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赵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于李云龙评上军级,为何仅是少将?

dodo0328


授衔的时候。不仅仅看军功,看履历,还要看系统,看山头。李云龙,孔捷,丁伟,各个都叫老师长,标志着什么,标志着他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中野系统,而且好像还有红二军的关系。你赵刚政委,再有本事,也就是个秀才,知识分子。赵政委虽然在军队,不过却是文官,搞政治的。估计55年授衔主要还是倾向给真正打仗的干部。比如十大元帅吧,应该都是带兵的将军,没有政委吧?所以不能光看军衔。抗战胜利了,很多元帅也转业了,比如陈毅是上海市长,贺龙是体育局局长吧。其实赵政委应该也转业了吧?我没看过原著,电视剧里没太提他的具体职务。电视剧里面好像他是在北京。如果还在军队,应该也是总政或者总参的部长吧。和李云龙这种军长相比,可能级别相似,但权力要大很多。

根据党指挥枪的理论来说,政委最少应该是和军事主官平级的,但赵刚居然会低,这个并不多见,猜测应该是和他白区的工作经历有关,从白区到延安的审查非常严格,一旦有问题就会影响未来升迁,和解放区的政工干部有所不同。几大野战军的主官是元帅,参谋长都得是大将。 那个年代政治部和参谋长不是副职,是下级。八十年代后期才慢慢提到副职。 纵队的政治部主任,最高是师级,根本不如师政委。聪明的四野参谋长刘主动去带兵,才得到兵团司令员和后来的上将,否则不可能上将。

一,而且还是386旅的下辖团——下辖的有很多,不是什么优势。二,范朝利参加长征不是什么“所不同”,而是硬道理,如无特殊情况这是必须的条件。三,何时参加革命和入伍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军队,特别是评衔时。四,参加“七大”,说到这里不知文章作者……嗯,这个,怎么说呢?不能说是普教吧,说事实,王震以后郭鹏旅长的369旅供给部(相当于后来的后勤部)的政委是26年入伍的,比建军还早一年。他是四万受国民政府饷的十八集团军的部队。剧中李云龙的新某团、独某团都是自给自足的不属于国民政府军队序列。

李云龙不行的吧!红军抗日时期老不听命令,犯错,772团本来就是主动,以前都是和李云龙差不多时间参加红军的,只是人家打仗厉害,李云龙早加入红军心里不服而已,亮剑772团团长很厉害的,解放战争就是纵队司令,而李云龙才是师长,之后受伤住院几个月,仗都差不多打完了,所以才后期才升了个代理军长,孔捷都是军长入朝鲜做战了,解放战争后面国民党一路溃败,所以比抗日战争轻松的多,你像韩先楚也只是非编制团长,之后解放战争直接任副司令,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全海南任司令,之后上将。亮剑的李云龙不是为了说那一个人的事迹,是很多将帅的结合,体现的是民族大义精神,何必在意是少将中将呢!


历史深度揭秘


李云龙确实比赵刚“进步慢”。

在参加淮海战役时,李云龙是华野11纵队2师师长。当时,粟裕建议提升为2师副师长,李云龙坚决不干。于是,李云龙才成了2师师长。李云龙当了师长以后,就申请把赵刚从中野调到华野,给他当政委。可是,没过多久,赵刚就被调往2纵队当政治部主任。

当时,李云龙对于赵刚被调去2纵队当政治部主任很有意见,不想和老搭档分开。不过,这个政治部主任相当于纵队的“副政委”,在当时算是副军级,比李云龙的高一级。等到建国以后,赵刚直接升任总参谋部政委,这就相当于正军级干部。

再看李云龙,因为中间伤病了几年,在建国以后才是福州军区C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务)。一直到1955年,李云龙从南京国防大学毕业以后,才正式被任命为军长。李云龙当上正军级干部的时间,比赵刚晚了五六年。

在军级干部中,赵刚的军衔不算低。

1955年我军在授衔的时候,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了这次授衔的原则:“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也就是说,所有人的军衔大都是低于现在的职位的。也是因此,64位在职军长、政委中,只有2位上将(55军军长陈明仁、69军军长董其武,他们是起义过来的,有政治因素);6位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战时期主力团的团长或者参谋长)。

