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馬一生 情繫鄉里

核心提示:田波,乳名潤林,1919年8月2日出生於石嶺關北端,原山西省忻縣(今忻州市忻府區)豆羅鎮向陽村。父親田滿福,母親寧月芳。這塊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土地,地處偏僻,經濟、文化、交通都比較落後,旋土窯而居。

七、慈善長著 平靜生活

田波1994年10月離休後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心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多次為希望工程和家鄉的教育事業捐款,主動為災區群眾捐款捐物,表現了一個老黨員、老同志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他在日記中記到:“再次為希望工程捐款---這次《家+1》助學行動,我們捐款300元。資助一個農村失學兒童,使其完成小學學業,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具體的扶貧工作。”

戎馬一生 情繫鄉里

家庭生活中的田波,是一位經過鐵血洗禮富有柔情的男兒。他與夫人志同道合,在戰火中成家。夫人孫曉梅,生於1925年5月,河北雄縣人,15歲離家參加革命,同年8月入黨,曾任北京房山和良鄉縣婦聯會主任。他與夫人育有六子二女。

作為慈父,他希望孩子們繼續實現自己的報國情懷。於是,他分別給兒子取名:效軍,效民,效東,效陽,效寧,效江;給女兒取名:效朝,超英。

戎馬一生 情繫鄉里

(徐州時期的全家福)

田波夫婦,這既慈又嚴的父母,要求子女在工作中高標準,嚴要求,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子女們深深感受到,父母的愛,比太行山高,比黃河水長。

三子效東,生在五零年正月,因早產發育不足,從小體弱多病。常咳嗽流鼻血,稍大愈烈。當時缺醫少藥,田波夫婦多次抽自己的血給孩子注射。沒有營養品,就用小米糊糊替代,逐漸將三兒的身體將養起來。在六十八軍留守河北宣化期間,田波一家曾住在一個四處漏風的破廟裡。一日半夜,有人搞破壞,將三十多斤重的鐵簸箕從窗戶扔進來。田波夫婦憑多年練就的警覺,迅速把孩子摟在懷裡。眨眼間,鐵簸萁砸在孩子原來睡的位置,避免了一難。

1962年,田波在高等軍事學院學習。暑假期間,三子效東隨母親從天津來探親。一見面,田波卻先把孩子帶到了圖書館,挑選了兩本書,作為精讀作業,還要求寫讀書筆記。一本是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另一為《紅巖》。這兩本大部頭小說,幾十萬字,讓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讀,確實吃力。效東只能動用所有的知識積累,絞盡腦汁慢慢來啃。從此,既樹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使自己受益匪淺。

田波同時非常注意對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他通過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使他們熟悉民情,消除嬌驕二氣。他曾要效東每天爬百望山,隨學員隊到天津獨流鎮看部隊架設浮橋等軍事演習與訓練。不論在石家莊,太原,還是天津,他要前面三個大點的兒子從小結伴上學,不許坐公車,不許麻煩公務員照顧。1964年徐州暴雨,還讓尚幼的三個兒子,隨部隊背沙袋,堵決口,參加黃河抗洪。暑假則去微山湖,參加部隊農場收麥子。

田波亦非常注意孩子艱苦奮鬥精神和勤儉持家習慣的培養。一九六零年前後,群眾生活極端困難。當時部隊供給的糧食少,質量差,副食缺。曾把地瓜蔓子,曬乾磨面作為副食來供應。田波八個孩子,老家還常來親戚,十多口人吃飯,實在難為無米之炊。時間長了營養缺乏,腿腳浮腫,疾病增多;田波和夫人考慮國家正經歷自然災害,有困難,自己作為共產黨員,領導幹部,再艱苦,也不能向組織伸手。春天,他們就帶著孩子們去採一些柳樹葉、楊樹葉、桑樹葉,用水泡過,拌些玉米麵兒,彌補口糧的不足。“飢寒養得大肚漢”,難以想象,那時一個高幹家裡,竟然一年要吃一千多斤白蘿蔔、胡蘿蔔、地瓜。就這樣,舉家同甘共苦,終於戰勝了困難。

衣服則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的穿完小的穿;家裡還用廢木板釘了一個小木盒。作為“理髮箱”,一把推子,一把剪刀,一塊圍布,放入其中。起先,母親給孩子理;長大了,哥們互相理。相互看看那狗啃式,瓶兒蓋,燈泡式一次次出現,令人忍俊不止又難以忘懷。兄弟們因從來不進理髮館,故養成了一種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

