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

用户1729556355155


我是叮当猫游历史,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题主是问李卫为什么没有被杀?估计是根据影视剧里的有关剧情问的。在影视剧里,李卫是一个出身贫穷但极为机灵的人,先是受灾的贫民,后成为雍正的家奴,由于忠心,最终成为雍正的得力大臣。而在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出生于1687年,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先祖在明朝曾担任过锦衣卫。他出身于军人世家, 没读过多少书, 因而走不通科举入仕之路, 但家中富裕,(并非电视剧中的穷困出身)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捐资为兵部员外郎, 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是雍正时期的名臣。由于其政绩卓著, 与鄂尔泰、田文镜一起被雍正誉为“模范三总督”。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下旨祭奠, 赐谥号为“敏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卫为官的一生。

李卫能干且性格刚硬,自述“嫉恶如仇, 敬贤如命”,这一点在其任户部郎中时就有所体现。他任户部郎中时, 管理银库事务, 有位亲王对于收缴的白银, 每千两都要额外加收10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坚决反对, 但亲王执意要收, 李卫就将银柜抬到廊下, 在柜子上书写这是某某亲王的“盈余”, 指明是非法收入。亲王闻此大惊, 只得停收库平银。因为这件事, 他得到怡亲王胤祥的推荐, 升为云南盐驿道。李卫于云南任内大胆改革当时颓废已极的盐政, 不仅于短时间内清除了积弊, 使得云南盐政焕然一新, 而且还增加了食盐的销量, 使得盐课由亏损变为盈余。雍正很欣赏李卫的才能和性格, 即位后大加重用。

雍正对于李卫的倚重和信任,一是由于李卫的能干,另一方面,也与雍正即位时面临的复杂情况有关。

雍正即位之后, 面临着康熙后期围绕着争夺皇位而形成的各种官僚朋党集团势力。同时, 康熙一朝, 东北与沙俄交战, 西北有蒙古叛乱, 西南有三番之乱, 东南有台湾郑氏政权, 所有这些问题都被康熙解决, 国家空前统一, 而国库也空前空虚

“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雍正继承了这样一个大摊子, 面对这两个严峻的问题,雍正就从清查各地财政的漏洞开始, 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的这一举措, 一方面要解决财政问题,通过整顿吏治填补康熙留下的财政亏空, 一方面借机清除异己势力。为了防止科甲形成的朋党势力, 雍正在位时期, 多次打击科甲出身的士人官僚, 如李绂、杨名时等人。另一方面, 雍正重用捐纳出身的官僚,雍正朝最为宠信的三个大臣——鹗尔泰、田文境和李卫, 除了鹗尔泰是满族八旗举人出身之外, 田文境和李卫都是捐纳出身。

在地方上,雍正首先把矛头指向江浙富庶地区, 不断大规模地打击江浙地区的官员和士人, 不是以科举案, 就是以文字狱, 或者清理欠税等等, 查抄他们的财产, 惩处官员和士人。其中的原因, 第一是巩固刚刚建立的王朝, 因为江浙一直是反清复明的中心;第二是为了开疆拓土的财政需要。清代初期频繁用兵边疆,而开疆拓土就需要财政的支撑, 江浙是明清两代财赋的主要来源地, 因此历来是税赋最重的地区, 拖欠和抗交的情况层出不穷, 所以对他们施行高压政策, 完全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李卫这样的能干官员去管理地方。李卫除了能干,且非科甲出身, 从不参与结党,没有雍正所厌恶的科甲和朋党习气,他对于雍正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也是大力支持, 认真推行, 所以雍正对其极为信任。

纵观李卫为官的经历,也的确是实心任事、忠君体国的典范。雍正三年 (1725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后同时兼管两浙盐政,后雍正又专门为李卫设了浙江总督一职, 兼管江南苏松七府五县的匪盗案,以保证其行事不被掣肘, 可见对其信任有加。

当时江浙两省社会秩序比较混乱, 又曾是南明小朝廷的盘踞之地, 民间反清复明势力比较活跃, 一直是朝廷的隐患。李卫长于缉盗, 或令捕快化装后混入匪穴, 或命投诚的盗贼暗通情报, 终于侦破了以江宁人张云如、甘凤池为核心的反清复明势力。李卫还加强缉私队伍力量, 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李卫通过调查发现,江浙之所以多盗贼, 原因之一就是人多地少, 无地失业农民只得以偷盗为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消除隐患, 李卫招募百姓垦田晒盐, 尽量减少失业游民, 同时修筑海塘、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减免赋税。经过5年的治理, 浙江东南数千里无盗贼之警。