6位中将在抗战时的职位:陈康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范朝利是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跟陈锡联团长一起夜袭阳明堡战斗;张天云任115师344旅687团团长;刘金轩任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

剩下的56人中,53人被授予少将,3人为大校。军级干部中,83%被授予了少将!这些少将都是八路军时的团长和政委级别,李云龙和赵刚能给个少将真是不低了。

而且,虽然政委一职很重要,但是,军事主官们都很“排挤"政委。四大野战军中,有两个野战军的政委是被司令兼任的:

一野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二野的政委是邓小平,因为离开部队,没有评元帅;

四野的政委是罗荣桓,也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以政委身份被授予元帅军衔的!

这么看,赵刚政委能授予少将,不算是受了委屈!

而且,从赵刚的履历看,他已经算是进步很快了。他是1935年以后才参加革命的。资历比李云龙等人差很多。当时,因为他的学历高,还曾领导学生运动。所以,从抗大毕业后,一上来就被分到独立团当政委了。要知道,抗大四期招收了5500多人,为军队培养干部907人!这些人大都只分了连级职位,赵刚算是“高就”了。

虽然资历不行,但是赵刚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亮眼。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曾联络廖运周部起义,是立了大功的。所以,解放战争结束后,升到了总参谋部政委。不过,1955年军衔授予时还要考虑资历,“山头”等问题。他被降级评,也是情理之中。

政委一职跟我国古代的“监军”有些类似。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制武的传统。古人认为,把军权交给文人,比交给武将手里更安全。这就是所谓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是因此,历朝历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基本都会派文官(或者太监)去前线监军!

“政委”是我军实行双主官制的表现,也算是对古代“文官监军”传统的进一步发展。政委是从党的角度(政治思想角度),来管理军队的。他和部队的军事主官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分别负责生活和打仗。但是,政委有权在军事主官犯错误时,制止他犯错。所以,这就等于给了政委监管同级别军事长官的权利。也是因此,各级军事主官很难避免要跟政委有一些摩擦。可能也是因此,在评军衔的时候,政委比军事主官不受待见。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关于亮剑中独立团政委赵刚在1955年军衔评定仅为少将,这不得不说当时授衔评定标准了!因与本条回答无关,元帅、大将、中将我就不一一述说了,我们只单单谈论1955年授衔少将评定标准!

第一,授衔评定得满足以下标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内和临时建制单位内得军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各种学校学习的军官和毕业的军人!由军队派至工厂的军事代表、检验员!由军队派至政府机关、生产企业部门、地方学校担任军事工作或军事教育工作的派遣军官!由军队送到地方学校代为训练毕业后仍回军队工作的军官!由我国政府派至国外任武官职务得军官!

第二,根据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授予军官军衔得条件是:一、现任职务,二、政治品质,三、业务能力,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第三,根据第一点和第二点得筛选,独立团政委赵刚基本上都符合条件,唯独在第二点第四条中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的事业贡献上面可能和李云龙会有差别!

第四,独立团政委赵刚是燕京大学出身,一二九运动领导人,后赴延安抗大学习,当时的延安抗大不亚于当初的黄埔军校,因军队缺少有文化的军人,所以赵刚在亮剑电视剧中被分配到李云龙得独立团!

第五,正因为赵刚缺少红军到达延安之前的经历,所以无法获得更高得军衔,你这样想想,李云龙从鄂豫皖开始,三上三下团长位子,在长征得时候就是团长,孔捷和丁伟对于李云龙来说都是新兵,李云龙也才评定一个少将!

综合所述,独立团政委在1955年军衔授衔评定中被授予少将确实是很正常的,毕竟他再有功,能有长征时期过来的老兵有功么?而且对于老一代得革命同志来说,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才是老一辈革命家珍贵品德!






