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網絡成癮問題一直為世界各國頭疼,近來對於遊戲的聲討又成為熱門話題。

這自然與這次疫情宅家所彰顯出的問題有關。

宅家不能停課,於是學校教育就暫時代之以網課的形式,但是效果顯然不是很好。

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學生和老師們都表示很不適應,有很多老師說有的學生根本就不來聽講,家長們則更是苦水橫流。

管不住啊!孩子們對老師還可能有所畏懼,而對家長們,則簡直全是脾氣。

說輕了,嬉皮笑臉,發火了,他不是對抗,就是游擊戰。你總不能整天什麼不幹,都守著不是?

但是一旦可以玩,那情形就完全不同,孩子們只要電腦、手機在手,立刻會沉浸其中,渾不知天昏地暗。

把玩遊戲的勁頭用到學習上,這怎麼可能?

這期間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大行為”事件,大概是這一個:

那個叫“釘釘”的辦公APP,現在算是全民皆知了,因為它被網課徵用。但是這也鬧了個笑話。

“釘釘”一被徵用,就幾天多了數萬個一星,評分暴跌,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們聽說“一個APP的評分低於1就會被強制下架”!

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這幾天不是還有人說新冠病毒正在發生變異嗎?

這既可能給疫苗研製帶來機會,卻也讓人害怕,但是我看到一個孩子留言說:“太好了,繼續不用上學。”

天地無論如何變化,我只要不上學就可以,能夠玩就可以,孩子們的世界是單一的,背向的,這看了既讓人好笑,又讓人無奈。

然而玩性,和孩子對未來世界的無知,只是其一,網絡時代的引誘、鼓勵、獎賞、縱容也是主要原因。

人類的成癮是由大腦的快感中心、獎勵系統所決定的,而網上的遊戲、娛樂,乃至廣告設計,則迎合、刺激、調動、挖掘,無不在人類的上癮機制上大下功夫。

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時代,其實是一個本能的漩渦時代,一個陷阱時代,被漩進去、陷進去的,可不只是孩子們。

大人們都已經從早到晚放不下手機,孩子們的自制力又能到哪裡去?

所以,某員最近所提議的遊戲宵禁,也即從晚23點到早上8點採取各種手段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網遊服務的辦法,未見得會有特殊效果。

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世界上最早實行網遊宵禁的,大概是韓國,其原因很是驚心。

2005年,韓國一青年男子廢寢忘食,連續50個小時在玩《星際爭霸》,結果猝死。

這一年,韓國死於網癮的不下十人。

2010年2月,韓國發生一起殺母事件,原因只在母親阻止22歲的孩子玩遊戲。

同年3月,一對韓國夫婦沉迷網遊,竟只管照顧網上領養的虛擬嬰兒,而將自己三個月大的孩子活活餓死。

這簡直已到了虛實不分,“喪心病狂”的地步。

而沉迷於網遊的學生們,出現包括抑鬱、憤怒、定向障礙等上癮症狀的就更不在少數。

現在有多少人沉迷於網遊?這難道只是個人生理心理的損害?它其實已嚴重影響到家庭關係、社交工作,甚至可能危害到社會。

但是韓國的宵禁,顯然只起到了一點治標作用。

如今的科技,讓孩子們不能通過偷父母或借用其他人的身份證上網,是輕鬆可以做到的,但是這就像菸酒一樣,只要成癮,就很難戒除依賴,總會找到滿足辦法。

而且,娛樂時代,你也絕對不可能找不到替代品,商業時代,整個行業也一定會發起各種形式的“對抗賽”。

你總不能說“吃雞”有罪。

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吃雞”一詞,風靡為遊戲的代名詞,是因為一部電影,和一款遊戲。

《決戰21點》裡,拉斯維加斯賭場的賭徒們每次開賭,都會來上一句:“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這表面上,是贏一次就可以去買一份雞肉飯的意思,而真正的寓意,卻是“天靈靈地靈靈”的呼喚。

賭徒都有刺激、冒險心理,也都有僥倖、迷信心理,這算是調侃和求吉利的二合一。

而遊戲,同樣是技術與運氣的對賭,它具有更深度的娛樂性,所以當後來出現的《絕地求生:大逃殺》遊戲,每當玩家贏得一局,屏幕上就會顯示出一句“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時,這話隨即就激活了遊戲者的心理,火爆全網。

以至於它成了類似於“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網絡暗語:今天你“吃雞了”沒?走,“吃雞”去!

暗語給力,遊戲給力,刺激給力,升級給力,人一旦踏入,就多巴胺活躍,獎勵迴路開啟,所以這還要什麼呢?所以這“晚上吃雞”一旦不再“大吉大利”怎麼可以?

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遊戲,從人類本能來說,只是打發時間,尋求快樂,消除無聊,增益心智的一種手段,本來並無可厚非,但是它一旦讓人沉迷,就不只是玩物喪志,而是害人害己了,所以保護孩子,杜絕上癮,必須之事。

但是人是如此一種動物,網絡是如此一種環境,遊戲又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商業蛋糕的情況下,消除上癮談何容易!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消除上癮呢?

我認為,指望遊戲商們減少供應,減少套路是不現實的,某種強制手段當然必須,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從遊戲者本身解決。

如今的孩子不拼學習拼吃喝,拼父母,一味追求享樂、娛樂,這是為什麼?

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精神追求、品德教育、時代獎勵出了問題?

曾經,我們的理想是科學家、文學家、軍人之類,我們的偶像是陳景潤、華羅庚、雷鋒那些,而現在的偶像是什麼?

肖戰所引發的網絡大戰居然可以連篇累牘,幾乎掀翻整個網絡——請注意,這裡所談的並非肖戰,而是現象——這是否是一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偶像導引、觀念導引、精神樹立,這是其一,同時,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似乎也該學一點心理學,瞭解一下上癮機制。

甚至於整個社會都該普及一下這門學問。

人只有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才能改變自己,幫助他人,制定規則,這是顯而易見的。

網課撞了遊戲的腰,23點後的“晚上吃雞”將不再“大吉大利”?

比如,當你沉迷於手機,沒完沒了在翻的時候,你如果知道這是平臺的某種設計,是你的某個獎勵迴路在搞鬼,你很可能就容易終止。

那麼我們在孩子身上,就不但可以設置阻斷,也可以在學習上設計此類迴路效應。

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如果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們能夠在這裡下些功夫,而不是隻指導我們如何賺錢,如何職場,如何升學,我想整個環境會好得多。

總而言之吧,“大吉大利,晚上吃雞”,可以有,但整晚“吃雞”,日夜“吃雞”,一定不“大吉大利”。而我們如果想要孩子們真正“大吉大利”,那就必須有一個綜合辦法,而不是靠某種單一的強制措施。

深夜十一點後不準“吃雞”,不等於要將“雞”殺掉;偷吃是一種快樂,有誘惑力的東西,越禁止,越誘惑;更何況,孩子們一般又都具有很強烈的叛逆心理——所以我倒很疑心這舉措使用不當的話,會適得其反。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