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嗎?

雙盛農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業種植“靠天吃飯”的舊局面已經被打破。我國的水利灌溉設施不斷增加,灌溉條件不斷改善,抗擊乾旱的能力不斷加強,農業發展的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面貌。

同時,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單純依靠糧食填飽肚子,肉品類、蛋奶類、蔬菜類、水果類等食品生產充足,市場供給豐富,中國人從單一的吃糧變成一日三餐豐富多彩。從這些社會現象,就可以看出“靠天吃飯”的歷史在我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秦風熱線


我的老家是在北方,我們這裡真的是靠天吃飯的,雖然地裡乾旱可以從排水渠引水,但是面對很多的自然災害,真的是束手無策!

我們這裡相對來說還沒有發生過特別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也會經常遇到一些小災害。好多年以前家裡下了一場暴雨,下了兩天一夜,很多人都慌了,因為種的是水稻,還靠著河邊,如果要是發大水,挨著河邊的水稻都要遭殃,好多一些村戶冒著雨去地裡觀察,但是面對大雨,一點解決辦法也沒有,雨下過以後,挨著河邊的稻池地大面積都被大水衝了,我們家的也被衝了,那年那片地本來要收三四十代的水稻,最後就收了一袋,因為這次大水,有的村戶接受不了,在地裡大哭起來!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面對一些自然災害,有時候也只能束手無策,像洪水,冰雹,乾旱,蟲災,不過我相信,經過發展,肯定會有一些解決的辦法讓農業種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山邊的那道彩虹


我的老家是河北衡水,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我們這裡現在有水井,有的地方有河水,感到天旱的時候就用河水或者地下井水澆一下莊稼果樹,但是現在這幾年糧食水果都不值錢,人們就捨不得澆地了,雨水多的時候,人們就能少澆幾水,就能省點錢



農村小馬哥的快樂生活


大家好,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嗎?我覺得我們這裡就是靠天吃飯。我就是農民,拿我這幾年的種植情況來說,我種地遇到過雹災,木來苗情出的非常好,一場雹子下來砸成光桿,補種其他作物又錯過農時,秋天全是青稈子,沒結糧食。遇到過旱災,種子播下地就沒下過透雨種子在地裡幹著不發芽,實在不行了拉水澆地,可我們這裡種地都是十垧以上的,真是澆不過來,可想而知,沒有苗哪來的產量。去年是水災,這雨連續下了兩個來月,河水出槽,稻田都淹絕產了,旱田也受很大影響,產量不行,能保住種地成本的就是好的了。所以我覺得農業種植是靠天吃飯的。


龍江玉輝


這個問題不能說沒有,因為有的地方即便遇到乾旱人家也有水供給,而有的地方遇到乾旱打井都沒水出來只能靠天吃飯。一九九六年我的家鄉就是這樣的。我記得水稻剛長出水稻都奄奄一息的田裡開的裂,那時的我手都放進去了。如果那時能下場雨,多少也能收點。那年沒吃到幾頓來飯。那時如果有水該多好啊!!到現在如果還是那樣的大旱,我敢說我們那裡結束還是一樣的。


老陝物流人


在幾十年前可以肯定的告訴你,農業種植就是靠天吃飯,但如今,我們已經不在是靠天吃飯了,靠科技!

從種植選種開始說起,以前的種子都是上一個年度收貨時,挑顆粒飽滿的留做下一年的種子,而如今,我們研究了基因、染色體,懂得了如何選育良種,淘汰劣種,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個典型例子。

從土地效率來說,以前只是憑經驗看土地肥沃,選擇離水源近的土地,而如今,我們有土壤學研究,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酸鹼度、微量元素等,可以人工改良土壤,根據土壤性質去種合適莊稼。

從肥料來說,最初人們只懂得使用糞便當做肥料i數量有限,肥料利用率差,如今農業的發展各種高效肥料的研發,種植效率大大提高。

從種植方式來說,以前要靠純人力+畜力,種植工具也簡單,而如今機械化農業已經全面普及,從種植到除草到收穫都可以機械化。

從環境條件來說,以前說靠天吃飯,主要是講雨水,氣候溫度,而今基本都是自來水,可以靠人工灌溉,冬天可以大棚種植,夏天可以遮陽,甚至環境溫度都可以改變,當然除過一些嚴重的自然災害是人不可改變的,災害一來發生概率低,二來如果有災害別說農業種植任何行業都可能被對應災害擊垮。

總之,如今隨著科技發展,農業已經向著新型現代農業發展,農業上的進步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已經不在靠天吃飯了!