我是大脸盘子


《亮剑》里面人物的设定,赵刚是北大的高材生,怀着一颗爱国的心参加了革命,在部队上一直担任的是政委,在跟李云龙搭班子时表现的很出色,李云龙这样一个刺头到最后也被他的能力和魅力所折服,最后竟舍不得赵刚离开。

赵刚不但管理生活出色,上战场打敌人也不含糊,而且枪法非常准,这让李云龙都对他刮目相看,所以在那个年代像赵刚这样的全才不多,这也为日后的先于李云龙升为军级干部做了铺垫,当然李云龙升的慢也和他的处事方式有关,他是打一个胜仗犯一个错误,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功过相抵了。

至于说赵刚为什么最后只得了一个少将军衔,有三个原因,一、因为这个毕竟是虚拟的人物,按照规定少将以上的人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赵刚也就只能是少将了。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赵刚是从事文职工作的,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主要还是看谁做过的贡献比较大,当然一线的将领更容易升职,得更高的军衔。第三,与赵刚的性格有关,他是一个典型的嫉恶如仇,非常正直的一个人,不会溜须拍马,李云龙去北京和赵刚聚会时赵刚就说了当时工作压力很大,他看不惯那些占国家便宜,坐享其成的人所以他跟周围的人很难相处,当然这也让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世故的社会,可以想象他以后得生活不会好过到哪去,所以少将军衔是他凭实力得来的,如果他处事圆滑一点的话,前途无可限量,当然他不会的,这就是我们喜欢的赵刚,一个正直的军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军人!


黄土人情


赵刚是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之一、另一主人公李云龙的政委。抗日战争时期长期与李云龙合作,成为了李云龙历任政委中为数不多能够合作默契的。为此,二人不仅成为了配合默契的同事、拍档,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因为是电视剧里的人物,我们不方便与真实历史挂钩,这里只就电视剧本身而言。



赵刚是知识分子出身,毕业于燕京大学,是八路军时期为数不多名牌大学出身的军队干部。正因为有文化、有能力,随着后来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从为军队未来的正规化、现代化培养人才考虑,赵刚这类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因此,资历远远不及李云龙的赵刚先于李云龙被提升为彼时的准军级干部——军政治部主任,之后又被提拔为军副政委、军政委。当李云龙被任命为代理军长时,赵刚早已在正牌军政委的位子上坐了多年。



但是,为什么到了五五年大授衔时,身为副军级(李云龙是因为军长不在,以副军长的身份代理军长)的李云龙却和正军级的赵刚一样,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呢?这还要从五五年大授衔时的评衔标准说起。



五五年大授衔时,有几个重要标准:一、当时的职务,二、历史上的职务,三、历史资历,四、历史特殊贡献。以正军级为例,编制军衔是中将,资历较浅的授予少将,资历较深或者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可酌情授予上将,特殊原因除外。而这里所谓的资历,具体到操作层面主要就是以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历和职务来衡量,而这恰恰是赵刚的短板。土地革命时期,赵刚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剧中的赵刚是一九三六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说是组织者有否夸大无法确定,姑且算作是参与者),这就是土地革命时期赵刚的全部经历。对照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来看,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大致也就是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的样子,应该不会早于一九三一年(按大学最长五年算,赵刚入学不会早于一九三一年)。而且,土地革命时期赵刚并没有担任什么实际职务。换句话说,赵刚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历可以忽略不计。按五五年大授衔时的标准来衡量,赵刚属于典型的“资历较浅的正军级”,而且并没有特殊贡献(所谓特殊贡献,大致如中原突围时皮旅的贡献,皮将军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贡献,被老人家从本来评的少将提成了中将)。因此,按照五五年大授衔时的标准,赵刚只能被授予少将。真实历史上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五五年大授衔时,没有土地革命时期经历的将军并不太多,其中还包括了一些那边过来的起义将领,真正八路军、新四军起步的将军绝对属于凤毛麟角。有人粗略统计过,大约只有十位上下,而且基本上都是少将。可见,剧中给赵刚设定的少将着实已经不低了。



