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上的昇華,精神上的享受

站在著名畫家“梵高”的向日葵前,你所看到的絕不是靜靜的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畫中粗厚有力的筆觸和單純強烈的色彩,把畫家胸中火焰般熾熱的激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那激動人心的畫面震撼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靈。

“獨處”|物質上的昇華,精神上的享受


面對這樣充滿生命激情的畫,你很難想象畫家竟是一個孤獨的年輕人。作為一個畫家,你有多孤獨就有多優秀。藝術是一份充滿孤獨且沒有退休的工作,一旦愛上,便是一生。也正是那份孤獨,成就了梵高的藝術高度。

歌德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孤獨,在世上看來就是不合群,不善於交際,或者就是冷漠無情,拒人於千里之外。無論怎樣說也好,孤獨乃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必要為迎合眾人而刻意去改變。

1.喜歡獨處的人,更善良,更容易產生靈感。

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先生,誰曾想到他成名前曾在一間充滿汽油味的車庫裡生活。年輕時的他是一位孤獨的畫家,除了理想一無所有。

幾次應聘失敗後,他找到一份工作“替教堂作畫”,由於工資低,租不起畫室,只好借用一間廢棄的車庫。每天工作到深夜,煩人的是每次熄燈後,總會有老鼠來打擾。

孤獨但善良的沃爾特.迪斯尼,他沒有想盡辦法去除掉老鼠,而是靜靜地注視著可愛的小精靈,選擇與老鼠和平相處。老鼠也很通人性,慢慢的竟和他成了朋友,還在他的畫板上跳舞,就這樣人與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獨處”|物質上的昇華,精神上的享受


也正是因為他的善良,為他以後的創作帶去了靈感,他創造出了風靡全球的《米老鼠》。

孤獨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而人的本性又都是善良的。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更能與大自然融於一體,還原最初率真而善良的本來面目。

一個人在獨處中,最容易靜心凝神,靈光乍現。在靜靜的思索中,能夠發現真、善、美的存在,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獨處是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條件。

2.一個懂生活,有情趣的人,必定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

陶淵明,今江西九江人,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傑出詩人。他仕途多年,最後歸隱心中嚮往已久的田園生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看是一首田園農耕的詩句,卻顯示出作者高潔的品性。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個人在獨處中方能安靜下來,一個人的本性也只有在寧靜中才能顯現出來,繁雜群居的交際場合只能失去真正的自我,迷失人生的方向。

“獨處”|物質上的昇華,精神上的享受


一個懂生活、有情趣的人,往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放棄什麼?更明白高質量的獨處,遠勝於低質量的群居。

事實上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並不是不合群,而是他沒有遇到可以合的來得群而己。如果他遇上自己志趣相投,三觀一致,談的來的人,他也會高談闊論,非常合群的。所謂的不合群,只是不願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值得浪費的人和事身上罷了。

3.一個大智大慧的人,必定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

諸葛亮用“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志”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諸葛亮早年隱居南陽,是劉備親自“三顧茅廬”請出去幫他主持朝政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被稱為智慧的化身。其兵法嫻熟,多謀善斷。他胸懷大志卻喜歡獨處,此種人乃高人。

赫胥黎說:“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喜歡孤獨的人善於思考,他們會在寧靜中悟出人生的真諦,看清萬物的規律,不會因得到而欣喜,也不會因失去而悲傷,榮辱看淡,得失隨緣,此乃大智大慧之人。

4.人只有在獨處中,方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南森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必須不時孤獨和沉思。”

“獨處”|物質上的昇華,精神上的享受


100位科學家通過實踐發現,如果能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沉靜下來做做深呼吸和冥想,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克戈尼格爾說:“獨處時的沉默。會讓大腦處於一種強化記憶的模式,利於我們內心的反思,當一個人平靜下來時,更容易受積極情緒的影響,可以有效分解煩惱,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獨處可以消除生活中的疲憊;獨處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擾,找回內心的平靜。在獨處中可以全面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確定人生的方向。只有在獨處中,人的創造力才最容易被挖掘。一些創新、一些設想都是在獨處中,靈感乍現完成的。

獨處是一種物質上的昇華,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作者簡介:我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如果我的文字能給你帶去幫助,那將是我最大的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