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近日,我國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不想導向,劍指破除我國學術圈論文"SCI至上"的陋習。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SCI(科學引文索引)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通過統計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和論文質量。因此導致了,國內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子的崇拜現象,尤其是學術地位、評選職稱,包括爭選院士,直接與"SCI"數量與影響因子掛鉤。

中國科技論文產出已經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1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佈了關於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佔比以及國際合作狀況等角度給出分析報告。

根據統計結果,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繼續排在世界第2位,數量比2018年統計時增加了14.7%;論文共被引用2845.23萬次,增加了25.2%,排在世界第2位。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據SCI數據庫統計,2018年收錄的中國論文中,國際合作產生的論文為11.08萬篇,佔中國發表論文總數的26.5%,比2017年增加1.34萬篇。其中,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共計76622篇,佔中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69.1%,合作伙伴涉及157個國家(地區)。

那麼"SCI"、"影響因子"的神話,是否早就該被打破呢?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這個影響全球科學研究導向的"影響因子"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影響因子是用來評價學術刊物影響力的重要指標,這已經成為了國際學術圈的一個"高度認同",對於影響因子最高的,全球頂級科技論文Nature、Science、《柳葉刀》,已經被全球科學家奉為學術界的"Bible",Nature的影響因子經常在40左右,《柳葉刀》則經常在50以上。

尤其是國內科研機構,若能在這幾個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那麼你不僅能夠獲得可觀的獎金,國家和機構的鉅額可研經費也會向你傾斜,甚至被學術圈的人崇拜。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前兩年震動中國學術界,新聞界的 "韓春雨事件",就是因為,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這篇曾經震驚學界、被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的論文,發表15個月後,在質疑聲中撤下。

就在韓春雨發表該論文後,2016年7月7日,河北科技大學擬推薦韓春雨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2016年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當年(2016)該子刊的影響因子值是43,比當時的Nature還要高(38.138)。

"影響因子"到底如何產生的?

SCI數據庫從最初幾百份刊物,到現在收錄達9000多份。而從1975年開始發表的JCR報告(《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就是基於SCI數據庫做出來的一個排名,根據論文被引用的情況、影響因子的數值來排名。

我們都會以為這樣一個左右人類科學文明的機構,一定是由國際權威組織來發布運作的。然後事實上它只是一個私人小機構弄出來的,這傢俬人機構為了彰顯權威性,給他的機構取了一個相當唬人的名字叫"科學情報研究所"。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搞笑的是,這家機構的所有人是一個叫加菲爾德的老外,他也曾經親口告訴媒體:公司取名"科學情報研究所",是為了讓大家聽起來以為是一個"非營利的政府機構"。

這位老加也因此成為富人,1960年公司改名"科學情報研究所",簡稱ISI;1964年開始出版SCI報告(科學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1973年推出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擴大到人文領域;1975年推出JCR報告,這個報告最重要的是發明了"影響因子",為學術期刊排名。

公開資料顯示 ,"科學情報研究所"有20%的股權屬於華爾街風投;1988年公司賣出50%以上的股權,隨後湯森路透收購了JPT公司(1992年),成了"科學情報研究所的控股人",2016年,加拿大科睿唯安出資收購了它,成為現在的實際控制人。

就是這樣一家被私人控制,用來賺錢的機構,被轉手出讓過多次,卻被全世界的科學圈奉為神明。

當"SCI"影響因子被認為的操控後,他基本主導了全世界科學領域的精英們努力的方向,各個國家不同的團隊、機構,每年投入巨資,最終產生的成果很大比重是要看發表了多少影響因子高SCI。我們暫時不去討論這種模式的公正性,但這種單純的追求SCI和影響影子的應為是否改變了科研的初衷呢?

中國學術界尤為看重國際頂級期刊

1、高福院士"可防可控"與"人傳人"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目前已經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集六個院士於一身的 高福院士,一共發表了500餘篇SCI論文,其中不乏,國際頂級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2020年1月25日,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首次發表了以高福為通訊作者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研究論文。

2、武漢病毒研究所,新型冠狀病毒改名也需要通過頂級"SCI"發聲?

北京時間2月19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中國的姜世勃、郭德銀、石正麗等7名中國病毒學專家題為《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新冠狀病毒需要一個不同的名字)》文章,文章認為ICVT命名的"SARS-CoV-2"不合適,需要重新命名,並建議將"SARS-CoV-2"改名為"HCoV-19"—2019人類冠狀病毒"。

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二,“SCI”被神話,排名機構竟是傢俬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