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在下紫薇


“空印案”明朝早期四大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之一。要想明晰“空印案”的产生,首先,就要了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早期和父亲朱五四,做地主刘德的佃户。

大元时期,最底层的百性只能以数字相称,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使用一些文雅的名字。这也凸现了,元朝统治者,对驾驭中原,拥有几千年文化的这块土地,颇感吃力,显得狼狈不堪,促襟见肘。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开拓疆土最为辽阔的帝国,仅仅统治97年,便风雨飘摇,分崩离析了。朱元璋便生活在这一朝代。

元末,刀兵四起,狼烟遍布。加之瘟疫、干旱、饥荒肆虐。天灾人祸轮番吞噬着百姓的生命,这已经无法用悽惨来重建这一场景了。

此时的朱重八也难逃厄运,母亲、兄弟先后被饿死,最后连父亲也命丧黄泉。朱重八拉着父亲的尸体,找到地主刘德,肯求给一块地葬了双亲。天下乌鸦一般黑,非但不给还大骂朱重八,硬生生把他赶了出去。

朱重八悲愤大哭,“天下竟无寸土能安葬亡父”,这一切被邻里刘继祖看到。悲悯朱重八,便施舍了一块地给他,算是安葬了父母。

此后刘继祖被朱元璋封为〔义惠候〕。

灾难持续发生, 1344年,朱重八也转岗去了皇觉寺。大灾之下,青灯古佛也难保他一日三餐。住持也无奈,便打发他出门化缘了,好听叫化缘实则讨饭,按今天的解释,自谋生路去吧!

此时的中原,饿殍遍野。能讨到一口吃的以是万幸,有则吃,没有就吃土,实在没辙只能抱腿数星星了。

朱重八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锻造出了残暴、多疑的性格,这便构成了朱元璋的性格主体。

入伍,参军,打仗。至此,朱重八彻底蜕变成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尘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恐踏山河社稷穿。

――朱元璋

为了加深对朱元璋性格的印象,我们来分享两则小故事。

摔跤

朱元璋大宴凯旋的将军们,胡惟庸、赵慵陪同。在巡视各桌时,朱元璋不慎跌倒,而各桌大臣佯装不见。唯有赵慵急忙上前,搀扶朱元璋,并大声道:“皇上跌倒,你们为何不扶。”朱元璋心中暗怒,你今日竟然让我出丑。不久,胡惟庸犯案,本与案件瓜葛不深的赵慵,被处以极刑。赵慵怎么也没想到,当初只想拍个马屁,没想到拍到了阴间使者马面的屁股上。送了性命,家人也被牵连,流放千里。

扒橘子

一日,朱棣进京面见母亲马皇后,朱元璋也在。看到儿子朱元璋心里想,我要试探他一下,看看他能否造反。便扒了一个橘子给朱棣,此时马皇后看见,心头一紧!黄色的橘子不就是“皇局”吗?马皇后拼命地给儿子使眼色,朱棣聪明,推说边关有事,起身告辞,躲过了一劫。

《空印案》 暴发 明太祖 洪武九年(1376年)

空印:即空白文书预先加盖各布政司、府、县衙的公章。需要时,再填上具体内容。

这一陋习,自元朝留传下来,各地官员一直沿用至洪武九年事发。

明朝,各州府衙门,每年都要向户部缴纳钱粮,用来充盈国库。作为实物税款的粮食,由地方政府押运至京城,交由户部清点。由于山高路远,难免会有损耗。如果查点实物与造册不符,便要发回重新填写造册。由于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少则月余,多则一年。

这便有了空印文书的出现。

造册与实物存在误差,是个大概率事件,利用空印文书,及时填写造册,可以避免舟车劳顿,来回奔波的麻烦。而且从前朝就一直沿用,朝庭也没有明文禁令,各府官员也都心照不宣,直到洪武九年始终相安无事。

当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这群污吏,竟敢在寡人的眼皮低下做案。这是欺君罔上,罪不可恕。丞相及大臣都不敢谏言。遂下令:执印官员处死,副手及以下仗一百。

