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有个家长在评论区反馈说自己家的孩子:"太差了,已经没有办法了 ,他自己都放弃了,我倒不如也干脆放弃算了!"我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上学期末考试完,和数学老师一起又留下了几位学生的家长,单独交流。陆陆续续走完之后,还剩了最后一个不慌不忙边等我们和别人谈话,边玩手机的家长。他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太爱讲话,大概是习惯了被否定,对什么似乎也没兴趣。果不其然,当数学老师苦口婆心的讲了一大堆话之后,家长极不自然的搓了搓手,不紧不慢地说了句:"他就不是学习的料……"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没错,似乎听起来没什么问题,行行出状元,也不一定非靠学习去立足。但问题就在于,孩子仅仅就只是学习不好吗?学习不好又牵动了其他哪些因素?学习之下的挫败感和一味的被否定,会不会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汇,叫做"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研究所得出来的一个普遍存在于动物与人类心理上的一种状况,我们来看看。

塞利格曼将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在笼子上方放上一个铃铛,当操控者让铃铛响时,就给笼子里的狗施加电击。被笼子圈起来的狗因为被电击得非常难受,就会想挣扎逃脱,一开始还会拼命反抗,但后来发现笼子是封闭的,无处可逃,便不再挣扎。

等过一段时间,这种操作成了一种习惯之后,塞利格曼便换了一种尝试。在铃声响后,先打开关着狗的笼子,再去电击,狗还是很痛苦很难受,但奇怪的是他宁肯痛苦的呻吟嘶叫,也不会从开着的门中逃出去。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据塞利格曼的多次实验,而总结出"习得性无助"现象:经反复失败,因为对环境和刺激的恐惧,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自我放弃。这种现象更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身上,表现为对命运和处境的无奈和无助。习得性无助,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一些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成绩不好,被同学指责,被家长批评,被老师训斥,甚至被团体被边缘化。可能造成他们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自身智力发展的延迟,或者还没意识到学习的目的。但是长此以往,从一年级上到了三年级,在他们自己都觉得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不是学习的料,遇到的挫折多了便就此放弃,被批评的习惯了就过罐子破摔,形成习得性无助。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还有些学生,偏爱某一科。比如说我的一个好朋友当年高中时,地理就是我的一个死穴。河流永远不知道流向哪儿,地图看不懂,日升日落搞不清,一份文综卷子,历史和政治可以接近满分,但屡屡在地里上失利。到了最后听到地理看到地球就头疼,不读题都觉得好难,索性干脆放弃,她也一度以为自己就是个地理白痴。等后来上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竟随着一些影视视频作品,又让她对地理重新产生兴趣,再去看的时候反倒觉得没有那么复杂,而且还成了典型的地理爱好者。但当时的习得性无助却是深深困扰着她。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试想,对于学生来讲,这种习得性无助如果得不到抑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必将影响孩子当下的学习状态,学的不开心,学的痛苦,甚至可能影响着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在以后抵御挫折的心态和能力。

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现象很普遍,不用因为自己或孩子身上存在而过分焦虑,而是要去寻找方法去应对和改变。纵观中西,也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战胜了这种习得性无助,从而产生快乐。

希腊盲诗人荷马所创作的《荷马史诗》中,有一位希腊英雄,叫西西弗斯。他因触犯了众神,为了他,他被要求把一块巨石推上高高的山顶。可石头实在是太大太重了,每次没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大神们看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直打击他,告诉他那根本不可能成功。


可是他却不断重复、永不停止地做这件事。他知道不能被成功或失败把心困住,因此便一心想着,把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 这个时候,当他再努力推石头时,他心中是很平静的:明天还有石头可推,明天还不会失业,明天还有希望。 大神因为无法再惩罚西西弗斯,就放他回了天庭。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西西弗斯的命运其实也可以用来代表我们工作中或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很多人会嘲笑你,说"你根本不可能!""就凭你?"但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你自己觉得如何,如果被习得性无助困住,那便只能故步自封了。

曾国藩在有次打仗中大败于石达,情急中又想投江自杀,被手下救起后痛定思痛。曾国藩是个讲"血诚"的人,他虽然惨败,却绝不会像绿营的腐败分子一样欺上瞒下,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里也坦承自己的失职,把屡战屡败的惨状都交代清楚,等候处置,结果在读最后一遍奏折时,改动了一个地方,让本来就不待见他的咸丰皇帝不但没有怪罪,反倒深受感动,理解了曾国藩的一片忠心。原来他把"屡战屡败"四个字改成了"屡败屡战",因为屡战屡败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而屡败屡战却是一种面对失败不退缩不放弃的倔强。

实则,曾国藩的性格中确实有这种"屡败屡战"的决心和魄力,才使得他后来成为一代大儒。

借用黎波教授的话来说:因为"屡战屡败"确实痛苦,但"屡败屡战"却是欢乐。屡战屡败的人一定会输给命运,屡败屡战的人最终却赢了神。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那该如何去做,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呢?

1.鼓励而不是讽刺

孩子不会懂多么高深的道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反挫败能力没有那么强,因此我们提倡的是鼓励为主的"正面管教"。

换句话说,就算做家长的心理知道孩子是个什么水平,能力到哪里,也不能肆意的打击,像文章开头父亲的话,像"这都不会你还能干啥……"此类的话,起不到任何正向的作用,不要想着孩子还能听到心里,去反思去发力给你看。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确实,大部分孩子会听进心里,但是却也成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一根根稻草,被背在了身上,即使当下的打压教育表面看似稍有成效,以后再他工作后,漫长的人生里也会变得不自信,急于寻求别人的肯定,或者做事情常常会后劲力不足,心里没底气。

家长应该毫不怀疑地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可以的,即使错了一千次一万次,又有什么关系,成功那是迟早的事。要做的就是放好心态,把握当下,即使是失败,那努力的过程就是成功,即使是这件事不行,并不说明我其他方面不行。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2.行动而不是等靠

英国有句名言: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祖训亦是如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万事成于做,毁于待。无论怎样,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的事情,用一切办法鼓励孩子做起来。让孩子行动坚持四个原则:第一,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一律不帮不代;第二,凡是做错的事情都不暴力打压;第三,凡是要做的事情,快做别磨蹭;第四,凡是经手的事情,专心做别马虎。

从小要让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几天的事绝对不能拖到明天,要知道,惰性生长的速度会远远超过你的控制。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3.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试着出声把这些话读给自己听:

"我是一个漂亮、聪明、有力量的人"

"我是最棒的,只要用心,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

"我有强大的行动力,我能逐个攻破我的目标。"

常自己鼓励,不要觉得似乎不那么靠谱,谁会没事跟傻子一样跟自己对话?我要告诉你,千万别小看了自我鼓励的力量。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暗示"。人的大脑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给大脑输入的是消极暗示,而当你给它积极的暗示它就能给你积极的力量。

通过一些自我肯定的练习,能让我们开始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去替代我们大脑中一些否定性的成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练习。可以默默的在心里练习,也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下来,或者当成每天晨诵,也或者是改变一首励志的歌,每天早起或晚睡时坚持10分钟,用心去做,是非常有效果的。

改变习得性无助: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帮孩子找回自信

最后,想再一次告诉每一位家长和孩子,千万不要被束缚在成功或失败的怪圈里,克服"屡战屡败"带来的坏心态,用"屡败屡战"的勇气去迎接困难,改变"习得性无助",生活会有无限种可能。


(本文完)

这里是橘子育儿课堂,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和教育故事。期待在这里与你相遇,共寻教育之法。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