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人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長大後對父母沒有一絲感情,隨著年齡增長只有怨恨?

瓣瓣瓣瑪瑪


你好,我是空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隔代”撫養這個情況,似乎是我們國內特別常見的一種現象。

不管是奶奶或者是外婆帶大的孩子,似乎都會在長大後跟父母的感情比較疏遠,甚至還會出現生活中的很多矛盾衝突。

這種現象究竟是個例,還是普遍都如此呢?

其實客觀來說,如果在孩子0-6歲這個階段,父母不是孩子生活中主要的陪伴參與者的話,那麼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確實是會產生“疏遠”的情感隔閡。

因為我們兒童時期的0——6歲,是在心理學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一個孩子將來的基本情感、性格,都是在這個時期成長養成的。

如果培養的好,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如果這段時期引導的不好,那孩子將來成年後的性格,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所以這段時間,如果是長輩,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陪在孩子身邊,那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會超過親生父母。

我們總喜歡說“生養”,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養”,真的要比“生”重要很多,影響力也會大的多。

所以如果有能力協調,建議各位父母還是最好堅持,把孩子帶在身邊撫養,這樣以後的家庭矛盾真的會少很多。

已經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問,如果我的孩子已經讓老人撫養,或者已經形成了這種家庭矛盾了,又該怎麼處理呢,難道任由關係這樣僵化下去嗎?

當然不是!如果真的已經出現了問題,那麼我們家長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停止對孩子的指責。

這點非常重要,請家長們一定務必做到。因為你現在心中的不滿與委屈,在孩子看來都是沒法體會感受的,他們只會覺得你在“無理取鬧”,對待你的態度,就會更加的“聽不進去”。

與其這樣,倒不如試著換一種相處方式,真心地用“平等交流”的態度,來跟孩子相處,這樣慢慢地孩子才能在日後一點一滴的相處中,培養出跟父母的情感依賴,你們的關係才會真的慢慢變好起來。

雖然錯過了,孩子“黃金時間”的成長培育期,但是隻要父母用開明、平等的相處方式來對待孩子,總有一天,孩子還是會慢慢接納父母,跟父母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密的。

這是血緣親情裡的天性,只要父母不要採取極端的手段處理問題,比如一味指責孩子,一味批評長輩對孩子的教育,終究會有改善關係的時候的。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空媽是個處女座


反思一下,為什麼很多奶奶帶大的孩子跟父母不親, 而姥姥帶大的孩子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姥姥帶孩子一般會跟孩子說:你媽媽上班去啦!你媽媽中午打電話問你午睡沒?你媽媽下班會給你買好吃的。。。奶奶帶孩子會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媽媽壞 咱們不理媽媽。。。

我認識一個朋友 ,她當年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工作原因,把孩子放在奶奶家,等她一個月後去看孩子,孩子已經不認識她了 ,管她叫姑姑,她當時非常傷心,因為她和老公的照片就掛在牆上 ,奶奶從來沒跟孩子說那個是媽媽,那是你媽媽,你媽媽太忙去上班了。。。

奶奶和兒媳婦有個較勁的心態,希望孩子只跟自己親,反之就不舒服。而女方跟孃家媽就沒有這股子勁兒。孃家媽看見孩子親暱自己的媽媽,不會有牴觸,而女方看見孩子依賴姥姥,也不會有敵意,不會覺得姥姥在跟自己搶孩子。

所以奶奶帶大的孩子跟父母不親,有些跟孩子天性有關,比如奶奶溺愛,父母管教嚴格了,孩子不懂事,會覺得奶奶才對我好, 父母對我不好,如果奶奶推波助瀾,父母又沒有改進方法,就會造成跟父母的隔閡。還有就是跟奶奶家的教導有關,奶奶家沒人會提起孩子的媽媽,不會成天跟他講你媽媽在做什麼,你媽媽給你買了什麼,你媽媽打電話問起你了,反而可能會說一些媽媽的壞話,造成孩子對媽媽的陌生感甚至反感,有時候奶奶反覆說你媽媽不要你了這種話,也會引起孩子對媽媽的怨恨。

