部尚书主持各类与礼制有关的活动,各个部门的尚书,自然都要选取各个领域的卓越之人,礼部尚书的人选自然也是如此,只有礼部尚书,才最有可能是那个不贪墨,不结党营私,对皇权威胁最小的人。

宰相的选取至关重要,或许宰相的才华必不可少,但宰相的人品更是一切的基础,因此,礼部尚书也是最适合最宰相的人选。


为帝王者,必须懂得纵横之术,懂得御臣之道,虽说皇权的威严深入人心,但真的为帝王者,必须要小心方方面面的各色人事,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魏青衣


“储相”之称源于明朝。《明史·选举志》载:“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由上可知,礼部尚书从来都不是储相的第一人选。真正算是储相第一人选的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自明天顺年间后,非翰林不得入内阁,当时内阁首辅多从翰林院词臣中选拔,而翰林院的词臣又多从庶吉士选出。



如弘治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正德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嘉靖朝内阁首辅翟銮、嘉靖朝内阁首辅严嵩、嘉靖朝内阁首辅高拱、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四维、万历朝内阁首辅张位、万历朝内阁首辅朱赓、万历朝内阁首辅方从哲、天启朝内阁首辅叶向高、天启朝内阁首辅顾秉谦、崇祯朝内阁首辅温体仁等等,以上这些全为庶吉士出身。

由此,从庶吉士在内阁首辅所占的比例来看,就可知,庶吉士作为储相第一首选的说法实为不虚。

那这里就有人问,庶吉士到底是干嘛的?为何从这里能走出明代那么多的内阁首辅人物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庶吉士”那一二事。

所谓“庶吉士”,就是明朝翰林院内的一个短期职位,明时多从新科二甲、三甲进士中选拔而出,多为文学俱佳者,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明代“庶吉士”选拔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据黄佐的《翰林记·庶吉士铨法》所载:“庶吉士之选始自洪武十八年乙丑。上以诸进士未更事,欲优待之,俾观政于诸司,俟谙练然后任之。其在本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云”。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为了锻炼新进进士的政务处理能力,于是就让他们前往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名曰“观政”。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的进士就叫“庶吉士” ,而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的进士则称“观政进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洪武时期,庶吉士是从进士中选拔而出,主要是服务于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所谓“近侍衙门”,就是专门服务于皇帝,随侍皇帝的衙门,这些衙门的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职位、权力普通不大,但对皇帝的影响特别大,多为皇帝亲信之臣。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大概明白为何明代的内阁首辅多为庶吉士出身,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待在皇帝身边的时间长,为皇帝所熟知,所信赖,而内阁首辅执掌帝国中枢,若是有异心,则势必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因此这个职位若不是皇帝信任的臣子,一般是做不了的。而此时,曾长时期陪伴在皇帝左右的,才学又很高的庶吉士自然就成了内阁首辅首选对象。



当然,在洪武时期,对于庶吉士的选拔并不是经常性的,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明朝一共开了六次科举,但只有二次科举进行了庶吉士的选拔,一次就是在洪武十八年,另一次则是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这一年解缙、黄金华等被选为“中书庶吉士”,也就是在中书署观政的庶吉士。除了以上两次,之后的四次皆无庶吉士产生。

明代对于庶吉士的选拔和培养真正开始成制度化的,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这一年,朱棣“复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从二甲进士中选出六十余位才学过人,及善书法者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此称为“馆选”。自此明代选出的庶吉士,不再前往中书署、承敕监等近侍衙门,仅前往翰林院学习。

同时,自永乐始,一般情况下,庶吉士会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由翰林学士负责教导,任教习(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兼任),三年后“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考核合格者,二甲授翰林院编修,三甲授翰林院检讨,不合格者授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或州县官,此称为“散馆”。



当然,在明中期前,明代的“庶吉士制度”还不是很完备,存在些稍许的随意性。如,当时新进士必须通过“馆选”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成为庶吉士,但对于何时“馆选”,明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或间科一选,或连科屡选,或数科不选,或合三科同选,初无定限”,就是有时正常选,有时不选,有时却是同年多次选拔,如从永乐二年(1404年)到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除每科必选庶吉士外,有时还会一科多选,如永乐二年两次“馆选”,宣德八年三次“馆选”。

再如,对于是哪个衙门来负责庶吉士的选拔,明中期前亦也是反反复复,“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会吏部同选”,或内阁负责,或礼部负责,或吏部负责。同时,对于何种人能够做庶吉士,明中期前亦也无硬性规定,“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亦无定制”。此外,对于每次录取庶吉士的人数,明廷亦也是无定额的,有时仅一人,有时却是几十人,如永乐十三年选拔了六十二人为庶吉士,可在宣德二年却仅选拔邢恭一人为庶吉士。



明代的“庶吉士制度”真正被完善,是在弘治四年(1491年),在大学士徐溥的建议,明廷正式确立“一次开科,一次选用”的制度,即科举举行一次,庶吉士就选拔一次。

同时,弘治朝还确立了负责选拔庶吉士的衙门,“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许投试翰林院。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礼部以糊名试卷,偕阁臣出题考试于东阁,试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预选”,即规定了日后的庶吉士选拔由内阁、吏部、礼部一同负责。