李卫于浙江总督任内, 不仅在浙江清理积弊, 尽职尽责, 而且还被任命兼理江苏省的诸多事务, 一改江浙两省吏治民风混乱的状况,使得两地的风气大为改观。因此李卫深受雍正倚重, 雍正允许他“凡天下有关吏治民生、兴利除弊之事”, 但有所闻, 即可入奏, 而且即使其所奏有误也不加罪, 可见对其品行、能力的肯定。

另外,如前文所述,李卫敢于碰硬, 不畏高官。大学士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犯法,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不畏鄂尔泰的地位在自己之上, 毅然上奏弹劾鄂尔奇, 雍正只得将鄂氏革职查办。由于李卫敢于大胆惩处地方贪官劣员, 使得地方吏治得到整肃, 这无疑符合雍正的心愿,所以特别得到雍正的垂青。由于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李卫更加呕心沥血、勤于政事。他历任封疆大吏14年, 直至乾隆三年病死在直隶总督任上, 年仅51岁。乾隆帝下旨祭奠, 亲赐谥号为“敏达”,这个谥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卫为官的一生。

欢迎大家讨论。


叮当猫游历史


在历史上李卫为人放荡不羁,也确实在朝中得罪了一些人。乾隆上台后,大力裁撤雍正一朝的功臣元老。不过,李卫本身也有独特的保命之道。

首先,他的资历高,有和雍正之间的君臣知遇之情。李卫在康熙时期入仕为官,历经多年也不过是从员外郎升为了郎中。雍正即位后,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云南盐驿道是当时的肥缺之一,很容易获得重用。雍正二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但仍然兼管盐务的职务。短短两年李卫就从五品郎中直升从二品布政使。这和雍正的信任重用是离不开的,这份情分应该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雍正三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兼巡抚事。这样的资历履历和君臣情分很好的保护了李卫之后的仕途和生命。

其次,乾隆继位之后大力重用文臣,而李卫虽然读书不多可是却非常重视文人。他曾出钱修过浙江通志,建立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在雍正年间,因浙江人发生多起文字狱,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作惩处。 为尽早恢复乡会试,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所以乾隆上台之后,李卫也没有受到清洗。

最后,李卫的问题很大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经常对朝中重臣直呼其名,有失官箴体统。但这都不是切实的利害冲突,所以李卫得以顺利着陆,得享天年。


经典守望者


历史上的李卫和电视剧中不一样,历史上的李卫虽然也没啥文化,但是他可不是雍正潜邸的包衣奴才,他是正经靠他爹李土豪花钱买来的官。

历史上的李卫算是三朝老臣吧,他爹李土豪在康熙时期靠着家里土豪的财产帮他买了一个五品官户部员外郎,当时还是四阿哥的雍正曾经管过一阵户部,李卫也就是在那时期攀上了雍正的高枝。

李卫对雍正忠诚度极高,兼且李卫不像年羹尧一样即掌握兵权,还不知收敛飞扬跋扈,李卫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他头脑非常聪明,所以对官场上这些道理明白的比年羹尧还透彻,所以年羹尧被杀了,李卫依然深受雍正信赖。

李卫在雍正时期可谓是深受信任,步步高升,曾出任过浙江总督,这属于非常大的官职了,李卫和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被雍正称为左膀右臂。这主要在于李卫在辖区内率先大力推行雍正新政,以及铁血镇压反清份子,主要是天地会。

李卫在两江一带曾经铁血镇压过反清志士,平书中鼎鼎大名的大侠甘凤池,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曾经是反清份子,后来甘凤池就是被李卫抓到了,被抓后甘凤池立刻叛变出卖了曾经的反清同志们,李卫在甘凤池出卖完队友后,立刻把江南一带的反清分子全部抓了起来,还顺道把没有利用价值的甘凤池凌迟处死了。

李卫虽然为人粗鄙,但是他对清廷的忠心是被雍正深深喜爱的,所以李卫官运一直非常好,甚至雍正之死都和李卫有关系,李卫曾经向雍正推荐了一个江南贾道士,雍正常年劳于政务,身体透支很厉害,晚年企图想服用长生不老丹药以延缓生命,结果雍正吃了李卫推荐的贾道士的药第二天就猝死在颐和园中。