空印惨案就这样发生了。诛杀令发往全国,缉拿与案有关的所有人。一时间,潇杀之气布满了大明的天空。州府官员瑟瑟发抖,恍恍如末日。

以朱元璋的残暴、多疑的性格,必然是一场腥风血雨,地动山摇。仅凭一己的好恶,就制造一起哄动朝野的大案。

据史料载:

《剑桥中国明代史》:“皇帝对任何不忠的表现都是极其敏感的。”

方孝儒《叶郑传》“守令守印者皆欲置之死,后竟杀空印者。”

方孝儒《逊志斋集》“洪武九年,空印事起,凡主印吏有名者,狱凡数百人。”

受此案牵连被杀的有千余人。


春去冬消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案子:

空印,就是在空白的文书上盖上印章。这有什么风险呢?大家想想,如果要你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签个名将会怎样?别人就可以在纸上写借条,数额随便,可怕吧?

朱元璋时期的空印不是盖在白纸上,而是盖在“税薄册”上。那个时候的税都是粮食,每个县收上来后进行清点,记录在册,然后盖上印章;各县上缴到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里,再清点记录,然后盖章;各府继续上缴至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清点记录,然后盖章。最终布政司负责把这些税粮运送至南京,上缴国库,由户部清点记录,并盖章。

空印出现在哪个环节呢?除了户部盖章的时候,税薄册是有数据的,县、府、布政司都是盖在空白税册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因为运粮的路途遥远,中途有可能出现损耗,如果到了户部清点出来的数量与税薄册对不上,那么布政司就要回去通知各府,由府再通知县,大家重新填一本税薄册,再一级级地盖章,然后再由布政司将新的税薄册送到户部。

看到这里,大家想到了空印的风险没?在整个税粮移交的过程中,税薄册数据都是空白的,从百姓那里收上来多少,最终交到国库有多少,中间的经手官员完全不需要核对,每一级官员都可以从中贪污!所以这也是朱元璋知道空印案后“盛怒”的原因。

那么空印案最终杀死了多少官员呢?

这个数字在历史资料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明史·刑法志二》记载了这么一段:

“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

从明史记载来看,涉及此案的“长吏”都被处死。关于长吏,《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的解释为“地位较高的官吏”,而在《百官公卿》里的解释“县令也是称为长吏”。空印案的盖章过程是县、府、布政司,最后到户部,户部那里是没问题的,所以明史里记载的“诸长吏死”应该是县、府、布政司的“执印人”皆被处死。

根据《地理志》记载,明朝有1138个县,140个府,13个布政司,如果每个单位处死一人,那就是1291人!

结束语

空印案发生后,官员郑士利还向朱元璋上书,为涉案官员鸣冤。他上书的内容有一条很有意思,他认为明朝法律没有规定盖空白文书是犯罪。

“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

结果郑士利的上书更加激怒了朱元璋,刚刚从监狱出来的他又被发配流放了。


水煮汗青


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空印案,诛杀数万人,是明朝初年四大案之一。空印即在空白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内容。那一张空印,真的处死了这么多人吗?

以朱元璋猜忌的本性,在得知空印之事后,盛怒,便认为官吏在利用空白文书来作弊贪污,这事影响极其恶劣,必须以儆效尤,严惩使用持有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簿册的官员。

按明朝律法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明朝的首都设立于南京,因此江浙、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等地区的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税款和账册。官员们到首都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运送的税款正是粮食,粮食在运输路程中有所损耗难以避免,然而在户部核对数据和实物后,数据稍有差池都必须重回地方报册,往返地方与首都的路途遥远,相当的费时费力,因此前往户部报册的官员都会备有事前盖过章印的空白薄册,备实时计数用,免于来回折腾。

当时空印是自元朝流传下来的习惯性做法,在明朝也未下令禁止,但朱元璋发现之后,盛怒,认为这是蒙古官僚贪污腐败的门路,不可取,于是下令处死主印官,其部下杖责一百发配充军。但空印案的做法并未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仍然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有人说朱元璋如此大怒,原因其实是空印的运用并未经过他的同意。

至于涉案处罚的人员,根据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有不同的说法,有数百之说、有数万之说,也有七八万之说。 因为“空印案”与“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并称为洪武四大案

。而其他三案被诛杀人数都是数万人,所以根据其他三案的诛杀人数而推测出空印案也被诛杀了上万人。

我的观点是:诛杀官员数百,牵连数万人。一是古代以连坐为惩罚,株连九族,人数才能达数万。二是,你想如果处置的是上万名官员,那朝廷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需要官员来工作的,杀掉数万官员,短时间内朝廷无法运作,所以处置官员数百,而其他的人是牵连受罚的,因为古代连坐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而家族有犯罪的则诛杀九族。


狂热历史


那就扯淡一下“空印案”吧,其实这个案子属于典型的案情简单,背景复杂。史料记载中疑点重重,连发生的时间都没法完全确定,至于收牵连人数更是众说纷纭,吐槽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绝对没有上万人。

案发时间——洪武九年还是十五年?