當然那些不負責任,對孩子放任不管的媽媽除外。


灰紫27893141


我小的時候是奶奶帶大的,大概是一歲到三歲之間,和媽媽分開了,因為媽媽要上班,而我是沒有時間被他們帶的,所以這個奶奶帶大的孩子呢,到了三歲,要上幼兒園了回到媽媽身邊,一直不能適應媽媽的脾氣,性格還有說話的方式,每次奶奶來到我的家,我都會念念不舍,不論媽媽說來了什麼,我都覺得奶奶好,我覺得媽媽說的不對,這都在心理上,對奶奶產生了一種異味的心理,而覺得媽媽一直不親,媽媽只會吼我,讓我感覺莫名其妙的吵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所以更加懷念被奶奶帶的日子,不管媽媽怎麼說?過去奶奶是如何的待我,在他看來是多麼的不好,我壓根都不會去恨奶奶,反而覺得媽媽說的不對,所以媽媽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說奶奶才是你最親的人,媽媽心裡頭狠恨這件事情,不該讓奶奶帶我,導致了我小時候面黃肌瘦,吃了很多悶虧,同時又和她不親,至於說奶奶有沒有在我面前說過什麼?我記不得了,那時候太小了,但是有些場景是不會被磨滅的,雖然,人們都說三歲以前沒有記憶,我覺得不存在,我記得很多次三歲以前的場面,同時,因為母親個性的原因,我始終不能接受她,包括他的性格,說話方式,處事方式,這就是奶奶帶大的孩子!


aha贊贊_


昨天來家裡幫忙維修電路的裝修師傅跟我說了他的故事,期間幾次驚掉我下巴,因為確實讓我覺得匪夷所思,但是裝修師傅老實的相貌和樸實的言語,讓我不得不相信他說的是真的。

他和他老婆出來打工離開老家四川已經20多年了,他們有三個孩子,都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幫忙帶大。老大北大畢業,如今已經工作好幾年了,每個月都給奶奶爺爺寄幾千塊錢,老二正在北大讀書,而老三今年高三,成績全校第一,目標也是北大。

從裝修師傅開始講述這段故事時,我的嘴巴就沒合攏過,什麼時候北大學生這麼不值錢了,滿大街都是的感覺。但是老師傅在講這個故事時,臉上卻沒有一絲高興的笑容,有的只是歉疚和遺憾。

原來他們夫妻在外地做裝修,還是賺了很多錢的,老師傅說:“教我裝修的師父,現在都在我的裝修隊裡,跟著我幹。"說到這裡他臉上有掩飾不住的自豪,他說07年的時候,他已經在老家買了兩套房子,又在昆明買了兩套房。家裡不缺錢,孩子讀書的費用不用愁,不過現在三個孩子見到他們就像是陌生人,都和奶奶爺爺親。

實際上講到孩子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傅眼裡充滿了茫然和陌生,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想到孩子能夠考上北大這樣的學校,語氣裡絲毫沒有自豪和驕傲,就像在說別人的事一樣。我唐突的問了一句:“孩子們從小沒有得到你們的關愛,會不會有些怨恨你們?”他沉默了很久,對我說:“我能看的出來,他們對我們還是有怨氣的。”說完以後,老師傅再也沒有說過他孩子的事。


在這個故事裡,怨恨成為了孩子發憤圖強的動力,孩子都成才了,不過和父母感情上的裂痕,是永遠無法癒合了,畢竟父母在他們的歲月裡更像是一種符號,而不具體存在,看到別人家的父母疼愛他們的孩子,怨恨,油燃而生。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修正這種長期把孩子託管給爺爺奶奶帶的錯誤,那麼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怨恨自然只會加深,怨恨加深都是好的,畢竟有怨恨說明還有感情,可怕的是最後形同陌路.....



學海壹葉帆


我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上小學到父母身邊!我媽總說和她不親,但是剛回來的我是膽小怯懦的,處處討好,但我媽對我很疏遠!在我的印象裡,她從來沒有正常的和我說過話,總是惡狠狠的,大概是和我奶奶不對付遷怒於我吧!小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做的不好,內心特沒安全感,總是小心翼翼,還總是捱罵!我記得有一次我媽在和我大姨說我奶奶怎麼不好,我就替我奶奶爭辯了幾句,當時我在洗頭,我媽照著我頭上就打過去,我當時低著頭,一下子頭就沒到水盆裡,感覺都懵啦,我媽還在罵罵咧咧;還有一次,忘了是因為什麼啦,我媽一巴掌就扇我臉上,當時鼻血就順著嘴角留下來,我小姨在旁邊,說咋能這樣打孩子,我媽說她的鼻子好出血!哈哈😄,就這樣,還說我和她不親!我那時候小,也覺得我媽說我和她不親,那就是做得還不夠好,我就好好做,唄,讓她感覺我還是親她的!可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體會到哪有什麼孩子不和媽媽親呀,媽媽對孩子是什麼,是天,是護佑你的人,只是你覺著和孩子親不來啦,又不願承認,自己給自己不親孩子找個藉口罷了!