不过好在乾隆比较英明没有追究李卫的责任,乾隆为了掩饰父亲晚年迷信丹药的问题,在继位后第一时间封锁消息,然后悄悄把那些道士流放出去了,以至于雍正死因被后人多加揣测。

乾隆继位后肃清了很多雍正时期的重臣,但是唯独李卫没有被肃清反而得到重用,被乾隆调进中央出任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可惜李卫还是为人粗鄙,在中央经常得罪同僚,所以没干几年乾隆没办法又把他调到地方当总督去了,最后李卫出任直隶总督病死在任上,乾隆得知李卫去世后还是非常悲伤,特赐李卫谥号为“敏达”,这个谥号在谥法里还算是比较高的称号,而且非常符合李卫的一生,正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李卫为人虽然粗鄙,但是人情达练的功夫绝对是登峰造极,不然他也不能深受雍正和乾隆父子两代皇帝喜爱,始终在官场屹立不倒。


小岛知风


因为李卫是个“鬼机灵”,虽然他不是正经科举出身,但在权谋方面却是无师自通。雍正时期的几个宠臣,比如田文镜、李绂、李卫等,还属李卫的结局最好。

李卫出身、

和《雍正王朝》中不一样,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并不是乞丐出身,而是出身富裕人家。只不过因为读书不成,家里给他买了一个监生的资格,从而走上了当官的道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已经出任兵部员外郎。

虽然在那个看重科举的年代,李卫花钱“买官”的行为被人看不起,但李卫不惧强权的性格,却也为他赢得了好名声。即使是清朝的王爷,李卫也敢得罪。李卫的这种硬脾气,传到了还是皇子的胤禛(后来的雍正)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雍正是一位勤劳的皇帝,一心求治。只是他登基之前的势力较小,因此便不得不破格提拔人才,野路子出身的李卫,得以在雍正朝平步青云。

雍正的宠爱

李卫除了有一身“硬骨头”,其权谋机变也是非常厉害。虽然他出任的是文官,但他却非常热爱武事,甚至一度向雍正请求去军前效力。雍正虽然知道他勇武过人,但安抚李卫之后,仍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李卫被雍正安排在盐务和抓捕盗贼上,因为这两项工作是李卫特别擅长的。许多大盐枭、江南巨盗,都被李卫横扫,抓捕到狱中。此后,江南社会治安得到极大改善,出现了繁荣景象。

李卫如此能干,自然受到了一手提拔他的雍正皇帝的喜爱。即使李卫脾气有时很骄纵,引起同僚的弹劾,但都受到雍正的保护。甚至李卫大骂其他官员,给自己上官起外号的行为,都只是被雍正批评一顿,而没有其他处罚。后来还专门把李卫从云南调到浙江,怕李卫受委屈。

因为有雍正的特别宠爱,即使是同为雍正宠臣的田文镜,对李卫也有几分讨好的意味。李卫才能、性格赢得了雍正的信赖,性命自然无虞。

李卫“会死”

李卫出生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于乾隆三年(1738年)。这个时间段真得是太好了,让人不得不感叹:“李卫会生,也会死!”

李卫在康熙五十六年已经做到不小的官职,此时的他正是三十多岁。而雍正登基后,对他大力提拔,李卫先后做过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高位。这些官职,非皇帝心腹大臣,是很难被任用的。

雍正在位十三年,此时的李卫已经逐渐步入老年。新天子乾隆一生写了几万首诗,自诩风流文采,因此对于非科举出身的李卫,自然是有些看不起的。但因为李卫是先帝宠臣,才登基不久的乾隆需要巩固自己势力,自然不会对他动手。

而乾隆三年,李卫却又恰巧不巧的因病去世。根本没有给乾隆动手的机会,这也只能说是天意了。因为乾隆后来到江南的时候,看到有人给李卫立庙。乾隆对此说道:“李卫凭借先帝对他的宠爱,性情骄纵,并不是公正纯臣。现在竟然有人给他立庙,这事情大有可疑!”李卫的庙宇被乾隆下令捣毁。

从乾隆事后的态度来看,李卫如果再活得长久一点,最终结局并不好说。不喜欢李卫的乾隆即位,李卫却很快因病去世,这是李卫得以保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死为大”,只是性情骄纵的李卫,并没有其他把柄落在乾隆手中。再考虑到雍正对李卫的态度,乾隆自然没有必要因为李卫,去推翻雍正对李卫的评价,担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因此,李卫得以高官一生,荣耀而死,并没有受到乾隆的清算。