城裡的牛


當代農業已經根本上擺脫了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隨著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種植方式和模式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就證明農業種植不再那個男耕女織,靠天吃飯的時代,到底從那些變化中可以看出來呢。

一、生活水平提高

★在我小的時候,吃水果往往要等到夏季才開始有一些早酥梨、杏、西瓜等時令瓜果上市,當這個季節過去的時候,很難在夏季吃到秋季、秋季吃到夏季的水果。對於蔬菜這種難保存的作物更是難上難,當然這裡要排除大白菜。隨著生命科學的進步,育種科學家們培育出了不同生育期的水果,早熟和晚熟水果等農作物大大擴展了農作物的成熟範圍,極大限度滿足整個市場需求,而不是一個地區水果一同上市。蔬菜也是一樣,最簡單就是溫室大棚,冬天吃到的黃瓜、西紅柿、小白菜都是靠溫室給予它們適宜生長的環境來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而由於這種不同作物、不同季節的合理分配才會很少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我們也很少看到我們熟悉的農民在網上發出“救救我吧,我家大白菜滯銷了”、“救救我吧,我家西瓜滯銷了”等社會熱點問題。

二、種植範圍擴大

★我國地大物博,但是有一個特殊的問題,氣候變化差異巨大。如種植環境中的高鹽、乾旱、寒冷等條件因素的限制,使我們不能廣泛種植。但是現在社會滴灌、大棚、抗旱、抗旱、抗菸鹼等作物品種能在我們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這就是人在與天作鬥。我們不能改氣候變化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身處在環境中的人和事。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它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也培育了海水稻,這無疑給我們更多身處在菸鹼環境中的人們帶來了種植的希望。袁隆平的大名如雷貫耳,但是對於我是一個西北人,有親身接觸的就是油菜。有這樣一位教授,他默默無名,但是他將冬油菜向北擴種了30°,將油菜花開滿在最低溫度零下30℃的新疆。這就是現代農業,不再是適宜那種作物就種植,我們已經通過育種,抗旱、抗寒鍛鍊讓它們更耐寒、耐旱。

三、種植設備多元化

★種植設備那就多了,從牲畜耕地到重型機械根底、從引水灌地到開鑿深井、從漫灌到滴灌、從人力到半自動化甚至全自動化。這中間的變化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變化,農業早已不在是那個手動的時代,我們也走上了智能時代。潑灑農藥、手動噴霧、電動噴霧、飛機噴霧、無人機噴霧等種植設備多元化了。

四、抗災害能力變強

★2017年陝西發生玉米螟,大面積玉米受害,當地政府僅用了一週時間將危害降低到最小。2019年蝗蟲大軍即將入侵我國,世界各國政府相當關注,但是已經在印度控制了。各種化學農藥的開發,保障了農作物減產絕產的可能性。快速繁殖能力的發展,使我們有了不會因早春霜降死苗不能補充。

五、預測精準度大大提高

★說到預測,我們經常會關注天氣預報。上班族可能最關心週末出玩的天氣,但是農民關注天氣可能是因為他最近要施肥打藥。2019年草地貪夜蛾入侵,短短几個月入侵20幾個省份1000多個地區,我們植保工作者時刻關注著這個動態變化。這說明我們預測技術越來越精準,更好知道我們面對自然突發因素。

六、種植模式多元化

★說到種植模式,讓我印象最深也是我親身經歷的。海南反季節芒果種植,在學校時,感覺調控植物開花結果很神奇,可能只能通過科學家們來實現。但是到達海南市場後,我驚呆了,幾乎每個果農都能達到精準調控的程度。原來植物調控技術農民也會,海南芒果本來是5-6月份上市的,但是在整個生育期的調控中可以提前到春節前後,這是多可怕的事。種植模式有無土栽培、水培等。

七、轉基因

★這個話題是個社會熱點,但是我們不考慮它可能存在潛在危害的情況下看待它。讓一個作物自身帶有抗蟲、抗病、抗旱、抗旱甚至改變養分、提高產量的技術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手段。轉基因到基因編輯實現了讓基因轉變得更快更容易,我很期待在未來的10年、20年、50年這個技術發現的程度。到底是神是魔,我很期待。

★★總結:現代農業已經再也不是那個農耕時代,多種學科共同結合將會給種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上七點僅為我個人意見,希望對年有用。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我是惡霸王小五,一個關注農業害蟲防治策略的人。我會定期發佈一些農業害蟲的基礎知識,希望對您有用,如有需要,請關注我,謝謝!