嗯嗯哈哈呦呦嘩啦啦啦


分享一下我的事吧,我是87年的在我5歲我妹1歲的時候,我媽出去廣州打工了,父親身體不好,只能在家裡幹些農活,從我媽媽出去,我和妹妹就跟著爺爺奶奶爸爸生活,我6歲就開始學做家務煮飯,大人在農村每天都有幹不完的農活,從幾歲起我就不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樣有自己玩耍的時間,上一年級開始每天去上學都揹著一個背篼放學了回家的路上就要割一背篼豬草,家裡人從不管我的學習,在我看來我奶奶他們覺得我幹多點活才是真的,週末時間去放牛割牛草,農忙時節我的活就更多了,這樣的日子年復一年,因為我爸爸身體不好,我媽媽可能有點嫌棄他,我媽媽在我5歲的時候出去10歲的時候回來一次待半個月又過了幾年回來一次,我奶奶爸爸就老是跟我說我媽媽不要我們了,村裡的人也說我媽媽不要我們了,我很傷心,我給我媽媽寫信,在我14歲的時候我媽回來了,但我始終跟她有隔閡一樣,我在讀初中但我媽媽不讓我讀了,覺得女孩不用讀那麼多書,我輟學了。過了兩年我媽媽又生了我弟弟,她很喜歡兒子,眼裡都是我弟弟,16歲我就出去打工了,在我弟弟1歲多我媽媽又出去打工了,我們也很少聯繫,我真的從來沒感覺到母愛,在5歲前的感覺是很模糊的,25歲訂婚那一天,為了一點小事,她發火,我也沒控制住把20年的委屈怎麼恨她都說了出來,第一次我那樣對她說,她聽了哭了,在我結婚後我媽媽好像變了樣,也愛跟我打電話聊天了,直到我生了我女兒,我放下了以前,我感覺到了我媽媽的不容易,父親有病找不到錢養家,讓她一個女人養一家老小,她的不容易我能體會到了,從那以後我跟我媽媽的母女情還不錯,我父親在2018年去世了才51歲,爸爸去世那天我還差三天滿月二胎,我不顧一切回老家送他最後一程和安排後事,我好後悔沒能好好照顧我父親,我現在給我媽買房子在我小區附近,我想讓她離我近點,才能天天見到她,照顧她,有些朋友可能有時候不理解父母,當你也為人父母了你就會明白


女漢子小琳妹


奶奶帶大的孩子,對父母感情確實是不深,這個應該是事實,至於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有怨恨,這還要看個人,沒有普遍性。

我身邊就有個現實的例子。我表姐姊妹仨人,她是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她從七個月大就被送給奶奶撫養,和她媽媽關係一直都不好,她結婚的時候,把奶奶爺爺家當的孃家,她父母都沒參加她的婚禮。直到她生了孩子以後,由於夫妻兩個人都要上班,她的婆婆嫌她生了個閨女不給她看孩子,爺爺奶奶歲數大了也幫不了她,她才回心轉意,慢慢和自己的媽媽關係好了一些,但是少了女兒和媽媽之間的那種親呢感。畢竟不是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的,他們彼此也不是很瞭解,那種情感上的陌生感似乎永遠存在他們中間。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的陪伴和愛是很重要的,一旦缺失,就很難彌補。父母不要抱怨子女不懂事或者對你怨恨,其實大部分原因都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而導致的。父母再苦再難,也要儘可能把子女帶在身邊,讓子女感受到被愛和被呵護,對他們的一生都是極其重要的。

所以,既然已為人父母,就要有為兒女犧牲自我的那種精神,不要一有問題和困難就把孩子推給老人,自己倒是清閒了,苦的是孩子。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和大家共勉。





我的退休生活


如何看待有些人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長大後對父母沒有一絲感情,隨著年齡增長只有怨恨!