此外,对于每年可录取的庶吉士的数量,弘治朝亦有定额,“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即每科最多不能超过20位庶吉士。



自弘治朝后,庶吉士的选拔虽然依旧有些变动,但大体如弘治朝所定的那般。当然,对于庶吉士的选拔,终明一朝,虽多有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明廷对于庶吉士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严格,非文学优等者不得为庶吉士。

即使被选为庶吉士,在三年的时间中,作为天下文人翘楚的庶吉士依然是被严格要求,时翰林院“设会簿,稽勤惰,唯以严声厉色督责之”,专设有“会簿”一职,负责检查庶吉士的学习情况,一旦有松懈、偷懒的时候,会簿必定会严厉斥责,且当时庶吉士不但要受到会簿的监督,还要受到馆长(“推一年长者为馆长,总挈诸务”)的监督。此外,庶吉士在三年的学习中,每月都须交“诗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开列名氏”发翰林院“立案”,以此来作为日后“散馆”时授职依据。



当然,庶吉士虽在选拔,及学习时被朝廷严格要求,但一旦被选为庶吉士,只要他情商够高,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毕竟庶吉士可是被明人称为“储相”的存在。

首先,庶吉士在学习期间,其授课老师多为翰林院、詹事府、吏、礼二部的高官,这对于庶吉士以后的仕途肯定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众所周知,封建时代,官员是极重乡谊和门生关系,而当时,在翰林院学习的庶吉士自然就是这些高官的门生,如此,这便为庶吉士以后政途的发展敞开了便利的大门。再是,庶吉士在学习期间,不但要学习,有时候还要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之责。想想看,作为皇帝的近臣,日日陪伴在皇帝身边的臣子,只要稍微有能力,他铁定是能被重用的。



因此,正是因为庶吉士这个职位能为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更是能比他人更容易成为朝中重臣的条件,比如“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当时南京和北京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三鼎甲和庶吉士出身不可任;再如权力大升迁又快的科道官员“新科进士皆不得与”,“御史必试职一年始实授,唯庶吉士否”,此外,庶吉士最诱人的就是有了进入内阁资历,一旦进入内阁,就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官员。

由此,庶吉士虽然不容易当,也不容易混,但还是让天下读书人为之趋之若鹜,更甚者,有时候在有些人眼里,庶吉士比状元、榜眼、探花都要更有诱惑力。


澳古说历史


封建社会中,最主要核心的中央职能部门,从隋唐开始,就以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为主了,当然大多时候六部之上还有类似丞相或宰相处皇帝之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按照干部序列的管理,基本从六部产生阁老,那么谁能最终晋升呢?这要从这六部的重要性来看,不论何时,职级相等,权利影响力重要性肯定不同,最早从武则天皇帝开始,將六部对照“天,地,春,夏,秋,冬”,具体来说,天官:天下第一部,吏部,主管官员考核任免惩处;地官:户部,主管钱粮财政,人口;春官:礼部,主管祭祀教化(多在春季祭天),外交,教育;夏官:兵部,主管军队招募训练,秋官:刑部,主管司法治安(如秋后问斬);冬官,工部,主管水利土建(冬天农闲服徭役居多)。这种划分,从职权来看,是有道理的,俗话说“破家的知县灭门的知府”更何况是管理知县知府的吏部呢。所以吏部最牛,但是具体道入阁,则礼部往往更有优势!因为首先封建社会特别重视礼仪教化,“忠君”“孝道”是两个社会价值的基石,也就是“德”为先,作为主管户部的尚书一般都是同时期的道德模范,教化楷模。其次,出身问题,礼部尚书一般都是三甲进士出身,长期在思想中枢翰林院工作,其他部门尚书则不一定。最后,还有个大家忽略的问题,礼部尚书往往兼认太子或皇子的老师,比如大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张廷玉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历经进士翰林,礼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雍正朝终任礼部尚书,从而入阁。并在雍正,乾隆两朝加太子太保。所以礼部尚书比其他尚书入阁具有较大的优势。




晋风优品


首先礼部并不是清水衙门。

只说礼部的其中一项工作内容——鸿胪寺。就可以证明礼部衙门有钱的很。

何谓鸿胪寺?

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明·职官志三》

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归礼部衙门掌管呢!

众所周知,古代的番邦入贡其实是在做外贸生意。

番邦带进来的货物要经过礼部衙门的手,皇帝“赏赐”的货物也要经过礼部衙门呀!这一进一出,清官也会被挂一身油水的。

何来清水衙门之说?

至于说礼部尚书被当做储相第一首选,却也是实至名归。

诸如领兵打仗的兵部,审判犯人的刑部,考核官员的吏部,修建工程的工部,还有管户籍的户部,这些部门管的事情,于一个丞相来说,都是一些小事情。

做丞相的对这些小事情,只需要知道一个结果,一般不会去过问其具体过程的。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所谓“祭"者,换算成现代语言就是意识形态工作;所谓“戎”者,当然是武装力量的工作了。

做丞相的要管就是这些大事,对于祭和戎这种“国之大事”,一般来说,丞相从来不敢掉以轻心的。

而,礼部尚书一直在协助丞相和皇帝管理“国之大事”嘛!他不是储相谁又应该是储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