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隶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学习的不二法门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学习的不二法门

隶书之名由最先积极使用它的人的身份得来。隶书最早出现在秦代,当时官狱公牍繁重,篆书结构复杂不便抄写,一些社会底层的文书、抄写人员在篆书的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变圆为方,最终由篆书简化为隶书正是由于这些书手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被称为“隶役”,故其所书名为“隶书”。隶书除本名外又称“八分”,隶书是一个通名,而八分是后人赋予的别称。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学习的不二法门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也是书法家为史册所重视的时代。隶书在笔法上的突破,最具有特点的是波折和出锋,并将重心托于捺画和横画,一改篆书纵势为横势。笔法取得解放,运笔也开始注重轻重缓急,点画上出现了粗细的变化,位置上则开始错落有致,显示了空前美妙的身姿。在笔势上出现左掠右波的趋向,用笔的左右开张,又促成了字形趋于平扁,而平扁的字形更要求笔势的横向伸展。因此,笔势与结体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与影响使汉隶表现出横向的舒展与纵向上的紧凑,形成独特的面貌。《史晨碑》分为《史晨前碑》和《史晨后碑》,前碑又称《汉史晨碑奏铭》,后碑又称《汉史晨谒孔严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存于山东曲阜孔庙。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学习的不二法门


史 晨,字伯时,东汉建宁元年时担任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该碑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东汉时鲁相史晨、长史李谦祭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学习的不二法门


《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东汉隶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学习的不二法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