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峽谷穿越記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滇西地區,與中國四川、中國西藏和緬甸交接處,多條高大山脈受地質運動的擠壓呈南北走向,將獨龍江、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四條大型河流的主幹緊緊聚攏在東西幾十公里的狹小範圍內,這四條大江並肩南行,卻從不相見,造就地球上唯一的“四江並流”地理奇觀。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自西向東分別為:獨龍江、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紅色箭頭為我們此次徒步區域

橫斷山,路難行。人類的活動在自然奇觀面前顯得卑微和無力。此處,人類從古至今交通的主要走向是順從南北向的山勢和水勢修路搭橋,而鮮有東西方向的貫穿,還是因為高聳的雪山和縱深的峽谷之間的巨大落差以及頻繁的地質災害,使得現代交通寸步難行。

拋去現代交通的概念,迴歸原始,立足雙腳,我們幾個向來對直線距離有著偏執一般的迷戀,將“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奉為金科玉律,總覺得只要不趟海不上天,應該都能“走得通”。


時間先回到2016年8月,在完成“鰲太”穿越下山的途中,和“滇川藏戶外地頭蛇”八六談起“四江並流”,我說想去看看,他還是一貫的輕描淡寫——“沒啥不能去的”……後來,他和山友進行過幾次探路,認為沒有大的障礙,於是在2017年的國慶,八六、柒、樹、鯤鵬和我,五個老夥計經過長時間計劃和精心準備,重裝上路,

用徒步的方式致敬“四江並流”核心區域,體驗從瀾滄江到怒江東西方向直線穿越的快感;當然,除了這冠冕堂皇的初衷外,還有一種解釋——我們幾個腦子壞了,來受這個罪……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梅里峽谷穿越”示意圖及行車路線和徒步路線對比

我們本期的計劃是從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的西當村開始徒步,經由雨崩村,向西翻越尼色拉古埡口進入西藏境內,再沿舍曲河經“梅里峽谷”到達西藏林芝察隅縣境內察瓦龍鄉阿丙村西側河谷的曲那塘,匯入藏族人轉山大路結束。從西當村到曲那塘(即從瀾滄江邊到怒江邊),直線距離僅僅25公里(上圖紅色箭頭),但如果依靠機動車(上圖綠色路線),需要經國道214和國道318等國道省道鄉村公路繞行近600公里。

我們自認為此次活動的最大看點就是:通過徒步的方式,把曲曲繞繞的行車路線拉直,靠翻越高山埡口和穿越無人區峽谷的方式,用兩條腿幹過去!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徒步路線軌跡及重要地標、海拔標註圖

上圖藍色線條是我們徒步的全部軌跡,一共耗時七天六夜。如圖所示,整個行程的距離與時間分佈非常不均衡,一共六晚的紮營,居然有五晚都在“梅里峽谷”中,要知道“梅里峽谷”的距離佔全部路程的不到三分之一,可想而知我們在其中受到了多大的困難和阻礙。這段峽谷,目前沒有查到有官方名稱,所以姑且用帶引號的“梅里峽谷”來命名;由於此次穿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都集中在該峽谷,因此我們將本次活動命名為“梅里峽谷穿越”。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進入峽谷和走出峽谷對比照片

上圖左圖是第一日,在雨崩村上面的牛場所照。整個人衣著光鮮、氣宇軒昂;神采奕奕、信心滿滿……右圖是第六日,即將走出無人區峽谷時所照。灰白色的褲子已經看不出本色,原本黑白分明的泥套和褲子、鞋子完美融為一體,堅挺有形的漁夫帽由於雨水和汗水的雙重打壓已經嚴重變形,整個人萎靡不振、狼狽不堪……

兩張照片的對比就是“梅里峽谷穿越”最直白的寫照。我們的故事也就此開始。


埡口與峽谷

公路一直通到西當村,瀾滄江邊的小村子,在這裡,看一眼瀾滄江,帶上他的問候,送給西邊不遠、一路同行卻老死不相往來的鄰居怒江。從西當到雨崩是一條成熟的旅遊和轉山路線,國人對“四江並流”這一地理奇觀的關注度和熱情值,遠遠配不上它在世界範圍內所具備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在很多人看來,什麼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都是一樣的渾水,分不清,愛誰誰,趕到雨崩有WiFi,趕快發朋友圈才是正事……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俯瞰雨崩村

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經過商業氣息濃重的雨崩村,一路往高處走。遊客們在雨崩住一夜基本會原路返回或者回到尼農,而我們一路前行至尼色拉古埡口下方,並在天黑之前儘量往埡口方向趕,在一處相對平坦有水源處紮營。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D1營地。上方為尼色拉古埡口

