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奎:“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英烈事迹|张新奎:“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张新奎,1957年7月14日出生在陕西省眉县营头乡一个农民家庭。15岁入团,18岁入党,曾任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

1976年3月,19岁的张新奎光荣入伍,第二年就当了班长,第三年任排长。由于他工作出色,1981年被调到具有历史荣誉的“好作风八连”任副连长。翌年,被提升为连长。在任连长期间,他以献身国防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带领连队出色地完成了兰州军区赋予的特种营试验和沙漠地运动战训练任务。曾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师里树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1985年7月,张新奎被提升为团直政股长。不久,祖国南疆发出战斗召唤。10月,上级决定以八连为主成立武装侦察连,奔赴云南前线执行作战任务,张新奎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在全团报名,请求赴南疆参战。团党委研究后认为,张新奎已调到机关,八连已有了新连长,况且,他的家属、小孩刚接到部队,还没有办理随军手续,因此没有批准。张新奎再次找到团长,请求团里重新考虑他的参战申请。团党委为张新奎的精神所感动,任命张新奎为八连政治指导员,赴南疆参战。他向团首长表示“八连是我带出去的,我一定要把八连带回来,请首长放心!”

张新奎要回八连当指导员的消息在全团引起反响,有人不解地问:“人家上前线都升官,你却从营级降到连级,到底图个啥?”张新奎笑道:“以身报国是我的夙愿!别说是当指导员,就是当战士,我也心甘情愿。”张新奎心里十分清楚:此次赴南疆作战,有可能血洒疆场。黄土埋身,永难回到亲人的身边。然而,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他想,即使牺牲了也值得。

参战前,部队在陇县组织临战训练,他把来部队看望他仅住五天的妻儿撇在驻地,没有陪同她们上一次街,看一场电影,全部精力投入连队训练。参战的时间一天天逼近,妻子含泪为他拆洗被褥,准备行装。这时,4岁儿子的手不幸被火炉烫伤,缠着厚厚的纱布,疼得直哭,这给张新奎增添了一件心事。

出发的前一天,营里为他设宴饯行,从不挥泪的张新奎落泪了,他对营长和教导员说:“你们等待胜利的消息吧,我走后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小孩的手没有好,请首长有空去看看……”

部队赴云南前线后,张新奎没有忘记天各一方的亲人。他在笔记本的扉页,抄录了《十五的月亮》歌词,寄托对妻儿的思念之情。他不会写诗,却填写了一首战地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牺牲我一个,幸福万家人。”他在全连宣读后,博得战士们的热烈掌声。战士们清楚,指导员的这首诗,不仅是吟给大家的,也是激励他自己的。

1985年12月,南疆炮声隆隆,硝烟弥漫。1986年1月28日,发隆地区破袭战斗打响。张新奎看到火力组受敌威胁很大,就从接应阵地跑到高射机枪阵地,拨开射击手,冒着呼啸而飞的弹雨,握枪向敌人阵地猛烈射击,愤怒的子弹打得爬出战壕的敌兵抱头鼠窜,丢下了七具尸体。他连续打了四个弹键,直到敌人的火力点被消灭,他才捂着被机枪震疼的胸脯走下阵地。

1986年3月5日拂晓,张新奎身背重约20公斤的干粮、武器和报话机,带领第一接应组六名战士,潜伏在茅草灌木深达两米的前沿阵地,开始了历时14个昼夜的破障作业。

前三天,由于道路距中方阵地不远,张新奎同战士们早出晚归,每天往返于茅草、荆棘丛中,为破障组送干粮,他跑路最多,负荷最重。南疆的3月,中午太阳热气蒸腾,晒得人直冒汗;夜晚雾雨则把军装渗透,冷得人发抖。连续几天的奔波辛劳,张新奎着凉感冒,开始腹泻,他吃了几片“痢特灵”,咬着牙坚持每天在通道上往返10余次,及时把压缩干粮、罐头等食品送到破障组、警戒组每一个战士的手中。

3月11日,张新奎带病率领接应组和破障组再次进入通道。这次进去直到战斗打响后的六天七夜里,他再没有出来。他和同伴潜伏在荆棘丛生、蛇蝎出没、蚊叮虫咬的茅草丛里,随时有可能碰触地雷牺牲,环境之险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这六天七夜里,张新奎没有吃过一顿热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连续的战斗,使病魔缠身的张新奎身体极度虚弱。他三次昏倒在通道上,苏醒后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在第一线指挥排雷、开辟通道。通道在敌人的视线下,愈向前延伸,愈接近胜利,然而,危险也愈来愈大。张新奎手握报话机,及时向指挥所报告敌情和破障进度。夜晚,他让战士轮换休息,自己却通宵警戒。这时,张新奎病情越来越重,拉肚不止,头晕发烧,吃不下东西,喝不进水,浑身无力,但他依然强打精神,不离报话机一步。15日凌晨,指挥所命令张新奎立即休息。他打开报话机,用沙哑的声音回答:“请首长放心,我能坚持!”伏在他身旁的五班长杨伯宾实在忍不住了,夺过话筒向大队首长报告:“我们指导员病了,你快下命令让他休息!”在大队首长的一再督促下,他才把报话机交给五班长,倒在草丛里迷糊了两个小时。

