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1644年3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明亡。

眼看著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就要重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週期”,明王朝的士紳們也已經紛紛“識時務者為俊傑”,準備為新王朝立誓效忠了。可誰知道僅僅一個多月的功夫,風雲突變,滿清入關,李自成潰敗,退保關中。滿清大軍進入紫禁城,順治帝隨後遷都北京。清朝接下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為明朝修史,祭天祀地,祭拜孔廟,以此來證明自己新開一統,是為天命所在。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象徵皇權威嚴的太極殿


這一年,距滿清真正的立國之戰——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過去了25年。滿清熬死了兩任領袖,終於得償所願,結成了“金石良緣”,佔據了神州中土。

在那場關外的冰天雪地的世紀大戰中,經歷過“萬曆三大徵”尚未恢復過來元氣的明王朝劍指東北,抽調了全國各地精銳,意欲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跳樑小醜”一樣的後金奴酋的騷擾襲擊。萬曆皇帝對此戰的決心不可謂不大,然而明朝此時早已沒有“萬曆中興”時的國力了。

萬曆三大徵耗資巨大,尤其是徵西南播州楊氏,幾乎將明帝國的西南財力打空。萬曆皇帝為了湊足軍費,授權廠衛四出征斂,惹得天怒人怨,尤其是代表著士紳階層的文官集團,對皇室無節制的搜刮之舉大加抵制。他們在朝廷上黨爭不休,卻在反對朝廷徵稅方面卻達成了一致。他們不僅大造輿論,還借用王陽明“心學”理論,動搖了朱明皇朝“君權神授”的權力體系。

萬曆皇帝已屆晚年,已經沒有精力去應對外戰的同時還要應付內部的各種掣肘力量。實際上,在萬曆皇帝的執政生涯中,大多時間是脫離了文官系統的。文官們的上奏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回應,都被皇帝“留中”,各部衙門的人事任免也處於停滯狀態,以至於大明王朝的行政系統趨於崩潰的邊緣,官員懶政、不作為的現象比比皆是。皇帝通過行政系統徵不到錢糧,只好動用內廷的府庫去充作軍費。萬曆皇帝是有名的貪財皇帝,所用的廠衛也多是斂財高手。可是,薩爾滸之戰時,朝廷撥的錢糧實在不夠用,所以只好讓軍隊快速開拔,快速解決戰鬥,兵部的催戰文書一日數至,薩爾滸之戰就這樣在倉促中開始了。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薩爾滸之戰明軍準備過於倉促

戰鬥的結果是慘敗,大明王朝四路軍兵,折損過半。

大明王朝沒有實現預期的戰役目標,反而將九邊精銳損失大半。後金經過此戰,徹底成了氣候。不僅在軍事上,還在政治上,對原來的宗主國大明王朝已不再心生懼意,反而起了分庭抗禮,另立乾坤的心志。萬曆皇帝在戰後一年駕崩,明光宗即位一個月後也撒手人寰,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此時迎來了一位少年天子,16歲的明熹宗朱由校。

在那場戰爭中,有三個人倖存了下來。《繡春刀2.修羅戰場》的開始部分,沈煉踉踉蹌蹌地出現在了熒幕之上,他的身份是錦衣衛北鎮撫司的小旗官。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錦衣衛飛魚服

錦衣衛出現在戰場上,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情。很多人對錦衣衛有所誤解,其實他們的真正身份是特工,如英國情報六處的007一樣,負責戰場偵察、策反、刺殺敵方重要目標,以及作為皇帝的耳目監控軍隊的異常情況等。薩爾滸之戰,是明王朝各地精銳的聯合作戰,錦衣衛參與其中合乎情理。

沈煉發現了幾個即將被處決的被俘的明軍士兵,他擊殺了那幾個落單的後金兵,解救了他們,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才知道他解救的兩個人,一個叫做陸文昭,一個叫做郭真。他們三人曉行夜宿,從薩爾滸戰場輾轉前往明軍大本營——瀋陽。冰天雪地,漫山遍野都是後金兵的搜查,他們三個能夠活著回來真是不易!這是過命的交情,一起冒過險,就像愛過一樣,值得一輩子珍惜。

