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无畏舰”的时代来临

1906年12月2日,英国皇家海军新一代战列舰“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正式宣告服役,并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由于该舰采用了革命性的设计思路(主要为采用了“全重型火炮”,即统一主炮之口径及倍径),所以在出现之后,其先进程度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战列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服役初期的“无畏”号战列舰

“无畏”号战列舰堪称战列舰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她(指“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给世界各海军强国及军舰设计师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要知道,与她相比,之前服役的那些战列舰们,在一夜之间就全部落后了。因此,故以其名出现了一种新型战列舰类别,这就是“无畏舰”。而那些在19世纪90年代建造的,不具备“全重炮”设计(也就是装备两种口径主炮)的战列舰,则全部被归为“前无畏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英国海军“君权”级前无畏舰火炮配置,可以看到,只有舰艏与舰艉装备了大口径主炮,是一种标准前无畏配置

开启“无畏舰”建造竞赛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阅舰式上的英国海军战列舰(1909年)

“无畏舰”的出现,不仅给世界各海军强国带来极大的冲击,而且还给英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虽然英国海军在“前无畏舰”的数量上,有着全世界第一的压倒性优势(1889年通过的《海军防御法案》要求,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数量,必须至少与第二、第三大海军所装备战列舰数量总和相等),但是由于“无畏舰”与“前无畏舰”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英国在丧失原有数量上优势的同时,还给了其他国家迎头追上的机会。简单点说就是,在这一时期,谁的“无畏舰”数量多,谁就能在世界各国海军中称王。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1909年的漫画《Puck》画出美、日、英、德、法等五国的造舰竞赛

在这一背景之下,继19世纪90年代,各海军强国之间进行小规模造舰竞赛之后,人类又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波造舰竞赛。尽管造军舰需要花费的经费非常的多,但毕竟现代化的战列舰,是海军力量的重要指标,是彰显国力的重要象征(当时战列舰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核武器),所以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和美国,都想方设法投入了大量经费,加入“无畏舰”的造舰竞赛。甚至像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这些缺乏造舰能力的国家,也开始委托美国或英国的造船厂,帮他们建造“无畏舰”。

日本对“无畏舰”的先期探索——“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八岛”号战列舰(上)、“初濑”号战列舰(下)

其实早在“无畏舰”问世前,除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就有发展类似于“无畏舰”设计的新型战列舰的想法。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同年5月15日,隶属于第一舰队的“八岛”号战列舰(富士级二号舰),与“初濑”号战列舰(敷岛级三号舰)在旅顺口附近海域触雷沉没,成为了旧日本海军在战争期间,受到的最大损失。为补充战损,海军方面提出了《1904年战争海军补充计划》的整备方案,并获得通过。同年确定了要建造一级“全重型火炮”战列舰,这就是“萨摩”级战列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萨摩”级战列舰装甲及武器配置草图(其中阴影区为装甲带及重点区域装甲)

1905年5月15日、1906年3月15日,首舰“萨摩”号与二号舰“安艺”号,陆续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吴海军工厂开建。但由于日俄战争的巨额开销(日俄战争日本支出的军费高达17亿)几乎差点拖垮日本,加之从英国订购的主炮短缺,所以说这两艘战列舰只采用了多口径主炮,即为四门“阿姆斯特朗”1904年型305毫米45倍径主炮,十二门“阿姆斯特朗”1905年型254毫米45倍径二级主炮(原计划安装八门305毫米主炮)。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萨摩”级首舰“萨摩”号战列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二号舰“安艺”号战列舰

作为日本第一级依靠自己力量建造的战列舰,日本先前对其抱有很大希望。但是没想到,在这两艘舰开工后不久,“无畏”号战列舰就服役了。“萨摩”级战列舰在一夜之间,就在船台上落伍了。可以想象,当时日本人在得知“无畏”号战列舰服役这一消息后,肯定是满脸幽怨。本来还想着能拔个尖,没想到连水都没下就落伍了。虽然明知早已落伍,但为了补充战损,日本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造下去。毕竟,“萨摩”级战列舰还是属于“准无畏舰”(“准无畏舰”是指一种在“前无畏舰”与“无畏舰”之间的过度舰种,火力比前者强、比后者差)的,比之前那些“前无畏舰”强太多了。

