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無論伴隨著正面還是負面的新聞,美國的槍械文化確實天下聞名。很多文章都聲稱,這種文化是源自“一分鐘男”(Minuteman,指北美獨立戰爭中的響應徵兆對抗英國殖民地武裝的人員,正規翻譯就是民兵),這種“對也不對”的描述,至今流傳甚廣。

所謂對,就是的確解釋了源流;所謂不對,縱觀歷史,以非正規武裝、全民戰爭方式從強權手中奪取自主權的國家與民族如此眾多,為什麼只有北美大陸養成了如此槍械文化,而別的區域遠不如其顯著?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美國民間的槍支愛好者

槍械,說到底仍是人類的一種工具。工具被髮揚光大,和學說、理論一樣,靠四個字——“經世致用”。而這種經世致用,主要發生在美國西部的殺戮中。這種殺戮不僅僅是針對與美國對立的英國、西班牙等勢力,也包括美國人(特指當時的白人)。

刨除各種各樣後世對各事件意義的評述,在美國西部動用槍械的許多事件背後,都有各方利益的激烈碰撞。比如奴隸主和反對蓄奴者的衝突,其中反對蓄奴者,既有認為奴隸制反動落後的想法,也有出於自身利益,擔心大農場蓄奴後,以更高生產效率擠佔自己生存空間的私心。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在美國內戰開打以前,就有支持蓄奴者抓捕並槍殺反對蓄奴者

圖為發生在1858年5月19日的Marais des Cygnes槍殺事件,造成5死5傷,1人倖免

其主使者與大約30人的團伙僅1人被起訴,主使者活到1880年善終

在“經世致用”層面,中美文化本就千差萬別,美國的槍械文化,在中國能與之對位的文化意象,就是菜刀——具體來說,是“好幾把菜刀”。比如說:

美國人家裡往往有槍,不管槍法的好壞;

中國人家裡往往有好幾把菜刀,不管做菜好不好吃。

地廣人稀的美國,人民需要用槍看家護院、狩獵裹腹;即使配不齊長槍短炮,也要多少有一把能打得響的東西;

人口稠密的中國,有著深入細緻的飲食文化,要切生的、切熟的;切葷的、切素的,或者即使沒有多把菜刀,也會有一把樣樣都能湊合幹一點的菜刀。

複雜起來,美國人的槍械可以“解決”鄰里糾紛,對晚輩進行家庭“教育”;

中國人的菜刀,當然也經常被用來幹這樣那樣與做飯無關的事兒。

提升高度來講,美國人的槍械用來對抗過殖民者;

中國的近現代史中,也有著名的“兩把菜刀鬧革命”。

回到出發點找反例,即使在美國,也有不少確實沒槍的家庭;

在中國,很多獨自在外工作租房的年輕人,不怎麼用菜刀,甚至乾脆沒有菜刀的也不在少數。

話說回來,美國槍械文化之所以成為文化,之所以能真正滲入骨髓,過程就在於所謂“狂野西部”時代裡的“經世致用”。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雷明頓滾輪閉鎖步槍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斯普林菲爾德活門步槍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營養條件和衛生條件遠不如現代的時期裡,人是好看不到哪裡去的,圖為1862年內戰中逃離戰爭的美國婦孺

被太多文藝作品美好化、浪漫化的西部時代,其實遠不如遊戲作品裡那樣光鮮亮麗。而隨後的美國內戰,不僅帶來了輕武器技術的巨大發展,隨著戰爭結束,還有大量軍隊剩餘物資被有意識地販賣到民間。這讓當時美國平民有相對廉價的槍械可用,也讓輕武器技術與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以美國內戰制服為背景拍攝的亨利M1860連發步槍

在狂野西部時代裡,輕武器是一種想要活命必需的工具,作為一個現代人,可以在電影裡看個樂呵,可以在遊戲裡玩個樂呵,但是具體到苦哈哈的實際生活,相信誰都不想去體驗。而那些讓人非常感興趣的西部時代槍械——供彈機制是落後的;裝填是緩慢而冗長的;發射藥是黑火藥,意味著經常要清理維護;鉛製大口徑慢速彈丸,意味著捱了一槍就算沒死,創傷也非常可怕;而相對落後的醫療條件,意味著許多傷者要經歷現代人無法想象的痛苦。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西部時代大量運用的老式火帽與彈丸轉輪,沒有金屬藥筒的定裝彈藥,需要往彈輪後方安裝火帽發火,彈輪中填充黑火藥、彈託與彈丸,還要拿油脂填料蓋住彈丸,防止火星引燃彈輪裡的其他彈藥,可以說非常複雜

圖為下掛20號霰彈槍管的LeMat轉輪手槍

依照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狂野西部時代對應的知識點,是講述美國的版圖如何擴充到瀕臨兩大洋的“西進運動”。而實際上這個相對文藝的“狂野西部”概念,時間比西進運動開始更早,也有一個更加正式的名字,即美國人所說的“美國邊界”(American Frontier)。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身手了得?射術高明?但確實總是攜帶槍械,經常捲入槍戰的群體——牛仔