陸文昭看著戰場遍地的死屍,殘陽如血,寒鴉數點,立下了一個大志願:要想不這麼死(如螻蟻一般的賤命),就要換一個活法。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陸文昭發下了一個大誓願


《繡春刀》的劇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陸文昭想換一個活法,不止是要為自己奔一個前程,不想做一個炮灰小兵一樣的無聲無息的死掉,他還通過對時局的分析,做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的決策——換一個領導人,這就是《繡春刀2.修羅戰場》的懸疑案件:皇帝落水是意外,還是有人蓄意為之?明熹宗朱由校盛年而亡,起因只是乘坐寶船在宮內遊玩時落水,就得了一個“久染沉珂,積重難返”,太醫多方調治無效,眼見病情日篤,不久於人世了。

對於這樣涉及到皇帝安危的案子,各部衙門,尤其是東廠自然是責不旁貸。實際上,錦衣衛雖然名義上也有這樣的職責,但是自從東廠設置的那天起,錦衣衛的權勢就已經逐漸減弱了。

說來也是奇事。明朝皇帝利用科舉流官制,解決了地方豪族(世家大族)對抗中央皇權的問題。可是科舉流官也沒有辦法讓皇帝十分信任,他們參與朝政依靠的是所謂“道統”,沒有家眷親屬質子等切身實際的利益能夠被皇帝直接控制,在面對強勢的皇權時,他們又容易結成統一陣線——文官集團,藉助於整個“道統”的力量反制皇權。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明朝文官集團的形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時期就設置了錦衣衛,除了軍事特工、皇室警衛之外,還兼有刺探群臣動向的內查之職,皇權特許,先斬後奏。這是皇帝們不希望行政系統被文官集團一家把持而設計出來的直接操控於皇帝之手的制衡、檢查機構(行政系統裡也有一個叫做“都察院”的部門,專司檢查都責之事,不過這個活連劉伯溫都當不順當,皇帝也不敢把所有的指望都寄託在這裡)。

朱棣以非法的手段奪得了侄兒的江山。站在朱棣的立場上,他是不希望建文帝自焚而死的,這樣就讓他“清君側”的正當性蕩然無存。他最希望的應該是建文帝好好活著,做一個漢獻帝那樣的傀儡皇帝,再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將皇位逐漸過渡到自己這一支。可是建文帝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民間一直有建文帝還在世的傳言。明成祖為了霸王硬上弓,只能利用洪武舊制的錦衣衛對那些建文舊臣大加殺戮。

錦衣衛使的順手,就得把這把刀磨的鋒利。可是刀子太鋒利了,就容易傷到自己。最後,連當朝太子都受到了錦衣衛的威脅。朱棣這才當機立斷,拿下了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隨後為了防止錦衣衛故事重演,又設置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以宮內宦官充任領導。雖然錦衣衛和東廠在職級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東廠提督是皇宮大內屬官,離權力中心更近,因此錦衣衛的地位就逐漸低於東廠了。到了魏忠賢時,東廠更是一手遮天,錦衣衛都指揮使許顯純甚至成了魏忠賢的得力打手,人稱“五彪”之一。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南鎮撫司是東廠內部的稽查機構

東廠一手遮天,他們的囂張氣焰也讓皇帝感到如芒在背。在明憲宗時,為了制衡東廠,就又成立了西廠,且職權更大,法定人數高於東廠一倍(《龍門飛甲》裡陳坤飾演的雨化田是西廠提督)。明朝的廠衛制度至此達到頂峰,特務政治成為明朝政治的顯著特點。明朝中期之後,國力中衰,社會矛盾隨之加劇,明王朝內部控制力度加深,特務政治漸成常態。因此,自命清流的士紳階層的文官集團往往將對抗廠衛制度當做反抗皇權的標誌。廠衛逐漸以反面的形象示人,甚至在明史中都有如下記載,“廠衛四處,天下騷然“”,偏僻鄉野也有鮮衣怒馬操京師語者。這些人口含天憲,對士紳階層動輒抄家,惹得這些士紳階層深惡痛絕。他們就僱傭了很多寫手(明朝出版業發達,有很多科舉不第的學子以賣文為生,被稱為“山人”群體)來編排廠衛的醜惡嘴臉。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西廠廠花”雨化田公公