日本第一种“无畏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斋藤实(左)与西园寺公望(右)

1906年9月28日,海军大臣斋藤实,向内阁总理大臣西园寺公望提出了日俄战争后的“海军整备计划”,作为申请今后10年造舰拨款的依据。按照斋藤实的规划,在1910年之前,海军的首要扩充目标,是建造2万吨级战列舰3艘,1.8万吨级装甲巡洋舰4艘,4500吨级二等巡洋舰3艘,900吨级大型驱逐舰6艘,400吨级驱逐舰24艘,以及潜艇6艘。同年12月,“海军整备计划”在第23届议会提出并通过。这届议会,批准了海军申请的造舰拨款。其中分七年拨付,总额为7658万日元的“补充舰艇费”,其中有一部分(两舰建造完成共花费223万日元),将用于建造编号为“A-30”,也就是后来的“河内”级战列舰。

1907年6月22日,根据当年早些时候通过的《1907年战舰补充计划》方案,确定了日本第一种“无畏舰”,也就是“河内”级(A-30)的建造计划。后来,因为经济萧条等方面原因,“河内”级的两艘舰,直到1909年才陆续开工建造。

建造情况及基本数据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舾装中的“河内”号战列舰

“河内”级战列舰的舰体,为水平甲板型。由于施工时进行试验的原因,导致两舰舰艏不同。一号舰“河内”的舰艏,近乎垂直,而二号舰“摄津”的舰艏,则为飞剪型舰艏。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公试中的“摄津”号战列舰

二号舰“摄津”号(得名自摄津国),于1909年1月18日,在吴海军工厂率先开工建造,1911年3月30日下水,1912年7月1日服役。该舰全长160.6 米、宽25.6米、吃水8.5米、标准排水量21443吨(后作为靶舰之后排水量降低至20650吨)、满载排水量21787吨。动力系统为16座宫原式混烧(煤和重油)锅炉,驱动两台川崎造船厂制造“柯帝斯·布朗”蒸汽轮机,两轴推进,最大航速可达20节,续航距离为2700海里(18节)。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公试中的“河内”号战列舰

而一号舰“河内”号(得名自河内国),则于1909年4月1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910年 10月15 日下水,1912年3月31 日服役。该舰全长160.3米、宽25.68米,、吃水8.23米、标准排水量20823吨、满载排水量21157吨。虽然其动力系统和续航距离与“摄津”号一致,但由于排水量较轻,所以最大航速提高至21节。

装甲防护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河内”级战列舰的装甲及武器配置(阴影区域为装甲带及重点区域装甲)

其舷侧装甲带(克虏伯装甲钢)的厚度分别为305毫米、229毫米及127毫米(装甲带位置在水线处、主炮塔和副炮塔之间,舰体中部最厚,舰艏舰艉最薄),甲板装甲为76毫米。每座主炮塔的装甲厚度为,正面305毫米、侧面279或254毫米(45倍径炮装甲厚度)、后部279毫米、顶部76毫米、底部279毫米。司令塔位于操舵舰桥,其装甲厚度为254毫米。

武器装备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河内”号战列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摄津”号战列舰

六座主炮塔,采用六角形布局,分别布置在二号甲板前后及两侧。一号和六号主炮塔,各装备有两门“阿姆斯特朗”1912年型305毫米50倍径主炮,而剩下四座主炮塔,则各装备两门“阿姆斯特朗”1908年型305毫米45倍径主炮。在二号甲板下方舷侧,左右各布置了五门四一式45倍径152毫米副炮。另外,还在其他部位布置了八门四一式40倍径120毫米炮、十二门四一式40倍径76毫米速射炮、五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其中四具在侧舷,一具在水下)和四门76毫米礼炮。

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无畏”号战列舰主炮位置草图(上),装在侧舷的双联装BL 12英寸Mk X型海军炮(下)

“无畏舰”最主要的特征为,使用口径及倍径统一的主炮。像“无畏”号战列舰,就装备了十门口径和倍径完全相同的BL 12英寸Mk X型海军炮,这使得“无畏”号的主炮射控,变得简单且高效。要知道,当时战列舰的火控系统,使用起来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先通过机械计算机计算射击诸元,然后进行半齐射,观察着弹点,再根据偏差重新计算诸元,继续半齐射,以此往复。当发现某一次半齐射的弹着点覆盖目标后,才会转入效力射,也就是齐射阶段。但这一阶段,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百发百中,只是命中率提高些而已。

