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杨金水为什么不让审邓泌昌、何茂才?

田慧雨


其实很简单,我只需要从杨金水从京城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能看出来:

一、

内阁已经注意到“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了,现在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严嵩和徐阶瞒着严世藩,火速让赵贞吉借粮给浙江,以免浙江动乱。

与此同时,浙江淳安的“通倭”百姓在何茂才的安排下,正在等待海瑞到来行刑。而织造局的杨金水,也已经秘密潜回杭州,并且警告手下的人:

“打招呼,有谁露出风声说我从北京回来了,立刻打死!”

从他这句话上就能看出,京城出现了变故,杨金水代表嘉靖帝,也就是说嘉靖帝那边的态度出现了转折。

我们要搞明白,嘉靖帝知不知道严党把守的浙江吃私贪污之事?

他当然知道,之所以纵容他们,就在于严党会搞银子,会搞银子给朝廷,朝廷也就默许他们吃一些,就当他们在抽提成。

但是,嘉靖帝容许他们抽提成是有两个条件的,一个条件是不能抽的太狠,最多抽四成,不能再多了。

关于这个问题在胡宗宪第一次进京的时候嘉靖帝就说过分成比例,后来严世藩手下鄢懋卿追盐税,因为克扣太多,导致了嘉靖帝的发怒:

“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分朕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

后来,严党就被一网打尽了,可见,嘉靖帝的底线就在此,严党分成比例不能超过四成!

二、

第二个条件就是不能把宫里和皇帝扯进去:

这一点从杨金水这次回来,极力撇清跟郑泌昌和何茂才的关系就能看出,他是奉(揣测)嘉靖帝的命令,现阶段工作重点就是使得自己和宫里能从织造局抽身出来。

而严党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方面想尽办法让嘉靖帝扯进来,另一方面抽成比例还照样多。这才是嘉靖帝恼火的原因,既然把朕扯进去了,朕为什么不杀掉你们这些蛀虫,却还要跟你们分成?

杨金水一回来,就喊热,四个太监高矮胖瘦赶紧端盆的端盆,擦脸的擦脸,洗脚的洗脚,伺候的那叫一个滋润。

想想这四个太监当初把杭州知府高翰文围的团团转,那叫一个飞扬跋扈,那叫一个趾高气昂,可惜在大太监杨金水面前,完全换了一副嘴脸,想想也是够讽刺的。

随后就是经典的“脏”理论……

四个太监能跟着杨金水这样的人精,自然也是人精,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都把沈一石给的银票拿了出来,说是进贡给干爹。

之所以杨金水没有明说这件事,一方面他并不清楚实情,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底下的人能主动交代,如果连主动交代都没有,那么必杀无疑!

几个太监跪倒在地,苦苦哀求,想来也是悲哀。

春节的时候,杨角风跟一群朋友吃饭,其中有当公务员的,他那天喝多了,哭了,说自己活得委屈。说自己在单位跟上级喝酒,让喝多少就得喝多少,哪怕喝吐了,一句不是也不敢说,为的仅仅是头上那顶乌纱帽……

而且,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喝酒的,有些人梦寐以求也想替上级喝醉酒……

三、

杨金水可谓是整部剧中数一数二的高人,论权谋并不在吕芳或严嵩之下。

你看他,跟外国人谈生意的时候,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跟地方官员又能做到敬而远之,虽然参与做事,又能保留余地;对待吕芳和嘉靖帝,又是忠心耿耿,背的了黑锅,受得了委屈;对芸娘也是情深义重,难得表露真情;对待手下更是恩威并施,发起狠来毫不手软。

即使惩罚这四个太监,也得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还得感恩戴德,当然,他还是比较在意芸娘的:

“那个高翰文沾了芸娘没有?”

在得到否的回答后,杨金水仿佛是松了一口气,不知道一个太监,难道也在乎头上绿不绿?

