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最近戴口罩這件事,讓人“又愛又恨”

疫情期間,出門戴口罩

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但是說個老實話

戴口罩真的不太舒服......

偶爾呼吸困難,還頭昏

讓人懷疑“我是不是大腦缺血了”?



像視頻裡這位大哥戴這麼多層口罩,是真的沒有必要,反而更容易造成呼吸不暢。


當然,疫情期間,大家還是儘量少出門,出門戴口罩時也儘量減少運動量,緩解由於戴口罩帶來的呼吸不適感。


說了這麼多,大家該是整的明明白白了嘛,“戴口罩導致腦缺血”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大家不要輕易信謠傳謠哈!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要知道,大腦內的不同部位,分別控制著語言、感覺、運動等功能,只有各部位的血液供應正常,才能保證相應的人體功能正常。


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時,大家要注意警惕是否為腦缺血。


吳波教授強調,腦缺血臨床表現複雜,

其與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此處僅對常見表現作一定說明。


1、偏身運動障礙

通俗來講就是“偏癱”,偏癱程度可輕可重,輕者可自行活動,但走路時往往出現“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走一步劃半個圈”的特殊姿勢(偏癱步態)。重者可能出現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2、偏身感覺障礙

除了動作會有異常外,許多偏癱患者往往還會伴隨著某一側的痛溫覺減退,就是對痛覺和溫覺的感知能力減弱,但是並不一定與動作發生異常的一側相同。


3、失語

人的語言中樞分多個片區,不同片區受損可出現不同類型的失語特點,如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等。


運動性失語:能聽懂對方所講的話,但是講不清楚,表現為講出來的話語量少,講話費力,找詞困難。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感覺性失語:不能理解他人甚至自己語言的意義,但是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正常,表現為語句流利、話語多而雜亂、答非所問。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命名性失語:簡單來說就是命名能力喪失,比如拿出一把鑰匙,卻說不上來它的名字,但是知道這個東西是用來開鎖的。


4、構音障礙

具體表現為發音增強,說話費力,不自然中斷,音量音調變化,出現粗糙音、費力音,元音、輔音歪曲,鼻音過重。(聽起來就像我們常說的“大舌頭”


5、偏盲

偏盲是指一側或雙側眼睛正常視野中有一部分視野出現缺失(通常是左側或右側)。比如左側視野偏盲,就是容易忽略左側存在的事物。


6、意識障礙

如嗜睡、昏睡、昏迷等都屬於意識障礙。


嗜睡是意識障礙早期表現,表現為睡眠時間過度延長,但能夠被叫醒,醒後可正確回答問題,但停止刺激後會繼續入睡。


昏睡是患者處於沉睡狀態,高聲呼喊或拍打才可喚醒,醒後回答含糊、簡單,停止刺激後很快入睡。


昏迷是最嚴重的意識障礙,簡單來說就是叫不醒,患者無法自主活動,不能自發睜眼,更無法配合回答問題。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至於常常困擾大家的頭昏、頭痛,往往與腦缺血關係不大哈。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腦缺血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吳波教授提出,簡單來說,預防腦缺血,要做到十六個字: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

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1、飲食清淡合理

以清淡飲食為主,多食穀物粗糧,減少攝入高脂食物(肥肉、動物內臟等),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2、不要超量運動

重視運動,運動量要循序漸進,不宜進行激烈運動,運動種類以步行最佳。要結合自身情況,運動計劃量力而行。


3、克服不良的嗜好

吸菸是腦血管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杜絕菸草,少量飲酒,動靜結合。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4、防止過度勞累,保證睡眠

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睡眠。睡前避免長時間交談,避免觀看電視節目時間過長或過度興奮,少飲濃茶。


5、飲水要充足

每人每天都應保持2-2.5L的水攝入量(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充足的水分可促進新陳代謝、補充血容量等,但不宜飲用生冷或未經過加熱的水源。


6、注意氣候變化

注意天氣情況,適當添衣加物,室內溫度宜保持在18~25℃,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注意房間通風。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7、保持情緒平穩

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情緒激動,有一定愉悅而又不亢奮的狀態最好。所以要避免一些容易引起情緒激動的活動,比如搓麻將等。


8、定期體檢,規律服藥

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要堅持服藥,不能擅自調整藥物劑量,感到不適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戴口罩出不贏氣,我是不是腦缺血了?”


這下知道了吧

戴口罩並不會引起腦缺血

要想真的遠離腦缺血

做好吳教授說的十六個字


快把文章轉發給朋友家人

一起健康生活吧!




影像來源:soogif、攝圖網、創客貼、抖音用戶“法治現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