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宰少


孝庄皇后就是一代贤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一生培养辅佐了两代帝王:顺治和康熙。她去世之后被封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孝庄的称谓就是由此而得。1688年,孝庄去世,享年75岁,孝庄临死之前,立下了三条遗嘱:

一是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因为皇太极已经入土多年,如果合葬太劳民伤财,也会打扰皇太极的安宁。二是不要兴建陵墓,原因也是太劳民伤财。三是,不要离顺治和康熙太远,因为孝庄时刻挂念着他们。


康熙是孝庄一手培养起来的,听了孝庄的遗嘱之后,悲痛欲绝,连忙答应。孝庄去世之后,康熙原本是要按照孝庄的遗嘱办的,但是其实也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按照孝庄遗嘱是不修建陵墓,也不和皇太极合葬,也不能离顺治和康熙太远,康熙确实是挺纠结的。最后只得先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拆建于昌瑞山下,称为“暂安奉殿”,将孝庄得灵柩奉在殿内,就这样一放就是37年。

(康熙帝)

但是,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的灵柩也没有别的安排,这件事就留给了雍正。雍正觉得如今孝庄太后灵柩的所在地就非常好,保护了康熙30多年,大清也一直风调雨顺,所以雍正就下令将暂安奉殿整修,修了陵墓,将孝庄太后葬在里面,命名为”昭西陵“。这样也基本符合了孝庄的遗愿。

(雍正剧照)

关于孝庄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首先,孝庄的灵柩放在地下室里,底下的温度要比地表的温度低,而且阳气少,更有益于保存遗体。而且灵柩常年放在地下室内,康熙带众人祭拜的时候也是选择在冬天的时候去,因此遗体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其次,孝庄的灵柩也不是用普通的棺木做的,而是金丝楠木,这种木材生长周期很长,能散发出特殊的香味,还能防止蚊虫,而且这种木材很坚硬,不容易变形,耐腐蚀力也很强。而且灵柩密封性很好,达到了一种真空的状态,细菌无法生存,所以孝庄的灵柩几千年都不易腐烂。
  • 除此之外,古代对于皇帝们的遗体都会精心保存,经常会用的方法就是冰块防腐,孝庄作为被大家尊敬的太后,也有这个待遇,冰块也使地下室的温度保持很低,完全达到了防腐的效果。


不管是用了多少种方法,总之孝庄的后人对她是十分重视的,对于遗体的保存也用了很多心思,不过也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很大的。


小姐姐讲史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

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满族有火葬的传统。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宫。
▲清永陵地宫骨灰罐

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火葬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火葬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火葬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腐败又有什么不可呢。

孝庄太后灵柩暂安时的种种安排只是正常做法与防腐无关。

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

⒈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腐败关系不大。
▲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

⒉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
▲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

⒊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

▲隆裕太后棺椁

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因为早期还在实行火葬旧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后才改为效仿汉族土葬的,所以对遗体的防腐并没有特殊要求,也未见史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久,期间也没有专门采取防腐措施。我觉得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对遗体的不腐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而且因为早期实行火化的风俗,使得皇家对遗体的不腐保存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对孝庄太后灵柩里的遗体并没有采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因此尸体保存是非常麻烦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呢?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但其实尸体保存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只需要满足这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低温,第二密封,有时可以辅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满足这几个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尸体是可以保存的。 通过分析史料,飞扬发现了极有利于孝庄太后遗体保存的三个条件:

第一,安放地点: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节: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丝楠木。

那么这三个条件是如何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呢?下面,请听飞扬为你一一道来。

一、安放地点:地下室,保证低温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一些资料中我们发现,康熙孝庄皇后的地点在东陵,安放遗体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这个推断是我们从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灵地都是在地下得出来的。



清东陵

因此我们推断,孝庄皇后的停灵地也应该在地下。 我们都在夏天的时候都去过地下室,哪怕是炎热的夏天,地下室里都是十分阴凉的。因此将孝庄皇后的遗体放在地下,就保证了低温的条件。

同时,康熙主持孝庄皇后封掩工作时耗费四天,可见不是简单地放入地宫,而是进行过精密的掩埋,这样又保证了密封的条件。因此,在满足密封和低温的条件下,使孝庄皇后的尸体的保存成为了可能。