副军级的情况也差不多,编制军衔是少将,资历较浅的授予大校,资历较深或者有特殊贡献者可酌情授予中将,特殊原因除外。李云龙是黄麻暴动时参加革命的,资历自然不算浅了,但细究起来也谈不上有多深,毕竟北伐时期就参加革命的将领还是不少的。而且,这一时期正是红军大规模发展、扩编的一个重要时期。换句话说,和李云龙资历相当的将领还是相当多的。因此,这方面李云龙并不占优势,只能归入正常范畴。加之李云龙历史上多次因为犯错误被降职,而且还有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背景,被授予少将已经是到顶了。正如剧中丁伟所说:“不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没有土地革命时期经历、资历较浅的正军级干部赵刚和拥有土地革命时期经历的副军级干部李云龙都被授予了少将。二人皆属于正常授衔,并不存在被刻意拔高或刻意压低的情况。但是,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像赵刚这样的将领往往升迁更快,当然,也更容易犯一些众所周知的错误。电视剧没往下拍,原著本人也没细看,就不往下深究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赵政委的事,得看原著小说,看电视就会产生题主这种问题,在小说里,赵政委确实是个普通政工干部,军事上的弱鸡,弱到什么程度呢?野狼峪伏击战,大家扑上去拼刺刀,赵政委跑上去对着人打驳壳枪,被和尚说风凉话:赵政委一米之内,弹无虚发!电视里不对了,文武双全,三八大盖肉瞄五百米,一枪放翻日本鬼子小钢炮手,成了一位具有狙击天赋的神枪手政委,如此军政双优,更兼抗大之前,人家还是燕大的高材生,文凭拿到现在,都硬得不要不要的,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人,才给授少将衔,确实觉得低了。


但实际情况,哪怕就是电视里这样的赵政委,五五年授开国少将军衔,那也是上级相当看重赵刚,可以说破格提拔,特殊照顾了!原因不光是赵刚是政工干部,还在于他资历,他是典型的三八干部,虽然学生时代就在白区做过学生运动,组织过一二九运动,但那也是三十年代的事情了。李云龙他们铁三角哥儿仨,说起来都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资历够老了吧?其实还不止,老红军还有得细分,比方五次围剿,那次进去的?

瑞金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资历够老,在老红军里那也都是新兵蛋子,那哥仨是参加过黄麻暴动的老班长!跟建军的八一南昌起义同期,稍晚三、四个月,是四方面军的老底子,是我军的创建部队,他们的军龄,就是我们军队的军龄!一路打到抗战,遇上赵政委时,赵政委是能力突出,破格提拔成团政委,他李云龙是反复犯刺头,几起几落,在团长位置原地未动,最后这哥仨授少将,那才是低了,所以三个家伙才满心不服气,闹情绪,挨了刘帅一顿死K,老同志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过来,党内风浪就过了多少次?没中将的底气,没中将的资格,敢闹情绪?你喊张大彪闹一个试试?!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是个知识点,因为赵刚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三八式干部”群体,注意跟鬼子的三八大盖没毛关系,而是指1938年起,分批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干部,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奔赴了抗日前线,而《亮剑》中的赵刚是这批干部的代表,十年之后的淮海战役期间,已升至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队伍迅速扩大,缺乏干部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老红军们政治军事过硬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像李云龙孔捷这号的大老粗大有人在,这个短板不仅制约了部队的不断发展,也使八路军的整体素质难以有根本的提升,道理很简单,在老红军中选拔军事干部相对容易,政工干部则可选范围太小了,而我军当时实行的是军政双首长制度。

随着大批沦陷区的有志青年涌入延安,使我党我军吸收和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成为可能,毛主席曾经专门发出指示:“军队一定要收纳大批革命知识分子,要说服工农干部吃得下,不怕他们,工农没有知识分子帮忙,不会提高自己,;工作中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于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艺等学校纷纷开始招收青年学生。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第一期学员基本还全是红军干部,与其前身红军大学没什么区别。然而从第二期起就有609名知识青年入学,而到了1938年4月开办第四期时(注意《亮剑》赵刚的人设就是这一期),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知识青年学员已占到了83%的比例!这些学员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进行了一定的军事训练,比如赵刚在军训中被演绎成“具备狙击手潜质”的优秀学员,李云龙因此大赞:“咱们的政委那是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

看看赵刚的履历吧,一二九师独立团政委、团长兼政委、华东野战军二师政委、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委、总政治部二级部长。一般而言,抗大毕业生初到部队也就当个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而已,赵刚直接被任命为团政委,应该说起点很高,毕竟人家是从事过地下工作的老党员,与到延安以后再入党的青年有所区别。



这批“三八式干部”文化底子厚,理论水平高,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准确理解和贯彻延安的各种指示精神,成为八路军政工战线的主力,因而晋升确实较快,李云龙当师长的时候,赵刚擢升纵队政治部主任,这基本就是副军职了;李云龙代理A军军长时,赵刚已经实授C军政委,进步速度明显高于李云龙同志。

