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司馬遷著的《史記》,是中國最偉大的史學著作之一,它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其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的一句話:“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是多麼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故此,我一直想找機會拜讀一遍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史記》開篇,記載的是五帝傳說,分別是黃帝軒轅、高陽顓頊、高辛帝嚳、陶唐帝堯、以及有虞帝舜。其中黃帝軒轅和堯舜最為我們熟知。特別是堯舜禹的禪讓制,更為我們後世津津樂道。


只是一直以來,我對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有個誤區,那就是誤以為堯禪讓給外人舜,然後舜禪讓給外人禹。但當我近期讀完

《史記·五帝本紀》後才發現,原來它並不是這麼回事。


因為按照《史記》的族譜算下來,其實從黃帝到堯舜禹,他們一直都有很近的血緣關係。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黃帝軒轅

一、黃帝軒轅。


黃帝軒轅,是有熊部落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小的時候,就思維敏捷,才智過人。


當時神農氏部落的勢力逐漸衰弱,各諸侯之間一直相互征伐,暴虐百姓。於是軒轅帝開始習兵練武,四處征戰,立志要平定天下,其中較大的戰役一共有兩場。


第一場: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進行的戰爭,他們交戰的位置,由於年代久遠,以至現在一直存在爭議。有的說在河北,有的說在山西,但能確定的是,最終結局是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軒。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當然,這樣的描述似乎過於官方,大家可能感受不到當時的戰爭氣息,所以我再通俗地講一下。


黃帝軒轅,在當時代表的是先進的馬背民族,發源地在河南新鄭;而炎帝神農,在當時代表的是守舊的農耕民族,發源地在湖北株洲。


關於黃帝和炎帝的戰爭,其實並無好壞之分。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他們其實就是一場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的相互碰撞與融合。


而且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兩者似乎也談不上誰比誰更先進,因為失敗的農耕文明,一直又延續到現在依舊非常重要。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第二場: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黃帝與蚩尤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相傳雙方在冀州之野征戰數日,打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戰爭充滿了神話色彩。


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藉助自然力征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而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黃帝又請天女女魃阻止風雨,以至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由此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最後取得勝利。”


不過,黃帝的勝利也得來不易。因為黃帝在勝利以後,又遇到了很多新的困難。首先,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覆上”,也就是不能返回天上;然後,應龍參戰以後,也同樣“不得覆上”,因此導致天上“無復作雨者”,以至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


但不管怎樣,我們的祖先黃帝勝利了,他最終成就了我們黃炎子孫的血脈,成為了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的信仰。


這兩個故事講完了,我覺得還有必要再詳細梳理一番他們的前前後後。


首先,炎帝就是神農氏,在當時屬於正統地位,只是後來權利逐漸下降,導致諸侯不聽號令。


其次,黃帝軒轅是在諸侯不聽號令的相互征伐中起來的,所以軒轅屬於後起勢力。


最後,按照史記記載的順序,是先有阪泉之戰,後有涿鹿之戰。而涿鹿之戰的起因,是因為蚩尤先趕跑了炎帝,然後炎帝找黃帝,一起打敗了蚩尤。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炎帝先在阪泉之戰中敗了,為什麼後來炎帝又會成為涿鹿之戰的起因呢?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涿鹿之戰

所以我認為,黃帝在阪泉之戰勝利後,炎帝就承認了黃帝的正統地位,然後兩人握手言歡各自發展。後來炎帝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蚩尤的入侵,於是找黃帝幫忙,最後一起發動了涿鹿之戰。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叫黃炎子孫。因為我們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從來就沒有分開過。


好了,先輩的傳奇回顧完了,現在開始說傳承問題。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自己姓氏的為十四人。


黃帝的正妃,是西陵之女嫘祖。她為黃帝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是昌意。後來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昌僕,生高陽。而這個高陽,就是繼黃帝之後的第二帝,顓頊。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二、高陽顓頊。


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他沉著穩重有智謀,通達而知事理,在位時期,能因地制宜,養殖各種牧畜。他的主要事蹟有,打敗水神共工,平定叛亂。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典故,就是由此得來。


前文提到,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了炎帝,並且兩族進行了合併。但在暗地裡,炎帝部落還是不太服從黃帝的,所以他們之間一直矛盾重重。


而水神共工,身為炎帝后裔,他是最不服的那一個人。於是在顓頊即位後,水神共工就召集那些心懷不滿的人們,共同反叛顓頊,他們組成一支軍隊,共同推選共工為盟主。


後來雙方經歷一番激烈的打鬥後,顓頊勝利,共工失敗。於是共工帶著手下開始逃亡,最後到不周山,因為撐天大柱不周山擋住了共工的去路,於是

共工怒觸不周山,以至天地傾覆,西北高,東南低,並出現了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也因此,共工後來被人們奉為水神。


