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現代的先進條件,那麼遇到疫情是如何控制與治療的呢?

拾歲月荒


在古代一個感冒都可能一起肺炎,最終殞命的結果。所以可以這麼說,中土傳統醫術其實本身就是一部臨床經驗史。

中土歷代都有文字獄,得益於始皇帝,醫術書籍得以流傳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時代,醫、術兩派也開始了從宮廷轉入民間,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最終反而促進了醫學的快速發展。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雖然法家對其他學科有著敵對狀態,但唯有醫系在秦國反而獲得了國家的全面支持,因此當時的秦國不僅僅以“殘暴”聞名,同樣秦國的醫家多次被其他六國邀請救治病患的記載。

因此在雲夢澤睡地虎秦簡中,就有提及如何防疫的手段。

雖然先秦時期醫學並不太先進,但是秦國醫家依舊發現了傳染病傳播的三大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族群。因此當時的秦國就已經建立了截斷傳播途徑的手段——隔離法案!

根據雲夢澤秦簡的述說,

1、當發現刑徒中有感染者時,若是重罪該殺者,不能梟首,只能溺水。即將感染的重刑犯丟棄進流水中,以免感染者的血液和屍體感染到該地區(古人認為水是潔淨的,可以帶走病毒)。

2、若是刑徒中的感染者,罪不至死,那麼就要送到隔離所,讓隔離所處置(或殺或隔)。

3、若是刑徒所犯的罪很輕,送到隔離所進行隔離(這裡沒有提及殺死的任何意思,應該明確為隔離)。

根據《史書》一說,秦國一統之後,進行了“焚書坑儒”的文字獄行為,但是始皇帝也在此時下旨,“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明文法定不在焚書之列,甚至還進行整理、對社會公開頒佈。正因為始皇帝的這個行為,在隨後的歷代施行的“文字獄”中,醫藥類、農經類的書籍都很少受到牽連。

除了阻斷傳播途徑的隔離所之外,漢代及以後的王朝都大力發展治療疫情

每當疫情爆發之時,隔離所是歷朝必建的,如漢唐時期:

1、漢朝的:“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漢書·平帝紀》

2、南北朝時期專門設立了六疾館,以專門隔離收治傳染病患者。

直到唐朝建立之後,當時的儒家理學逐漸成為主流學說,因儒家學說中的孝道與隔離所有衝突,因此這個時期,唐朝主要是讓佛、道兩教參與隔離、救治的工作之中。

在醫術上面,歷經了差不多四百年的傳承,以東漢末年時的張仲景為代表的《傷寒論》開始問世,並影響到了後世千年。

這裡必須說個題外話,古代的傷寒與否,又或者只是感冒,都有可能引起肺炎,最終致命。

因此在現代醫學中,也承認了《傷寒論》中提出的“六經辨證體系”理論,其實就是現代醫學分科細化的根源之一’另外張仲景提及的“外邪”已經探索到了傳染源的領域範疇。

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各種醫學理論也在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經方,逐漸形成了新的體系。

如宋代時期,金國醫師劉河間率先提出溫熱病初起用辛涼解表的方法;隨後的明代時,王履《醫經溯洄集》進一步把溫病從概念、發病機理和治法上與傷寒明確區分;再到明末的吳又可提出了《溫疫論》認為溫疫的病因是一種戾氣,無論老幼強弱,觸者即病;受邪途徑是自口鼻而入;治療則以疏利為主。

除此之外,古代還不斷完善培養醫師系統

秦國是率先建立太醫令的,是全世界第一個政權將醫學列入國家範疇的。

到了宋朝,范仲淹提出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口號,最後宋朝就將醫學培養體系提升到了科舉的地位,當時一個醫學生從學徒到醫生,可以說今天所有制度下的醫療考核都沒有宋朝時期那麼嚴格。

宋朝時期的醫學學徒出師後,還需要面對見習三年、到軍隊或邊區或疫區實習、以及每年必須看500個病人的考核制度(上佳為千,且還有不被投訴的比例在內),以及每一年必須要參與筆試等等等等……

古代依舊無法避免疫情爆發,中土有多種方式

早在秦國時期,就一直很注重人口聚集的城市衛生,在雲夢澤秦簡的述說中,亂丟垃圾可是被斬手的,另外不清理門前垃圾,被處於罰款的。

宋朝時期,文字記錄相對教為完善,因此宋代的城市衛生管理條例,可以說,就是現代的翻版(處罰力度相對來說過於嚴格和沒有人性化)。

若是疫情大規模爆發,古代政權怎麼辦?