飞熊说历史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李卫。李卫这个人,也是个职场精英啊,要不然不会从一个小混混混到一个两江总督的职位,这和他的做人是十分有关系的。和李卫一起的,是叫做高福,在剧中也就是坎儿(小说中高福和坎儿是两个人)。我们从第一集就似乎能够预测到,这两个人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两个人在一起行骗,负责骗人的是李卫,负责装死的是高福。就这样,李卫就能骗到钱,什么样精明的话都能说出来,什么生个儿子个个点状元,生个女儿个个封诰命。

从刚开始他们的表现,起码能看出来李卫是个随机应变的人,而高福是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听话做事的人。这也给后来高福被杀奠定了一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雍正杀了高福呢?这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一套书,那就是《百官行述》,这一点我们在先前已经讲过了。四阿哥胤禛得到了《百官行述》藏在了哪,也就是当铺里,这个时候呢,让高福去拿着当票去换东西,结果把这事办砸了,实际上也不怨高福。但是呢,雍正就是把他给办了。我们来简单的说一说,雍正为什么要杀了高福(坎儿)。因为他去拿当票去换这个《百官行述》,结果呢,他们要求必须本人才能换,再加上当铺是八爷的当铺,所以呢,这个消息就一定泄露了,这就让八阿哥肯定起了疑心,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也是致命的,因为李卫和高福都喜欢翠儿,当然结果也知道,高福肯定没有李卫情商高,然后邬思道就瞒着四阿哥让高福去办一些事情,这个事情是邬思道想要借着老八的手然后废掉太子,当然这个事情高福也是有点功劳的,但是呢,他触及到了一些机密的事情,后来再加上李卫带走了翠儿,然后呢就心中郁闷,去酒馆喝酒,然后呢,就被老八的人用点手段,给利用了,结果他成了在雍正府邸的一个小内线。四阿哥胤禛,知道了,当然尽快把他给办了,虽然他也是当时跟四阿哥走过来的,但是大是大非四阿哥还是分的清楚的。所以呢,邬思道就说了一句,杀高福者,邬思道也。我们再来是哦一说,为什么四阿哥不杀了李卫呢,李卫当年也是帮着他做了很多秘密的差事啊,为什么就不杀了李卫呢?首先我们先肯定李卫这个人的能力,再加上这个人知道怎么和主子说话,和主子一起吃饭,看到主子吃的少,自己哭的一塌糊涂。另外呢,我们能从很多细节中都看出来,就比如后来李卫做了粮道,然后呢坐轿子回京,来到京城就下轿子走路去见四阿哥。这个时候,翠儿也挺会说话,说到了家,不能坐轿子,是对主子不恭敬,然后呢,还有一个神奇的一就是给儿子取名字叫做“李忠四爷”,这四阿哥听了,真是满心的欢喜啊。想想让谁谁不高兴呢。

不过呢,还有一个原因是,雍正登基以后,能用的人实在太少,再加上李卫也有能力,就历练历练李卫。所以说,李卫这个角色,是值得推敲的,整天给四阿哥办事,肯定涉及到一些秘密的事情,还必须和其他人打交道,所以呢,李卫这个人在职场中,也是有自己的一些方法的。《雍正王朝》这部剧,真的有太多的角色需要去细细的琢磨。这部剧精彩也精彩到每一个配角,都跟主角似的。

以上仅仅根据电视剧来写,在剧中高福和坎儿是一个人,但是在小说里并不是,如果你也喜欢《雍正王朝》,那么可以关注小编。


历史的波澜壮阔




导语:

这个问题有意思!因为在《雍正王朝》中,李卫从曾经一个小要饭的,到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离京在外办事的四阿哥,从此跟着四阿哥进入雍亲王府,先是从小跟班做起,让四阿哥甚是满意。然后悉心栽培,委以重任和重用!

可以说,在雍正参加夺嫡的大戏中,李卫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也就知道了很多见不得光的秘密!按照雍正处事的风格和手段,像李卫这种知晓他太多秘密的人是不留活口的!但是,李卫不但留下来,还做上了封疆大臣。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李卫对雍正的忠心耿耿!