但是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了,“三八式干部”虽然提拔很快,但是有两个先天不足,制约着他们肩章上的豆豆,其一是红军时期的资历,其二是战争年代的战功。从元帅到大将、上将和中将,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老红军,比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或者黄麻暴动等等,大部分也经历了长征。



有人统计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红军干部战士,解放后最小的是县委书记一级,而显然,三八式干部的履历中不具备这一元素。

《亮剑》剧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红四方面军老兵出身,参加了1928年的湖北黄麻起义,这是四方面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农民暴动,李云龙喝酒时怎么说来着:“要不是赶上黄麻暴动,娃都生一炕了”。而赵刚只在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那已经是1935年发生的事情了,资历差别还是很大的。



战功则更容易理解了,三八式干部毕竟主要从事政工工作,各级军事主官仍然是由老红军和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军事干部担任,如果三八式干部授衔普遍过高,对于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将们肯定是不公平的,事实上,类似于赵刚这样文武双全的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三八式干部被军事主官们讥为“卖狗皮膏药的”,虽然进步较快,授衔过高总是不妥的。

尽管一肚子牢骚,最终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样的老红军也只授予了少将军衔,那作为“三八式干部”的赵刚获授少将其实已经不低了,实事求是的说,授大校也没什么问题,只因《亮剑》把赵刚塑造成这批干部当中的佼佼者,才使少将军衔成为可能。


度度狼gg


共产党军队提倡官兵一致,无论在服装(上衣多两个口袋)还是军饷方面,差别都不是很大。1955年评定军衔时,一是受朝鲜战争谈判中无军衔我方,在与对方的谈判中出现了诸多不便,二也有“论功行赏”的用意。

至于评衔标准,一是论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二是参照在早期军队中的职衔;三是建国后已改为文职的,原则上不再授衔;四是对起义将领的授衔,不能低于原军衔。

如众所周知的皮定均军衔定夺问题上,因皮定均资历较浅,但在“中原突围”过程中,皮率一旅人马突破层层包围,一路上边打仗边行军,行程2000多公里,以较少的代价,将部队从大别山区带到了苏北解放区,为后续战役中的军事力量,做出了贡献。最后由毛主席亲自圈定:皮有功,少晋中。

在改任文职人员中,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未参与评衔。而起义将领,除个别情况外,多数都是在原军衔基础上,增加了一级。

至于《亮剑》中的赵刚的军衔,在电视剧中没有提及,但其军衔应该不会高于李云龙,原因就是李云龙是“豫鄂皖”时期的老红军,而赵刚是抗战后才参加的革命,资历上差了至少一个级别。


吴勇宁1



赵刚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也就是抗战开始后才参军的知识分子干部。

抗战开始后,一大批原来在华北地区发展的大学生中学生党员先后到延安,经过培训后又被派到前线,充任各级政工干部。

其中有些人成长比较快,比如王任重,解放时已经是正兵团级的干部了,有些成长比较慢,才成为军师级干部,也就是赵刚这样的。

在红军时期,其实各级干部中知识分子干部是很少的,如果有,往往晋升是比较快的,在根据地的干部大多数文化水平不是太高,能有中学文化的都已经可以当成政工干部培养了。

对红军来说,其实军事干部的提拔和培养相对政工干部来说,还是要人才储备更丰富一些。因为部队一直在源源不断的吸纳新人,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是可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长为军事干部的。


但比较优秀的政工干部就没那么好找了,因为政工干部不仅需要党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一些。而这种人在红军时期是稀缺人才,尤其是大学生。

所以抗战开始后,大批大学生从沦陷区到后方,经过在抗大培训后,就派到前线担任政工干部了。而且往往起步就是团级干部,相比一般的军事干部,起点就已经是比较高的了。

随着八路军队伍规模在抗战时期的迅速扩大,军事干部虽然也缺,但是基本上原来的老红军这时候都已经可以充当各级军事干部了。比如红军时期的营长这时候就可以直接担任团长,团长当旅长,师长当军区司令和纵队司令。

以抗战开始时红军约五万人的规模来算,那么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有机会在抗战中成长为各级军事干部的。但知识分子干部数量就没有这么多了,所以也更容易提升。有些抗战开始才参军的政工干部,到抗战结束时已经是纵队和旅一级的政工干部了。


