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大雷教育杂谈


“没有卖不出的货,只有不会卖货的销售员”,当老板这样说的时候,当事人会怎么样看?业绩同样不够好的会怎么样看?

这句话字面上被理解为:把学生教不好的责任,完全归结到老师的身上。

一个学生教不好,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就如卖货是一个理,货物卖不出去,很可能是货物自身存在缺陷,不符合市场需求,而仍然能卖出的,不排除有销售高手,但也可能是靠“骗”,靠“哄”,诚如私贷。

但如果我们只从字面意思来看待这句话,确实是会让很多教师或者教育从业者恼怒。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处及本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陈鹤琴先生。陈鹤琴先生,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 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此观点作为陈鹤琴老先生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是被如此解读的: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老师不是天生的,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在一次教育会议上,一位女士发言赞同“ 没有教不好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李镇西说:“这句话如果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本应是教师激励自我的话,被广泛理解为对教师的标准,是对这句话最大的误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用处

有许多老师,不得不面对一些顽劣的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教好孩子。

此时教师可以有三种选择,这其实人面对任何问题的选择是一样的:

1. 消极面对:孺子不可教;

2. 无所谓:反正学不学他的事;

3. 积极面对:我对这孩子真的毫无办法了吗?

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在此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激励方式之一。

“吾日三省吾身”,完美匹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那么真的有教不好的孩子吗?真的有。

例如,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仅做个例展示,包含但不仅限于)。例如王立华,屡次绑架撕票的罪犯,入狱后第一件事是预谋出狱后先杀害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死了,他就再无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的对象不仅限于教师这一职称的人

“老师”是一个对象,其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我想这点没有人会反驳。

但“老师”并不能仅限于“教师”这一职称的群体,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第一任教育场所是家庭。

同样肩负孩子的教育责任,但两者之间的待遇却完全不同。

如果学校教师放弃一个学生,教不好一个学生,往往会被口诛笔伐;

但如果一个家庭放弃一个孩子,一对父母认为孩子不可教,那么往往会被同情,甚至理解。

“雷电法王”杨永信的例子,大家并不少见。那些被送去电击治疗网瘾的孩子,都被父母认为无药可救,同样也被其身边的人认为难以教化。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的救命稻草,仿佛就是送去类似的网瘾学校。

当孩子出问题之后,舆论的力量都是向其父母倾斜的:“这孩子太坏,爸妈也是没办法才送他去网瘾学校。”

但却鲜少有人,会想起,孩子出现沉溺游戏的根源,是家庭教育的不足所致。

所以,这句话同样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不要仅仅限于字眼,限于“教师”这一身份。在以此为标准对老师进行评价的时候,请先自省,自己在家庭中是否称职。

对于反感这句话的老师

每每提起这句被有心人错误利用的“至理名言”,老师们都愤慨不已。毕竟被甩锅,被质疑自己的业务能力,被外行质疑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换成谁都不会高兴。

愤慨是必须的,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是情绪。如果我们(姑且高攀,称我们吧,莫见怪)不能很好的去处理(合理的发泄,自我调节)我们自己的情绪,那么陷入困境的最终还是自己。

对于老师而言,不需要因此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如果因为三两句质疑,就愤青般的自暴自弃,那么何以当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

情绪发泄后,收拾心情,从心出发。

另一个方面,没有任何的教育方法适用所有的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面对质疑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大多数,看28定律中的8。


淅爸育儿记


这句话如果是从老师的口中说出,那么可视为自我激励或教师间互相激励。
但如果是从外行口中说出,而且振振有词地说出,那么可以视为暴露智商。

我们用归谬法来推导一下。

如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立,那么教练也是老师的一种,“没有练不好的运动员,只有不会练的教练员”的说法也应该成立。等哪天我不想教书想打职业篮球了,我请的任何一个教练都应该把我培养成姚明的级别,否则就是教练员不会教,跟我的身高无关。等哪天我不想教书想要当演员了,我请的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把我培养成影帝,否则就是老师不会教,跟我的颜值无关。

可见,如果撇开语境单看这句话,那它就是一句政治上无比正确却枉顾个体差异和教学规律、毫无逻辑的话。

这句话有三处严重错误:

1、没有给出“好”的标准。

究竟是把孩子教到北大的水平为好,还是教到及格的水平为好?

究竟是把孩子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为好,还是培养成家长需要的人为好,还是培养成孩子自己希望的样子为好?