那次雍正还是四贝勒时,有次离开京城去河南办事。

适逢河南发大水,淹灭了很多村庄,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当时李卫不叫这个名,叫狗儿,跟着一个叫坎儿的一起逃荒!(这个坎儿就是后来雍亲王府的管家高福儿)

当时发生了事端,承蒙雍正的搭救才作罢。后来见他们两个无家可归,信佛的雍正大发善心收留了他们还带回来京城。

先从小跟班做起!

这个狗儿呢,人又聪明乖巧,还会侍奉人,尤其是对雍正的大福晋。几乎雍亲王府上上下下都对狗儿的评价好!

为了测试狗儿是否对自己忠心,雍正还曾经授命其他人对狗儿试探过。见狗儿对自己忠心耿耿了,雍正才让他参加了很多秘密的大事!尤其是夺嫡的大事!



二,登基后的雍正,任命心腹李卫当了封疆大臣!

在九子夺嫡的大戏越来越残酷的时候,狗儿的好兄弟坎儿,已叫高福儿,做上了雍亲王府的管家!

可是这个高福儿,为了八千两银子一幢宅子和一个女人,就被八阿哥的手下收买了!

得知高福儿背叛了自己的雍正马上召集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站在雪地里训话,然后当众宣布处理背叛主子的高福儿——直接活埋在雪堆里,以敬效犹。

这样一来,同样的出身同样的栽培,坎儿高福儿背叛了主人,狗儿李卫一直忠心耿耿,这鲜明的对比,让雍正更加的信任李卫!

后来,雍正让李卫做了江南巡抚,很多新政都是交给李卫在江南先试行: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都是绝对的朝廷大事,可见信任度之高!

当然,李卫对于雍正的吩咐都是尽心尽责去办好,这样一来,成为了雍正的信任重臣,依仗来不及,怎么会杀他呢?



由此可见:雍正没有杀李卫,并不是说雍正皇帝的慈悲!而是李卫的识做,而是李卫对雍正皇帝的忠心耿耿!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李卫没有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卫并没有对皇权造成威胁,毕竟他只是雍正皇帝的宠臣,他没有拥兵自重的权力,也没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没有长远的政治目光,他也没有敢于造反的野心和实力,也没有做罪大恶极,贪污腐败,天怒人怨的坏事,相反做了很多大事,好事!

所以乾隆皇帝没有杀他的理由,杀一个人也需要有法律依据,哪怕是莫须有的罪名,也需要找到相应的证据,以上事由都是李卫没被皇帝杀掉的主要理由!


雄风吹不断的风


导读:《雍正王朝》中的雍正皇帝虽然刻薄寡恩,但是不是嗜杀之辈。年羹尧、高福、高毋庸等人被杀都是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稳定皇位后还是需要心腹来帮助自己的。而李卫虽然出身比较低,但是其忠诚超过年羹尧;灵活高过田文镜;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虽然不敢僭越,但是发自内心的以子侄一般的亲近和忠诚雍正。况且在与大多数官员为敌的推行新政过程中,李卫作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心腹雍正怎么舍得杀呢?非但如此在处置夺嫡中暗下黑手弘时的时候,雍正都避讳别人咨询李卫的意见这是多大的信任?


李卫最初和高福、小翠只是江南乞讨的乞丐,如果不是当年还是四贝勒的胤禛江南赈灾筹款收下了他们也许就没有李卫的官宦青云直上。当然过程也不会这么艰险,坎儿(高福)也不会死。但是李卫确实凭借这自己的忠诚、灵活乃至不按套路出牌的机灵,走上了两江总督的高位,但是过程也是异常的凶险。


收降的过程,小乞丐初露锋芒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造成灾害,户部亏空严重朝廷无力赈灾。四贝勒胤禛和十三贝子胤祥被派到江南向盐商筹款赈灾。在这过程中遇到了靠把式骗人的李卫三人。胤禛处于恻隐之心收下了他们,所以好心有好报在江夏镇李卫就用几桶开水除掉了在暗道埋伏的杀手。

在接下来的谋求《百官行述》的过程中,高福和李卫先后出场去万永当铺挖坑。李卫确实装龙是龙、一举成功,很快四爷就借着抄赃物的机会把《百官行述》弄到了手里。事后为了防止李卫被认出来牵连四爷府,李卫被打发到即将去四川上任的年羹尧哪里。一来是让李卫躲出去不被认出;二是监视三心二意的年羹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李卫初露锋芒但是绝对没到重用的程度。


