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百万英镑》作为曾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经典电影,它改编自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就故事内容而言,影片里的人物形象比原著更立体鲜明,情节更加丰富饱满。可以说,好莱坞对《百万英镑》的电影改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作为大洋彼岸的普通美国人,亨利·亚当斯因穷困潦倒而漂洋过海至繁华的伦敦,但很快陷入到了举目无亲和身无分文的生存困境中,幸好遇上了当地的两个富豪兄弟。

两个富豪兄弟为了验证各自关于人性的看法,于是开始拿亚当斯作为打赌的对象,弟弟认为亚当斯本性善良真诚,也很聪明,上帝会保佑他过得很好;而哥哥则认为亚当斯终将被活活饿死,理由是他无法证明自己是巨额钞票的真正主人,而且无法兑现的钞票等同于空头支票,到时他将很难生存下去。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于是兄弟俩从银行中取出了单张面额为100万英镑的钞票(无法兑现)借给了亚当斯,期限为1个月,这个极尽讽刺和考验人性的故事正是由此开始……

不管是电影改编还是原著,始终都是围绕着金钱万能的光环效应与人性的道德较量而徐徐展开。

一、狂欢化的资本崇拜背后,是拜金主义世风和贪婪的人性使然

通读原著可发现,虽然通篇都充满了各种幽默讽刺的意味,但主人公亚当斯的所作所为始终都给人以沉稳干练的感觉。试想他最初得到百万钞票时,虽显得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但经过短暂的冷静的仔细推敲琢磨后,立即对自身处境进行了清晰无误的审视和判断,由此理智做出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打算。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而在得到百万钞票前,他还是某证券交易所的办事员,平时善于从对方的危机或困境中及时察觉和发现商机,进而取得高额利润,足以说明他不但是个嗅觉敏锐的商界天才,而且还是个头脑精明、睿智、且善于审时度势的青年,只是由于早年间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曾过得相当落魄罢了。

但电影里的亚当斯的形象与原著大有出入,虽然电影里的亚当斯也诚实善良,但并没有体现出精明干练的作风。作为被伦敦富翁拿来试验的百万钞票的持有者,影片里的亚当斯至始至终展现出的都是消极被动的处事作风,而原著里的亚当斯至始至终展现出的是积极主动的处事作风。

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头,因为风来得突然,亚当斯始料未及,只能惊慌茫然地看着百万钞票忽然从手里飘飞,当场傻愣了近半分钟后才有些狼狈地奋力追逐。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由此可见,百万钞票对于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犹如困境中的救命稻草那般,为了抓住救命稻草,他已然顾不上失态的举止,一路在大街上狂奔着,哪怕被铁栅栏刮破了衣服,他仍举止失态地向前狂奔着,直至累得在众目睽睽中当场匍匐在地。

如此颇具滑稽可笑意味的场景安排,充分展现了影片的重心不在亚当斯身上,而是在那张百万钞票上。那张百万钞票虽轻如鸿毛,但却如同万有引力的恒星般,硬是让许多从下到贫民和普通职员,上到政府高官和贵族等各色人物,都紧紧绕着它团团转。

毫无疑问,亚当斯手里的百万钞票始终牵动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的贪婪内心,让他们将各自的喜怒哀乐和命运沉浮都系于其上。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因此,亚当斯的主人公光环在某种程度上已被百万钞票完全掩盖了,可以说伦敦富翁给亚当斯的百万钞票才是电影里真正令人炫目的超级巨星,就如同《super star》的歌词所唱的那样: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

就这点意义上而言,影片集中表现出了对拜金主义的严肃批判,以狂欢化的方式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等对百万钞票的狂热崇拜以及露出的贪婪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夸张化的艺术处理,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以金钱为表征的资本崇拜。

亚当斯纵有天才般的商业头脑,但在得到伦敦富翁给的百万钞票前,有段时间实在过得落魄,穿的是衣衫褴褛,这让他在美国小饭馆、公使馆以及服装店等场所受尽了世人的百般冷嘲热讽。

试想他虽身为堂堂七尺男儿,但还是被轻如鸿毛的钞票给难倒了,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从极尽嘲讽再到别有用心的曲意奉承,期间至于亚当斯是谁,人们压根都没多大兴趣,而是只关心百万钞票的持有者究竟是不是他本人。所以短时间内亚当斯成了当时各大报纸版面上火热的头条人物。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对于亚当斯这个身份和来历都不明的外来者,甚至还凭借自己在各大报纸上迅速建立的火热知名度而挤占了公爵的高级套房,公爵因此愤愤不平,进而以恶作剧的方式将亚当斯手里的百万钞票偷偷藏了起来。

由此颇具戏剧性的事发生了,当以为就要走上人生巅峰的亚当斯在失去了百万钞票后,立即从备受世人膜拜的神坛上猛地跌落了下来,而且跌得很惨,由此摇身变成了世人眼中不折不扣的骗子,这恰恰说明是否持有百万钞票,已成为了平衡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的砝码。