在宋代仁宗時期,有過一段記載,

派遣禁軍和地方廂軍封鎖道路,切斷傳播途徑;

隨後派遣良醫到疫區,聯合當地的醫生,進行防疫治療;

另外軍隊中派遣實習醫生和老師一起,到軍隊中處理學習;

因此唐朝時期,全國範圍之內,基本是每一年就會有個地區爆發疫情,而宋朝(包括南宋)的三百多年裡,只有40多此大規模的疫情爆發。且最嚴重的一次就是靖康之變後,宋朝官員杜充掘了黃河,導致黃河氾濫入泗水,最終因戰亂、流民,使得疫情大規模爆發,死傷慘重……

到了明朝時期,吸收了宋朝的經驗及制度後,明朝嘉靖之前的皇朝,少有瘟疫爆發的中樞記載,多為縣誌中記載的縣災,直到明中後期的萬曆時期,因制度的崩壞,城市管理不當、以及與蒙古、女真之間的交流,才導致了鼠疫突然在北方爆發,致使上千萬人死於非命(佔據了當時北方的10%左右的人口)。

總述

大學期間,旁邊有所中醫藥大學,有同學在該學校讀書,因此常與他們交流,雖然不太懂得醫學,可在與他們交流時,對“臨床醫學就是經驗之學”的說法有著深刻的記憶。

因此從不全面否定本土的傳統醫學,畢竟幾千年留下來的醫案,可是全世界最為寶貴的財產。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我國古代疾病瘟疫多發,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疫”、“大疫”、“癘作”、“時疫大行”等都是對我國古代發生的瘟疫記載。那麼,在當時那種醫療衛生條件極其低下的年代,如果有疫情發生,當時的人是如何控制與治療呢?在中國的歷史上,唐宋時期相對來說是一個歷史瘟疫低發時期,我們以這個時期為例來為大家講述古人們是如何進行疫病的控制與治療的。在這個時間段內,政治清明,政府對於這些問題,能夠積極的防範和救治醫才將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國家政府和社會力量都積極的參與瘟疫的救治,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唐宋時期瘟疫情況

唐代史料中有關瘟疫的記載始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結束於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在255年中,總共發生了21次,平均下來每12年發生一次。(一下表格均來自於《唐宋時期瘟疫發生的規律及特點》)

而北宋有關瘟疫的史料記載開始於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結束於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在164年中一共發生15次,平均約11年一次。

唐宋時期南方兩浙和淮南一帶是瘟疫發生比較集中的區域。當時南方的江河湖泊比現在更加密集,並且人們不良的衛生生活習慣往往會造成水源汙染,使得江河湖泊成為瘟疫的主要傳播途徑。同時,由於唐宋時期是我國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繁榮的時代,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人們在經歷瘟疫的時候,常常會進入到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都城和其他城市謀生,隨著人員的大量流動,為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當時的那種社會條件下,雖然相對來說古代沒有我們現在先進的治療條件,但是在那個時代,我國傳統中醫也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對當時那個年代的疫病控制有著極大的作用。

唐宋時期,國家的政治力量以及社會的各個階層的民眾都參加了疫情的控制以及救治之中,尤其是政府,在疫病防治體系中發揮了核心力量的作用。

  • 一般來說國家主要是醫學、經濟和政治相結合的措施體系為主,政府在社會中的作用將發揮到極致。政府負責疫情信息的收集以及上報,並且參與建立醫學機構,對疾病產生的原因進行研究,並對防疫的藥物進行研發以及製藥,將發病的患者採取隔離以及治療,對於死去的屍體則掩埋以及火化,對於疫情,起到了一個引導和管控的作用。
  • 而對於社會民眾的話,許多醫學家則親自到疫區進行救治,而且還撰寫藥方;一些宗教人士則會搭棚布粥,收留病、患掩埋屍體等;而普通民眾的話,大多數則採取逃避的措施。
  • 同時,人們還關注於人疫和畜疫的研究。他們建立了完善的獸醫檢驗檢疫制度;修繕馬廄和驛站養馬處所,建立的畜牧獸醫機構和醫馬院,重視獸醫的選拔和臨床實踐;積極治療生病的畜牧,並且採取隔離,出賣等措施,以防止疫病擴散。
一般來說,古人們對於疫病,大都採取治療與隔離的措施。如果說,你出生的年代好一點,國家政治清明,繁榮富強,就像唐宋時期一樣,疫病發生的時候,國家還可以作為主心骨來進行疾病的控制和救治;但是如果說,你出生在一個戰亂頻發的時代,各朝政府都忙於戰爭,而瘟疫又剛好發生的話,那麼失去了國家這個主心骨,瘟疫的防治和災後補救的措施就會非常的不完善,這樣就導致疾病的大規模爆發,並且會達到一個難以控制的局面。