尼色拉古埡口,我們本期穿越的最高海拔點。地理上是瀾滄江流域和怒江流域的分水嶺,人文上是雲南和西藏的分界線。我相信在滇藏公路修通之前,兩地的藏民應該也會翻越這個埡口到達對方的地盤進行物資交換,但今天誰還會做這個事情呢?每次徒步時都會思考,這項活動不是單純的磨損關節和降低體脂,很多時候都會和先民產生時空的互動,品味生存的艱辛;雙腳在路上的感覺是踏實的,也許是一種進化的本能。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翻越尼色拉古埡口途中

本想在埡口四下瞭望,追憶古今,吟詩作賦,引吭高歌……慶祝用徒步翻越埡口的方式到達西藏,然而埡口裹挾著冰雪的橫切風分分鐘讓你回到殘酷的現實,讓你把所有的情懷全部砸碎,明白趕快下降才是唯一應該做的……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鯤鵬在尼色拉古埡口

於是毫無停留就趕快向西下降,當海拔下降了200米左右,風力漸小,終於可以放下揹包補給一下。前方的迷霧也慢慢散去,“梅里峽谷”向我們展開了她神秘的懷抱:羞澀、溫情、柔美,但誰知道,我們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翻越埡口進入西藏境內,雲霧漸漸散去,“梅里峽谷”向我們張開懷抱

尼色拉古埡口像個巨大的喇叭,隨著海拔的下降急劇收斂;在這裡,無數埡口周邊高聳雪山上的涓涓細流慢慢匯入一條河,這條河將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未來數日我們的飲用水都來源於它,在我們走出峽谷後它將匯入怒江干流;我們將見證它從雪山冰川發跡並匯入怒江的全過程。它就是舍曲河。

螞蟥與靈芝

翻過埡口,天色漸暗;傍晚時分雨勢又起,本來就沒有明顯的路更加溼滑難行,加之體能耗盡,我走得非常吃力;隊伍天黑才找到一處可以勉強紮下我們四頂帳篷的林間空地。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D2營地,螞蟥的地盤(攝於次日清晨)

解開泥套,發現左褲腿都被血浸染,連忙撩起褲腿,就著頭燈看到黑色條狀物,以為是樹杈刺傷了小腿,便用手撥去“樹杈”;然而在手指接觸的瞬間,傳遞給我的黏軟感讓我瞬間意識到——這是一條螞蟥……吃飽了的螞蟥很容易被剝離,但留下的咬洞卻咕咕冒血,貼上一個創可貼才算消停……在帳篷裡扯著嗓子和大家交流“經驗”,發現夥伴們都不同程度受到攻擊;尤其是鯤鵬,一條螞蟥企圖與他親密接吻……這個夜晚的恐怖,無法言狀……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螞蟥叮咬後的血和咬洞

“螞蟥之夜”後,我們進入徒步的第三天。這一天都是沿著舍曲河的右岸前進,不算茂密的樹林中依稀有前人走過的痕跡,零星出現的竹林坎痕是我們找路的依據;這一天是2017年的國慶節,上午時分太陽一度露出臉來,多少驅散一些潮氣;途中遇到一個大個樹舌靈芝,連泥帶水估計有十來斤,所謂“出門不撿就叫丟”,於是豪情萬丈打算帶出山去,然而在密林裡鑽行兩三公里後,還是狠心拋棄了……每次進山的裝備物資都精確到克來計算,現在額外增加大幾公斤的重量,實在難以消受……後來路途的艱險證明及時拋棄是對的,早晚要丟,晚丟不如早丟……人生之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常會被很多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牽絆和誘惑,幾番意亂神迷之後,大多還是一別兩寬的結局……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與樹舌靈芝的短暫情緣

這一天的營地是全部六天裡面最好的,紮營時間也比較早,從容晾曬裝備,在河邊生起篝火,烘乾裝備並焚燒垃圾,上半夜明月皎潔,照得營地一片光明,然而好景不長,下半夜開始又半大不小地下起雨來,直到天亮才停。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D3營地

河流與密林

第四天拔營前行不久,右岸河邊便被懸崖亂石阻斷而難以前進,正好有倒伏大樹跨河而過,我們打算通過它過到對岸去……過河很費周折,大樹雖然粗壯,但表面苔蘚密佈,鬆軟溼滑;對岸較高形成仰角、枝杈錯落徒增阻礙,為保險只能先將揹包溜索過河;鯤鵬和八六身懷絕技,健步過去,分別在兩岸固定繩索,其他人只能小心挪動、騎行過去,同時做好保護,即便不慎落水也不至於被沖走……過到河的左岸,發現一處臨時窩棚,感覺此處應有路,殊不知這個窩棚是我們看到的最後的人類活動痕跡了,從這天開始,八六的衛星盒子也因為山高谷深林密而徹底沒有了信號,接下來的日子和路程,我們將進入標標準準的無人區。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溜包過舍曲河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過舍曲河