信任的建立由浅入深,甚至后来如何处置弘时也征求李卫的意见

李卫在被派到四川后忠实的履行了监视的义务,这给了四爷胤禛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胤禛和老十四胤禔达成陕甘总督换大将军王的关键时刻,胤禛从李卫的信中得知年羹尧居然偷偷的进京了。要知道四王爷胤禛安排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是所有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年羹尧居然有了向八爷胤禩效忠的心思。胤禛勃然大怒立刻拿走了任命文书,年羹尧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主子爷帮自己弄到的差事。四爷胤禛需要利用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牵制大将军王老十四,年羹尧需要陕甘总督的职位一拍即合。

胤禛真是这个关键布局构成了他登基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卫的通风报信是非常及时的。所以李卫这第一脚算是踢响了。

当康熙圣寿李卫回京时,李卫那句回家了和见到四爷胤禛的惊喜绝对是发自肺腑的。李卫和小翠真正把四爷府当做了家,把四王爷当做的亲人维护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之前写信通宝年羹尧进京时自也汇报了老婆小翠怀孕说有小狗儿的消息,与亲人分享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李卫生的孩子叫李忠四爷;到四爷府时都不乘轿子走着进四爷府的胡同以示尊敬;这都让四爷胤禛心里暖洋洋的,但是四爷还是通过邬思道考验李卫。


在李卫跟随年羹尧去四川不久,高福就出事了。无论什么原因、无论事后多么内疚,但是高福为了八千两银子和女人把四爷出卖是事实。虽然高福被鸩杀,但是多疑的胤禛要用邬思道来考验与之有亲密关系的李卫。李卫虽然伤感但没有怨恨,好不犹豫的表达了四爷就是他的根本这样朴素的道理。PS:其实李卫想的对,如果不是四王爷他一个小乞丐如何有走上官场的可能。


从布政使到江苏巡抚再到两江总督,李卫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他与雍正的情分并没有减弱,在雍正晚年探望四爷的时候看到雍正只吃那么一点真情流露都哭了。雍正在独自相处的时候也不拘君臣之礼称呼李卫的小名狗儿,这不光是君臣之谊还有家人的情分。甚至在如何处置在夺嫡中多次下黑手的弘时这样敏感的皇家内幕时都在征求李卫的意见,李卫也有担当虽然说的很隐晦但是最终还是说出了雍正采纳的意见。


不但是情分上的亲近,李卫也是政治朝局上的坚定支持者。作为封疆大吏以灵活的手腕强硬的推行新政,和田文镜一起成为雍正推行施政方针的急先锋

当雍正登基后召回了西北的老十四,在这个时刻李卫回京复命。李卫汇报工作时说了江苏暂时不推行新政的理由:西北要打大杖,在这个当口上江南作为财税重地不能乱。这种见识被雍正高度评价为“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在雍正询问西北带兵人选时,李卫毫不犹豫的说出了半隐邬先生的人选年羹尧。李卫虽然有点小聪明,但是在雍正面前从来不抖机灵。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回答心中所想,这就是心腹之臣的态度。

当西北打完仗后,李卫用自己的办法逐渐捏住反对派的小辫子强力推行新政。不但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李卫和田文镜一起成为配合雍正推行施政方针的急先锋。

小结:

像殴打曾静为雍正出气、奉命鸩杀年羹尧等等都是李卫出手,这些都是李卫遵从内心真实情感而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李卫通过自己的真诚和能力成为雍正的心腹,继而成为雍正首先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这才是李卫躲过兔死狗烹,最终善终的理由。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一、在为官期间,李卫不畏强权,又勇于任事,因此做出了许多成绩极为深受百姓爱戴,十分得雍正帝所倚重,一度成为了雍正宠信的肱股之臣。

二、此外,李卫还十分善于抓捕案犯,他善于用使用潜伏手段,曾经让捕快乔装混入盗窝,就连二三十年前的旧案都能够侦破。

三、李卫是雍正最为重视的心腹之人。凭借的只是他过人的能力和手段,以及对于雍正的赤诚忠心罢了,这也使得雍正对于他一生都极其重视。



笑对人生哈哈哈zh


越是厚道的人,结果并不是太好,越是善变会说巧话的人,有好的开展。李卫这自个尽管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就事仍是比照不错的。所以雍正就冒着压力启用这个潜邸的奴才,委以重任。

李卫那句 奴才的小狗叫 “李忠四爷” 就充沛证明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