小結

總結歷史經驗,以及當代的災疫防治成果,我們會發現:無論醫療水平如何,政府的作為在疫情的防治以及控制中的作用是最大的,其次取決定性因素的才是醫療水平。面對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我們國家在第一時間展開了強有力的防疫工作,到今天為止,我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人數已經從之前上千的日增長下滑到了百數增長,並且許多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已經成功地康復並且出院,這些成就都與我們國家政府的調控有著莫大關係,當然,我們抗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更是功不可沒。但是,我國的疫情雖然說逐漸的得到了控制,有些人也逐漸開始鬆懈了下來,出現了“扎堆”、“聚會”、“不戴口罩”等現象,疫情雖然控制下來了,但是蘇木還是要提醒讀者們一定要注意防護,該戴口罩還是得戴!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古代也會用口罩防傳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說,13世紀初,口罩只是用於宮廷,平民百姓是接觸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但是,並沒有作為醫用品。到了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醫護人員開始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活必備品。

古代有古代人的辦法,出現疫情後,首先採用的是也是隔離觀察治療。隔離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員如果被傳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離數日。晉朝就有官員被感染,百日之內不得入宮的說法。

火燒深埋屍體,防止病毒細菌繁殖

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些傳染疫情的屍體,一般採用火燒深埋的方法,減少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在古代,治療疾疫的藥物,不像現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沒有抗生素,是怎麼治病的呢?古代的醫生都是中醫,出現疫情後,各有各的辦法,一般採用中藥治病,其中有驗方和偏方。電視劇《神醫喜來樂》有一個劇情,就是出現疫情後,喜來樂採用中藥治療,將中藥投放井水中用於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傳播,受到朝廷獎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中國人一直是勤勞和智慧的化身,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必定會戰勝病魔,不斷延續華夏民族的輝煌!


山人遲暮史海探究


人吃五穀雜糧,甭管唐朝人、宋朝人,還是二十一世紀的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生病。不過,說起來也奇怪,雖然都是病,但有些病在某一個時代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但換個時代可就不一定了,比方說往前推五、六十年,那個時候的中國人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存在三高的問題,工作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也沒聽說過過勞死,但那個時候的肺結核,卻是個要命的病;還有糖尿病,只要得上了,就等於宣告了只有等死的份兒。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對現代人的健康威脅最大的,怕是要數心腦血管病了吧?電視上整天各種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廣告,分分鐘提醒著人們這種病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隱患。而肺結核、糖尿病,卻早就可以被控制和治療了。

那麼回到一千年以前,威脅著大唐人民生命健康的又有哪些疾病呢?

那些躲都躲不掉的“疫”

唐朝時對百姓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的一些疾病就是傳染病。

如果時間往回倒推一千來年,那時候的唐朝,疫情可是時不時就會來鬧一次的。翻開《兩唐書》,我們隨便摘錄幾段,就能看出來整個大唐疫情發生的頻率: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關內河東大疫;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三月澤州疫;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夏谷涇徐戴虢五州疫;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夏,潭、濠、廬三州疫;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廬、濠、巴、善、郴五州疫;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卿州大疫;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三月楚州大疫;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關中初雨,麥苗澇損,後旱,京兆、岐、隴螟蝗食苗並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籍於路,詔所在官司埋瘞;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疫疾,民死者眾;

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是歲,江東大疫,死者過半;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夏,淮南、浙東、浙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

……

看這個記載,疫情發生的頻率很高,幾乎每過幾年就會有一次,要麼“死者眾”,要麼“死者千數”,聽起來實在嚇人。再看看每一次疫情發生的區域,幾乎都會遍及好幾個州府。可以想象,當時的老百姓,真是受夠了疫情的苦。