田波非常節儉,不抽菸不喝酒。據田波最小的孩子超英回憶,他們小時候,父母從未帶他們去過飯館。說來別人恐都不信!有一次吃飯時,小夥伴來找她玩,超英匆匆忙忙吃完飯,推開飯碗跑出去了。不料,父親竟令哥哥將她追回,將碗裡剩下的幾粒米吃淨,方許離開。田波從不打罵孩子,而是以這樣的言傳身教影響著他們。

家裡常召開家庭會。講家風,講傳統;要求不搞特殊化,向工農子弟看齊。後來,每年組織一次《家庭十件大事》評選,鼓勵先進,激勵後進。

1995年底的家庭會,長子效軍,在南京市考評中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在武警總部工作的次子效民,克服高山反應,在西藏高原出色完成任務,研製新型裝甲防爆車,評為科技一等獎,榮立三等功;五子效陽擔任軍械學院教研室黨支部書記,連續三年考評優秀,被評為優秀教師並獲獎;二女婿,北京醫院病理科主任劉冬戈,被評為該醫院“十大傑出青年”;在中學的孫女田媛,去西峰山軍營參加軍訓,曬黑了皮膚,磨練了意志,學習了軍事技術,均被隆重表彰。此外,還組織全家19人,參與《解放軍報》《經濟日報》有獎政治、經濟和時政知識問答,促使大家關心時事政治,增強學習家風。還促進第三代孩子,進行作文交流,思想交流,生活知識交流等。就這樣,他潛移默化,教育子孫兩袖清風,克己奉公;艱苦奮鬥,愛崗敬業;學習先進,取長補短;團結友愛,樂於助人;弘揚正氣,立業建功。在田波影響下,全家三十幾口人中,有十八人參加解放軍,二十多人加入共產黨。兢兢業業,工作勤奮。

戎馬一生 情繫鄉里

(1988年與回鄉忻州籍老幹部於老幹局合影)

田波夫婦,率先垂範,對老人非常仁孝,對親友樂於相助,從點滴做起。當滿福公,來探親時,作為兒媳的孫曉梅,對老人無微不至,宛若親生女兒。有一年,68軍後勤部政委高志軍下基層,其妻豔傑不巧感冒高燒。孫曉梅知道後,連續三天,精心做好餛飩,麵條兒等可口飲食,用小鍋盛著,步行幾里路,端到她住的樓上,使之非常感動。還有一次,長子效軍的戰友夫婦從山東回甘肅酒泉,轉車路過徐州。田波夫婦細心地在軍部招待所,給安排了食宿,過去看望時,發現因路途顛簸,他們正在哺乳的嬰兒奶水不夠。孫曉梅立即去開明菜市買了小鯽魚,燉了湯,再返招待所,送到了這對晚輩的手中。

田波夫婦,平時非常忙,很少有唱歌的雅興。但有兩次,給孩子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1964年的一個夏夜,酷暑難耐。田波看看苦讀的孩子們,個個熱累交加,於是拿著蒲扇,捲起涼蓆,將孩子們領到辦公樓頂的天台上,席地而坐,操著濃濃的山西口音 一句一句的教唱《抗大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星光下,夜空裡,嘹亮、鏗鏘有力的歌聲久久迴盪。

1996年,北京萬壽路招待所那次,則成了田波家最後一次大團圓。田波夫婦各拿一隻話筒,帶著子孫們唱起了影片《紅湖水浪打浪》,和《英雄兒女》插曲。使子孫們重溫了田波英雄和傳奇的一生,也對這兩首歌,有了全新的理解與感悟。

對1992年底,查出的肺癌,田波則坦然以對。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鍛鍊和治療,與病魔作著抗爭。1997年,終因病情惡化,於4月24日,在北京不幸病逝。所憾,僅僅享壽78歲。

至此,田波的忠魂,歸於自己魂牽夢繞的忻州大地,融入了他一生摯愛的祖國壯美山川。

【特別鳴謝】

衷心感謝田波公的八位子女,和親屬杜文清,無私提供史料和照片,並多次細心校閱書稿。使我們能跨越京忻的山水阻隔,攜手完成這一作品。謝謝!

作者 2018年7月10日

戎馬一生 情繫鄉里

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