答:我兒子就是從小被我爸媽一手撫養長大的,從小被我爸媽寵溺的不分東南西北了,什麼都是由著他的性子來,高興了怎麼樣都行?不高興了隨你怎麼說,就是不搭理你?一個字都不肯多吐露;我到現在是真的追悔莫及啊,由於自己當年年少無知,把孩子留給我爸媽,和老公出門去打工,口頭上是打工賺錢,可實際上(心理卻不成熟),卻是貪玩所致,玩心未泯,把孩子留老家給我爸媽照顧,本來是沒啥事,不用擔心他吃不飽喝不足的,可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隔代教育和自己親自教育的差別太大了;由於我們的疏忽大意,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從沒有理解一下他幼小的心靈正在承受著什麼樣的煎熬和痛苦!從未了解過他的真實想法,就以自己貪玩為主,謊稱是出門賺錢,賺了錢回來看孩子?可是幾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賺到錢,而且還是年年打工,年年窮,孩子的學習也被我給耽誤了;最終兒子終於變得和我生疏了,再也不親近了,我變得在孩子心理也是可有可無的,不知不覺就孩子不在對我抱有期待,最開始還經常打電話給我,說想我了,問我啥時候回家,我也告訴他快過年的時候就回去陪他,給他買新衣服,新鞋,新玩具;卻從沒有想過孩子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實實在在的陪伴和守候啊?可是事到如今?哎,說多了都是辛酸淚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兒子越來越叛逆,而且距離和我也是越來越遠了.再也看不到有一點的依戀情緒,對我這個媽媽也是直接忽略掉了.我知道我兒子對從小我們沒有親自撫養他,教育他,而怨恨我們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可是如今我們也在悔過了,真的當年我和老公也是孩子樣,根本不懂得如何撫養孩子,更別說教育孩子了?可是如今眼睜睜的看著兒子離我越來越遠,怨恨也是與日俱增?我也真是無能為力?但願他在長大一點就應該明白了,當父母的並不是存心要把他耽誤的!


美燕愛文字


我來吐槽一下,無比奇葩的一家,我老公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媽媽從生下來就沒問過事,現在大了只會不停向兒子索取,沒有一絲愧疚之心好像覺得兒子就該孝敬她,天經地義一樣,我老公的做法也是心軟沒一點骨氣都儘量滿足她,真是憑什麼啊!。。不是該當媽媽的想著彌補兒子麼!。。奶奶去世以後,我對爺爺也無語了,不停的找新老伴一刻沒停過誰都不關心,唯一的重孫子一點都不疼,爺爺退休金比我老公都高,連個小玩意都沒給重孫子買過,爺爺每天訂牛奶自己喝,偶爾小寶寶喝一瓶,下一次他竟然給收藏起來了,無語,家裡菜生活用品全是我們買,做飯也是我只要一做好飯人家就過來吃,讓他買一次肉給重孫子吃,其實我也是故意的, 他竟然說肉太貴不買,無語,家裡有兩個衛生間,我是小媳婦剛過來住把衛生間重裝一下,全是我們花錢買的一套,剛換完人家該怎麼用還怎麼用也不避人,一點羞愧之心都沒有,真他麼氣人!!爺爺還是高級知識分子我一點也想不明白,人家都說老人德高望重,他哪配!!整天讓兒孫替他操碎心,也不自知,我們整天擔心他被騙,對新找的老伴那是一個獻殷勤帶去飯店吃,給騙過下次還去找,真是看不下去。這是什麼心理啊!我想不明白呀!!


siutigxkcgf


40年前,我就看到了這樣的問題。一位與我同時參加工作的姑娘,跟爺爺奶奶長大,與爹媽沒有感情。

爺爺奶奶病逝後,父母儘可能的去彌補情感,但姑娘大了,聽不進他們的任何話,不管班組師傅怎麼勸說,都毫無結果…

同樣的問題,這兩年我也敏感的看到了。我家兒子兒媳婦工作忙,孫子自然交給我們看管,這“全託”的工作是咱國家很多家庭的特色。

問題就來了:小傢伙粘人,粘奶奶,爹媽回到家包括出門與他沒有關係,冷嗖嗖的表現讓我這個爺爺擔心。

怎麼辦呢?趕緊交代他們:只要有時間就回來吧,我給你們做飯,抱抱孩子,親親孩子,帶他出去玩玩兒……哪怕是中午,只要有時間就回來吧…

有些糊塗的奶奶,喜歡嘚瑟,說一些不該說的話…我們這些老人千萬得留心,不能忽略這些細節,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可千萬不能短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