那些來自朝廷的關懷

疫情這麼嚴重,過幾年就來一次,看著老百姓受苦,誰會最著急呢?是皇帝。皇帝心裡其實比誰都著急。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把老百姓的健康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的好皇帝,他知道民間疫情嚴重,於是親自搞了個配方,叫廣濟方,是一個專門應對疫情防控的方子。他把這個方子下發到全國各地,讓全國的老百姓都按這個方子防疫。

可是方子發下去以後,唐玄宗還覺得不放心,萬一要是有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以後又忘記了怎麼辦呢?於是他又下了一道詔書:

朕頃者所撰廣濟方,救人疾患,頒行已久,傳習亦多,憂慮單貧之家,未能繕寫。閭閣之內,或有不知。償醫療之時,因至夭橫。性命之機,寧忘惻隱,宜命郡縣長官,就廣濟方中逐要者,於大板上件錄,當村坊要路榜示。仍委採訪使勾當。無令脫錯。

意思是說,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廣濟方,記住這個廣濟方,無論是鄉間還是城市,各地的官員你們要把這個方子刻在路旁的木板上,好時時刻刻提醒老百姓防疫。

你看,這還真是個為老百姓操碎了心的好皇帝。

像唐玄宗這樣關心疫情的好皇帝不止一個,文宗皇帝也特別重視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尤其關心疫情嚴重地區老百姓的生活,送醫送藥,下詔書減免戶稅,並且下詔要求地方官員處理好那些無人收管的屍體,防止再次傳染。

除了這些細微的關懷以外,要想更好地預防疫情發生,其實更有效的辦法,還是對醫學常識的普及和教育,這一點,大唐的皇帝也想到了。再來看一條唐玄宗的詔書:

……開元十一年七月,諸州置醫學博士敕。敕,神農辯草,以療人疾,岐伯品藥,以輔人命,朕全覽古方,永念黎庶,或營衛內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難息。自今遠路僻州,醫術全無,下人疾苦,將何侍賴?宜令天下諸州,各置職事醫學博士一員……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老百姓的健康問題實在是讓皇帝感到很是擔憂,於是便在各州設立醫學博士一名,來促進該地區的醫療衛生工作。

醫學博士咱們前面提到了,他帶著一個助手和一二十名醫學生組成了當時官辦的地方醫療機構,他們承擔了各個地區的醫療教育工作,當然,同時也承擔著傳染疾病的防控工作。

講到這裡,忽然又想起了那位智嚴和尚。我們說他當時住在一個叫癘人坊的地方,癘人坊其實就是一個隔離麻風病人的醫院。這其實是大唐政府對傳染病防控的又一種手段——將傳染病人隔離治療。不用說,這當然對預防病情的蔓延與擴散,有著積極的作用。

而從另一則記在《高僧傳》裡的故事,我們還能看到這種隔離醫院的入住方式和供給:

收容癘疾,男女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

意思是說,被隔離在這些醫院裡的傳染病人,男女要分開入住,病坊裡會按時為他們供給飲食和藥物。

傳染病要治,更要防患於未然

有句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個道理,其實在唐朝的時候人們早就意識到了。關於疫情,他們也早就想到,除了醫藥的防控以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至關重要的。

唐初有一位叫巢元方的醫學家,他寫過一本醫書《諸候源病論》,其中就提出了飲食衛生的概念,指出人們食用正常的肉類食品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一定不要吃那些患傳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動物,否則也會感染上病毒,導致死亡。

另外孫思邈的《千金方》裡還提到了關於水淨化處理的問題。這個辦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配好的藥材沉到井裡,以起到改善水質、防控疾病的作用。他說:

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這是這位醫學家從醫學的角度提出的水治理措施,同時,孫思邈還提出了居住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關係。他說:

……必在人野相近,心遠地偏,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畝平坦處便可構居……

這其實說的就是居住環境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背山臨水,氣候高爽,不正是我們現代人嚮往的田園生活嗎?人少,汙染小,空氣又好,病菌自然就少,當然有利於健康。

但總有些人不可能離開城市去鄉村生活,而且城市要發展,也不可能把人口全都遷居到鄉村去,所以城市的環境衛生就不可忽視了。特別是城市的排汙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則,病菌就有可能從中滋生,影響人們的健康。