特别是当小饭馆、服装店和大酒店的人发现他不再持有百万钞票后,脸上再没了以往毕恭毕敬的态度,各自纷纷手持着账单主动找上了门,还背信弃义地统统拿走了当初答应永久赊给他的所有用品,足见世人对资本贪婪的丑恶嘴脸,也是对拜金主义世风的绝妙讽刺。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但接着更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是,当得知亚当斯的百万钞票竟然失而复得时,人们对他的态度再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改观,他再次摇身成为了那个曾备受人们狂热膜拜和爱戴的主人。可见贪婪的人性在百万钞票具有“金钱万能”的魔力面前,简直躲无可躲,藏无可藏。

二、狂欢化的资本崇拜背后,是因为百万钞票具备“符号价值”的强大魔力

虽然百万钞票是强大资本力量的直观体现,但就一般意义上而言,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因为亚当斯手中的百万钞票至始至终都没真正履行过商品交换的职能,只是作为资本力量的符号价值而已。

作为百万钞票的持有者,亚当斯无论平时是在小饭馆、服装店还是大酒店里,都没能在购物、住宿和用餐等生活环节中支付过货款。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就连亚当斯有次在向公使贷款时,也没拿出那张百万钞票用作抵押,完全靠的是公使对他作为百万钞票的持有者所具有的还款能力的充分信任,而类似于这样的信任在日后的股票交易中得到了更为夸张的体现。

当哈斯丁非常看好“好希望”股票,并且以亚当斯的名义买进时,没想到此举居然立马得到了许多股民的狂热跟风,而后来当他们从报纸上得知自己平时顶礼膜拜的亚当斯已失去了百万钞票时,不得不忍痛将当初购买的股票尽数抛出。

由于股价暴跌,受损失的商家不得不气急败坏地向亚当斯兴师问罪,尽管亚当斯已当着众多人的面,极力担保他所投资的金矿没问题,值得继续投资,但没人敢再相信他空头支票般的许诺和保证。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归根究底,亚当斯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完全取决于自带的百万钞票所产生的光环效应,即对人们所产生不可抗拒的魔力,进而使自己名利双收。而正当声讨者们与亚当斯大打出手,谁也不愿妥协和退让时,觉得玩笑开得过火的公爵才发自良心的将藏起来的百万钞票交还给了亚当斯。此时因信用和声誉而跌落谷底的亚当斯又再次奇迹般地恢复了百万钞票的光环效应。

如此讽刺色彩强烈的场景,直接说明了资本占有者本身也有其可怜之处。他之所以还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是资本的占有者,而不是他本人。何况在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当你身无分文时,将被许多人弃如敝履;当你腰缠万贯时,许多人都乐意将你奉若神明。

换言之,对于充满着各种世俗名利的社会而言,百万钞票本身的“符号价值”能对人们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强大魔力,完全因为它所代表的是资本的符号价值,而不是什么使用价值。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所以亚当斯手里的百万钞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张占有资本多少的信物证明,倒不如直接说是张永无明确还款期限和具有无限透支额度的信用卡。也正是因为亚当斯恰恰是这张“信用卡”的持有者,所以他才能自由地出入小酒馆、服装店和大酒店,并且还能随意地赊账。

由此可见,符号价值和使用价值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符号价值往往基于想象,而使用价值往往基于现实。比如平时购买纯净水时,人们通常优先考虑的只是纯净水的使用价值;但购买葡萄酒时,那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此时人们先考虑的是葡萄酒本身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再来考虑它的使用价值。

关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平时体现得尤为明显的还是首饰,手表,手机和汽车等日用品。你平时使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和汽车,喜欢戴什么价位的首饰和手表,通常都会为别人判断你真实的身份地位创造出无限的臆想空间。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这便是符号价值为人们带来的光环效应,让人目眩神迷的同时,也能影响我们对某个人的主观臆断。所以在人们日常的消费观里,即便手头的资金并不宽裕,但相比于买各种相对廉价的实用商品,人们也更倾向和乐意购买各种非实用的商品,以此来彰显自己具有高端品位的生活档次,至于背后过得怎么样,只有自己清楚。

而信用卡的出现,不仅可暂时帮人们缓解了当前购买力不足的情况和挣足了面子,而且还更大刺激了各种爱慕虚荣的人的消费欲望。

可是,就如同影片里的公爵那样,如果他没能及时归还亚当斯那张具有“信用卡”功能的百万钞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商品的符号价值虽然能为人们创造出巨大的光环效应,但其作用期限也只能跟月亮的反光差不多,终究不会持久。还是抛弃虚浮,脚踏实地最好。