“无畏”号战列舰上的主炮,由于口径、倍径完全相同,所以使得她只需要进行一次计算(在转入齐射后),就能直接发挥舷侧八门主炮的全部威力,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和弹药投射能力。如果单从口径相同、倍径不同这点来看,“河内”级战列舰很难算得上是一级标准“无畏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倍径的示意图

倍径,通俗点说,就是火炮身管长度是口径的多少倍。这是衡量两种口径相同火炮性能之间差别,最重要的依据。倍径这个数值越大,火炮身管也就越长,反之越短。而身管对于弹道及射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弹头在炮管内受发射药高温高压燃气作用的时间越长,炮口初速越高,能量也就越大,弹道也就较为平伸,这对射程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在理论上,身管的长度越长越好(当然也不能过长,过长反而会降低初速)。

“河内”级战列舰装备两种倍径的主炮,导致其难以进行统一的射击控制。假设要攻击敌方目标时,需要分别计算不说了,单次的火力投射能力,还非常差。而装备两种倍径主炮的原因,虽然有种说法是,根据东乡平八郎的理论,要保证首尾的火力强大。但说到底,还是经费紧张,如果经费不紧张的话,全部使用同一种炮岂不更好?。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大力神”号(“巨人”级)装备的305毫米50倍径主炮(与“河内”级装备的一致)

“河内”级战列舰装备在一号、六号炮塔内的四门“阿姆斯特朗”1912年型305毫米50倍径主炮,能够使用重量为133.5千克的发射药包,将重达386千克的炮弹,以每秒914米的初速发射出去。而装备在二号至五号炮塔内的八门“阿姆斯特朗”1908年型305毫米45倍径主炮,能够使用重量为113.4公斤的发射药包,将重达386 千克的炮弹,以每秒810米的初速发射出去。像这样初速不同,导致弹道性能、射程及穿透力都不同,根本无法进行统一的射击控制。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巴西“米纳斯·格拉斯”号装备的305毫米45倍径主炮(与“河内”级装备的一致)

不过爱耍小聪明的日本人,还是想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通过调整发射药包的重量,来统一两种火炮的初速。据资料显示,他们将配给“阿姆斯特朗”1912年型305毫米50倍径主炮的发射药包重量,从133.5千克降低至112千克左右,这样一来,就能够将炮口初速控制在每秒810米左右(与45倍径主炮的初速一致)。另外,随着发射药包重量的减轻,50倍径305毫米主炮的后膛室容积,也从原来的371.2升,降低到240升。这样一来,虽然顺利的解决了无法统一射击控制的问题,但相应的,也付出了降低射程的代价(“无畏舰”的出现,是源于对远距离炮战的需求)。还好,在这样忍痛断臂之后,总算让“河内”级战列舰,勉勉强强达到了“无畏舰”的标准。

老实回归购舰道路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关于造舰竞赛的统计图表,可以看到在1910年左右,英国(红色菱形)和德国(黑色三角)不仅多且密集

“河内”级战列舰,从确定建造到下水服役,共耗费了四年多时间。虽然看上去时间并不算太长,但这段时间,却是战列舰技术高速发展的几年。在这几年中,英、德、美三国,都在拼了命的建造无畏舰。其中英国和德国,甚至到了近乎于疯狂的阶段。从1910年到1911年,德国每年开工建造四艘战列舰,英国就以开工五艘作为回应,激烈程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这也导致了日本在设计思路、技术上被彻底的甩开,这同时也意味着,“河内”级又成为一级在船台上就已经落伍的战列舰。

日本“河内”级战列舰:“忍痛断臂”才勉强达到“无畏舰”标准

舾装中的“金刚”级三号舰——“榛名”号战列巡洋舰(川崎造船所)

为了追上世界先进水准,日本在建造“河内”级的过程中,停止了自建主力舰的计划(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再度回归购舰道路,向英国采购新型战列巡洋舰(“金刚”级),来提高国内的设计、建造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