所以唐朝那會兒,首先就有一條法律規定,在城市裡一定要注意環境衛生,誰家要是亂倒垃圾亂排汙,那可是要挨板子的。不信可以去翻《唐律疏議》,裡面就有一條這樣的規定:

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霖霖歷史錄


古人一般把瘟疫稱為“癘”。癘者,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也。《素問》曰:“癘大至,民善暴死。”

上古之人,懼”癘””疫”,以為是天神作怪,“疫鬼”吃人。於是,驅“疫鬼”成為一種在民間非常流行的治病方式。在中國南方,人們往往通過儺舞驅除“疫鬼”。

在癘氣盛行之時,人戶十不存二。曹植在《說疫氣》中記錄到:“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當時名動一時的“建安七子”就有四人死於疫病,所謂“ 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在明朝末年,四川大疫,《蜀碧》記載當時的疫病有大頭瘟、馬眼瘟、馬蹄瘟,瘟病流行,加以張獻忠屠川、搖黃十三家相互攻伐,四川遍地荒蕪,人口銳減,據《四川通志》記:“全川人口僅為18000餘丁,摺合約為9萬人”。

古人如何抗疫?韓愈《譴瘧鬼》有云:

 

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

詛師毒口牙,舌作霹靂飛。

符師弄刀筆,丹墨交橫揮。

韓愈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人們治療疫病的方法:喝湯藥、用針灸、施艾灸、巫師作法、道家畫符。這是秦漢以前古人們治療疫病的根本方法。

秦漢時期,抗疫觀念轉變,開始建立麻風病人集中居住地,即癘遷所;宋神宗時,杭州大疫,染病百姓計千萬人。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建立病坊,病坊類似於現在的方倉醫院。招募志願者(僧人)對病坊進行管理治療。如有家人患病,須在家門口懸掛黑色的布條警示:一是此家有病人,勿近;二是希望病坊前來收治。

對於烈性度高、傳染規模大的病,封戶或者封城成為必選項,且以強制性行政命令加以執行。對於屍體的掩埋或焚燒,也有特殊規定。

所以,現在許多抗疫方法,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抄的是祖先的作業。


香水老熊


在古代,當流行性疾病出現時,通常會將病人“離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隔離法”。古代的隔離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收容式隔離,一般是徵用寺廟等空曠場所臨時成立“癘人坊”(古代專指麻風病人居住地),將確診的傳染者收容其中實行隔離。另一種是強制性隔離,類似於今天的封城封村。官方或地方派駐機構會將疫情區各進出道路予以封鎖,並派兵丁鎮守。這也是歷朝歷代普遍採用的一種疫情防控方法。

在此之外,不同朝代會實行不同的防控措施。例如湖北出土的《封診式》竹簡中就記載著戰國時期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也就是說,當發生瘟疫後,政府給災民免費發放藥物,在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還專門騰出閒置的空房安置患者。此種做法對疫情防控十分奏效,此後歷代沿襲,這也是今天國家設立傳染病醫院和實行醫學隔離的初衷所在。

唐宋時期,建立防疫管理條例,從制度上加強疫情防控。宋太祖時規定,凡是派往邊塞的將官,都要有醫官隨行,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更進一步設立了政府許可的民間醫戶制度,戶籍由太醫院管理,發生瘟疫後,醫戶需參加治療。

明朝在疫情防控方面,基本沿用舊制而少有創新。據《北京衛生史話》記載:明天啟七年及崇禎七年,因天花流行,在京城郊外設有避痘所,對染病者予以隔離。崇禎十四年“七月丁亥時,北京甚疫,患者就近而離間,於寺院、於空室,不與人近,以避染之。”

清朝則大有不同,為加強對傳染性瘟疫的防範,滿族皇室制定了一套極為嚴格的“避疫制度”。1649年,清王朝入駐北京的第五年,天花不期而至,政府專門設立“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

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在開展防控的同時,朝廷還進行多種賑濟。明嘉靖二十年五月,京城暴發“疾癧”,朝廷製成《濟疫小飲子方》,“頒下所司,遵用濟民”,並令禮部向民間散發藥方。萬曆十五年五月,北京發生暑疫,神宗遂詔令禮部:“朕聞近日京城內外災疫盛行……爾部使行太醫院,精選醫官人等,多發藥材,分設診視施給,以稱朕救民疾苦之意。仍照嘉靖年間例,每家量給銀錢六分……”