目前大部分人觉得空印案爆发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因为《明史·刑法志》里的一句话,“先是十五年空印事发”,其后又记载那一年刑部核查钱粮和军需诸事。吐槽机个人认为这个记载是错误的,这个时间和很多参与人的记录对不上。

我们知道方孝孺的老爹方克勤就受到过空印案的牵连,为此方孝孺还专门写了一篇叫《先府君行状》的文章。文章里清楚的记载老爹在洪武八年被人陷害入狱,次年将要释放的时候又被空印案牵连,于洪武九年十月二十四死去,如果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方克勤根本赶不上。

另外《明史》中关于空印案的记载本身就自相矛盾,里面说当时朱元璋盛怒,宰相大夫皆不敢谏,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就把宰相废了,哪里还有宰相?另外《明史》中记载上书分辨的郑士利是通过宰相把文书转给御使再呈交朱元璋的,这又是哪来的宰相?

案发经过——不单纯是提前盖章

如果我们把案发时间定在洪武九年,那这个案子就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了,空印案本身过程并不复杂,就是根据惯例地方每年需要拿着收支账册到京师,跟户部核对数字相符后才给结算。

但是因为账册记载本身就是动态的,没法彻底封账,户部核对有出入又必须重新造册加印,来回山高路远,这一年可能光跑腿玩儿了。故此从元朝开始地方掌印官就直接在空白账册上盖印,官员到京师边和户部核对边填内容,免得来回折腾。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之前不知道空印账册的事儿,发现后才小题大做的大开杀戒,简直就是逼官去死,太过残暴云云。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官员入京也是要花钱的,即使现代这么发达的财务管理手段,都没法避免不平账的问题,你让古代官员来回跑腿,不就是欺负人嘛?

但是吐槽机认为朱元璋非但早就知道空印惯例,他更晓得“耗羡”陋习!那帐其实根本不难平,早在汉代地方就会额外收税,用以弥补转运和熔铸的损耗,这部分钱完全归地方所有,他们只要拿出一些来,账册必然和户部一样,因为户部的账册算半公开的。

所以朱元璋的愤怒不单纯来自空印,他想要的和雍正差不多,你得把火耗还给朝廷点。另外朱元璋其实也算借题发挥,在那两年这老头被过不算顺利,被他死死压制的官员们有反扑的迹象。

其实我们翻看《明太祖实录》就会发现,洪武八年到九年明朝并不消停,连绵不绝的天灾加用兵频繁,连京师都有大地震的记录。到了洪武九年更闹心,没事就有大号红色流星到处落,在古代这玩意叫“星变”,属于出大事儿的前兆。

处理结果——人工应验的朱元璋

通常在古代星星运行轨迹不对了皇帝就得做点啥,下个罪己诏啦!广开言路啦!接受社会批评意见啦!相当迷信的朱元璋也没能免俗,他觉得下罪己诏这事儿有点丢人,还是广开言路吧,大家可以提点意见。

根据记载大号流星出现那天是闰九月初,朱元璋诏求直言应该也差不多是那段时间,很快一个叫叶伯巨的哥们就出来浪了,他给朱元璋总结出三条错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大概意思是你对亲戚太好,对官员太不好,而且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

朱元璋的反应是这孙子离间天家骨肉,押来京师,老子亲自射死他(真这么说的)。其实老叶说的也不见得不对,朱元璋显然有点小心眼儿,他觉得这帮贪官开始反扑了,于是决定扩大点打击面,把星变这事儿人工应验一下。