二、拜祭时间:冬季,减少对停尸环境的影响

一块肉在夏天腐烂的速度比冬天腐烂的速度快得多,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空气湿润,微生物活动活跃。而康熙在祭祀孝庄皇后时,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庄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这个时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时为祖母的忌日,康熙觉得这个时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时肯定要打开停尸的地方,微生物会因此侵入,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庄皇后,微生物不活跃,自然侵入少,对于尸体的伤害小。因此采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尸体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丝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后,多爱用金丝楠木棺材下葬,而金丝楠木本身具有一种延缓物体腐烂的作用。举个例子,慈禧死于1908年10月,孙殿英在1928年盗了慈禧墓,时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见到空气后才迅速萎缩。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丝楠木储藏书籍,来达到防腐防虫的效果。由此可见,金丝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庄皇后停尸,也正是使用了金丝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对于尸体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总结

综上三点,孝庄皇后的尸体才得以有效地保留与防腐。其实细细分析,那个时候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尸体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而并没有阐明其中的原理罢了。各位读者怎么看呢?

我是飞扬,一个爱读历史的理工男,愿把我所读的变成有趣的故事说给你听,关注我,让我们在思考中共成长

历史飞扬


孝庄死后有遗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扰他。

  • 二,不想劳师动众另外给自己建立陵墓,因为太费财力。

  • 三,舍不得离开儿子和孙子,希望以后能与儿子和孙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庄所谓的打扰先人显然是托辞。孝庄本意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一是孝庄与皇太极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话,能不合葬?二是孝庄曾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可能觉得无颜面对皇太极。


孝庄为何想与儿孙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话,一是太费钱财,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单。这都不是孝庄要做的。她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和儿子,和孙子在一起。



我们知道孝庄早年守寡,先辅佐年幼的儿子福临登基,后来又辅佐年幼孙子玄烨当皇帝,全心全意,费尽心血。而且甘愿做幕后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没有想到篡权夺位。


在辅佐儿孙的过程中,孝庄与儿孙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庄想长长久久的和儿子孙子在一起。


孝庄的要求不可谓不高,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


康熙遵从奶奶孝庄的遗愿,至于怎么埋葬孝庄,康熙还没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谁成想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过世,也没有想出办法。



康熙于是暂且先把祖母孝庄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地方,这处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宁宫东侧五间殿进行了简单的拆卸与重建,将孝庄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为“暂安奉殿”。


那么防腐问题就放在了第一位。


尸体腐败的罪魁祸首是细菌,要想做到尸体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当前的细菌杀死。

  • 二是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尽可能的隔绝空气与水分,把温度降到尽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


只有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达到尸体不腐的目的。



那么按照步骤,做好这几方面就可以了:


  • 先对孝庄的尸体用酒进行擦拭,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当前的细菌进行一个大的消除。

  • 再把孝庄的尸体里三层,外三层的进行缠绕,目的是隔绝空气。同时放入香辛料,水银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后把尸体放到金丝楠木的棺木中,这些东西和材质对杀死细菌都有用处。

  • 最后,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层,相当于放入地窖。同时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块,达到一个低温保存的目的。


就这样,直到雍正即位后,才把孝庄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历史漫谈君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因病去世。临死前给康熙留下遗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而安。



康熙按照晓庄的临终遗言,没有将她与皇太极合葬。这样做遵照晓庄的遗愿,自己是尽了孝心。但是又违背祖制和传统,应该是不忠。康熙为此十分纠结,直到他去世,晓庄的棺材都没有下葬,雍正即位后,才将晓庄正式安葬于清东陵,孝庄的灵柩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

按照常规,人死后下葬于土中,一年时间,皮肉与骨骼彻底脱离,三年后,棺材中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孝庄37年没有下葬,要知道那时候没有水晶棺,也没有防腐的马尔福林,孝庄的遗体是如何保持不腐呢?

其实,古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许多,尤其是帝王之家,他们死后遗体的防腐技术是很先进的。吕后死去100多年后,墓葬被绿林军盗掘,吕后的遗体竟然栩栩如生,最后还遭到绿林军的侮辱。还有驰名中外的马王堆女尸,两千多年后并没有腐烂。所以,孝庄37年没下葬,尸体不腐也就不足奇怪了。

皇家的棺材都是用上等金丝楠木做成的,密封非常的好,基本上可以达到与空气隔绝,金丝楠木有种特殊的香味,能抑制细菌的繁殖,这就可以大大延缓死体的腐败时间。加之,棺材外还有一个椁,密封也很严实。与棺材一起,就能做到彻底隔绝空气。棺材中没有了空气,又有金丝楠木持久的香味,孝庄的遗体置于其中不会腐烂,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点,孝庄的棺材37年没有下葬,并非人们想象的就放在紫禁城里。而是将其暂时安置在清东陵,康熙还命人将孝庄太后生前所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拆掉,用拆下来的砖木,在清东陵瑞昌山下建了一座奉殿。称“暂安奉殿”,停灵于其”。后是学者据此推测,孝庄的棺材并非放置在安奉殿,而是放置在安奉殿的地下。这就和放在地宫中没有什么两样了。如此,孝庄的棺材就处于密封、深埋、恒温中,而这三个条件足可以保正孝庄尸体37年不腐。