3月16日,他们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终于开辟出一条宽1米,长达7000米的通道。在茅草的遮蔽下,这条小道神不知鬼不觉地通到了敌方的山脚下,为即将发起的攻击赢得了时间。

17日,由于意外情况,战斗推迟一天。捕俘组携带的干粮已经吃完,食品又没有送上来,张新奎饿着肚子,把背囊里仅有的几块压缩干粮,一筒罐头和接应组其他同志凑起来的食品送到捕俘组同志手里。然而,他那虚弱的病体却未能得到一滴水、一块干粮的补充。

3月18日1时30分,战斗打响!张新奎带领二连对敌军苦心经营六年之久的某高地,进行了一次破袭战斗。40分钟歼敌60余名,摧毁敌迫击炮五门、防御战地五个、迫击炮阵地两个和敌兵驻房16栋的战绩。

正当他们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凶恶的敌军搬出配置在丛林深处的冰雹Ⅱ型导弹,向中国军队控制区射来。刹那间,两米多高的灌木丛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捕俘组2名同志负伤”。张新奎的耳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唤声,他心如火燎,大手一挥:“接应组跟我来!”他带领接应组迅速通过200米敌火力控制区,在大青山脚下与撤出溶洞的捕俘组会合。情况紧急!张新奎把几名干部凑在一起,进行了明确分工,确定由连长袁辉带领大部分人员掩护轻伤员先走,自己和排长张兴仁负责断后,梯次撤出。他说:“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迅速外撤,尽量减少伤亡,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要把伤员抢救出来。”

一幕激烈悲壮的场面出现了。张新奎带领第一接应组70名共产党员走在撤退队伍的最后面,他们穿过熊熊烈火,在火海中寻找伤员。他背着身高185米、体重160多斤的伤员霍建平疾步向前冲去。前面是敌人的火力封锁区,张新奎侧姿匍匐,把霍建平抱在怀里,一寸、二寸……艰难地前进了200多米,终于冲出了第一道火墙,他刚把霍建平交给第二接应组就累倒在地。他的膝盖和双肘磨破了皮,汗水和血水粘在一起,极度的疲劳和烧烤使他昏迷过去。战友的呼唤声和烈火引爆地雷的爆炸声将他惊醒,班长武红朝他冲过来要背他,张新奎高喊着:“别管我,快去救伤员!”这时,指挥部下达了命令:“丢掉一切物资,火速组织突围!”张新奎深深理解大队首长的心情,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不忍心将自己手中的武器丢在境外。他爬起来,边走边把丢失的武器拣起来,他背着四支冲锋枪和两个背囊,指挥大家抬着重伤员越过第二道火墙。

下午4时左右,在三、四号区结合部的山谷里,张新奎与带领第五接应组上来的大队司令部周俊峰参谋相遇。这时,风向突变,五六级大风裹着大火,以每秒十几米的速度狂卷而来,直接威胁着30多名战友的生命。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张新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我死,也要让战友活着回去!”周参谋以大队首长的身份命令张新奎先撤,张新奎坚定地说:“我是二连党支部书记,断后应由我负责。”说完搀扶着一个个战士冲过火墙。随后,又返回来,他先后出进大火五次,抢救出五名伤员。当他和几名战士又一次冲到两米多高的塄坎前时,王建林、史金生等四名战士由于过度疲劳,怎么也爬不上去,张新奎取下他们身上的枪支和背囊,背在自己身上,用尽全身力气,把他们一一推上了塄坎,脱离了险区。

此时,张新奎已在烈火中奔波了三个多小时,他的脸、胸、背、手和腿,全被烈火烧伤。钻心的疼痛和缺氧,使他又一次休克了。当他醒来时,发现前面十几米处,战士郭万福背着军医陈梅华艰难地前进,突然一头栽倒了,他俩全身是火。张新奎着急了。他奋力站起来,以惊人的毅力扑上前去,伏在郭万福身上,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烈火。这时,大火借着风势,从两侧山上呼啸而来,张新奎和四名生死相依的战友被大火吞没了……

张新奎牺牲后,前线指挥部为张新奎追记一等功。1986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新奎为革命烈士。年过花甲的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宣化含着泪说:“张新奎同志至死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和政工干部的光辉形象,值得大家学习。”

1987年7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张新奎烈士“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他学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张新奎烈士事迹的长篇通讯,英雄的名字在全军传扬。


温馨提示: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英烈网(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须知:投稿请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议将邮件主题命名为“作品形式+标题+投稿人姓名/单位/地址/联系方式(手机/QQ/微信)”)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详情请点击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