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导语: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前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也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此时,在晋南、山东、湖北,甚至在距离中原地区遥远的成都平原和甘青地区,到处都留下了邦国的印迹,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城堡四起、争奇斗艳的邦国时代。

整个社会处于从多元发展向以中原为核心多元一体的进程之中,以中原地区陶寺城址为代表的史前文明社会的到来,终于促成从邦国林立到以中原为核心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时代大致相当于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后半程——颛顼、帝喾、尧、舜、禹时期,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正在逐步揭开这一时代的神秘面纱,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往事……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邦国时代区域图

龙山时代

《尚书·尧典》说帝尧能“协和万邦”。

《汉书·地理志》说尧舜时期“协和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文献中,夏代之前的尧舜禹时期已有“万邦”。这里的“万邦”“万国”之“万”字,只是极言其多,不必指实,其中既有属于国家的政治实体,也有许多还属于非国家的政治实体,但“万邦”这一概念充分表现出当时众多部族分立各地、小邦小国林立的状态,而这些恰恰同考古学上龙山时代城邑纷纷崛起、散处各地、互不统属的文化分布格局相吻合。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情景图

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属于龙山文化,因而这个时期也被考古学家称为龙山时代,大约相当于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后半段,即颛顼、帝喾、尧、舜、禹时期。

龙山时代的一个突出的人文景观是涌现了大批城邑。迄今为止,已发现龙山时代城址七十座以上,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这些史前城邑大小不一,大者面积达百万乃至数百万平方米,小者只有数万平方米,其功能亦不尽相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外,那些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城邑往往具有强制性权力机构。这种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正是古代国家形成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龙山时代夯土城墙遗址

龙山时代出现大批城邑的背景是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据考古学研究,进入龙山时代以来,随着中原地区在调整重组后再度崛起以及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加快,以中原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最终形成。其标志是,在多元文化格局的内重花瓣的中央,形成了一个核心文化区——中原文化区。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具体表现是,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记录中出现了大量来自周边的文化因素,这是因为随着中原地区的逐渐强大,邻近的文化越来越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压力。各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不再仅仅是文化风格的传播,而是在制度、思想等更深层次上开展了全面交流。如中原地区发现的与良渚文化颇为相似的玉璧、玉琮之类,以随葬高端手工业制品等来显示墓主的身份地位,均是对东南地区社会风俗的接受,以及对后者等级制度的借鉴和吸收。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良渚文化玉琮

《尚书·禹贡》对九州的风土人情、地理特产都有记载,这表明,此时的中原人已经对其他民族有了颇为全面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反之,中原社会也以各种方式,甚至以战争手段,向其他民族输出中原制度或社会理念。这样,以中原为中心的全方位交流,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和认同,推进了多元文化朝多元一体有核心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接下来的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兴起打下基础,最终导致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有着广泛文化、心理认同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尚书·禹贡》对九州的风土人情、地理特产的记载

中原龙山文化

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一波三折。这里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重组,其中,豫西晋南地区的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仰韶文化最早过渡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开来,几乎覆盖了原来整个仰韶文化的范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形成了几支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如客省庄二期文化、豫西的王湾三期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冈二期文化、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以及局限在晋南襄汾盆地的陶寺文化,统称为中原龙山文化。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陶寺文化遗址

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伴随文化的重组、人群流动,以及周边文化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显得动荡不安。其显著表现之一就是,中原城址如王城岗、古城寨、孟庄、后冈、平粮台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原大地进入了邦国林立的时代。其中,陶寺城址是整个晋南盆地邦国的中心。而豫西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又名王湾三期文化,其遗址分布密集,大型聚落星罗棋布,如王湾、瓦店、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与新砦、洛宁西王村、武陟大司马、济源庙街等。各邦国割据一方,群雄并起,有的还修筑了城堡。在彼此格外激烈的冲突中,逐渐酝酿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其标志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一地区产生了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而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王朝的中心都邑。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二里头遗址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夏禹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以世袭制代替了部落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时代的开始。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中原地区为舞台核心展开了。这个基础最晚在龙山时代就已经奠定好了。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夏禹像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传统看法认为远离中原地区的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九座龙山文化城址。其中,宝墩城址达二百多万平方米,设有内外三重围壕,可与中原陶寺文化的陶寺城址、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古城相匹敌,表明那里也于公元前2500年前后,开始了文明化进程。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宝墩城址

无独有偶,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年代稍晚于中原龙山文化,虽然没有发现城址,但却出土了冶铜制品,还发掘出体现男尊女卑理念的合葬墓,反映出当时的齐家文化已经不是一个平等的氏族社会,已经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了。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齐家文化:铜矛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许多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文明化进程的步伐,有的甚至已经跨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的门槛,可是,这些文明在经历了辉煌之后,大都难逃衰亡的命运,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化的过程不曾中断,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经新砦期文化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一波三折地逐渐演变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二里头文化: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回眸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程,人们会看到:是龙山文化的发现,以“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东西二元对立说”颠覆了“仰韶文化西来说”;又是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邦国文明遍地开花,以“满天星斗说”取代了“中原唯一起源说”。然而经过“百川归海”“多元一体”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无疑仍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华夏部落区域图

结语:中原地区为什么能够成为核心?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成核心,从地理上讲,这里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不至于像红山文化那样日益因自然环境的突变而导致文化衰落,但也不像长江流域那样优越,社会分化不大容易充分展开。在日益频繁的军事活动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军事领袖,带有更多的务实和军事色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经验来自周围的地方文明。于是,

在中原龙山文化中出现了主要是来自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的众多文化因素,并且,这里是居天下之中,为八方辐辏之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验交汇融合,是其他各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邦国时代:中原地区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核心

中原文化地理位置的优越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成核心,还有一个环境的原因,就是气候的突变给夏王朝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

据研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一次大范围的气候事件,这也成为中原文明诞生的催化剂。传说中的大禹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治水成功,提高了中原领袖的威望,加强了权力,以至于对诸侯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夏王朝诞生了,从而揭开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帷幕,中国文明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