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世間幾劫過?中生稱霸雄。

體碩肥無比,唯獨大恐龍。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慢龍,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兩足行走的恐龍,被歸入蜥腳類,但它同時具有獸腳類原蜥腳類和鳥類恐龍的特徵。

慢龍頭部小而且窄,下頜單薄,吻端是無齒的喙,口中生有類似原蜥腳類的尖銳頰牙,兩頰有肉質頰囊。前肢較短,手有三指,指端有彎鉤狀大爪;後肢較長,足部可能長有蹼,四趾上具有尖利的爪。

偷蛋龍,也稱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斯基龍,生存於侏羅紀時期,約2億600萬年前到2億年前。斯基龍是種原始的敏捷、二足獸腳類恐龍。

斯基龍的體型相當於鵝,身長約1米,高約0.5米,重約4到7公斤。斯基龍為食蟲性動物,也可能為食腐動物。斯基龍的身體結構類似鳥類,頸部長而靈活。斯基龍具有三個腳趾,腿部強壯,且相當於身體的長度。尾巴與前肢也很長。鎖骨類似鳥類,這個發現有助於鳥類演化自恐龍的假說。

腔骨龍,又叫虛形龍,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腔骨龍最早出現於三疊紀晚期,它體形纖細,善於奔跑,以小型、類似蜥蜴的動物為食。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五角龍,生活在距今約7500萬-7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地點是北美洲,是較大型的植食性恐龍。

五角龍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古生物學家一開始認為它面部長有5只角。實際上,它只有常見的3只角——鼻拱上1只直角,眉拱上2只角。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艾伯塔龍,是雙足的獵食恐龍,有著大型頭部,上有很多銳利的大型牙齒,以及有兩隻手指的小型前肢。艾伯塔龍的體型較大,平均體重2·5噸,體長6米,最大7.5米長3噸重。

冠龍,又叫盔龍或者雞冠龍,因為頭上有一個很像雞冠的骨質頭冠而得名。

它們的體型比較大,身體全長可以達到1 0米左右,體重約為5000千克。冠龍牙齒能夠輕鬆地對付比較堅硬的食物,使自己不至於餓肚子。儘管跑動起來的冠龍像一輛公共汽車一般呼嘯而過,帶起的塵土能震懾敵人,但是性情溫和的它們真的很不善於同其他的恐龍一爭高下。每當一些大型的食肉恐龍來襲時,食草的冠龍常常會退避三舍,不參與任何的爭鬥。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禽龍,是種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它們居住在平原上,並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樑龍)等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異特龍非常聰明,會圍攻大型獵物,是一種龐大、兇猛的肉食性恐龍。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暴龍,意思是暴君蜥蜴,肉食性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

暴龍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 結束在白堊紀。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櫛龍,是已經進化了的帶冠的鴨嘴龍類,頭頂部向後傾斜著一個骨質尖刺,鼻子周圍下垂的皮膚被這個尖刺支撐起來。

櫛龍可以把尖刺像吹氣球一樣充上氣,使自己的鳴叫聲更為響亮,他們群居在一起,鳴叫聲正是他們的聯絡信號。

恐龍稱霸的時代(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