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收麦子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新大风歌


小时候的记忆历历在目,好怀念无忧无虑童年,这些自己也都亲身经历过。

割麦子可能是我们父辈人心中留下的记忆吧,但是对于很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们来说,割麦子也并不陌生。

到了农忙的季节,爷爷、爸爸都会喊上家里的小孩,大人拿着大镰刀,小孩拿着小镰刀,笑嘻嘻的前往麦地。

小孩们通常都在田边玩耍,大人们弯着腰,一茬一茬的隔着金黄色的麦子,有时候一阵风吹过,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摆动,这种记忆想想就觉得很美好。

大人们割麦子累了会拿起旁边的水壶咕嘟咕嘟的喝几口水,小孩子们就跟在大人后边捡漏掉的麦穗;太阳直直的照在大家的背上,但是却并没有感觉到那么地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割完了麦子,就要把麦子运回家,晒干之后再搬到打麦场,几家的大人约好相互帮忙,通常一个下午就可以打完好几户人家的麦子了。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打完麦子的草垛了,几个小伙伴约好了玩躲猫猫,有时候草垛太深了个子矮的一进去就会被淹没,玩的很开心,只是回家可能会因为满身的草屑遭来妈妈的唠叨。

小时候我也经常跟着父亲割麦子,父亲总是先割几根把他们扎成一条类似腰带的绳子,放在地上,然后把割的麦子放上去,感觉重量可以就双手一勒紧,用膝盖一顶,把麦捆扎的紧紧的。

这是父辈心中最美好的呼声,因为麦捆扎的越多,所剩的工作就越少,毕竟那个时候真没有联合收割机,也是等后来,才慢慢有了收割机,从25一亩,到35一亩,再到80一亩。我记得我把捆成捆的麦子尽量的向地头抱过去,毕竟平车在地里装太多麦子拉不动,直到装的满满的一车,父亲就会拉着车子回场上,我跟在后面给推车,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泥地,还有很多上坡,每到上坡就特别的吃力。等到下坡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可以踩着平车后面,就像现在的滑板车一样。

把麦子拉到场上,要先积累一些,等到家里的麦子都收割完了,就开始把麦子铺在场上,打场,打场更为辛苦,有的有牲畜,有的有手扶机子,有的有拖拉机,大都是几家合买的,所以都会请亲邻一起打场,你帮我,我帮你,从不计较你出力多或者是少。

轧场就是要把麦秸和麦粒以及麦糠分开,轧好麦子就要赶紧把麦秸跺起来,跺的结结实实的,留着冬天烧锅做饭用。也正是因为如此,麦垛也成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我们经常在麦垛场里玩捉迷藏,把麦垛掏空,几个小伙伴钻进去藏起来,然后把洞堵上,有时候一般大人都发现不了。冬天,自己用电池接正负极接一个小灯泡,就可以在里面照亮拉。

跺好麦跺就要扬场了,最早之前都要等有风的时候才可以,后来才有人把大电扇用在手扶机子上带着扇,然后有人发明了站着的电风扇,扬场是一门技术活,因为一不小心麦粒和麦糠就会一起落下来。

扬完场就要趁着好天气晒麦子,要把麦子晒干才不会长霉,才能储存。把晒好的麦子堆成一堆后就用口袋装起来。

那个时候要交公粮,“交给国家的,剩下自己的”记得和父亲把家里吃的麦子留存好,还要留好麦种,然后把剩余的麦子用平车拉去去很远很远的粮管所去交公粮,多的麦子会变现。

交公粮或许真是满纸荒唐言,但确实是一把辛酸泪。那个年代,父辈用血汗在耕种收割,致敬每一位有情怀的农民!因为你们是土地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