洛水清风


古代中国古老而神秘,在几千年的时间长河中,有很多我们感到震惊同时又不解的事情。其中就有不少是21世纪的今天都无法做到的,而古人却做到了,更有甚者,很多关于古代的谜案,至今找不到答案。我们自称今天的科技社会十分先进,可是在古人面前似乎不堪一击,比较让人震惊的一件事就是古人的遗体存放技术。

至今为止,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后仍然栩栩如生、皮肤有弹性的尸体,每次出土都会让世界震惊。古代没有我们今天的各种防腐技术,只有一些原始的材料,却依旧做到了让尸体千年不腐。据说孝庄皇后的尸体也采用了某种防腐技术,一直存放了很多年。

一、孝庄的遗愿

孝庄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鼎鼎有名,她先后辅佐了中国历史上两位皇帝,即顺治和康熙。今天我们还能在很多电视剧上见到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孝庄去世之后,按理说应该与皇太极合葬,但是由于当时距离皇太极下葬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再开启陵墓必定劳民伤财。况且孝庄也顾虑到会打扰皇太极的安宁,因此留下了遗嘱,她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另外也不修建陵墓,这一点还是考虑到了劳民伤财,最后一点就是下葬的地方不能离顺治和康熙太远。

二、37年放于暂安奉殿

孝庄用一辈子培养出了顺治和康熙,死后依旧不放心,还想看着他们保护他们。孝庄去世后,康熙十分悲伤,虽说不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有违祖制,可是毕竟是孝庄的遗愿。康熙只得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拆建于殿昌瑞山下,取名暂安奉殿,将孝庄的遗体放在了这里。然而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继位之后,孝庄的遗体还在暂安奉殿存放着,因为雍正考虑到,暂安奉殿的位置十分符合孝庄生前的遗愿。

于是,雍正下令将暂安奉殿进行修整,修成了皇陵,也就是昭西陵,孝庄的遗体这才算正式有了归宿。按照常理来说,尸体存放一年其骨肉就会分离,三年之内必定化为白骨,可是孝庄的怎么就能一直在暂安奉殿存放37年之久呢?我们一直都知道古代的遗体存放技术比较神秘,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有很多技术至今我们都没有找到“秘方”。况且在当时各种条件都比较落后的状况下,古人居然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实在令人不解,同时又敬佩不已。

三、金丝楠木棺

那么,孝庄的尸体又是怎么存放37年之久的呢?首先作为皇家贵族,下葬所用的棺椁必定不是俗物,据说孝庄皇后的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成的。这种材料之所以金贵,一是因为生长周期长,并且千年不易腐烂。此外该材料还会散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有防腐的作用,能防止蚊虫对尸体的破坏,这样一来就延缓了尸体的腐烂速度。

四、极好的密封环境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下葬不仅有棺材,棺材外面还有椁,双层保护之下使得尸体被存放在一个密封性极好的空间内。真空环境中微生物不易繁殖,这样一来,也起到了很好的防腐作用。当然只有特殊材料的棺椁还是不够的,很多皇帝在下葬的时候,为了保持尸体不腐都会使用冰块来防腐。孝庄也不例外,这种低温的环境也是尸体常年不腐的重要原因。

五、低温的地下

我们再来看看大环境,据专家考证,孝庄皇后的尸体在刚下葬的时候就被放在了地下,这种环境就相当于地宫了。地下的气温不比表面,会比地上的气温低,并且常年不见阳光,再加上每逢皇帝祭拜必定是冬天。因此整个地宫的环境就相当于一个大冷库,这也起到了“冰镇”的作用,减缓了尸体的腐烂速度。正是以上种种的方法手段以及环境,才使得孝庄的尸体存放了37年都没有腐烂。

总结

其实今天我们对于古代尸体千年不腐的秘密也只是探寻了一部分,还有很多是至今全世界都找不到答案的。例如著名的辛追夫人,能存放千年之久,肯定有非常手段。当然,今天我们也不知道在地下还有多少保存更完整、更让人感到震惊的尸体,是我们没有发现的。虽然古代没有今天的福尔马林,可是也有很多其他我们想象不到的材料,这一点让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元哥说历史