以美國的觀點,所謂“美國邊界”始於1607年,終於1912年。而在美國“昭昭天命”派的視角里,其終結時間一直延續到1959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按照美國“昭昭天命論”者觀點所製作的,從1789、1846、1889、1959年的美國疆域圖

“西進運動”也好,“美國邊界”也罷,其實際目的就是開疆拓土,手段多種多樣,包括武裝侵略吞併、贖買、系統性種族滅絕原住民(印第安人),無所不用其極。

比如如今成為美式英語文化梗的概念“阿拉斯加交易”,就是沙俄以極低價格把俄屬美洲(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這個決策固然給沙俄政府撈了一些錢(720萬美元,大小為美國原始13州的2倍),但是對後來有著全球爭霸志向蘇聯而言,必然追悔莫及。

這些舉措,擴大了美國的疆域,通過奪佔、兼併,也吸引了大量移民成為美國人口,開闢了龐大的國內市場,為美國成為如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大約1850到1910年代),美國文化裡開始出現“老西部”或“狂野西部”概念,專注以浪漫主義的筆調描述西部疆域拓展的努力。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經典的銀屏牛仔形象,扮演者為伊斯特伍德

大而化之的描述裡,有著美國槍械文化的“精彩”細節。即使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描述美國為“地廣人稀”,在當年更是如此。對於那個年代,各種體制都粗糙且不發達的美國而言,廣大美國人的確面對著一種“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局面——這不僅包括誠實地吃苦耐勞打造家業,也包括橫行不法、殺人越貨。

相較於中國曆代的基層管治領域,常常面對著“皇權不下縣”的情形;美國的狂野西部時代,有著某種程度上類似的困局,即“法律不出鎮”。雖然這兩個描述都不是絕對精準,但大體形式類似。即使是西部城鎮,也難說“法律”或“執法者”有多麼公正,但至少有著基礎的秩序可言。

那麼,那些當年由於勉力拓荒等種種原因,沒有住在城鎮聚落裡的美國人呢?秩序保護不了他們的時候,一家老小的生命安全,就得靠自己,靠自己手中的槍械。獨立戰爭時期積極響應號召,對抗英國殖民軍?這的確是美國槍械文化的源流;但是美國槍械文化的發展壯大,還得是因為那些普通美國人,在其普通的、不管是做好人還是當壞人的日常生活裡,往往都有被洗劫和殺害的危險——他們始終需要持械自保。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現代人自然可以惡搞,但狂野西部裡的“嚴禁擅闖”標記後面,真的有人拿著槍械隨時準備射擊

正因為這樣的“經世致用”,美國的槍械文化才會像如今那樣“深入骨髓”,甚至被筆者描述成“重要如同中國家庭的菜刀”。

有意思的是,狂野西部的時代早已遠去,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國內行政力量與所掌握資源即使沒有疊床架屋,也堪稱龐大而充裕。但當代的美國槍械文化,依然宣稱有“自我防衛”的需求。這就讓人懷疑,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國家,有各主要強國裡高的驚人的警民比例,他們的執法力量都去哪裡了?

槍械文化盛行的往日因有了今日果,成為了美國特色國情——比如美國警察不會進行鳴槍示警,因為正在受到盤查的人員極有可能持有槍械,貿然示警可能導致執法人員失去交火先機而遭受傷亡;依照判例,美國執法人員不必“以命換命”保護受害者,這是氾濫的槍械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如果法律要求警察不惜代價保護民眾,哪怕再高的薪資條件,也必然無法養住如此龐大的美國警察隊伍。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XXPD,Stop your car!

這種情形是廣大中國人常識裡必然不能被接受的,但似乎在漢語環境裡鮮少有人提及。深究下去,就會涉及到東西方行政文化的基礎定位與自我期許的巨大差別,就很容易說到寫下本文時,依然在熊熊燃燒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總之,美國槍械文化之所以繁盛至今,究其原因,是因為21世紀的美國槍械環境與“狂野西部”相比,僅有量變,而無質變。

這套邏輯甚至可以用來解釋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帶頭大哥”,其所秉持的美式“絕對安全觀念”(比如前些天對蘇萊曼尼的“斬首行動”之後,聲稱蘇萊曼尼的存在就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是那樣“有毒”——因為不管普通美國人是否意識到,或願意承認還是強烈反對,這種安全觀念,正是與源自“狂野西部”時代,嚴重缺乏安全感,認為有必要射殺,至少以槍械驅離任何“只要自己懷疑有不良意圖”者的“歷史傳承”有關

當然,對於雖然靈魂裡被注入與銘刻了這樣的思維,但後來畢竟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美國人來說,這並不是形成這種“絕對安全觀念”的唯一成因;但其他國家要想深入分析世界第一強國的“絕對安全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如此追根溯源一番仍然很有必要。

“狂野美利堅,槍擊每一天”:美式槍支文化背後的殘酷真相

▲“XX美利堅,槍擊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