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地名:土右旗二十四頃地鄉的35個村名來歷

二十四頃鄉,位於土默特右旗東南部。鄉政府駐地在薩拉齊鎮東南20公里處的二十四頃地村,故得名。轄15個村民委員會、35個自然村。

二十四頃地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二十四頃村,轄3個自然村。

二十四頃地:1880年,有一比利時傳教士來此購地二十四頃,並建莊傳教,故得名。

上油房灣:一百多年前,田佔寬來此定居開油房,且位於河灣處,故得名油房灣。後居民漸多,逐漸發展成兩個村,本村位於北,故得現名。

下油房灣:一百多年前,田佔寬來此定居開油房,且位於河灣處,故得名油房灣。後居民漸多,逐漸發展成兩個村,本村位於南,故得現名。

曹家地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曹家地村,轄1個自然村。

曹家地:約二百年前,有曹姓人家居住此地,故得名。

大沙街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大沙街村,轄2個自然村。

大沙街:約二百年前,黃河氾濫,但洪水未淹沒此地,故稱沙尖(即沙丘),後演變為現名。

西河頭:本村地處黃河故道岸邊,大沙街之西,故得名。

小沙街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小沙街村,轄2個自然村。

小沙街:本村原名趙起祥營,因黃河水氾濫,該村被淹沒,水退後人們繼續建房定居此處,該村因鄰近大沙街,故得名。

黃花萍:早年,此處曾生長黃花菜,故得名。

壕畔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壕畔村,轄1個自然村。

壕畔:因本村地處黃河故道岸邊,故得名。

南官地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南官地村,轄1個自然村。

南官地:本村原屬梁家官地村的一部分,因地處梁家官地村南,故得名。

左家地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左家地村,轄2個自然村。

左家地:約二百年前,有姓左的一戶人家居住此地,故得名。

冀家地:約百年前,有冀姓居民在此居住,故得名。

海心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海心村,轄4個自然村。

海心:因村中心有一常年積水的水塘,人稱“海子”,故得名。

李家圪旦:清光緒末年,有一名叫李培江者居住此地,故得名。

上大圐圙:因村南原有一水溝,人們在此築壩成圈,故得名大圐圙村,後發展為兩個村,本村位於北面,故得現名。

下大圐圙:因村南原有一水溝,人們在此築壩成圈,故得名大圐圙村,後發展為兩個村,本村位於南面,故得現名。

石泥橋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石泥橋村,轄5個自然村。

石泥橋:此地原住有兩位老人,一位叫石泥,另一位姓喬,人們把他們的名和姓合起來,叫石泥喬,後逐漸演變為現名。

二合公:約百年前,趙氏和另一個人在此合夥做買賣,故得名。

白和圪旦:約百年前,有一叫白和的居民在此居住,故得名。

趙子圪旦:約一百五十年前,趙子在此居住,故得名。

東什大股:清光緒年間,劉三羊在此習地耕種並定居,因本村在什大股村東,故得名。

二道壕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二道壕村,轄1個自然村。

二道壕:因駐地鄰近二道壕,故得名。

什大股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什大股村,轄2個自然村。

什大股:清光緒年間,大義公把土地分成十股給劉、張、賀等十人耕種,故得名。

楊有源圪旦:1948年,楊有源來此定居,故得名。

和義成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和義成村,轄2個自然村。

和義成:約三百年前,商號為“和義成”的人來此放牧,後形成村落,故得名。

磨房營:約百年前,李三娃在此定居並蓋有一座磨房,故得名。

苗六圈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苗六圈村,轄1個自然村。

苗六圈:早年,有一叫苗六的人曾在此種一圈地,故得名。

聯合村村民委員會:村委會由張家圪旦、焦家圪旦、大董家卜、小董家卜、十八頃地聯合組成,轄5個自然村。

張家圪旦:本村原叫楊六八圪旦,清光緒末年又遷來幾戶張姓居民,故改為現名。

焦家圪旦:1918年,有一叫焦林法的人居住此地,故得名。

小董家卜:清光緒年間,有部分居民由大董家卜村遷居此地,故得名。

大董家卜:清光緒年間,有董姓居民在坑塘邊居住(“卜”,即“坑”),故得名。

十八頃地:清光緒年間,趙、王等幾家在此合股耕種十八頃地,故得名。

高商窯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駐高商窯村,轄3個自然村。

高商窯 :二百年前,有高姓商人來此購地定居,故得名。

二郎窯:一百八十年前,史二郎來此購地定居,故得名。

南召卜:相傳,此地原有召廟一座,因該村位於召廟南,故得名。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包頭市分冊)》(1985年11月)

資料整理: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市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感悟文化,修行自己。


包頭地名:土右旗二十四頃地鄉的35個村名來歷

土右旗薩拉齊鎮的磐安門廣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