首先说一下,孝庄是她死以后的封号,她的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某些电视剧里孝庄,孝庄的喊着,着实让人尴尬不已。题主是孝庄遗体37年未下葬,遗体到底怎么保存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一想,孝庄为什么不下葬,是因为政治原因,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满族有没有保存遗体的传统风俗。

孝庄为何不下葬皇陵

孝庄的一生不可谓不伟大,他经历了三位帝王,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对满清入关以后的政局稳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康熙对自己的这位祖母是非常的尊重。

孝庄死前曾留有遗言: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

从遗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庄自己认为皇太极死的太久了,和他再合葬不太合适,而为了自己重新造陵寝又劳民伤财,所以还是算了吧,让我和你父亲(顺治)葬在一起就好。


康熙算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对于孝庄的感情极为深厚,他不忍违背祖母的意愿,没有将他和皇太极合葬,于是把孝庄安置在清东陵旁,修建了一座宫殿,也并未修建地宫。里面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孝庄的棺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

满族对于丧葬的习俗是什么

满族在入关前早就火葬的传统习俗,在女真人的传统丧俗中,死者去世以后,一般情况下是“人死焚化之后,将骨灰置于锦缎袋或布袋中,然后移入瓮罐内,通常为两罐,将罐口对接套在一起,埋在地下,称“宝宫”。而且清朝入关以后的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及孝康、孝敬皇后也实行的是火葬。在儒家文化中,人死以后讲究“入土为安”,而满清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放弃了原有的火葬制度,改为土葬。甚至在同治年间还有一次大规模的禁止火葬的行动。


孝庄死后的遗体安置方法是否有利于防腐

孝庄死后,他的遗体被安置在东陵旁,直到康熙去世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是雍正在位期间才把孝庄下载的问题得以安排好。前文已经说到,满清的丧葬制度中并未有防腐的追求,不像是古埃及人不管皇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追求尸身不腐搞成木乃伊那种。另外皇家陵寝所用到的金丝楠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尸体的腐败,而且皇家陵寝的修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保护程度上都要高于普通陵墓,所以尸体腐败速度也慢于普通陵墓。

当年孙殿英盗窃清东陵把慈禧太后的尸体挖出来时,据说慈禧的遗容跟活人一样,但见了风以后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腐化,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张黑乎乎的照片。后世的科学家通过对清朝皇陵的研究,也没有发现清朝皇陵对于尸体有特殊的处理和要求。所以孝庄尸体37年未下葬,跟遗体防腐处理没什么关系。


春秋乱舞


想要保存一具尸体,放到现在,离不开的几样东西,一种是冷库冰封,另一种则是福尔马林等防腐类药剂。

现如今,即使是一个冰箱都可以用来长期保鲜,但古代既没有冰箱,有没有电,又该如何保存尸体呢?若是一般情况,古人自然不可能想到要将尸体保存下来这件事,毕竟保存一具尸体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而清朝的孝庄太后,死后三十七年都没有入土为安,又该如何保存呢?想要保存孝庄皇后的遗体,难度自然是极大的。

为何孝庄皇后的遗体,死后三十七年仍未入土?

孝庄皇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女强人之一,身为皇后,却能够辅佐顺治帝,康熙皇帝登基,顺治帝与康熙皇帝,两人都曾经受到过孝庄皇后的教诲,因此孝庄皇后也算得上是名满天下了。

而就是这样的孝庄皇后,却因为几个理由,不曾入土为安。

按照野史的说法,孝庄皇后之所以没有早早的与皇太极埋到一块,原因竟是因为孝庄皇后曾经改嫁摄政王多尔衮,虽然这件事并未得到证实,毕竟有损皇家颜面,但通过后来的蛛丝马迹也能看出来,多尔衮跟孝庄皇后的关系却是亲密的过份,因此,孝庄皇后便不被允许与皇太极埋到一块。

其实在孝庄皇后去世以前,也曾经留下过几条遗言,一个是,不想跟皇太极合葬,怕子孙将皇太极的墓挖开再把自己埋进去,打扰皇太极的休息。另一个则是害怕修建陵墓劳民伤财,这也是孝庄皇后体贴百姓的表现。最后一个则是希望死后能够与儿子,孙子埋到一起。

这些理由,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略显怪异,听起来好像是那个理,但实际上感觉这些又不能成为不入土的理由。

孝庄皇后没有入土,那么康熙是怎么保存孝庄皇后尸体的呢?