究竟是全科优秀的全才为好,还是单科突出的专才为好?

究竟是成绩优秀为好,还是品德优秀为好,还是体育优秀为好,还是艺术优秀为好?

国家、家长、老师、孩子自己,心中都会一个“好”的标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标准是模糊的,是不统一的,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讨论前提,那么这个讨论就永远是空中楼阁。

2、枉顾个体差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潜台词就是“所有人能学好所有东西”。

我们能接受人的手指天生有长短,能接受人的身高天生有长短,但为何不能接受人的大脑天生有差异呢?

一个人擅长逻辑思维,还是擅长形象思维;擅长分析,还是擅长想象;擅长语言,还是擅长运动,既和后天环境有关,也和先天发育有关。

在大量科学结论面前,我们为何还要强迫一个人在他不擅长的领域也学好呢?

3、夸大教育的作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另一种潜台词就是“教育是万能的”。

我也很希望教育是万能的,但只要当过老师或者做过父母的人都应该明白,教育不仅不是万能的, 反而在很多时候是无力的。

人类的教育史和人类存在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学习障碍、行为偏差、游戏成瘾等等问题。

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么何必还要警察和心理医生。

如果教育是万能的, 那么何必要监狱呢?


教师行业里败类也不少,但出败类的比例绝对是各行业中最低的之一。我敢说,中国绝大多数老师只要在岗位一天,就会尽全力对国家负责, 对家长负责,对孩子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我们已经不指望外行尊敬我们,也不需要所有人理解我们,我们只希望不被污名化,而已。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谢谢。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这是一句胡说八道的话,谁说就让谁来教教学生,再看看他能说出来不了吧!看他还能不能理直气壮了。

站着说话,当然不会腰疼了。

当年我初登讲台,我还真是被领导说的这句话鞭策了好多年。感觉学生学不好,都是我没有做到位,都是我的错。“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于是更加拼命地努力,教学当然不必说了,教学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都一丝不落地、身体力行地去做,真的以为只要我做到了无微不至,学生就会懂得,就会改变,就会被“我教好”!


20多年过去了,才发现这其实是一句谎言,天大的谎言。

前段时间那个拿起砖头在几秒之内敲击班主任老师头部9下的学生,谁能教的好?谁还敢教呢?一个连好坏都不分,轻重都不分的学生,连基本的品行都没有的学生,你如何能教好他?即使是面对一个智商非常高的学生,他如果自己不主动学习,老师怎么能教导好他?好像一个人,如果他不张嘴,你怎么能把饭喂进他的嘴里呢?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假如以后我还有机会在体制内上课的话,如果有领导这样说话,我立刻就会给他怼回去:既然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我很无能,对不起,把我教不好的学生给你吧,领导,你来教!我相信你是那种可以把任何学生教好的老师!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就知道了嘛!

面对学生和家长,我还是想当一名挺直腰杆的老师,如果你对我的教学不满意,请另请高明,我不会占着这个位置,影响你们的发展的。

面对领导,我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基本教学我做到了,请你不要随意信口开河地无理要求我,如果我做的,无法达到你的标准了,我可以把这个位置让开,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教好你的学生吧!但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高调,我实在无法认同,哪怕让我承认我是一个无能的老师也行。



Julia平常心


我认为不完全正确,这能是相对而言。我的学生年代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跟我坐在一起的同学,尽管为他耐心辅道,对他有必答,尽到了当教师的职责,可是,每次考试还是不尽人意。这与天资也有关系,学生成绩差,不能一味地去责怪老师。


五代忠臣


如果优质老师一对一教,根据我的经验,90%的学生我可以用各种方法教好(但是不可能100%)。如果一个老师带几十人的班,能把每个学生教好纯属扯他妈的蛋。本人以前是新东方资深教师,下面是我今年教的一对一高三学生。











功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相当不付合现实.不知此人读了几年书.。我不是老师.不是为老师讲话.我是讲客观存在而事实的说话.现在我简单举一例.我读书时.全班学生是统一上课的.老师是统一授课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很优秀.有的学生很差很差呢?