總體來看,古代社會為防止疫情擴散,主要以區間隔離、藥物治療為主,以此來切斷源頭減少病患。這在醫療水平不甚發達的年月,可謂是防抗疫情的良策,同時也為現代人控制瘟疫奠定了基礎。


新疆岐哥


傳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傳染能力強,傳播速度快,古代都是採取隔離方法。

古代的傳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傳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東漢時期暴發的一場瘟疫,死亡人數高達6萬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公貴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無論平民百姓還是朝廷命官都要採取隔離的方式,關押起來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過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燒了。避免更多的感染。且中國古代中醫非常厲害,朝廷開始設立醫館,專門救治麻風病人,如果疫情出現後,會投入人力物力,草藥,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時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從源頭做起,有專門的收糞人清理糞便,就連牢房也要定期打掃。保持衛生情況,並且宋朝時期出現了首次接種疫苗的情況,預防疾病。清朝時期,康熙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從源頭杜絕。



古今牛人匯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疾病時常侵害人們健康,對於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古代人也有很多辦法,下面這五種,流傳到現在還起著作用。

第一種辦法:預防。

在疫病的高發時節,古代人很重視預防。舉個例子,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意味著萬物復甦,而萬物也包括各種病毒和細菌。在驚蟄時期,各種病毒細菌活躍異常,為了消滅害蟲病菌,防止疫病傳染,古代人在驚蟄當日,會拿著艾草等物把家裡的角落都燻一燻,驅趕有害昆蟲,去除傳染病源。包括端午節,人們有佩戴香囊的習俗,也是為了預防疫病。

第二種辦法:消毒。

除了艾葉燻,古代人使用石灰進行物理消毒。在古籍《千金月令》中記載:“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在門檻上撒石灰,也是為了消滅害蟲。

對於石灰的使用,最早記載於《周禮》,除了建築戰爭煉丹印染使用石灰外,也會用於房屋塗抹,驅蟲消毒,墓葬。端午節有些地方的習俗有將混合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於房屋角落,這些都是對瘟疫有一定抑制的措施。

第三種辦法:通知。

家裡有了病人,需要通知周圍的人,在家門口掛紅布。這一習俗流傳了幾千年,到解放初,在很多地區還實行呢。前幾天,看老電影《花好月圓》就有這樣的鏡頭,電影中的人物馬有翼病了,家裡人就在門口掛了一個紅布條,外人見了,就不能上門了。 過去,民間鄰里之間時常串門,如果家中有病人,來串門的人看到紅布條,就會知道了,不再進來。用現代科學解釋,它的優點很多,第一,防止打擾病人休息,此外,這也是現代醫學的隔離,防止了交叉傳染,如果病人是傳染病,防止了傳播,又如病人是產後,產婦身體虛弱,防止外來人員帶來的細菌或病毒感染產婦和嬰兒,一舉數得。

第四種辦法:隔離患者。

人們一旦染上了容易傳人的疾病怎辦?在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瘟疫病具有傳染性,早就懂得需要隔離。


小智歷史趣談


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當然,古代的科技水平和認知程度有限,是不可能知道病毒和細菌的存在的,但是,這也並不代表古人沒有應對瘟疫的辦法。

可以說,從數千年前甚至更早的原始社會,人們應該就知道瘟疫的傳染性等一些最基礎的現象。而比較深入系統的記載瘟疫的情況和防疫的應該是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了。在書中,對很多疾病的起因和治療,預防等做了介紹和分析,其中也包括一些瘟疫的介紹和治療預防。其中對天花的發病描述是很準確的,同時也有治療和隔離預防等措施。

古人對待疫情最普遍的方法是隔離,在治療方面則是採取比較保守的一些方式。

隨著歷史進步,古人對瘟疫的分析和治療預防措施也越來越深入。而明末吳有性的《瘟疫論》可以說是古代對瘟疫分析最為深刻,系統的著作了。其中很多見解和治療預防方法與現代已經十分接近了。

另外,我國古代對天花的治療是領先世界的,很早就發現了人痘術這種免疫天花的方法,最早的記載在唐代和宋代都有種痘的方法,而比較可信的記錄是明朝隆慶年間。我國古代的種痘術在17世紀傳到俄羅斯,後傳到土耳其,最後到了歐洲,也導致了琴納改進人痘術,發明了牛痘術。

古人通過經驗的積累,也是發現了許多的治病預防的方法,所以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寒蕭99


遇到就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