于是老头把刚过年就发现的空印之事扩大化很多,在这年十月宣布主印者但凡盖过空白账册的全杀,副手流放。这么扩大一下自然是杀得人头滚滚,冤不冤的各人都有自己判断,吐槽机就不废话了。

倒是这究竟杀掉多少人值得扯淡一下,现代很多人说杀掉了上万人,出处也是《明史》拿空印和郭桓两案比较胡蓝案的四万人,郭桓案又记载杀了数万人,所以凭空推论出空印案杀掉上万官员。

吐槽机可以明确的说这绝不可能,其他三案杀几万人可能有株连亲属情况,空印案判决很明确,只杀官员本人,明初拢共才2万左右官员,杀掉一多半,连行政体系都没法运行了。事实上洪武九年收税情况并没出现大波动,侧面证明没那么夸张。


总结起来吧,空印案的发生或许有点冤枉,但杀死官员人数没那么吓人,吐槽机个人比较倾向半个当事人方孝孺的说法,他在《叶郑传》里说“狱凡数百人”,下狱的才几百人,被杀的怎么都过不了千的,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之前看过一部小说,作者点评的非常犀利:这件事情你做可以,我也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图个方便,但你最起码得让我知道啊,竟然敢不让我知道,那就是不尊重我,不尊重我就该杀。

一、空印案的前因后果。

其实关于空印案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运作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估计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在这里还是要点上一下,要不然整篇文章无法叙述。


简单讲就跟大家每年需要做财务汇报一样,其实各地的官员在古代的时候也需要做财务汇报。财务汇报就像是年终总结,总结的好,给发年终奖;总结的不好,挨板子甚至杀头。

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官员来京城总结。甭管总结什么,反正得总结总结,如果能总结出点花来,保不齐能升职加薪,成为高富帅呢。

但是一些官员他们在总结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没错,他们是总结出来的总结问题。讲起来比较拗口,简单讲当时明帝国的都城在南京,如果说广东广西那边的人往南京跑多少有些费劲,但如果说是蒙古这边往南京跑呢?

这样一个地方,如果说是近点儿的地方衙门、地方长官可能三五天一两个月就到了,可是对于那些偏远之地,尤其是路途难走,只能靠步行的地方,估计没有三五个月,没有六七个月是到不了的。

所以这些人往往是从过完年开始就赶紧拿着年终报告去,等到了这儿差不多也正好过年了。

第1次这样可以,第2次这样可以,慢慢的就不行了。

为什么不行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年终报告很有可能出错,其中哪怕一个小数点出了错就得回去重新总结。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可能一个人总结了8年,每一次都出错,然后他来回奔跑8年,连8年前的事情都没有总结出来,升职加薪不可能了,不挨板子就算万幸。

一些官员想着:与其这样每次来回奔波,倒不如拿着几张空白纸,然后每一张纸上都盖好大印,到了那里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填,一个字也错不了。

二、朱元璋发飙了。

这件事情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官员们无非就是为了图个方便。


而且我一度怀疑朱元璋可能老早就知道这事儿了,就偷摸的等着官员们越来越多,然后给他们来一个一锅端。

就这样官员们私底下把这件事情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用提前打好的纸去糊弄朝廷。

终于有一天,朱元璋走到了朝堂之上,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了,所有涉案官员一个也跑不了,该杀头的杀头,该坐牢的坐牢。

只不过并不是说杀了上万名官员,按照当时的文献记载,只是把各个地方的长官给杀掉了,也就是参与此事的直系负责人。

那么这个直接负责人一共有多少呢?按照当时的数据统计,应该在1000人到2000人不等。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上万官员在明朝是个什么概念

“空印案”发生在朱元璋时期,当时的明朝官员据统计大概在两万多不到三万人,就是说如果杀死上万名官员,就相当于将明朝一半的官员杀死。

“空印案”究竟是什么样的案件,他能导致明朝一半官员被杀被杀吗?

简单说“空印案”就是明朝年底的财务核算,地方官员到中央对账,有时会出错,但是当时古代交通不便地方官到首都往返就是数月如果要修改数据就变的很麻烦,因此地方官就会让财务人员带上没有内容的“财务表”并盖上公章,一旦出现错误就当即修改,这就是空印,在财务人员就觉得省力。也就是说这是财务人员的一种投机取巧行为。

当然在老朱哪里不这样认为,账目对不上肯定有猫腻,其中涉及到贪污问题。老朱本是平民出身,最痛恨贪官污吏。对待这些人也重来没有手软过,大杀这些人想来也是理所当然。

基本空印案是什么后,更多的问题会随之出来。明朝需要用一半的官员来管理财务工作吗?难道其他事情都不干了吗?还是朱元璋真的是独夫民贼,一个残暴君王?

