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应该三思而后行,还是应该行后三思?

忧郁的刘先森


做小事先行而后三思,做大事先三思而后行!因为小事知错能改,大事更需要智慧!


诗笺禅茶倚清波


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因为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这样的人不愁赚不了钱。而没有思考,所谓的财富梦想就仿佛是空中楼阁。

凡事三思而行,多思考自己的目标和经验,你才可能抓住机遇,釆取行动,做到思行合一,这样才能事有所成。

每年都会有几百万人去创业求富,可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了真正的富人。那些半路退出来的人会说:"竞争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为秒。”竞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激烈的,之所以被淘汰,原因就是缺乏对目标的思考和改变。

"三思而后行"是国人历来提倡的一种做事原则。富人三思而后行,穷人三思而不行。三思而后行这句简单的话蕴含着几干年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富人往往能将″思"与"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穷人往往只是停步于三思,甚至在"三思"之后大步倒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谓的智者,就是能充分发挥自己智力进行思考的人。他们对每一件都前思后想,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我们常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关键即在于智能。


职人论世


凡事都要三思而行走捷径,裁弯取直更便捷。只要想好以后再去做,结局可以趋于更完美。

这种能够三思而后行的人,比较理解、从容、坦然。在做事之前,首先考虑到利害关系,影响大小,产生的后果如何,都考虑的一应俱全。这样,让利益趋于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把事情做到,做到位,成功几率高。这是一般有正常思维,合理规划,合理安排,怀揣“磨刀不误砍柴工”想法的人,所应有的逻辑。

而行后三思的人,性子比较急,比较冒进,急躁,顾头不顾尾,不考虑结果,到最后往往容易失败。这种做法不可取,建议最好三思而行。






生命河欢迎您


我觉得这不能一概而论,得非分人,分事,分情况。

第一,分人,看性格。

有些人性格沉稳,他遇事就三思而后行。有些人性格急躁,他遇事就容易行后三思。

第二,分事,看轻重缓急。

如果是紧事急事,那客观上就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要思也就大概思一下,到不了三思那么多,然后就开始行。反之,平事缓事,时间充裕,可以三思而后行。

另外,有些大事要谨慎小心,不可行而后思,因为鲁莽行事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小事则可以先做了再说,反正也不影响什么。

第三,分情况,看评价机制。

有些事,重在思考,用思考来评价好坏。那就可以把思的过程延长一些,三思五思都行,因为它重在展示思的过程,行只是可有可无的结果。

有些事,又重在行动,用行动评价优劣。那就要尽量少思,多展示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反复琢磨。

但无论怎么说,行与思有时顺序很重要,有时顺序又不重要。

有行无思,会失之鲁莽,有思无行,又耽于幻想。

让人欣慰的是,不管行在先还是在后,思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价值的思,可以改善和提升行的品质。

而行,也可以为多元化的思提供事实基础。





思想碎碎念


看到问题下方的理解之后感觉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所偏差!

三思而后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想好了,再去行动”,它确实有形容做事谨慎小心,避免少走弯路避免犯错的意思。而拖延症是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他们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它和拖延症是两码事儿;至于会不会因为“三思而后行”形成“拖延症”的习惯,这个看人!一个小时能做好的事情这个人做了四五个小时,那这个人就是有拖延症;做什么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做好决定再去行动,这叫“三思而后行”

再来说“行而后三思”,做完事儿之后不断的去反思。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下次做同样的事情之时,你会有更好的方法。

理论上来讲,“三思而后行”和“行而后三思”两种做事态度互不影响;想好了再去做,做完之后反思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强大!



西北小生


做事应"三思而后行",这句成语源自孔子。孔子在鲁国执政,能让他佩服的人只有季文子。他对弟子们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

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三国演义》中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屯兵赤壁,平定江南只在弹指一挥间。但是周瑜利用蒋干,假借醉酒梦话说曹操的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是自己的内应。曹操没有认真分析思考,就相信了蒋干传来的假情报,立刻诛杀了蔡瑁、张允,导致自己失去了不可或缺的水军将领。不经过思考就贸然表态和做事的人,在机关中会被人视为不成熟、不可靠。

古人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苏格拉底说:“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成熟的人要做到:读书有厚度,视野有广度,思考有深度。一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你可以做到:不懂时,不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在工作中会经常会遇到表态的事情,当你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说;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做。非要你表态的,就用外交辞令搪塞,一定要充分想好了再说。不要反感领导们常说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原则意见”等一类留有余地的话,任何情况下话不能说满。

没有准备好就不要乱表态,急不择言的根源,并不是没有思考的时间,而是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去认真思考。






物语星流


思和行是对立与统一的。孔子说的“三思而后行”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再,斯可矣”意思是,有的事情(不分轻重)是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之后再行动的,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

~要像思考者那样行动,要像行动者那样思考~

现如今,互联网时代下每天都有很多机会,未来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一味的思考,而不行动。往往就会错过掉很多宝贵的机会。





墨辰137


思想决定每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想事后后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简静云


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

这句话是出自于《论语·公冶长》。

凡事应该三思而后行,

因为人生没有如果,

只有后果和结果!

还有,

自人类以来,

都是大脑来指挥行动的,

而非行动来指挥大脑!

于是,

又有古人云: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

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孤独寒梅697


个人觉得,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两句话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观。“三思而后行”代表着事前对事物的全面思考和整体认知,能提高行动的执行力和成功率;“行后再三思”代表着事中事后的过程反思与成败自省,能对行动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更正,两者对我们都是对我们最有用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避免消极性。

有人说,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要悔。其实也可以放到这里来适用,事前当为则为,敢为不要怕;事后已为不可为,当改不要悔。无论是“三思而后行”还是“行后再三思”都值得我们去推行,这只是推进事物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方法,行之有效,有错改之!

每个人都会犯错,即使我们事前思虑再三,也可以能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我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就是为了尽量少犯错,少犯不值当的错误;“行后再三思”就是让我们看到已经犯的错误,学会边为边思考,找到解决的措施。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去尝试,即使有失误有失败,我们也要在思考中不断前进!活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