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分離水中腸球菌的方法

腸球菌屬(Enterococcus),為革蘭陽性,成雙或短鏈狀排列的卵圓形球菌,無芽胞,無莢膜,部分腸球菌有稀疏鞭毛。腸球菌最初列為D群鏈球菌,1984年,腸球菌被重新分類為腸球菌屬,在經過DNA-DNA和DNA-RNA雜交的研究後證明它與鏈球菌屬有較遠的關係。


腸球菌是人類和動物腸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通常在引起腹腔和盆腔感染所分離的混合菌絲中發現,既往認為腸球菌是對人類無害的共棲菌,但近年研究已證實了腸球菌的致病力。在需氧革蘭陽性球菌中,它是僅次於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內感染致病菌,腸球菌亦可引起院外感染。腸球菌不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還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敗血症、心內膜炎和腦膜炎等。


腸球菌通常從食品、植物、水和土壤中分離,可能由於它的來源是糞便使得他們的天性在惡劣環境中比較耐受。在牛奶和奶酪製品中通常會找到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和少量的堅忍腸球菌,偶然也會發現小腸腸球菌和鉛黃腸球菌。不同於其他乳酸菌,腸球菌不能被認為是“一般認為安全”(GRAS),並且它在水中檢測是作為糞便汙染物的指標的。一般認為對於腸球菌的安全評價程序是一個模稜兩可的狀況。一方面,腸球菌在作為奶酪技術中作為發酵培養物被認為是由積極作用的;另一方面,它們被認為是新興的人類病原體。


由於腸球菌的表型多樣性,這使得腸球菌種的生理測試鑑定一直存在問題。此外,物種鑑定的常規實驗往往需要很長的培養時間。使用16S和23S rDNA基因的基因型鑑定方法更加的準確,但是它們還不能區分所有腸球菌的物種(例如鶉雞腸球菌和鉛黃腸球菌有99.8%的16S rDNA的同源性)。


國標中分離和鑑定腸球菌應用傾注法,根據樣液在選擇性腸球菌瓊脂(36 ℃±2 ℃培養18 h~24 h)或KF瓊脂(36 ℃±2 ℃ 培養24 h~ 48h)上生長的典型菌落數,在腸球菌瓊脂平板上形成帶棕色環的棕黑色菌落;在KF平板上形成暗紅色至粉紅色菌落,邊緣整齊, 用無菌接種針從每個腸球菌瓊脂平板或KF平板挑取5個典型菌落,進一步做確證實驗。


HiMedia公司(國際知名微生物培養基生產商)生產的快速腸球菌顯色培養基(貨號:M1414),該培養基中的蛋白腖為菌種提供氮源,添加的氯化鈉使腸球菌的快速生長保持滲透平衡,疊氮化鈉能抑制伴隨的微生物菌落,尤其是革蘭氏陰性菌,存在於腸球菌中的酶β-D-葡糖苷酶裂解顯色底物,使菌落呈藍綠色。HiMedia的快速腸球菌顯色培養基用於快速鑑定和區分水樣中的腸球菌,18-24h後出結果,方便快捷。我國在新修訂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資料性附件中增加了腸球菌和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修訂後限值腸球菌/(CFU/100mL) 和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杆/(CFU/100mL)限值均為0,快速腸球菌顯色培養基的研發,為快速檢測水中腸桿菌起到重要意義。


快速分離水中腸球菌的方法


快速腸球菌顯色培養基(貨號:M1414)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Chellandi Mohandass等人,在研究喀徹灣沿岸的沿海地區,潮汐週期中水質指標的分散性和可收回性文章中就有應用(Chellandi Mohandass, S. Jaya KumarN, Ramaiah.Dispersion and retriev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during tidal cycles in coastal Salaya, Gulf of Kachchh.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J], 2010, 169(10): 639–645);Krishna M. Raja等人,推定致病性標記香港海鷗形菌的ESBL基因和脂多糖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也有應用(Krishna M. Raja ,Asit Ranjan Ghosh.Molecular Insight of Putative Pathogenicity Markers with ESBL Gene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in Laribacter hongkongensis.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J], 2014, 174(5) : 1935–19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