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引起的"白穗病"应早预防,掌握发病规律,4项措施防治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夏粮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乎广大种植者的收益,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小麦种植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病害的发生,其中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小麦各个主产区发生较为普遍。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又称白穗病、死穗病,属于典型的土传性根部病害,主要危害根茎基部,前期生长缓慢,分蘖减少,生长发育受阻,抽穗后麦田表现为大面积的死穗、白穗,轻者减产5~10%,严重者可达30%以上,而且发病越早,损失越大,防治难度大效果不佳。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麦田受害症状

一、小麦全蚀病的症状表现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作物根部病害,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发生,病菌虽然只侵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部位,但在不同时期表现症状有所不同。

1、苗期受害症状。病株表现矮小,基部叶发黄叶,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引起幼苗心叶内卷

2、拔节期受害症状。病株分蘖减少,心叶内卷,生长衰弱,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1-2节及叶鞘内侧出现较为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受害根茎部症状

3、小麦抽穗后受害症状。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田间有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仔细观察发现,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条点状黑斑,呈"黑脚"状,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密布黑褐色颗粒;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这是小麦全蚀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也是区别于其他小麦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造成白穗

二、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

1、病原菌。引起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叫做菌的禾谷变种和小麦变种,都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病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其中,称禾顶囊壳禾谷类变种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菌 1子囊壳 2子囊及子囊孢子 3子囊孢

2、传播途径。病菌属于土壤寄居菌,主要附着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混在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种子上。无病区小麦发病主要是引进混有病残体的种子造成的;割麦收获区小麦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是下茬小麦的主要初侵染源。

(1)冬麦区传播途径。

秋季播种的种子萌发后,夏病菌的菌丝即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种根内越冬;待到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病菌的菌丝体便随着天气变暖、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病菌可侵染至小麦茎基部的第1~2节,由于茎基部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叶鞘病斑

(2)春麦区传播途径。早春种子萌发后,种子上携带的病菌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即可以侵入幼根,逐渐扩展之后,即可侵入分蘖节和茎基部,潮湿时,出现茎基部一二节腐性的"黑脚",最后引起植株死亡。

3、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的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发病重于旱地。重茬连作地发病严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发病就比较轻。偏施氮肥地块,尤其是缺磷地块发病较重。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发病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的地块发病重。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快死亡。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小麦全蚀病引起幼苗发黄

三、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全蚀病属于土传病害,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病残体上的菌丝侵染为害,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优选良种,种子消毒。种子带菌是无病区小麦全蚀病主要传染源,因此,首先对引种地区进行考察,严禁到病区调种,防止病害蔓延。其次,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根系发达的抗病品种种植,增强抗病性。第三要搞好种子消毒,可采取温汤烫种、药剂浸种和种子包衣方法。温汤烫种,即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药剂浸种,可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毫升拌小麦种10公斤堆闷6~12小时,晾干后播种。种子包衣,可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毫升,拌麦种10~12.5公斤,晾干后播种,可兼防纹枯病、根腐病。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2、轮作倒茬,科学施肥。轮作倒茬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基数,实行稻麦轮作,或小麦与棉花、烟草、蔬菜等轮作,也可与大豆、油菜、 马铃薯等轮作,降低发病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形成和生长。施用有机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高温发酵后能有效杀灭肥料中的病菌,减轻病害。小麦施用肥料时应科学配比氮磷钾含量,避免偏施氮肥,补充磷钾肥用量。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3、清茬深翻,适当晚播。冬麦区病菌主要寄生在小麦根茬上,整地前清洁田块中的根茬可有效减少病菌基数,小麦收获后,及时把病残体清理出田外,播种前深耕土壤25厘米以上,都可减轻病害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病菌在温度12~16℃时易侵染,因此,适当晚播可避开适温期病菌侵染。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4、分期预防,合理用药。

(1)土壤处理。对于发病区,播种时每亩可用50%多菌灵粉剂1.5~2公斤拌细土撒于田间,随梨地翻入土中。或者在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亩喷施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60升,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施1次,不仅控制全蚀病为害,还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2)返青期灌根。使用50%多菌灵150~200克或25%戊唑醇30~40克,兑水150公斤喷淋灌根。此时若同时发生纹枯病、根腐病、小麦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时,用25%戊唑醇30~40克+1.8%阿维菌素30毫升+2.5%氯氟氰菊酯100毫升喷雾,重点喷洒茎基部。

小麦全蚀病引起的

(3)扬花灌浆期"一喷三防”。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50%多·酮100克+20%啶虫脒20克+10%吡虫啉3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防治全蚀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预防干热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