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普洱茶年份識別方法

幾種普洱茶年份識別方法

一、可以從外包裝、大票、小票、內飛等去辨識普洱茶年份。


外包裝紙,大票、內票、內飛、包裝形態等都極具時代特徵,外包裝紙、大票、內票、內飛等都是紙類物質,其紙張質量、厚薄、印刷油墨、字體粗細、大小、繁簡字、版面設計、廠商名稱、商標、嘜號、重量、標識、印刷樣式、老化程度、印刷技術等都具有每一個時代的印記。因此,要想從這些因子中辨別出其年份除必需熟悉這些因子的基本知識外,還可以從大票中印刷的嘜號、批次、生產廠家等來辨識。


幾種普洱茶年份識別方法

從普洱茶的生產背景中我們可以知道1985年以前雲南茶葉加工、調撥銷售等均由外貿茶葉經營部門統一管理,各廠家的茶葉包裝物料均由省級公司統一規劃、訂造、調撥。另外,大票為立式印刷,不具廠名。1985年以後。由於經營機制的改變,茶葉的加工、經營權下放至茶廠。勐海、下關兩茶廠開始設計印刷了具有本廠特色的橫式大票,設計了記錄生產年代批次的延展碼。在簡裝的外包裝上採用竹殼和紙筒二種外包裝,具有時代特徵。內飛由於是在壓制茶餅前置人而在壓制荼餅時已壓在茶餅的茶體內,更換偽造難度較大。因此,可把內飛作為辨識標誌。由於內飛紙質、油墨、字體,版式等各不相同,後人較難仿造。


文革期間,中茶牌圓茶易名為雲南七子餅茶,餅面上出現了加紅帶的標識,並採用黃印包裝紙,加印了英文,印的顏色也反映在內飛上。早年的圓茶是沒有外包裝紙的,餅茶直接包裝在竹殼中。隨著時代變遷和產製的深入,餅茶開始出現了外包裝紙,紙質和印刷樣式也隨著年代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外包裝紙上下端都印有文字,不同廠家其字體亦有差異。七子餅利用毛竹殼做外包裝,七餅為一筒,用竹殼包裹後用竹篾、竹皮或鐵絲捆綁。目前也有用牛皮紙做外包裝的,外包裝上印有文字。茶票分為內票和內飛。內票用途類似於商品包裝中的使用說明書,或是夾帶的廣告單,面積略大。早期老字號茶莊生產的餅茶每筒(塊)放1~2張,夾在第一、第二餅之間。現代生產的餅茶內票放在外包紙內。內飛是緊壓茶壓制時埋入茶餅面上的辨認小紙張,起註冊商標的宣示作用。每餅一張,位於餅面中央,用少量茶葉覆蓋固定。露出大部分票面,亦有內飛埋入茶餅中。餅、沱、磚、方茶中也有埋內飛的。1985年以後才有署名勐海、下關等茶廠的橫式大票出現,而73青餅是以手工蓋印,大口中橫式大票為7542—503、7542—506等嘜號,在1985年還有生產。


二、從普洱茶外形上辨別普洱茶年份不同年代。


幾種普洱茶年份識別方法

壓制的緊壓茶其外形寬度、厚薄、弧度、曲度、窩坳、鬆緊等均有較大區別。早期的緊壓茶都是使用石質模具手工壓制而成,其外形不勻整較松,布袋紋質顯現;而使用機械模具壓制的緊壓茶外形勻整、緊實、直徑均一、厚薄均勻。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緊壓茶體積較大、重量較重,而90年代加工的緊壓茶以小型居多。20世紀70年代初才出現平底鐵模產品,而批量生產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下關茶廠是以美術字為印模的藍印、紅印鐵餅,中茶簡體字平底模於70年代初南勐海茶廠生產。


幾種普洱茶年份識別方法


三、從普洱茶產品的質量上去辨別普洱茶年份。


茶葉產品的質量優劣是體現產品飲用價值的最重要依據,其形色香味是評價茶葉質量優劣的標準,並且作為辨識年份的主要依據之一。由於普洱茶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大類,其形色香昧既有共同特徵,又有根本的區別,而這一根本區別卻是年代辨識的重要依據。大家知道,普洱茶有散茶與緊壓茶(餅、磚、沱等)之分、有生茶與熟茶之分、幹倉與溼倉之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之分,其質量標準是一個系統工程,但各品種花色中又極具個性。一般來說,隨著存放時間的增加,其後發酵陳化程度加深,外形色澤與湯色變紅,滋味越來越醇,香氣越來越陳。普洱茶等級與內含物成分,除粗纖維含量與嫩度、茶褐素含量與湯色的紅褐度、明亮度等有較密切的關係外,其餘成分含量與等級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相關關係。普洱茶品質特徵中最重要的因子是香氣,不但要有獨特的陳香(蘭香、沉香、參香、棗香、荷香、梅香、熟香、青香等),而且要陳香顯著,其次是滋味濃厚甘潤順滑,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褐柔軟勻亮。


四、從原料的配比與嘜號去辨別普洱茶年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普洱茶基本上由茶莊加工經營,一般只有茶莊號而沒有嘜號,各茶莊原料來源、原料質量、原料配比等各不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茶葉加工、銷售基本由國營單位負責,其產品的原料級別、質量、配比比例、配比技術等不斷提高,質量保證體系逐漸完善,產品質量比較穩定。


70年代中期又規定了嘜號制度,保證了產品質量,提高了品牌功能,從而為年代的辨識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普洱茶的原料分為五級十等,一般較嫩者製作沱茶、方磚、人頭瓜、散茶等,中等嫩度者製作餅茶,粗老原料製作磚茶。同時,製作普洱茶的原料還有古野生茶、野放茶、栽培茶和產地不同的高山茶、坡地茶、平地茶等不同質量的原料以及不同茶廠、不同商家等採用不同的原料拼配杯準,從而形成了同名不同質的普洱茶產品。


例如,1950年初期下關沱茶由裡茶、二蓋、三尖、四尖、撒尖等原料拼配而成,以後改為三種原料,最後改為裡茶與麵茶,近年恢復3種茶原料拼配而成。1955年以前沱茶的原料以頂級滇青毛茶與優質春尖拼配,1958年茶價改革後以高檔春茶的1噸級為原料。一般而言,國營茶廠原料以不同年份、不同季節為基礎,每年同一嘜號茶品質較為穩定;私人茶廠原料較為單一,但原料嫩度較好。1975年以後正式批量生產熟普洱茶外銷。1985年以後才開始生產野生茶餅,之後無此產品。1976年,為適應出口需要,雲南省茶葉公司規範了普洱茶的嘜號。餅茶採用4位數字,頭兩位為該茶品創制年份,第三位數字為毛茶原料等級,最後一位數字為茶廠編號(昆明1、勐海2、下關3、普洱4);散茶用5位數字。第3、4位為毛茶原料等級,其餘相同。1980年以前生產的外銷緊壓茶嘜號只有7452、7572、7581、7663 4種,1980年以後開始以7542、7532、7472、7582、7653等嘜號生產,1985年以後則以8582、8592、8653、8663等嘜號生產,1988年至今下關茶廠仍以8863嘜號進行生產。

幾種普洱茶年份識別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