再来说历史记载,有明确记载证明此案不肯能有万名官员被处死

明史中明确记载过老朱对这件事的处罚结果《明史·郑士利传》:“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也就是说朱元璋处理这件事就只是将主要官员处死,副手才的个充军当时地方的主印官员不过两三千人。

其次必须提到一个人就方孝孺就是传说中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空印案”而死,他作为亲历者在他的记载中仅有数百名官员被处死。

同时说方孝孺本身就是个证明,空印案处死上万官员,诛连数万人。而他方孝孺自身没有受到并诛连,仕途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并且他还成为了明朝朱元璋继承人建文帝的坚定拥护者,这也可以说明当时老朱的处理方法很是得当,得到当时人的认可。

如果用这个来添油加醋证明朱元璋的残暴,只能说这个不是当时的人,事实也是说老朱此案杀了数万人也是后人的记载。


历史小知


空印案虽说也在大明朝翻起过一阵动荡,但绝对不可能像是传闻中那般,斩首的官员就达到数万之数。

空印案从何而起?

简单来讲,空印案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员的,当时朱元璋从各地收税,收取钱粮,每年都需要官员从各地将钱粮带到京师,除了带东西,还得带账本,等到了京城,会有专人核对账目,看所到的钱粮是否与账目吻合。

一般来讲,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也确实如此,但凡事有例外,整个运输的过程,只要出现一点点的纰漏,就会导致运到的钱粮与账目不符,这么一来,应该怎么办?运到的钱粮数目对不上,自然而然的,便会影响到接下来的盖章,盖不了章,交不了差,官员就只能回到故乡,重新起草报表,加盖官府的印章,然后回到京城,再次加盖印章。

看起来比较繁琐,但也就那么一回事,一旦出了点问题,直接就会导致印章无法盖好,需要大老远的跑回去重新盖章。

为了避免重新加盖印章导致的各种麻烦事,有官员就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那便是让官员在运粮的时候,提前多带几份加盖了印章,却没有写内容的空白文案,这也就避免了出问题时需要重新翻山越岭回到地方加盖印章的麻烦,如此一来,小麻烦没有了,这种做法也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

地方官员上京运粮的时候大多都会搞这么几份空白文案,一旦出问题,就能用得到。

明朝一个明显的特点,地方官员,或者说各级官员,共同遵循的一个默认的潜规则,偏偏皇帝不知道,朱元璋不知道空白文案的用途,也不知道各级官员是这么干的,虽说这种空白文案因为记载的都是运输钱粮的实际数目,不会出现贪赃枉法的事情,但朱元璋就拉着这件事不放手了。

朱元璋以徇私舞弊的名义,斩首了相当一部分官员,应该有数百人,远远达不到题目中所写的一万余人,要知道,朱元璋斩首的都是官员个人,而非株连九族,看起来可能只是几百个官员,其实已经相当于对官僚阶级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朱元璋本来的目的也可能的确是为了给地方官员来一次大的调整,毕竟空印案这种行为,本质上并没有影响到政府机关的正常运作,本没有必要完全铲除,朱元璋找借口大肆屠戮官员倒是显得更有说服力了。


魏青衣


话说,明朝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户部去对账,自己携带的账目和户部审核财政后的账目完全一致,这任务才算完成,但凡有一点数字出入,官员就要返回地方,重修账册,盖好地方大印后,再赴京城对账,这个流程挺合理的,明初的官员都是这样操作,但不久问题来了,明朝的税收数目繁多,很多是粮食之类的实物,在路途中难免损耗,所以到京后经常有些许误差,结果导致地方官员带的账目和户部接收官员统计的账目不一致,于是搞得一些地方官员苦不堪言。