三、波茜亚和亚当斯幸福圆满的背后,是出于对脱俗婚姻观和人性底线的坚持

除了批判了当时人们狂热的资本崇拜心理外,影片里同时还展现和讴歌了另一种与世俗婚姻观相悖逆的脱俗婚姻观。

本来在原著中,身为女主角的波茜亚,其真实身份是公使女儿的客人,同时也是伦敦富翁(即百万钞票的真正主人)的继女。而在影片中,波茜亚非但不是伦敦富翁的继女,而且还变成了公使的侄女。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如此设定让她在与亚当斯的交往中,注定了他们必将经历场惊心动魄的误会后,两人方能回到和好如初的曲折过程。

而在此过程中,波茜亚对亚当斯表现出的爱,更多是出于亚当斯所具有的内在品格的感染力,而不是亚当斯那令人垂涎三尺的外在财物。简言之,她纯粹爱的只是亚当斯的人,而不在乎亚当斯拥有多少财物。

当然了,还没决定要不要跟对方谈婚论嫁前,平时人们总是习以为常的先判断对方的真实身份,再去判断对方能够拥有什么。但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习惯看法,常常会欺骗人的眼睛。因此,当时除了波茜亚外,没人能够完全认清百万钞票的持有者亚当斯的真实面貌。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毫无疑问,这是件非常可笑又可悲的事,而影片恰恰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将这种可悲完美表现了出来。

正当亚当斯将日子过得无限风光时,波茜亚误以为亚当斯骗了自己,不得已才离开了他。而正当人们都误认为亚当斯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诈骗份子时,波茜亚因为意识到了亚当斯的真诚,遂再次回到了他的身边。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富足也好,还是落魄也罢,许多人都曾经无比坚信所谓的真爱,是完全能够经受得住金钱和名利的考验。至少没经历多少爱情前,许多人都曾这么认为过,但需要谨记的是,我国坊间如今正在流行着这么句话:

“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金钱始终都是维系婚姻和爱情的至关重要的物质保障。尤其是如今的男女青年在相亲择偶的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强调以对方的经济条件作为关键性的择偶标准,那么两人恐将难有圆满的婚姻。

尤其是在如今的国内,女方向男方索要“天价”彩礼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大有愈演愈流行的趋向,似乎还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正是受此婚姻风气的影响,可观的存款和车房俨然成了如今许多人眼中择偶的必备条件。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也许也正因如此,方才导致许多人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是人见人夸的成功人士,殊不知背后鲜为人知的心酸苦辣谁人可知,只有自己最清楚。

虽然影片里的公爵因为细心的发现亚当斯平时都没舍得给女佣点小费,因此对亚当斯心生嫌恶,认为他是个冷血的吝啬鬼,其实公爵也跟世俗之人差不多,何尝不是因为被亚当斯的外在财物所迷惑,所以才没能看清亚当斯的真面貌呢。

但波茜亚所看到的亚当斯又显然不同于公爵,因为波茜亚眼里的亚当斯不仅具备诚实善良的品格,而且还认为像亚当斯这般踏实肯干和善良诚实的人,虽然暂时籍籍无名和备受世人的冷落,但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而实际上也像波茜亚所说的那样,虽然亚当斯手持令人无比垂涎的百万钞票,但始终并未想过要将它占为己有,甚至还拿它来四处招摇拐骗,而是希望能够尽快找到真正适合自我发展的工作。

符号价值虽能为人们制造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

出生高贵显赫的波茜亚正是因为看到了亚当斯身上的这点,所以才奋然不顾双方悬殊到天差地别的家境条件,毅然决定对为人善良和做事踏实肯干的亚当斯以身相许,可见其对于脱俗婚姻观的坚持

后来亚当斯果然不负波茜亚所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肯干跻身于富豪之列,同时还受到了越来越多上层精英们的尊敬和青睐,并且将百万钞票归如期还给两兄弟后,还拒绝了高官厚禄般的职位邀请,如此看来,亚当斯已守住了自己所坚持的人性底线。

影片以两人的幸福结合而告终,而打赌的两兄弟,眼睁睁看着他们手牵手的离去后,仍停在原地为谁输谁赢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写在最后

影片的结尾,俨然还给人们出了个耐人寻味的难题,如果手中没持有百万钞票,波茜亚和亚当斯还能从相认相知走到婚姻的殿堂吗?

但不管怎么说,通过影片所传达的婚姻观念,让观众至少明白了在婚姻中,双方对于财物切不可过于看重,甚至还将财物视为衡量所有的关键性标准。但同时也不必完全忽视,而应适当考虑。

但更为重要的警示是,对于现实中更多类似于亚当斯的人而言,与其说依赖无法兑现的百万钞票的符号价值来为自己制造出巨大的光环效应,但从长远来看,终究是短暂的,不可取的,更不能维持长久。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至少亚当斯在归还钞票后,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