这里面也有一个镜头,那就是杨金水一不注意,那个胖太监就把嘴里的银票吐了出来,偷偷塞进了靴子里,其他的太监同样这个举动。

由此可见,整个大明朝,真是烂到家了,连这么严厉的杨金水手下,都会这么耍心眼,或许应了那句话吧: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确定了自己的地位之后,杨金水再次询问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胖太监回答:

“儿子们确实不知道啊,粮船挂灯笼的时候,郑大人、何大人他们都在场啊,沈老板出行时轿子前,打的也是织造局的灯笼。”

四、

杨金水听完汇报,立马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郑泌昌和何茂才这是要鱼死网破啊?

很多人后来的剧情没有看懂,不明白杨金水为什么会把沈一石的账本原封不动送往京城,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吗?

其实这也是杨金水最终能保住命的原因所在,他的诀窍就是忠诚,只要是有利于嘉靖帝的事,他都会做,即使得罪整个浙江官场,即使得罪整个严党,甚至裕王。

四个太监拉下去打板子去了,还留下一个随从,随从已经搞明白了郑泌昌他们的打算:

“干爹,刚听到的,郑泌昌、何茂才他们摆平了高翰文,现在又叫裕王举荐的那个淳安知县杀灾民去了,一边杀人,一边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田。”

这句话威力巨大:

郑泌昌和何茂才此举就是摆明了告诉大家,为了能“改稻为桑”,也就是为了能拿到更多的钱。当今皇帝不惜杀百姓,不惜逼大家卖田,底下的人员只是替嘉靖帝办事而已。

一旦后来追究罪责,首当其冲的就是嘉靖帝,嘉靖帝如果定郑泌昌和何茂才有罪,也就等于定自己有罪。这就是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自保之道,扯断骨头连着筋。

正是听到这里,杨金水才急了,马上快马加鞭,让人把情况送回了宫里:

“等不及了,你现在就去……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到宫里。”

安排好了送信,芸娘也进来了,随后杨金水难得表露真情,替芸娘做了主,让她以后跟高翰文,同时也预测了沈一石的死:

“我就替你挑吧,跟沈一石,是没有下场的!”

后来杨金水极力阻止海瑞等人审郑泌昌和何茂才,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毕竟他们的后面扯上了皇上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大明王朝1566》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要想分析杨金水为什么不让审邓必昌、何茂才,首先要先了解司礼监这个机构。


司礼监是以吕芳为首的太监组织,负责在内阁的拟票上批红,权利是很大的,当然这个权利实际上也就是皇上的。很多人说看不懂清流、司礼监、皇室间的权谋斗争,这里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能充分理解司礼监的一切行为,那就是司礼监的太监们“头顶上只有一片云,那就是皇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以皇上的颜面、喜怒为准则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谈谈杨金水了,可以说杨金水了。杨金水虽然身在江南织造局,但其政治智慧在整个电视剧中都是数一数二的。杨金水心狠手辣,但也像吕芳评价他的一样,也有情有义。与他不相干的人,都死尽了他也不意;在他心里的人,他无论如何也要尽力保全。

那谁在他的心里呢?这里面不仅仅是大家都能看出来的芸娘、沈一石等,其实也有他头上的那片云!那就是皇上,嘉靖帝。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想想杨金水是打算一辈子装疯的,与死相比哪一个更痛苦,一目了然。他为什么不去死呢?唯一的理由就是他要去保全一些人,这里面从他回宫回答嘉靖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有吕芳,有嘉靖。装疯可以说是对于审邓必昌、何茂才的无奈之举。

审了他俩那么必然要牵扯出胡宗宪,那么嘉靖就不能像之前那样装作不知道。但是嘉靖心里清楚处理了这些人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东南的战祸、内阁的分崩离析,所以邓必昌、何茂才不能审。