明初,江浙一带每纳粮一万石以上划分为一区,设粮长一名,主要负责征收、解运等,洪武时期,粮长运粮至京师,优秀者受朱元璋召见,图为明代粮长官印。

古代的通讯远没有现代发达,地方官员们带的账目第一次到京城就核对通过了还好,假如出现一点纰漏,官员就要马不停蹄的往回赶,离京城近的地方还好说,远在千里之外的两广、西南、西北的官员可就要命了,这一去一回半年过去了,再折腾一下一年过去了,任务没完成可要下罪的,就是这么个情况,苦不堪言的地方官们发现,关键问题出在盖大印这个环节,账目随时可重修,大印只能回地方盖,立马有人想出了,第一次出门时多带几份盖好大印的空白文册不就解决问题了么,有人就这么干了,于是,大家都这么干了。

所以在明初,带空印文册进京是条不成文的规则,朝廷官员们上下都知道,可高高在上的朱元璋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这就犯了大忌,洪武九年,朱元璋发现了空印文册的做法,大怒,他认为这是地方官员徇私舞弊的行为,要严惩所有空印案的官员,说白了,底下的官员瞒着都在做,就没告诉他,是挑战了老朱的皇权。其实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每张纸上的印迹都不同,账册用于对账,是对是错是户部说了算,说白了就算地方官员拿着空印账目,除了对账别无他用,不存在朱元璋说的弄虚作假、借机贪污的可能,但当时朝廷无一人敢出来讲真话,劝说,因为朱元璋治官太严厉,都怕了,于是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把屠刀伸向了各地的官员,空印案拉开帷幕。

朱元璋像。

朱元璋下令,凡是牵连空印案的官员,主印官处死,副手充军,呜呼天下哀嚎,空印案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人,正史没有记载,这里取方孝孺《逊志斋集》的记载“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大概意思是杀了几百人,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也被冤杀,有人说空印案才杀这么点人,跟明初四大案的其它三案杀几万人比起来,小巫见大巫了,但官场一下死几百官员,足以官场震荡了,还有传言说空印案杀了上万名官员,这不可能,这个案子只处理官员个人,不诛连家人等平民,整个明朝150多个府,1100多个县,全杀光几遍也不到万人,朱元璋不会把官都杀光了留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太离谱了。


图文绘历史


朱元璋真的在“空印案”中诛杀了上万名官员吗?

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朱元璋一贯做事的风格啊——连根拔起,大兴牢狱。不只是空印案,在其他洪武三案中,朱元璋都采取了非常血腥的政策。

朱元璋这个人,并不是什么仁君,他对自己的大臣也好,对百姓也罢,其实都很残忍。

因此,朱元璋因为空印案一怒之下诛杀了上万名官员,这应该是可信的,并不是后人的以讹传讹。

关于洪武四大案的受牵连的人数,在《明史·刑法志》中是这样说的:

郭桓案“系死者数万人”。

“二狱(空印案与郭桓案)所诛杀已过当。而胡惟庸、蓝玉两狱,株连死者且四万”。

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但是,既然空印案和郭桓、胡惟庸、蓝玉三案能并称“洪武四大案”,就意味着死者人数应该与其他三个案件是同等数量级,即都是数万人被株连。

确实有一些人辩解,可能没有那么多人。

他们举出的反例,就是如方孝孺在《叶郑传》提到,在空印案发生后,“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士利兄亦以河南时空印系狱中”。

但是,这个说法并不能概括全部株连的人数。


HuiNanHistory


当然不是,被杀头的只是主印官。朱重八还没有癫狂到杀掉所有人的地步。


关于空印案,到目前为止还存在2个争议


1. 案发时间。

2. 被杀头的官员数量

【对于案发时间是洪武九年还是洪武十五年的问题,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因为问题问的是“空印案”真的杀死了上万名官员吗?】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行政区划


当时全国总共下辖13个省,超过140个府,1000多个县。

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的省府县的官员,都跟空印案有关。


朱重八同学最后给予的判罚结果是:

主印官全部杀头,副官杖责一百充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按察使司的官员因“监管不力”而不处罚。


所以如果真的要杀掉“全部”主印官的话,也就是一千多人吧,不至于到上万人。

实际上估计应该就是几百人。


朱重八同学虽然不喜欢甚至痛恨不向他请示就盖印的行为,但是他并不是杀人狂。

他的头脑还是一直非常清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