小五植保科普小課堂


現代農業種植已經不全是靠天吃飯了。在幾十年前基本是靠天吃飯。那時候農業發展落後,農業技術,農業機具都很落後,稍微有點自然災害都會讓農民損失慘重。那時候是真的靠天吃飯。

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的扶持,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很多農田都修了專門的排水溝,用於洪澇時排水。防止大水沖毀農田。天氣預報比以前更準確更精細了,對農民提前預防災害性天氣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很多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也增強了抵抗惡劣天氣的能力。比如我們種的水稻,以前的水稻只要遇到大風天氣,會整片倒下。結果就是還沒來得及收割就在地上發芽了。通過技術改良現在很多水稻都具有抗倒伏的能力,很少再見到整片稻田倒下的情況了。

記得有一年乾旱的時候,我一放學就跟父親去挑水澆柑橘。就靠人力那麼挑水抗旱真的是杯水車薪。最後還是得看天吃飯。現在就好很多了,每個人家裡都有一臺潛水泵,乾旱時往水塘裡一扔水就抽到柑橘園裡了。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乾旱就不用擔心。

不過農業種植並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受農村地理環境的限制,有些農村可能本來就缺水,再碰到乾旱天氣可能也無能為力。還有就是自然力量太強大,人定勝天的想法過於主觀了。就說今年這次倒春寒吧,幸好是持續時間短強度也不大,否則小麥油菜的損失會很大。





山居秋民


農業是靠天吃飯的嗎?其實農業不是靠天吃飯的,農業是一門可以量化的自然科學!不能把“靠天吃飯”當做不進步的藉口,否則農業就是賭博,一場暴雨、一場大雨、一場高溫,一場乾旱,就是傾家蕩產!

農業看天吃飯,乾旱是最容易聯想到的天災,1975-1976年的乾旱事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持續了16個月的低降水,造成農作物大幅減產,家禽家畜大量死亡。不過災難從來不是重點,重點是災難過後如何恢復生產,並且如何抵抗它的下一次到來。

農業參與者太多太散,投入有限,知識結構有限,所以導致沒有運用科學技術去發展整個產業,中國農業這一千年來原地踏步。不是農業靠天吃飯,而是我們的農業過於傳統過於守舊。比如說水災,首先選址就不合適,受災只是時間問題,開溝、水渠等基建沒有做好,受災也是必然的。

選址要科學,基建要具備面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如果這些都沒做好,當然只能是靠天吃飯。應該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減少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對產業的影響,提高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

面對未來,極端天氣將變得普遍,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對農業而言,任何一個災害都是致命性,尤其是農業,越是靠天吃飯越是要不靠天吃飯!






匆花丸子


你好:這個問題我結合我所在地區的農村和農業種植業情況做一分析。

一、農業農村地域所處的區域不同,靠天吃飯的程度也不同。

我國農村地域分佈廣闊,東南西北中,有海有山有丘嶺,有水地有水澆地有滴灌地,有平旱地有淺山地有腦地。有風調雨順的地方,有四季鮮花盛開的地方,有二季分明的地方,有三季分明的地方,有四季分明的地方。有隻能種水稻的地方,有隻能種小麥的地方,有隻能種青稞的地方,有一年種植四茬的地方,有一年種植三茬的地方,有一年種植二茬的地方,有一年種植一茬的地方,有一茬還豐收不了的地方,在就是牧區了不能種植農作物。有突出特色種植的地方,有突出果業茶葉業種植的地方。總之各地的農業種植靠天的情況千差萬別,也可以說靠天吃飯的現象在各地程度不同的存在,實事求是的說這是客觀事實,不能不承認。

二、靠天吃飯的農村分佈範圍各地各不相同。如:就青海省二市六州的農業區,主要分佈著川水農業地區、淺山水澆地區,高位淺山地區、腦山地區、農牧相互交叉地區、純牧業區。這裡很多地區十年九災,不是旱災就是雹災,不是澇災就是雪災。雖然現在很多農業生產種植方面都推廣應用了科學技術,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各種農業機械化作業,先進科技技術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風險。

三、人定勝天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各地近幾年來發展新型農業種植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對普通性和一般性災害的預防和防治能力相當強。但是遇到強颱風、風暴、沙塵暴、洪水、澇災、乾旱缺水、霜凍、雪災、冰雹等強災害發生的時候,農民朋友就有些束手無策,減災能力就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下靠天吃飯就顯得很重要,農業只有老天爺風調雨順,豐收就沒有什麼問題。因此人定勝天與靠天吃飯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純說靠天吃飯,也不能說已經在農業種植業行業中人定勝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