在民間(士紳階層)的強烈呼籲下,西廠幾度廢立,最後還是取消了。不過東廠、錦衣衛一直保留著,作為明王朝高壓政治的特點延續至其滅亡。

陸文昭回到北京後,相比於沈煉的默默無聞,官兒是越當越大,最後還做了錦衣衛的千戶,成了沈煉的頂頭上司。當初三個人逃歸,還有一個人叫做郭真。這個人是東廠的人,最後做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算是內廷宦官行列裡排行前三的人物。東廠的人能夠去到薩爾滸,也不需要多解釋了——明朝皇帝喜歡用太監作監軍,與錦衣衛一明一暗,對軍隊進行掌控。

陸文昭走通了郭真這條線(其實不需要走通,一起冒過險,本身就是過命的交情),可是沈煉不懂。明明是沈煉救了他們,可是沈煉從來也不去經營這層關係,到頭來郭真就將所有的感激之情都寄託在了陸文昭身上。陸文昭有了這層關係,升官快,也能夠進入到中樞,發現了大明帝國的“病灶”。於是,他選擇投靠了“明公”,即是信王。在一番策劃下,皇帝落水事件水到渠成,皇帝等於是被謀殺了。

魏忠賢是明熹宗這條線上飛黃騰達起來的,他放著遼東、山東不管,自然也要把這件案子查個明白。於是,就有了火燒檔案館的劇情。作為前端執行人,沈煉一直在背鍋,直到最後,他才知道幕後主使原來是“明公”。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幕後真兇竟是陰險的“明公”

陸文昭之所以選擇“明公”來替代當今聖上,那是因為他看到了廠衛制度對士紳階層的傷害,導致民眾與朝廷勢若水火,廠衛制度讓大明王朝猶如一個高壓鍋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陸文昭“厚顏無恥”的往上爬,想讓自己不至於像一個螻蟻一樣死的毫無價值,他想用他設想的方式改造這個社會。不過他對沈煉有過一段類似於剖白心跡的說法:“如今三司六部不二十四衙門都有我們的人,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如是這般,那陸文昭一行人掌權之後的政治態勢,又與廠衛有何不同呢?

可能有人會說,以暴易暴,只有掌握比暴力更強大的暴力,才能推翻原來的秩序,建立起新的秩序。可是,這種暴力必須要建立在理想主義之上。失去了理想的暴力主義,最終不過是另一個更大的施暴者而已。在明王朝的末世,所謂的“理想主義”不過是救國救家這樣空洞的口號,卻從來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從根本上提出解決方案。

明王朝的行政機器已經腐朽衰敗,不破不立,不進行重大的改革,難以奏效。明王朝當時的困境就在於疲於應付各種問題,卻無法也沒有時間從根本上進行制度改革。進行如此重大改革,能夠穩住而不至於崩盤,就恰恰需要一位雄主,能夠駕馭得了各方勢力。雖然這種說法,有點皇朝思維,但是在皇朝制度下,明王朝可選項並不多。不能拿著現在的經驗去要求明朝人發動人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政府。毛主席說過,民主制度是跳出“王朝週期律”的解決辦法。

明朝最後的兩任皇帝,卻都是年少即位,始終無法掌控全局,不得不依賴一方勢力,如廠衛勢力或者文官集團勢力,而無法居中平衡,以致於王朝在內鬥中玉石俱焚。


《繡春刀》--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大明王朝的末世悲歌

好端端的一個“木石之盟”,終被“金石良緣”奪了去!可嘆華夏中土神州,遭逢大變,生靈塗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