而顓頊帝在打敗共工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他改革農業,修整曆法,創制九州,使社會呈現出一片安定太平的景象。


後來有一個《顓頊歷》,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這個曆法又稱四分曆,一直沿用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改革,可見顓頊帝對後人的影響同樣深遠。


待顓頊帝故去後,接著繼位的是顓頊帝的侄子高辛,叫帝嚳。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顓頊

三、高辛帝嚳。


高辛帝嚳,父親是蟜極,蟜極的父親是玄囂。上文提到過,玄囂是軒轅的兒子,所以按照輩分排下來,帝嚳就是顓頊的侄子。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上面所述,是帝嚳的一些功績。其中最主要的,是帝嚳定下了“二十四節氣,”開闢了我們農業時令的先河。像春分、穀雨、清明、冬至、驚蟄等這些詞語,哪怕一直沿用到今天,可它依舊使我們印象深刻。


帝嚳再往後,傳位給兒子摯,可結果摯稱帝之後,一直沒有功績,於是摯的帝位,又傳給自己的弟弟放勳。放勳,就是後來我們眾所周知的堯。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帝嚳

四、帝堯禪讓虞舜。


帝堯,是帝嚳的兒子,黃帝軒轅的第四代,國號為陶唐。


當時堯帝在位,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接近他,就像接受太陽照耀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氣勢覆潤大地。他身穿黑衣,頭戴黃帽,乘坐紅車,車駕白馬。平日裡尊敬有道德的人,使九族百姓都能相親相愛。於是國家越發的興盛。


到後來,堯帝漸漸的老了,於是就問手下:“有誰能繼承我的位置呢?”


有人說:“您的兒子丹朱開明,可以任用。“”


堯帝說:“不行,丹朱兇惡頑劣,不能用。”


接著又有人說:“共工(部落)旁聚布功,可用。”


堯帝說:“共工花言巧語,看似恭敬,實則不行,也不能用。”


到最後,堯帝無奈的說:“現如今洪水氾濫,高山都被包圍,有誰能去治理呢?”


於是手下又都推薦鯀,說鯀可以。鯀,就是大禹的父親。可堯帝還是覺的不行,說鯀違背天命。但最後堯也沒辦法,於是便讓鯀去治理水患,結果治理了九年,又是毫無起色。


最後堯帝嘆息道:“既然我們皇族裡沒有能繼承我位置的人,那就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到後來,大家遂一起推薦了舜。說舜,是盲人的兒子,父頑,母愚,弟傲,雖然家境不好,但是舜仍能保持自己的德行,孝順父母兄弟。


堯帝聽說後,便決定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以此來考察舜的品行。到後來,堯帝通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舜的德行確實如大家所說的那樣,於是便將帝位傳給了虞舜。


以上,便是“禪讓制”最初的由來——不傳子而傳賢。


故事到這裡,它其實和我之前的認知差不多,那就是堯把帝位傳給了外人舜。但是我又往後看了看舜的身世,這才突然發現,其實舜也不算外人。


據《史記》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簡單來說,舜就是軒轅的第八代,而堯是軒轅的第四代,所以歸根結底,他們還是一家人。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五、虞舜禪讓夏禹。


虞舜,姓姚,傳說他的眼睛有雙瞳仁,故名重華。舜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其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後被評為

“二十四孝”之首。


曾堯帝舉虞舜繼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堯帝的兒子丹朱賢能不夠,故舉了虞舜。而舜到後來,他的兒子商均同樣不能肩負重任,遂沿襲了堯帝的禪讓,於是有了後來的夏禹。


夏禹,就是我們熟知的大禹,他的功績和傳說很多,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鑄造九鼎、塗山之會等。


而關於大禹的身世,就距離黃帝軒轅更近了。大禹的父親,是前文提到過的鯀,而鯀的父親,就是五帝中的第二帝,顓頊帝。


所以細算下來,大禹其實就是軒轅的第四代,和堯帝一個輩分。

從黃帝軒轅傳承到堯舜禹,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你清楚嗎?


曾經,我一直以為中學學的堯傳位給舜,然後舜傳位給禹的故事,他們都是毫無關係的外人。可直到今天我讀到《史記》才發現,原來自己錯了這麼多年。


如今的我輩,身處在這個浩瀚如煙的世界裡,究竟有多少東西是不知道的?又究竟有多少已知是錯誤的?想到此處,頓覺得自身的渺小與無知。


在此,我祝願大家每天都能多學習一點,每天都能多收穫一點,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這一個真實的世界。


本人是文化領域愛好者,後期會不斷創做關於歷史領域的文章,如果有覺得寫的不錯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紅色關注,後期小編會有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