用户76377356742


这话我不认同,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很烂,但我不觉得是老师的问题,相反,我很清楚是我自己的问题,除了个别老师,是直接让我对他这个老师的师德产生怀疑,英语不好,是因为我自己不喜欢英语,也学不好英语,在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下,有一些人英语很好,有一些人英语不好,其中除了天赋问题,更多的是自己努不努力的问题,学不好,怨自己,而不是怨老师。


何以解忧唯有ni


我记得湖南卫视有一个少年说的节目,其中有一个孩子父母离异,那孩子成绩特别差,每天混迹网吧,后来换了一个老师,老师拿孩子当自己孩子一样,后来孩子居然考上重点高中,那孩子叫老师妈妈,还说,要拿着高考成绩单去见老师,这种情况你说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可爱的宇1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我很欣赏这句话,只是放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已经严重变味,甚至有些歪曲变形了。

一、“好”的标准被无限拔高,高不可攀。

1、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家长们也陆续有了孩子们的成绩通报。网上沸沸扬扬的有了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考了94分而头疼的报道。考了94分的成绩算教得好吗?不好,因为是班级倒数,让家长头疼了。可多少分算好呢,60分合格,70、80分良好,90分优秀,你说这老师教好了没有?

2、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五个指头还有长有短。可我们总是在反复教育学生不能偏科,平衡发展,语数外政史地生理化那么多学科门门都要优秀,为什么我们教育学生就一定要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学得了无生趣?为什么我们教育学生就非得忽视其智力差异赶鸭子上架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不是在扬长而总是在补短呢?我们总是口头喊着因材施教,却一条线的对待千百万学生。

马云的数学考过1分,钱中书考过15分,朱自清的数学也差得可以,是他们的老师不会教吗?“扬长避短”可不是一句空话,可我们今天为什么都拚命地补短呢,补成每一个孩子都一样长短?

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你让我教了吗?

1、孩子送到了学校,家长的手也伸到了学校里。学生上课玩手机,专家们说手机是私有财产,老师不能没收,收了手机没准还惹上杀身之祸。孩子犯错了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站不能跑也不能抄,轻言细语可别伤了孩子的玻璃心,据说语文老师上课有激情声音太大还吓着了孩子呢?

2、家长不尊其师,孩子不信其道。现在懂教育的人太多,老师烂大街的,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对老师指点一二,问题是当你对老师评头品足的时候,孩子心头的“天地国亲师”的神位早巳经跌落尘埃,老师的说教还会有多大份量?

3、老师说往东走,你说往西行,老师说讲道理,你说给打回去。一个是老师,一头是父母,孰重孰轻,孩子分不清?孩子的毛病,就像弹簧一样,辛辛苦苦压了5天,周末一回家,“澎”地一下全放松,5+2=0,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教。

一般当中有特殊,个别师德不彰、才德不符的老师和有智力障碍、暴戾乖张的学生不在讨论之列。

结论:陈鹤琴老先生是一位理想主义教育家,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强调的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提倡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句话理当作为我们每一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而不应当是精神枷锁,更不应该成为挥向教师的皮鞭。


快乐老九哥


100%正确。孩子如果智商不是太低(75以上),没有神经心理疾病,他的本能是爱学习的。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不然没有办法生存。但是每个孩子擅长的学习方法不同,每个年龄阶段的信息处理方法也不同。7岁以前的孩子,大脑的认知能力没有发展到成人的水平,所以他们是靠身体学习的,主要通过模仿和体验,所以7岁前的孩子你让他坐着听讲,这简直就是乱搞,因为他不懂,只会投大人的所好背。7岁以后的孩子,大脑中神经链接已经接近成人了,他们可以接受一些抽象的概念,但还不能像成人一样接受假设。因此给他们的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能像大人一样。7-12岁的孩子,非志愿性注意力只有半小时,因此教他们时得穿插很多不同的方法,让他动起来,这样他才不会走神。而且7-12岁的孩子元认知已经发展起来了,他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以后有什么用。你跟他说为了考大学好找工作,这是不会激发他的驱动力的,因为他会想:做主播可以赚百万,我不用考大学啊。所以你还得把所教跟现实,甚至未来的趋向连起来。有的孩子有失败恐惧,他不是不想学,他是怕失败,这需要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打破他的失败恐惧;有的孩子,他的身体需要额外刺激才能不走神,所以老师要容许他手上捏一样东西.....诸如此类80多种状况,需要老师应对,这些应对好了,孩子不可能不学的!如果应对不好,只能靠批评,边缘化,叫家长等这些办法来吓孩子的话,只能显示老师的无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