少侠别开枪是我


一、

大明朝虽不民主,却也是有程序的。审案有政府官员或钦差办案大臣主理,一个太监不管级别多高没有参与政务职责和权力。

二、


太监作为皇帝的铁杆,只有办皇帝私差和监督政务军务的职责,而非实务职责。杨金水只有江南织造局帮嘉靖捞钱的职责,而无干预地方政务军务能力和职责,如果干预审案是越权。

三、

此案涉及到沈一石织坊和浙江官员,以及织造局,杨金水只能避嫌,没有丝毫参与审案的可能性。而海瑞王用汲则刚从外地来,与此案没有干系,最适合审理。

皇帝没有明旨,杨金水反对也没用。

四、
织造局只是皇帝的小金库而已。皇帝的正常开支有户部进行财政预算后发放,而皇帝的一些额外开支得不到户部的支持。这时皇帝只能另开渠道,给自己一些增加开支的项目。制造局赚的钱大部分都被皇帝拿去,少部分给官员和商人分掉。审郑泌昌何茂才,其根源就是审皇帝,审的是皇帝的脸面。反对审这两个人,就是为皇帝遮丑,为官场保住一个体面。


新知传习阁


《大明王朝1566》其实讲的是一个封建集权的病态体制,是如何把一群身怀绝技,智慧超群,经验丰富的职业政治家一步一步逼得歇斯底里,最后自己狠狠打自己的脸的。

除了常年行走于权力核心,深谙皇帝性格的吕芳看透了这一切,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选择用老庄出世的方式退出,还有海瑞不畏惧这一切,挺身而出,勇敢担当,其它自以为是的人按照当时的经验和习惯出牌,最后都搞得自己苦不堪言。

制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的直接上司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吕芳,而吕芳是跨越了一切官僚阶级直接为皇帝负责的。简单地说,对于杨金水来说,他自己权力再大,也只不过就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一举一动都要向吕芳汇报,而他做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吕芳按照皇帝的旨意传达的。

吕公公非常了解嘉靖,所以不管皇帝明说还是暗允,他理解到的,传达下去的都不会有错。比如说这个改稻为桑,是严嵩他们一伙人提出来的。作为宫中管事的,吕芳不需要去管严嵩他们作为行政官僚具体怎么去搞钱,只需要管的是,到了时间,能生产出多少丝绸,卖给西洋人,换成银子,满足嘉靖的开销。

因此,皇帝、严党、司礼监其实达成了默契,互相牵制又互相支持,然后各取所需。

改稻为桑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不改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丝,没有丝就卖不了,卖不了就得不了银子,宫中要花钱,打仗要花钱,养官僚要花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因为东南倭寇作乱,百姓民不聊生,如果改急了,就要引起民变,祸起萧墙,动摇国本。所以一方大员,政策的具体操作者胡宗宪很明白这个道理,既不能抗命,又不能解释,更不能参合到党争里面去,所以本来打算知行合一,偷偷进行的。

结果严世藩没耐心,不信任他,清流这么一逼一搅,弄出个新安江决堤案,那么纸必然就包不住火了,这股火就开始从下往上烧,这个时候,其实追究谁对谁错没有意义,大家想的就是,把谁抓出来垫背,然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杨金水不让审郑必昌何茂才,有可能是吕公公的意思,而吕公公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意思。审这两个根本没有进入决策层的人没有任何意义,皇帝只需要清楚严党、清流、司礼监三股势力的情况,对这件事该承担的责任就足够了。事实上,嘉靖同时召对了胡宗宪、严嵩、吕芳,当时基本上就把情况搞明白了,过后还通过各种制约势力去验证,再一次确认。所以接着查下去,弄出来更多细节,对改稻位桑是不利的,火还会烧到自己身上。

其次,杨金水虽然忠,但是自己是相当贪腐纨绔的,他最大的恶,就是觉得有皇帝罩着,所以做工作不动脑经,不分善恶,把球踢给地方督抚,自己跟着KTV头牌小姐芸娘玩过家家。他虽然不能也不便过问当地行政部门具体操作的细节,但是哪怕态度稍微好一点,多一点叮嘱和留意,也不至于让人去扒堤胡搞的,刚刚出事的时候,他还没意识到轻重,觉得拿李玄出来挡刀就行了,自己搭进去一个手下李玄,而严嵩手下的胡宗宪搭进去一个马宁远,却并没有摆平。再上一层,就是要查郑必昌何茂才了,那么自己实际上和他们是在一个级别上,弄不好也会被搭进去。杨金水并不傻,保护他们也是保护自己。当然最后他发现自己无法脱身,只有装疯,来保护自己,保护吕芳了。