所以赵刚虽然没有军事斗争经验,但抗大毕业后起步就是到独立团担任政委,这是很受重用的。到抗战结束时,他还是团政委,这其实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三八年就是团政委,到四五年应该会比原来的团长级别更高,而且可能兼任地方职务。

所以,到淮海战役时,李云龙还只是师长,而赵刚已经是纵队政治部主任,是副军级政工干部,比李云龙已经高出了半级。到解放象征结束时,他应该就已经是正军级的政工干部了。而李云龙到授衔的时候还只是代理军长,仍然比赵刚级别低。

所以,赵刚虽然参军比李云龙完不少,但是他的成长空间和成长速度是李云龙难以望其项背的,弯道超车也是非常普遍的情况。这也是到授衔的时候赵刚已经在总政工作了,而李云龙还只是代理军长的原因。

所以,以授衔时的级别来说,赵刚的少将其实是有些委屈的,而李云龙代理军长的级别也能当上少将,这是对李云龙的有待。因为当时的军长能得到少将的也不多,正军级的大多数也就是少将而已。


萧武


两个因素,一个是入党较晚,缺乏红军时期的资历,另一个是抗日相持阶段被李云龙给“耽误”了。


《亮剑》中,赵刚的工作能力异常突出,最终授予了一个少将,大家都认为赵刚作为“三八式干部”,资历上比起李云龙这种红军时期的军事干部要浅得多,所以评个少将不低了。

的确一个少将对于普通的“三八式干部”而言,衔级真的不算低了,甚至偏高了。

然而赵刚不但是一个军事政治都过硬的政工干部外,他还是一个加强版的“三八式干部”。


和普通的38年抗大毕业的“三八式干部”不一样的地方,赵刚此前就有一个被刻意隐藏的过硬的资历。

虽然缺乏红军资历,但是赵刚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中共领导的反对“华北自治”的抗日爱国学生运动。

所以作为运动的组织者,赵刚实际上应该是至少在1935年以前就入党了,甚至在我党内部已经是地下组织领导层的一员了。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三八式干部”从抗大毕业后,进入的是连营一级的指导员、教导员职位。而赵刚可以一下子就直接进入129师386旅独立团当政委,不但进来就直接是团级政委,而且还是386旅的下辖团。

更关键的是,赵刚到总部报到的时候,提出下战斗部队,副总指挥觉得很为难,觉得有些屈才了,后来是因为觉得李云龙需要有人给套套笼头了,才让赵刚到独立团当政委的。


所以很显然赵刚原本如果不来独立团,是要直接留在总参谋部的。

赵刚在独立团有苦有甜,和李云龙互相学习,最终配合得当,成了生死之交。但是连续多年独立团一直立功、犯错,然后功过相抵。李云龙和赵刚也就一直停在原地踏步。

说白了虽然独立团打了很多胜仗,但是很多胜仗本质上仍然是李云龙“犯错误犯出来的”。独立团“我行我素”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赵刚在独立团而改变。赵刚这样的政工对独立团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独立团对赵刚的“政绩”帮助不大。


这就导致了赵刚没有足够的资格,参加最关键的1943年中央党校学习,更“错过了”1945年4月的党的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如果当初赵刚留在总参谋部,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1943年参加党校学习,1945年再选一个候补委员。加上这个资历,赵刚的仕途走向就又会不一样,至少不可能只是个少将。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范朝利就是一个中将,所不同的是范朝利有红军和长征资历。

但是到了淮海战役的时候,李云龙当了华野11纵2师师长,就申请把赵刚从中野调到华野,给他当政委。


也就是从这个阶段,赵刚的仕途开始正式起飞了。很快被调往2纵当政治部主任,就已经副军级了,然后又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联络廖运周部起义,立了大功。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升到了总参谋部政委。

但是赵刚虽然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进步迅猛,然而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才又进了总参谋部。而这中间恰恰就是被李云龙给“耽误”的。

不过比起赵刚,李云龙真是愤愤不平,自己要资历有资历,要战绩有战绩,自己曾经的顶头上司是大将,772团的“程瞎子”(陈康)是个中将,自己却只混了个少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