這幾年的戶外經歷,我給“無人區”作了定義:“沒有人類以及人類活動痕跡和設施,並且無法和外界聯繫”,上述條件全部滿足才能算是真正的無人區。沒有人類和人類設施,比較好理解,但很多這樣的地方都可以通過衛星電話和外界聯繫,在信息爆炸的地球村裡,能和外界聯繫到的地方我認為不能算嚴格的無人區,只有和外界徹底失聯,無論是理性還是情感層面,才真正到達了無人區,簡單說: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梅里峽谷”一瞥

我們進入了“梅里峽谷”的腹地,這裡叢林密佈河道縱橫,連日的陰雨讓原本不清爽的空氣更加潮溼粘膩,柒用“如此環境可以讓嬌嫩的肌膚得到充分的呵護和滋潤”來自我安慰;要問路好不好走,前提是要有路;此處根本沒有路,也就不存在好走不好走之說了,只能朝著舍曲河的流向一步一步挪動;遇到斷崖和塌方,就只能向上向上再向上,直到繞過了斷崖再下到河面附近繼續挪動……有時在密林裡爬上爬下鑽進鑽出幾個回合,而實際有效的前進距離可能僅僅一兩百米,但整個人的體力卻已經消耗殆盡。

除了地面潮溼一走一滑、兩步一陷外,最大的難度是叢林裡的竹林、灌木和倒伏的大小樹木同時從腳到頭各個高度對我們予以全方位攔截,當費盡力氣掙脫後發現揹包還被卡住;當把揹包解放後還沒走一步,發現腰間有一條細細的軟藤還在緊緊環繞,這些綠色的小可愛們都極盡所能為你表演“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風情戲……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密林穿行

從未覺得一百米有過這麼長,也從沒覺得綠油油的樹林有這麼不可愛,更加沒覺得一個白天有這麼短、夜晚有那麼久……低效的前行很快迎來黑夜的降臨,我們在天黑之前勉強在河邊找到一小處平地,河流上方有塊凸出的巨石使得舍曲河在這裡形成一個小灣,抵擋了衝擊力,基本還算安全。

就此紮營。只能勉勉強強搭下三頂帳篷,樹和我混居一處,那“營地”侷促得,幾乎是頭皮頂著山坡,腳尖就要伸到河裡了;八六為了大家安全定了鬧鐘每半小時查看水位;我半夜時分詢問樹,“是不是河水位降低一些了?”,他大聲說道“降不降我不知道,但漲上來我肯定知道……”由於河流聲音巨大,即便是同在一個帳篷,我們交談都要像吵架一般大聲嘶吼,他吼完,翻個身,繼續昏睡……我陷入了對他如此有哲理的回覆的思考中,久久難眠;同時,白天期待的“水氣氤氳能滋潤肌膚”的幻想也徹底淪為泡影:高溫高溼且大量出汗導致後背、肩帶和腰帶等處起了痱子,一旦與汗水相逢就會產生令人酸爽的刺癢感;此外身上起了很多溼氣導致的癢疙瘩,一撓就破,一破就感染流膿……

兒時讀三國,孔明南征遭遇“煙瘴之氣”,我想大概就應該是類似這樣的溼氣吧……距離此處西南方向一百多公里外的今緬甸境內胡康河谷“野人山”,海拔和緯度更低,溼氣也更重,曾經奪去了數萬中國遠征軍將士的生命,我們今天用這樣的體驗方式,也是向他們致敬了……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D4營地

斷崖與山澗

天亮,繼續挪。運氣實在不佳,剛剛過去的雨季使得這一側的山坡大面積遭遇塌方和泥石流,三人合抱的大樹成片倒伏,我們只能儘可能的向山脊方向爬升,以期繞過阻礙,然而上了山才發現一處巨大的斷崖攔住了我們的去路。再下到河邊已經毫無意義,只能儘可能橫切接近斷崖,尋找合適的下降點。八六和鯤鵬經過勘探確定了一處繩降點,鯤鵬先降了下去,然後聽到他爽朗的笑聲,我們問是不是前面有路了,他說否;問他是不是前面可以紮營,他說否;那他為何發笑,他說這繩子剛剛好,短一米都降不下來……好吧,在艱苦的環境中,人是很容易被滿足的。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斷崖繩降

待五人都用“剛剛好”的繩子降下來時,已經傍晚,再下到河邊尋找營地斷無可行性,只能在小山包上湊合一夜。真是螺絲殼裡做道場,幾個人七手八腳搭起“天幕”,打算以天當被以地為席暢聊人生,然而和前幾天一樣如期到來的“入夜雨”瞬間把豪邁的氣氛擊得粉碎……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D5“營地”,雨前露宿