要保存孝庄皇后的尸体,必许从两方面入手,一边是孝庄皇后本身,另一边则是存放孝庄皇后尸体的场所。

存放孝庄皇后尸体的场所自然是宫中的地下冷库,里面常年防止冰块,达到低温的效果,虽说不能完全阻止各种细菌的活动,但却也能减缓孝庄皇后尸体腐烂的速度。

而孝庄皇后尸体的处理则更是细致,不仅要在其身体表面涂抹酒精,将尸体上的微生物,细菌尽可能的消灭,更是要将孝庄皇后的尸体用特制的布条捆绑起来,其中还要放进去消毒杀菌的特殊物质。

做完这些以后,孝庄皇后是尸体更是放在了特制的金丝楠木制作的棺木中,如此一来,达到尽可能长时间保存孝庄皇后尸体的目的。

即使是康熙皇帝每年都要将孝庄皇后的棺木抬出祭祀,因为祭祀的时间都在冬季,所以孝庄皇后是尸体还是不容易腐烂。

其实这种特殊的防腐之法,自古有之,汉朝时期的辛追夫人,传闻出土时仍旧栩栩如生,像是刚死不久的样子,而在接触空气后却迅速开始氧化腐朽,防腐的手段,自古有之。

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接下了孝庄皇后的尸体,这以后,雍正才将孝庄皇后埋到了昭西陵之中。


魏青衣


康熙和这个孝庄太后感情非常的好,孝庄在他75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在死得之前他告诉康熙希望能够和他的父子在一起,不要把他葬在其他地方,就葬在他父亲的孝陵附近就行了。



而当时康熙就哭着给他答应了,根据她的意愿,孝庄是没有和皇太极合葬的,所以就暂时的把她安放在清东陵。但是康熙一直都没有找到好地方,直到他去世之后,过了三年,雍正才帮他完成了这个任务。

将孝庄原来住的慈宁宫拆下去,建在昌瑞山下,把孝庄的棺材放在里面,在这里进行安放,然后认真保存

这个可是康熙最孝敬的祖母,从小康熙就是在他的保护下长大的,对于这个祖母康熙是非常尊重,按照他意愿,康熙一直都在想办法找个地方,但是还是没有找到这个一直拖到康熙去世了,都还没有完成,到了他儿子雍正的时候,雍正就在这个地方直接进行陵园,最后是安葬了。

在这个期间,为了不让自己的祖母过得非常的孤单,同时能够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康熙就把他原来住的地方拆了,就建在山下,把这个地方摆成和生前一样的。棺材就放在里面,一直等待了几十年。



在这几十年里,尸体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的阴阳,特别适合保存尸体,其次那些当官的也知道这是康熙最在意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都认认真真的对待,利用一些防腐剂术使他的身体不过于腐烂。


汪公说


早期,孝庄停灵于孝陵边上

孝庄死后,因为某种原因并未下葬,而是置棺于其子顺治的孝陵边上,离北京大约有250里路。孝庄死后,康熙命人拆了慈宁宫东王殿的五间房子,并把木料建材等运到了孝陵边上的瑞山,在那里用拆下来的建材建造了“暂安奉殿”,专门放置孝庄棺椁。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雍正登基后的第三年,才就地下葬

关于遗体保存

棺椁的保存上头已经说明,内部怎么处理,因为没像慈禧墓地那么被盗,里面具体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不过参考慈禧,以及历代帝王家尸体处理方案,孝庄的尸敛应该运用了当时最新的皇家防腐术,水银加草木灰。涉及皇家秘辛,具体方案也没人知道,只晓得用了水银、草木灰、石灰、香料、云母片、硫磺、松香等材料。当然,棺材里珍珠、玉器等也少不了,估计铺满了,像慈禧,她的棺材就用了珍珠50升

内部收敛完之后,棺材外头还加了椁,估计有六七层椁,层于层之间,填充木炭石膏泥等。如此处理之后,水份既进不去,也出不来,基本上就等着安葬了

相比于皇家遗体保存术,估计人们更加八卦于为什么停棺37年吧

皇家解释是孝庄不忍心再去打扰皇太极安宁,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可如此说法,康熙为什么不当时就把她葬于孝陵边上呢?经不起瞎捉摸的……

估计还是太后下嫁多尔衮靠谱,已经改嫁的人,不可能再把她和前夫同葬的。而多尔衮又被挖坟鞭尸,坟陵早已不在,更不可能和多尔衮合葬。思来想去,还是停棺于孝陵吧,后来的事,后来人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