他做的一切其实嘉靖心知肚明,所以对他的所有过错都加以了宽恕。

当所有的中间环节的官员全部脱不了干系之后,就变成了海瑞和嘉靖的直接PK,进入全剧高潮。

不得不说,《大明王朝1566》是祖师爷级别的《权力的游戏》,将中国官场的复杂,人性的险恶诠释得淋漓尽致。


HannibalLecter


这个问题,看过大明王朝1566只一遍的话,还是有些搞不懂其中的一些问题。看了第二遍以后,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首先,更正一下,是郑泌昌,何茂才,不是邓泌昌。关于杨金水为什么不让审郑何二人,第一,杨金水是宫里的人,是嘉靖帝派到江南织造局作为监管之人,郑何二人所做所为都牵涉到杨金水,而杨金水的背后代表的是宫里,是皇上,如果审了他二人,最后牵扯到皇上,谁都活不了。这也是为什么杨金水后来装疯。第二,郑何二人背后是小阁老、严阁老父子二人,严氏父子把持朝政已经二十多年,党羽遍布两京一十三省,严氏父子的地位暂时憾摇不动,谁敢拿严氏父子的人动手。第三,郑何二人受严世番授意,毁堤淹田,这件事如果让朝廷、让百姓知道,定会引起民变,定会天下大乱。综其以上原因,就是为什么杨金水不让审郑何二人。以至于最后嘉靖派赵贞吉、海瑞他们审郑何二人的时候,会出现两份不一样的证词。总之,这部剧是很值得追一追的。


特立独行的蓝胖子


本剧看了两遍,第一遍还不太清晰,第二遍有些心得。其实贯穿始终的就是权力平衡,主要是清流和严党的平衡。皇帝需要严党弄银子补给宫中,也需要清流安抚百姓。回到题目中,审郑必昌,何茂才就会牵扯到严党和司礼监,牵扯到司礼监就会给皇帝泼脏水,牵扯到严党就可能会让嘉靖帝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来平息清流的控诉,最终都会导致权力失衡,朝野震荡。


产学研搬砖工


不是不让审,是不让海瑞单独审。海瑞穷追猛打,郑何二人为自保把事情扯向严家,宫里和皇上怎么办?扯出毁堤淹田,严家和杨金水死无葬身之地,对严家,是用是弃皇上未下决心。对自己当然想保命,另外也想保住织造局秘密帐目开支,从沈一石告诉高翰文,高又告诉海瑞织造局帐目看,皇帝用钱是违规违法的,捅出来,不仅是杨金水,吕芳一大批人要完蛋,皇上必被牵联,正如杨所说,是亵渎了皇上圣名。


人生有味是清欢15


不是不让审,是不让海瑞式的单独审。海瑞抓住毁堤淹田、私放井上十四郎、变卖织坊三个问题刨根问底,就搅乱了所谓的朝局,不仅会牵涉到宫里的腐败问题,而且会使得50万匹丝绸的海外生意泡汤,于私于公都不利。实话说,杨金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坏人,也是胸有大局之人。事实上跟嘉靖的颜面关系并不大,只不过杨金水太监们自认为是皇帝的近人,自己为主子着想而已。嘉靖雷霆手段不是处理了几个大太监吗?嘉靖皇帝只在乎自己个人的煌煌史册上的评价


锄扬轩


想自保,说一千道一万保别人的最终目的就是想保住自己,谁都一样,自己要是在事外了那别人怎么样就不重要了,他后边装疯也是这个目的,而且他装疯的时候也很讲究,先不忘把皇帝吹捧一番,然后故意出卖自己,然后出卖自己老大,当然他说的也是事实,但是他避重就轻了,所以他是看事情过不去了用这个计上计


靠良心挣钱


怕牵扯出更多的人!皇帝的脸面尚在其次,毕竟有辱圣躬现场就可以灭了他俩!关键是怕抖出织造局的问题并进而影响到司礼监和内阁对毁堤淹田的态度,那时候杨金水自己也是替罪羊!如果是其他人审,面对这种情况也许会和光同尘,可面对海瑞这样的人,杨金水也只能退避三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