人不被逼到一定程度就很難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就在這巴掌大的地方,我們楞是把三頂帳篷支起來了,當然不是標準搭建,僅是大概撐起來防止灌雨,人在裡面蜷縮著,腿都伸不直,還一個勁兒的往下出溜……小時候聽過“一條扁擔睡三人”的段子,今天我們也算是仿效了……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D5“營地”,最狼狽的一夜

又捱到天亮,雨勢漸小,趕快收拾帳篷下降,陡峭溼滑,泥濘不堪;頓覺昨晚沒有趕夜路是對的,在不瞭解路況和地形的情況下一定不要夜行。海拔下降約二百米,到達山澗,比較輕鬆切過去,至此,我們總算是繞過了這個巨大的斷崖,但看看軌跡,卻僅僅直線挪動了幾百米。昨夜在山上飢渴一夜,現在終於可以在山澗處開鍋造飯,規劃前路,大家齊聲道“今天一定要幹出去!”雖然障礙重重,但沿著舍曲河的流向就不至於迷路,每挪動一米就更靠近目標,滾滾流淌的舍曲河,是我們內心力量的源泉。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山澗處開鍋造飯,繞過斷崖,勝利在望,大家精神愉悅、神情輕鬆

斷崖過後基本沒有大的阻礙,回到第三天在河流上方橫切山坡的前進方法,不用再有大落差的上下迂迴,但叢林橫切依舊艱難,談不上寸步難行至少也是舉步維艱;我們在竹林裡慢慢挪動,後隊看著前面竹林晃動的位置來判斷方向,就像判斷熊貓的位置一樣,然而我們卻並沒有熊貓的靈敏和從容……

饢與摩托

在林中度過愜意的一夜,也是陪伴舍曲河的最後一夜,因為終點就在前方直線幾百米的地方。我比較喜歡用“反高潮”的方式處理每一次徒步的最後階段。以前,總是抓緊時間拼命趕出去,不惜體力的透支和走夜路,讓各種思緒和感受在最後一天倉促收尾,漫長的旅程也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其實何必呢,趕出去又如何?回到文明世界就真那麼令人期待嗎?何不放慢腳步,放鬆心情,在這無人區靜靜住上一夜,再讓舍曲河陪伴一夜……

這一夜我和八六基本吃光了剩下的食物,豐盛而飽滿。主食是蛋湯泡饢就牛肉。饢,有油有鹽,不含水分,沒有添加劑,尤其是長時間高強度體能消耗後,對於含有添加劑的食物實在是沒有半點兒胃口,狼塔穿越後饢就成了我認為的“最佳戶外食品”,把其它壓縮類的速食產品甩出幾條街;這一次我把饢帶到了橫斷山區的穿越中。一直在想,過去的人為了生存在野外的生活用品中,和今天被各種科技元素過度包裝的戶外裝備中,能有哪些重合之處?想來想去完全沒有變化過可能就只有食物了,比如新疆的饢和藏區的糌粑,千百年來都是絕佳的戶外食品,沒有因為科技的發展而被完全取代。當今的新疆博物館裡面展出一塊考古發現唐代的饢,和我們今天吃的基本一樣,科技再如何進步,這舌尖上的基因,還是雷打不動的……由於氣罐容量還多,就一直燃燒煮水泡茶,盡情補水……然後沉沉睡去……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本期活動我的全部裝備和途中餐食節選

天氣放晴,拔營前進一個半小時,終於鑽出林子,進入河灘,視線中已經出現經幡。這裡是藏族人和我們反方向進入“梅里峽谷”祭拜卡瓦格博的地方,只是他們到達這裡便不再前行,而是拉起經幡,堆築瑪尼,遙祭神山;我們一路穿行而來的峽谷,也許對他們來說是神靈的領地,是不應打擾的禁區。藏族人總是繞著高大的雪山走,在水平的層面尋找靈魂的慰藉和內心的平靜;而我們卻總想著用攀爬、穿越甚至“征服”,來體現所謂的勇氣和力量……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曲那塘的轉山驛站和摩托車

到達這裡,就有了藏族人祭拜時穿行的路,相比之前幾日的“路”,這簡直就是高速公路。至此,我們基本完成了無人區的穿越;再前行約兩公里,終於匯入了藏族人轉山的大路,到達一處喚作“曲那塘”的轉山驛站,有若干房屋,可以補充飲食,而且可以租用藏族小夥的摩托車。有了現代交通工具,我們的徒步活動就此結束了。

遊記 | 梅里峽谷穿越記

▲位於西藏林芝境內的怒江

幾個小時後,我們到達怒江干流邊上,凝望著和七天前看到的瀾滄江一樣渾濁翻滾的江水,心中的感受,卻是大為不同。(完)

2017年10月12日

北京香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